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淑霜
关淑祥(1928-1992),女,原名关正,满族,湖北荆州人,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丹角,她出身于艺人家庭,父亲关永才是京剧北师。
关肃霜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剧协主席、省京剧院院长。近些年,京剧,也包括其他传统戏曲,上座欠佳。使得不少演员觉得前途暗淡,心灰意懒。有些人改做不必苦练基本功、不必费大力气,却能赚大钱的营生。京剧和许多传统戏曲,不会没有前途;但是,如果从业者逐渐减少,那可就成了大问题。幸喜在这个关键时刻,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切。去冬今春又隆重举行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演出,这都给京剧工作者、戏曲工作者鼓了劲儿。从而看到京剧、戏曲的希望。我这个从事京剧多半辈子的演员,心情十分激动。我想,我一定得为这次纪念活动多出把子力。在研究我参加演出剧目的时候,我报了个专场,在这个专场里演三出戏。
我觉得振兴京剧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在于领导的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演出的改革三个方面。我决定在一个专场里演三出戏,说明我的心情激动,也是想借此机会汇报一下我半生中在京剧改革方面的尝试,告诉青年一代戏曲演员,应该朝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努力。
关肃霜之《谢瑶环》
我向以演武旦、刀马旦为主,也兼演青衣、花旦戏和反串武生、老生。这个专场里,我选定的三出戏,在我的艺术成长上,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
头一出《盗库银》。这出戏本来是全本《白蛇传》中的一折。近几十年里,由于受时间限制,演《白蛇传》常把这折以小青为主的戏略去。很多观众对这折戏生疏了。我觉得这折戏很有意思,是以白娘子为主的《盗仙草》所不能代替的武旦“出手”戏。失传了,未免可惜,就和为我作导演工作的张宝彝一同,把它恢复起来。
这折戏的老本过于简单,只是小青为帮助白娘子与许仙开设宝和堂药店济世救人,而去筹备资金,到钱塘县银库,把库银盗出,与库神和天兵天将开打。我们恢复时,赋予一定的思想性,加了些趣味性。如点明这库银为县官搜刮来的民财,以及表现库银丢失后县官的种种丑态。我过去演这出戏,沿着昆曲的路子,小青出场后,连唱带舞。这次改为利用幕后伴唱形式,小青以舞和内心表演为主,用幕后伴唱交代她的心情。使这出戏有京剧歌舞剧的意味。
我想,这样也许符合青年观众的欣赏要求。可又不失传统韵味。当然,这也是结合我自己的年龄设计的。如果青年演员演,也还可以采取连唱带舞和在翻打上力求火爆的一种演法。
关肃霜之《铁弓缘》
最后一出《战洪州》,也是在传统演法上改革出新的。这出戏可以按刀马旦来演,不一定打“出手”。我一直是把刀马旦和武旦结合起来演的,使用“出手”。武旦的“出手”,过去都是四平八稳地打,最后以比较快速的“十杆枪双飞燕”为高潮。我总是想,这种打法,用在神话戏中,表现空中祭宝斗法比较合适。如果表现拼死拼活的激烈战斗场面,就不完全合适。我曾经试着把“出手”的速度加快。50年代初,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引起我创出“靠旗出手”的打法。那是一次我和我的“下串”,在练功厅里练出手的时候,有位武生演员扎着练靠功,同时也在练功。可巧我的“下串”扔枪的力量大了些,枪飞向这位武生演员头部。这位下意识地用靠旗旗杆把飞来的枪打回来。我忽然想到,如果把这个用靠旗旗杆打回枪去的动作,当作“出手”技巧使,既出了新花样,又符合两军阵上彼此交锋时,以投掷枪支刺杀对方的举止。从此我就开始练这种技巧。练成了之后,又增加花样儿,让枪在靠旗旗杆上转个圈,飞到另一端靠旗上,以另一端的旗杆打出,或者,转到脚上,以脚踢出。于是就用在《战洪州》中身扎硬靠的穆桂英开打的“出手”里。得到内外行观众的认同。自此“靠旗出手”便兴起来了。
《盗库银》属于武旦短打戏;《战洪州》是扎靠刀马旦戏。中间加一出什么戏合适?再加青衣戏、花旦戏,便显着“青一色”,单调了些;加武生戏,同样得有武打,也靠色。我想干脆反串出老生戏,唱一折《伯牙碎琴》吧。这出戏算是我爱人徐敏初的代表作。我一直很喜欢这出戏的唱腔,也喜欢俞伯牙这个人物。唱腔是敏初在言菊朋先生特有的言派唱腔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很有清新、潇洒的韵味、完全合乎俞伯牙这位清高、雅致、书卷气十足的官员的言谈举止。敏初每唱必得好评。这出戏的唱段,他灌了唱片,销路极好。我想,我加这么一折也有怀念敏初的意义。不过我唱老生毕竟算是“票友”。虽经多时反复练习,还没有唱出浓郁的韵味。我想着通过唱、做,把俞伯牙这个人物的丰采和当时的内心刻画得鲜明、准确一些,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功夫。
关肃霜之《伯牙碎琴》
艺术,必须跟上时代的进展,改革出新为必不可缺的。演员若想改革出新,必须一专多能。多能有利于借鉴,是改革出新的必备条件。多能也有利于一专,促进一专的提高。如今有了领导的重视,人才的培育和演出的改革就必须跟上来。我希望青年演员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取得比我更好的成绩。也希望青年演员为自己创造演专场的条件,有可能时演演专场,做演专场的准备,是给自己出难题;能演出专场,是对自己的锻炼;演好了专场,有利于自己艺术的提高,也是对京剧振兴的贡献。我十分希望看到徽班进京纪念活动以后,出现的京剧之振兴、繁荣、昌盛的景况!
(《中国戏剧》199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