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是村民又怎么样6-6】新华全媒+|“新村民”带“老村民”明月如何“照”故里?

新华社成都12月9日电(记者董洪高、高博洋)进入四川省成都市浦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村口的旅游地图和游客接待中心映入眼帘,村路干净、整洁、曲折地延伸到村子深处,一直到路边的垃圾桶,戴着“车库”村的传统斗笠,古朴可爱。

步入这里,如明月村的名字一样,仿佛走进一个诗意田园。

明月村路边“戴”斗笠的垃圾桶。新华社记者董小红 摄

走进村道旁一栋白色房子,门口挂着一块小牌子——“远家”。这是一个集民宿、手工教室、咖啡馆、书店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

“远家”负责人张小喜一边整理店里的书籍,一边和工作人员核对即将在村里举行的几场文化活动的日程。

张小喜在主持村里的文化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一个“新村民”,他来这个村子6年了,也越来越喜欢这里。

2015年,张小喜第一次进入明月村,就被这里浓厚的乡土人情吸引。“每天都有村民主动和我打招呼,常常邀我去他们家吃饭,非常热情。”村民的淳朴热心让张小喜感受到了久违的“人情味儿”。

张小喜还看中了村里独特的草木染资源。于是,他决定留下来,带动村子发展。草木染是用天然草木作为染料来染色的一种技艺。张小喜惊喜地发现,明月村不仅有染布的传统,村里的土壤还非常适合草木染原料“蓼蓝”的生长。

张小喜带着团队到贵州、云南等多地学习草木染技艺,学成后回到村子,给当地“老村民”进行了一系列培训。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老村民”意识到传统技艺是个“宝藏”,主动参与进来。

35岁的“老村民”蔡琼此前一直在外打工,了解到村里正在发展草木染技艺后,她回村从头学习,经过培训,目前已是村里草木染手工艺体验馆的一名讲师,负责给游客讲解培训草木染技艺。

村民和游客展示草木染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月四五千元,跟我在外打工收入差不多,离家近,能照顾小孩和老人,还学习了一门手艺,很不错。”提起回到村里的生活,蔡琼很满足。

目前,明月村已引进文创项目51家,引进“新村民”100余名,通过“新村民”带动“老村民”,着力打造文创旅游产业,2020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300万元,带动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7万元。

明月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振兴,也让周边村民享受到了红利。隔壁藕塘新村的村民欧晓娟看到明月村的发展,结束了近十年的漂泊,来到明月村,成为一名咖啡师。

欧晓娟凭借曾在大城市开咖啡馆的经验,迅速让村里咖啡馆的运营步入正轨。依托文创旅游的兴起,她坚信,明月村深处的一缕咖啡香会越飘越远。

欧晓娟在给客人泡咖啡。新华社记者 高搏扬 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如今,明月村的新老村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建诗意新村。

以前,村子很穷,只有一条泥巴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如今的村子变得像画一样,让村民们由衷自豪。“老村民”罗丹从四川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在外面的设计公司打工,看到村子的变化,她主动回村创办了一家蓝染工作室,让游客体验、练习染色技艺。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天要接待400-500名游客,一年收入30-40万元。

罗丹(右)带领游客练习染色技艺。新华社记者 高搏扬 摄

记者采访了解到,明月村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凤筑巢”。近年来,该村以竹海茶山、染布技艺等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旅融合。

甘溪镇相关负责人说,当地还根据村里发展的文创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助力农旅加速融合。

罗丹的蓝染工作室旁,原本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地,后来,当地政府把荒地改造成了荷塘和茶园。朗朗明月,徐徐清风,夜晚在荷塘和茶园边练习染布技艺,惬意自在、如诗如画。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