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提刑官》的故事以宋子的梦想开始。梦的画面昏暗,夹杂着悠扬的琴声和急促的鼓声,宋子怡行列队伍穿过朦胧的衙门,停在棺材前,打开棺材。(莎士比亚)。
“且慢!”身着高官朝服的岳父劝他谨慎行事,已有十多位官员判定棺中尸体暴病而亡,倘若宋慈坚持开棺重审,会得罪朝臣,导致身败名裂。
他还未作回应,此时,父亲突然出现,从事多年刑狱推官的宋父提点儿子,“刑狱之道最忌患得患失,但有三分疑问,不敢轻言放弃。”
听任岳父明哲保身,是对刑狱官职业道义的背弃;
遵从父亲追根溯源,又可能自毁前途。
宋慈缓缓向父亲走去,暗喻了他此后的选择,他说出贯穿全剧核心的五字真言:
人命,大于天。
距离《大宋提刑官》播出已经17年,已经很多年没有一部这样的剧了,深沉厚重,毫不娱乐,用严肃的态度探讨:一个坚守正义的人,为何会落到腹背受敌的境地?
有人说,宋慈是个高明的提刑官,却不懂政治,才落得那般结局。看完整部剧,你或许会为宋慈的结局而感到悲怆,但也必然会受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触动。
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宋慈”,用行动提醒我们:正义仍存。
扫清天下冤案:
宋慈与他的《洗冤集录》
当一个聪明、正直、充满抱负的年轻人,结束了十年寒窗,满怀热血地想要投身社会,故事就开始了。
提到《大宋提刑官》,你的脑海中多半会想到演员何冰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和剧中桩桩命案背后的沉重往事。
事实上,这部长达52集的电视剧见证了宋慈大半生的转变。他由希望成为父亲那样洗冤禁暴的有志青年,经历世间百态,热血被浇灭,成了后来黯然退场的消沉中年。
宋慈有一股正气凛然的气质
原本,宋慈有着旁人羡慕不来的光明未来,家世良好,聪明机敏,岳父是当朝如日中天的一品高官,以他的家世与能力,不必为前途发愁。
剧情开头,青年宋慈恰逢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这两大喜事,未等他欢喜几天,就接连得知父亲自尽,同窗离世。
大喜大悲同时发生,也无形中推进了他的刑狱断案之路。
父亲宋巩,在儿子大婚前夕服毒自尽,只留下了一封遗书阐述其中缘由,原来,老推官判案三十余年从无失手,花甲之年却错判了一桩冤案,枉送人命,在愧疚中服毒自尽。他在遗书中告诫儿子,“宋门后人不可涉足刑狱司臬”。
父亲去世后,宋慈颓唐买醉,他自幼向往刑狱断案,因父亲的遗愿而感到壮志难酬。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同窗好友孟良臣又意外遇难,他才明白,父亲的本意并非让他此后不可涉足刑狱,而是以自身教训,为他留下振聋发聩的警示:
百姓犯错,尚有改正机会;
刑狱官犯错,却关乎人命。
人命,大于天。
《大宋提刑官》共讲述了十一桩大案,每桩命案都错综复杂,宋慈重视实证,常以剖尸之法为犯人洗清冤屈还原真相。
你常常能从宋慈的查案过程中,察觉到他的细致谨慎。
孟良臣遇害案中,孟良臣不畏凶险远赴形势复杂的梅城赴任,还未来得及施展抱负,所停留的驿站着火,孟良臣上任不到一天被烧死,并被当地官员判定失火而亡。
宋慈察觉有异,坚持好友是被人谋杀,原因如下:
孟良臣的尸体里没有烟尘,不符合被火烧死的特征;
被火困住的人会在死前拼命挣扎,地上会均匀地沾满翻滚的痕迹,如果孟良臣真是失火而死,卧尸之处不会有太多油脂血迹。
然而当宋慈前往失火现场,他用酽醋泼地,卧尸之处渗出一大滩油脂血迹,证明了死者生前并没有翻滚挣扎,应是死后再被焚烧,他才逐步抽丝剥茧找到了真相。
曹墨杀人案中,读书人曹墨被冤枉与美貌女子玉娘通奸,并杀害其丈夫。
《大宋提刑官》曹墨案主角曹墨
这是一桩极难翻供的案子,人证物证俱在,连曹墨本人都在屈打成招下承认罪行。宋慈却因发现曹母眼神躲闪,有所隐瞒,查清了事情原委:
当地官员吴淼水为了自己的名声,想要早早结案,他派人哄骗曹母找物证,称可保曹墨性命,后来却出尔反尔。
宋慈明白曹墨冤枉,坚持重审,对曹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更改口供,又通过给玉娘丈夫王四验尸,发现王四溺水而亡,本案没有凶手,免去了一桩冤案的诞生。
剧中,宋慈有不少通过验尸查明真相的桥段,他常常重复一句话: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这也是宋慈从事刑狱官以来的半生体会,意为:刑狱案中最重的刑法莫过于死刑,死刑要由犯罪事实决定,而犯罪事实需要检验才能认定。
