古代封建社会为了争夺权力,必须流血成为一条河。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所谓的“无情是帝王之家”。即使夏宫争宠,王子争夺太子的位置,也无法对抗。(莎士比亚、王子、王子、王子、王子、王子、王子、王子、王子)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仁义都是讲给小老百姓听的,因为在古代“仁义之君”基本都没有好下场。
宋襄公是首位讲究“仁义”的国君,早在做太子时就要让位于庶兄目夷被拒绝,即位后帮助齐孝公即位,于是有了继承齐桓公霸业的心思。第一次诸侯会盟以盟主自居,引起齐楚的不满,第二次楚成王囚禁了宋襄公,在鲁国的调停下才放回。此后宋襄公伐郑,从人劝宋襄公在楚军渡河时“半渡而击之”,但宋襄公自称“仁义”坚持等到楚军摆好阵形,结果大败而回,不久就死了,《史记》把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名不副实的,宋襄公究竟“仁义”却迂腐,终究未成霸业。
汉元帝继承了“昭宣中兴”西汉的大好形势,却在即位后大肆推行儒家治国观念,导致大批闲散人员穿上儒服滥竽充数,汉朝的统治在“仁义”儒家的治理下摇摇欲坠。本来汉元帝准备废掉刘骜的太子之位,却耳根子软最终没有废掉,汉成帝刘骜即位后宠幸赵飞燕,昏君当道王莽掌权,西汉再无中兴可能。
王莽篡汉成功建立新朝,却因为儒家观念深刻,一味改革并追求上古治世。王莽改革土地均分,导致地主阶级对新朝很失望,新朝强行发行货币失败,乱改地名官名等,官府鱼肉百姓,导致百姓对政府失望。王莽强行修改匈奴单于印玺,导致边境和平几十年后重新进入战争状态。在各种天灾后朝廷又拿不出救济粮,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王莽被枭首,百姓争食其肉。
苻坚即位后推行儒家观念,推崇汉文化,把“仁义”发挥到了极致,并在占领别国后,不但不赶尽杀绝,还委以重任。就连灭国的俘虏,苻坚也都送进太学学习汉文化,其中就包括北魏先祖拓拔什翼犍。在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瓦解,各国势力纷纷自立,苻坚死在老部下姚苌的手中。因此,苻坚的“仁义”成为天下的大笑柄,此后杀戮变得更重,仅靠仁义治国是不可能的。
平民崇尚仁义道德,国家才能安定,统治者也乐于看到。统治者如果过于仁义,无异于斩草不除根,这也是刘邦杀异姓诸侯王的原因吧。朱元璋杀功臣就杀的有点多了,毕竟都是他的嫡系老部下,还连坐几万人,这也大概是他能成为皇帝的原因之一吧,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