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梆专题之不多见的一种寺庙文化——打梆

作家:深化

明清时期,城市楼上有更多的习惯,一个是告知时间,告诉人们多到了多少次。(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二是提醒人们不要睡得太好,小心小偷。

寺庙里打梆你见过吗?我未见过,但儿时听到过一次。

夜者曰之余。儿时每日晚饭后,母亲就喊着,赶紧洗脸洗脚、读书。抗战胜利回到家,土墙茅屋,菜油点灯。进入寒冬数九,娘在灯前夜纺,儿在灯前夜读,那时没有钟表。凌晨鸡叫三遍,天亮起床;夜晚听不到什么声音,估计该就寝。父亲讲,天气也冷,点灯烧油,不合算,早点上床。

有一天晚上,人们都在熟睡,许多狗叫起来了。梆!梆!打梆声、狗叫声,把我从梦中闹醒。娘讲,听、听,是哪个庙里来打梆的。接着听到一个人念了一段什么的,最后一句声音较大,是“阿弥陀佛”。

梆声愈打愈近。过了一会,梆声打到我家门口了。听到:梆!梆!那摩(南无)阿弥陀佛!梆!梆!然后再轻声打轻声念: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人口清吉;四打四季发财;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畜兴旺;七打七子团圆;八打八仙过海;九打九室同科;十打十全其美。接着再放大声音念:龙福寺庙,打太平梆,阿弥陀佛!梆!梆!接着又到下一家去了,仍然与在我们家一样的流程。梆响声、狗吠声、渐打渐远,我也慢慢地再次进入梦乡。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就议论昨夜打梆之事,都说听到了。我好奇地问,打梆的人是什么样的?有一个知道一点的人说,一般打梆有两个人,一个是和尚,他背上背着一尊菩萨,左手拿梆、右手拿棒,走一家、打一家、念一家,大概一晚能打一两个村庄;另外一个人也可能是和尚,也可能是找来附近信佛的村民做伴;到了年边或来年正月,一家一户收点米、年粑,类似化缘。

寺庙里的和尚为什么在寒冬之夜要出来打梆呢?大概是香火不旺、太穷了,再不想点办法可能要揭不开锅盖。打梆,是逼出来的?当然也可能是庙里的和尚遵从佛法、普度众生,拜望菩萨、保护百姓。如果是后者,就不存在一家一户收点米、粑,之类的事。

龙福寺在张青泉水行政村,离我们村约二里之遥。寺庙前前后后有一二十个村庄,每个农家能收2—5两米或2个年粑,累计起来,可供庙里度过春荒。庙里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庙里的香火旺,和尚自然富;不旺,就坐吃山空,不穷也得穷。旺与不旺,是看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跑庙;不但没钱,也没工夫。和尚也是人,同样要吃饭,既然无人上香,那就只好白天上户化缘,晚上走村打梆。不然庙里就要关门大吉,靠菩萨自己保护自己。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