作为《大宋提刑官》里的核心人物,宋慈的故事并不纯属杜撰。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他的名声或许比不上名臣包拯或神探狄仁杰,但在实证判案方面,他丝毫不逊于前者。
真实的宋慈,也是位南宋官员,所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先于欧洲国家300余年,涉猎病理、解剖等知识,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但直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播出,宋慈才真正被普通的观众所识。
自此,中国观众心中,宋慈与包拯、狄仁杰共同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神断。
冤狱的背后:
他的对手不止一个
细心观众会发现,《大宋提刑官》、《包青天》系列和《神探狄仁杰》面世时间相差不远,有着相似的叙事模板:
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为主角,身边有2个忠贞的跟随者,联手解开桩桩血案的谜团。
《包青天》与《神探狄仁杰》剧照
不同的是,包拯正义感突出,常靠威慑力和灵感破案;狄仁杰擅长推理,设下圈套,再引诱犯人自投罗网;而宋慈注重实证,擅长剖尸,接近现代人“用证据说话”的破案理念。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相似题材和叙事框架下,《大宋提刑官》评分最高,九万多豆瓣网友给这部剧的最终评分为9.3,高于《包青天》系列1分以上,比备受好评的《神探狄仁杰》仍高出0.3分。
演员何冰对角色的塑造,也是《大宋提刑官》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何冰脸型板正,气质一丝不苟,与历史上的宋慈相符,他将宋慈的年少意气与中年失意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这个坚守正义的理想主义者有了更高的可信度。
十一桩血案逐渐展开,观众跟随宋慈的视角会发现:
即便宋慈断案如神,即便他坚持的是世间正道,匡扶正义也并不容易。
宋慈的对手不止市井罪犯,还有庙堂之上的达官名卿,甚至官官相护的朝政体系。
在此过程中,宋慈所坚守的公道,时刻会与前途家庭等私情问题产生冲突。
宋慈与岳父薛庭松的对峙让公道私情的矛盾达到顶峰。岳父薛庭松是大宋的吏部尚书,官至一品,平日对宋慈提携有加,也曾在孟良臣案中协助他共同破案。
宋慈岳父
到了剧情后半段,宋慈却发现正调查的史文俊私通敌国案中,自己的岳父被卷入其中,甚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案件进行到这一步,查还是不查?
查下去,岳父官职不保,还可能锒铛入狱,落得家破人亡夫妻离心的结果。
不查,法律不容私情,一直坚持的正义难道在私情前理应失效吗?
宋慈选择继续往下查,他的选择引发了很大争议,至今仍有网友提起这个桥段,认为宋慈的行为很“过分”,为了不知感恩的史文俊,害得提携自己多年的老丈人下狱获罪,最终自尽身亡。
亦有观众认为,无论对方是谁,做错事的人都需要付出代价。
这场戏的眼泪,体现了宋慈人性的温度
行事有对错,人情却没有,宋慈得知岳父自尽后,驱马前行赶到祭船处,看着远行的祭船流下眼泪,在痛苦中闭上了双眼。
正义与罪恶的交锋,是剧中最精彩的桥段,不仅体现在宋慈与岳父的关系,也体现在宋慈与反派角色吴淼水、刁光斗等人的对峙上。
吴淼水缺乏判案能力,沽名钓誉,曹墨案中,吴淼水为了宣扬“破案如神”的名声,不惜对嫌疑人屈打成招,枉害人命。
他被罢官前告诉宋慈,“世上只要有你宋慈,就一定有我吴淼水。不要以为凭你一个宋慈,就能澄清玉宇,平定天下冤狱。“
他无德无能,纵然可恶,却卷不起大风大浪。
真正令人足以为惧的是本剧最大的反派——刁光斗。他擅长谋划,一边笼络京中高官,一边暗中收集高官们的犯罪证据,装满了八口大箱,得以在大宋官场上屹立不倒。
看过这部剧,很难不服郭达的演技
他利用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让宋慈第一次错判案件,令被冤者含冤而死,之后又去刺激宋慈自尽谢罪,刁光斗与宋慈的对白至今依然值得思考:
“是人哪有不犯错的,可凭什么就你摆出一副比圣人还圣人的面孔?抓住别人一点儿小过小失,就把人往死里整。这可是活生生的人世间。
人有七情六欲,并非过错 。这天底下,官场上,哪有你这么死心眼的。如果都按照你这么一板一眼地去办,满朝文武岂不人人自危?”
