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在望:李赢瘦小能量体的气场

在别人眼里,对于从传统雕塑工作室走出来的李承来说,传统雕塑的学习,包括对空间的敏锐捕捉和对整个形体的控制能力的培养,都成了她独立创作的铺垫。(大卫亚设)。

李赢在长沙老宅中制作作品《架·空》

金属丝

340cm×346cm×230cm

2014年

我与李赢不算认识,但我老早就认识她的作品,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校园的多功能厅前面的草地上曾摆放过她用粗钢筋编织的雕塑作品,那还是2007 年。也是各种机缘巧合,前一段时间终于将大学时见的那件雕塑作品与作者对上了号。

李赢是一个快言快语的湖南妹子。

李赢

《白静物-1》

金属丝

73cm×110cm×170cm

2014年

我们微信互加好友,表明我想去参观她工作室的意愿,我如约期到达她黑桥工作室的门口,敲门许久却没有回应,在我犹豫可能是走错路刚要转头离开时,工作室的大门打开了。一头蓬蓬短发,眼睛有些浮肿的李赢出现在我眼前,“不好意思啊,昨天我赶活儿,睡得太晚了。”我微微一笑,并没有因久久不开门而不高兴,因为我深深地知晓艺术家干活儿到深夜或是通宵,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李赢知道我此行的目的,一见面也没有过多的寒暄,“你先看看我的工作室吧。”通常画画的人喜欢在自己的工作室一角摆放个茶台,放上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茶具,小的瓶瓶罐罐插上些干花做个装饰,设置在温暖的阳光下,品一杯香茗,肆无忌惮地享受的阳光的抚摸。而李赢的工作室却不是这样的,我刚进入到她的工作室,满眼都是七零八落的金属丝,粗的、细的、黑的、白的……仿佛要跳着脚才能绕过她的那些看似未完成也许已经完成的雕塑作品,我的视线也跟随着这些作品忽上忽下的扫视着。“这件作品是2013年做的,这件作品是早一点的……”她悉心的给我介绍摆放在工作室各个位置的雕塑作品,时不时的用双手紧紧的裹两下她身上披的大毛衣,刚刚停暖的北京,在这样一个接地气的、房顶又被挑高的工作室里,温度比室外都低,我心中暗暗猜测这需要主人有多大的气场才能调用起如此大的空间啊。在慢慢参观她的每一件作品时,我渐渐发现她能将看似很乱很难摆布的金属丝等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编织成有规律、无材料本身个性,却又有特质的作品,虽然工作室的空间乍一看没有什么条理,但实际上这些作品的摆放全是在李赢的掌握之中。

李赢

《此时·何处-彩》

金属线、木

180cm×250cm×220cm

2012年-2013年

李赢本科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传统的雕塑工作室学习,对于一个瘦小的女生来讲,学习雕塑是需要突破自己体力的弱点,而李赢为了寻找到不同于日常绘画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她毅然选择了雕塑专业,成为他们班唯一一位学雕塑的女学生,做雕塑是她自身与创作相互博弈的过程。在她接受了传统的写实雕塑技法以及空间意识的训练之后,渐渐地便对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下时间去图书馆借读很多有关空间方面的画册,尝试新作品并请教于隋建国老师,也正因为隋老师的几句指导与鼓励,2011 年她考上了隋建国的研究生,2013 年又作为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的交换生,出国学习了半年之久。种种学习经历塑造了她现在创作的表达方式,用钢筋、粗细金属丝等材料探索制作作品时的创造性和机遇性。“此时 · 何处”系列作品是 2012-2013 年间李赢的粗金属线材料的继续尝试,在编制过程中,利用木质框架作为支撑与拉伸,木质温润又可支撑结构,金属丝强韧却又柔软可塑,木质的天然性与金属丝的工业性相互交融,又相互转换。李赢脱离现实生活,将自己置身于材料中去感受材料的生命意义,在那里她也感觉到了自身更为真实的存在。这一系列作品在完成后获得了“艺术8”青年艺术家驻留奖,在 2015 年阿波罗艺术未来奖项中获得了“最具探索艺术家奖”。

