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鸭河南几里,有一个叫黄老店的集镇,据说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母子二人,逃荒要饭来到这个地方。这里临近官道,民风淳朴,母子二人常在这儿落脚。他们先是在村边的桥洞、秸秆垛头安身,后来在路边搭个庵遮蔽风雨。白天出外要饭,晚上住在那儿。雨雪天,讨要不便,乡亲们常常端茶送饭接济他们。母子俩也很知感恩,乡亲们谁有个杂活或忙事,他们主动跑去相助。
初来时,儿子六七岁,常穿发黄的棉袄和棉裤,鞋子上粘满黄土,再加上他头发微黄,猛一看,像个大黄鸟,人们便戏称他为“黄鹭”。“黄鹭”人生地不熟,不便反驳。时间一长,人们就对他“黄鹭” “黄鹭”地喊开了。过了几年,黄鹭长大了,开始干活挣钱。零零星星,有了些积蓄,就在路边摆个茶水小吃铺。生意颇好,几年下来,积存了一些钱。又过些年,向乡邻们借些款,盖了几间房子,做起了旅店兼饭店生意。那时,路边做这种生意的有好几家,人家都有牌子,什么悦来店,兴盛店的。黄鹭与母亲商量,要给自己的店起个名字。母亲说:“那就请个有学问的人,给咱们的店子起个好名吧。”
黄鹭说:“店名我想好了。周围村子,我的名字最为人们熟知,也最有特色,用我的名字作为店名肯定能叫得响。”母亲虽有异议,但拗不过儿子,只好同意了。过了几天,牌子张挂起来了:“黄鹭店”。呵,名字果是抢眼,当天就吸引许多人前来观看。大家边看边议论,每个人脸上都笑嘻嘻的。
这个店名新奇好记,过往路人和顾客对村子其它物事记得与否不得而知,但肯定记住了“黄鹭店”。自挂了牌子,生意日渐兴隆。“黄鹭店”的名号,传遍了方圆几十里。
有一年,两个下江蛮子住在了这里。这两个人会看地气。吃罢晚饭,他俩在店铺后面转悠。忽地,一个惊叫道:“这儿地气好旺啊!”另一个眯了眯眼,端详了一会,说:“不错,这儿地气真好!”到了晚上,他们躺在床上,还在嘀嘀咕咕议论这里的地气。其中一个说,想把祖上的骨殖埋在这里。黄鹭给客人送茶水,无意中听到了两人的议论。心想:旅店后地气旺,与其让别人占去,不如自己占下。于是,两个下江蛮子走后,他把父亲的骨殖从荒沟边取出,趁夜色偷偷埋在了店后,没起坟头。
过了一段时间,两个下江蛮子又来了。他们往店后一转,发现情况不对:已有人在那里埋了人。他们意识到,肯定是那天的议论,被人听到了。他们找到黄鹭,打听是谁在店后埋了人。“我们是看地气的,发现房后的地气不一般,不知谁在那里埋了人,占住了地气。”他们其中一个边说,边拿眼光扫视黄鹭,“其实,好地气不是谁想占就能占的。没有德行,暂时占住了,它还会跑的。我们会看地气,也会赶地气。你肯定知道是谁把先人的骨殖埋在了那里,你说一下,我们看他有没有这个福分。”黄鹭看隐瞒无益,就照实说了。两个下江蛮子无奈,只好表示祝贺。黄鹭设酒菜招待二人,感谢他们给自己找到了好地气。
黄鹭待人热情,饭菜味美量足,床铺干净整洁,店里终日顾客盈门。原先雇两个小伙计,人手还能凑乎,现在人手明显不足了。一天,两个下江蛮子又来了。与以往不同,这次有两个年轻女子随行。见了黄鹭,他们说,这两个女子是他们的表妹,家境贫寒,无以为生,想在店里找份活干,维持生活。至于工钱,给多给少无所谓。黄鹭说:“店里正缺人手,不过,让两个花朵样的姑娘干粗活,真是太委屈了。”两人说:“老板过谦了,不必客气,望多关照。”
于是,两个姑娘便在这里安顿了下来。
两个姑娘风流妩媚,干活勤快,嘴巴又甜,没多久,就赢得了黄鹭的欢心。店里的事务安排完毕,黄鹭有事没事总爱凑到姑娘身边,或三言或两语地搭讪几句。逢上节日,备上几个菜,请两个姑娘饮上几杯。酒酣耳热之时,拉拉姑娘的手,说几句暧昧的话。两个姑娘虽是心知肚明,但既不正色以拒,也不随便顺从,这更使黄鹭如痴如狂。过不多久,半推半就中,两个姑娘便与黄鹭成就了好事。
过些时日,姑娘们快出身儿了,两个下江蛮子又来了。他们对黄鹭说,两个姑娘家里有急事,需回去几天。黄鹭尽管心中不舍,但又不能不允。好酒好菜招待一番,然后重金送他们启程。两个姑娘走后,再无音信。
自两个姑娘离去,黄鹭的生意日渐衰落。其间曾让人招聘女工,但人们一打听黄鹭以往的作为,便取消了应聘的念头。
后来,据传闻,原先在店里做工的两个女的,是两个下江蛮子的小婆。她们到家生下的孩子,长大后,一个考中了举人,一个考中了进士。而黄鹭妻子生下的孩子却表现平平,依然做旅店生意。
一天,黄鹭的儿子觉得旅店的招牌用父亲的绰号不妥,就请来当地的秀才,让他起个上好的名字。秀才眉头皱了几皱后,舒展开了:“当年,汉光武皇帝从洛阳衣锦还乡,走的就是店前的这条官大路。何不起名为‘皇路店’?既典雅大气,又暗合旧店名。”
秀才跟黄鹭的儿子一说,年轻人高兴得一蹦多高:“不愧是老学究,名字起得真绝!”于是,请高手精心制作一副崭新招牌,悬挂了起来。
自此,“皇路店”取代“黄鹭店”,在社会上传播开了。地以名物而传,渐渐地,整个村镇的名字也变为“皇路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