李赢

《此时·何处-蓝》

金属线、木

245cm×150cm×210cm

2012年-2013年

对空间有异常嗅觉功能的李赢,生活中的琐事总是能引发她对空间的思考。2014 年她在湖南居住的老家要被拆迁,即将被拆的老房子一侧是新建的高楼大厦,另一侧是拆后的建筑废墟,这座老宅在空间上便成了新旧城市的一个分界点,它就像一个逝去与新生的分水岭。在这座老宅子存在的最后时段,李赢在自己居住的 30 多平方米的房间中,根据地板砖的大小,在房间里用细铁丝搭建起 45 公分大小的网络,在满屋子网格的中下方编织起一具真人等大的女性的骨骼,悬挂在空中。人体骨骼的纤维架构与建筑物的架构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是由内向外慢慢滋长、延伸,形成一个自己的空间,它们的消亡和新生恰恰是吻合的。这件作品名为《架·空》,也是李赢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待完成后,她用了 8 个大大小小的箱子将这件空间作品从湖南老家运输到了北京,老宅子也随着作品运走后被拆掉了,其实李赢完全可以将作品拆掉或是压缩后运输,但她却保持着作品原有的维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运输,我察觉这其中或许存在着一种仪式感——旧的消亡和新的诞生,都不是简单的拆卸和重建能达到更替。李赢对空间的钟爱,使她尝试通过不同的材料去探索存在的或是不存在的空间关系,从本科时期的粗金属线到研究生即将毕业时的细金属丝,除了对金属材质的运用之外她也尝试过光纤、LED 等材料,不仅探索材质本身所呈现的物象,还将物象产生的光影也作为一个空间对象来思索。隋建国老师将她的变化归为一次蜕变 :“当她用焊接金属的方法制作作品的时候,她用的是最基础的单元累计的方法,将无数个单元的金属元素连接或者叠加,形成一个大的完形作品。当她后来使用软的金属丝线编制作品的时候,她理解空间的方法产生了变化。点滴的累计成型,化为透空的网状结构,线条成为划分空间同时又是粘合空间的元素。作品空间从固定的,明确的,转化为可变的、柔软的 ;物理的同时也是心理的 ;视觉的,同时也是记忆的,最为可贵的是,在作品中开始有明确的个人情感渗透在期间。”

李赢

《时间》

金属

小100cm×100cm×150cm

大100cm×100cm×500cm

2009年

“我喜欢用一些金属丝来做作品,有的金属丝在灯光的照射下,有时候会bulingbuling 闪闪发光,很有生命力。”李赢娓娓道来,语气像个小女生般可爱。她的作品《隐蔼》便隐喻了一种繁茂的生命力,用了红色的金属丝,从干枯的树根中繁茂的滋生出来,当灯光打到作品上时,隐约看到红红的细丝闪闪发光,像人类的血脉一样在流动,这些即将干枯的树根像是一个能量输出机,那一组郁郁葱葱的树根聚集在一起,像是一个能量场。《隐蔼Ⅱ》也是在木头的外框架即将被焚毁的情况下,内部滋生出无数的生命,这些生命都是李赢用双手一点点编织出来的。

李赢

《隐蔼》

金属、木

400cm×200cm×300cm

2014年

在李赢跟我讲述她的作品、介绍作品名字的时候,她总是会说 :“这件作品叫某某,其实无所谓啦,叫什么都行,他们都觉得像某某,那就这么叫吧。”有两件作品《很轻的重》《很重的轻》,她说有时候她自己都会搞混。她不太在意别人怎么去定义她的作品,她也不太愿意去回答这件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她说很多作品我只能说出我的初衷,它们在被我创作的过程中随着环境的改变、随着展示效果的不同其意义就不一样了,我只能说,我在做这件作品时试图寻找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关系,是一种我与操控材料与空间相互博弈的过程。

李赢

《好重的轻》

金属、亚克力、 LED

120.6cm×83.5cm×134cm

2015年

游荡在李赢的工作室中,我突然想到之前的我很想有一个像李赢这般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想法似乎是越来越少,我也许承受不了李赢可以忍受的冬冷夏热的房间,我也许无法独自一人守着如此空旷的空间,她小小体内巨大的能量充斥着工作室偌大的空间,也支持着她的眼睛、手、脑不停歇,她说她的手是停不下来的,只要拿起个东西就会不自觉的进行弯折,突然间一个想法就引发出来了,仿佛她有用不完的力气。就像她的工作室一样,有个大大的能量场,从这能量场中不断的有作品进行着输出。

李赢

《曲》

钢筋

200cm×200cm×200cm

2012年

李赢马上要参加今年 5 月初在北京的艺术博览会,9 月份还要在法国里昂举办个展,年底又受邀参加台湾艺博会的公共项目,她如今还签约了一家经纪公司,公司也在帮她筹备着北京的新作个展,她开玩笑的说内心觉得被累死的可能性都会出现啊。当我问她作品销售情况如何时,她哈哈一笑说:“我不是那种有挣钱头脑的人,经纪公司帮我打理好一切,我只管做我的创作,只要挣的钱够我去完成下一个作品我就非常开心。”言语中透露着湘妹子的爽朗。

参观结束,我向她道别,刚离开工作室,她便发来一条语音:“你走了以后,我照了一下镜子,发现昨天的面膜膏还在脸上,哈哈……”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