刁光斗虽是个反派,却比宋慈还要懂得官场与人心。
刁光斗是剧中最复杂的角色
这番话道尽了官场微妙的生存法则,刁光斗也成为宋慈之外,整部剧中最复杂深刻的角色,有网友称,每次看到刁光斗出场都感到压抑,“他可以洞穿人心,像一条毒蛇一样盯着你,随时给你致命一击。”
正义蒙尘:
常驱鬼魅不休战
八口大箱的面世,是《大宋提刑官》剧情的末尾,也是全剧的高潮。刁光斗搜集的八口大箱中,桩桩件件都是朝中高官们不可为人知的秘辛。
当宋慈得知了八口大箱的秘密,此时,高官们不愿与他联手扳倒刁光斗,反倒站出来横加指责,称他好大喜功,是“造成京城人心惶惶的罪魁祸首“。
纵有高官相阻,此时的宋慈并不畏惧,在他心中,大宋天子的支持是他对抗这些文武大臣的基底。
宋慈仍相信,只要将八口大箱呈上御前,浑浊世道终将会被洗清。
他命人将八口大箱送入京城直至皇宫宣德殿,一一道来八口大箱中的朝臣罪证,下至临安府,上至当朝皇太后,均有涉及。
宋皇的表情充满无奈
殿外,往日显贵的高官们跪成一片,脸上写满了恐惧,老御史自知罪恶难逃,颤颤巍巍地将头上的乌纱帽摘了下来。他们都清楚,此事的性质足以震荡朝野。
殿内,天子的反应却与宋慈预想中的背道而驰, 皇帝先是装作困倦,有意不听宋慈的进言。
不知过了多久,他又以“天色已晚“为借口,支开宋慈,谎称来日再看箱子里的物证。
然而,画面一转,宋慈刚出殿外,放着八口大箱的宫殿燃起了熊熊烈火。
宋皇走出宫殿,称内侍失察引发大火,无人员伤亡,只是八口大箱毁于一旦。
宋慈的失望与大臣的如释重负形成对比
宋慈不可置信地反问,“烧了?”
“就这么烧了?“
此刻,宋慈坚持已久的正义彻底被颠覆,往日的坚持仿佛失去了意义。那个不畏艰险一心想要匡扶正义的理想主义者,内心似乎有什么庞然大物倒塌了。
只见他麻木地走出了宫殿,背后的皇帝仍在安抚臣子,大臣们纷纷道“圣上圣明”。
这一幕成了最大的讽刺,场面热闹,却寂静无声,宣告着宋慈的绝望。
不知此时,宋慈会不会想到岳父曾送给他的不倒翁,既像提醒他为官之道需左右逢源方可立身,又像暗示这大宋官官相护永远不倒的局势。
皇帝欲升宋慈为二品大员,却接到了宋慈辞官回乡的消息。宋慈走出提刑司,摘下乌纱帽,换回布衣,似是回到了开头的梦境。
他独自走过长长的台阶,年龄与心境都截然不同了。
最后一幕,宋慈回到父亲坟前,不再是壮志未酬的热血青年,而是充满沧桑地呢喃着:
父亲,慈儿已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从此再也不会去做官了。
时至今日慈儿才明白,若要世道清明,除恶扬善,单凭我等仗义执法,查凶审案,是无济于事的。
孩儿已疲惫不已,不堪重负了。
唯留下这本书,原想可以帮助后人,辅助大宋,现在……看来也没有必要了。大宋这半壁江山,不会太久了。
公元1249年,宋慈逝世。
三十年后,南宋亡。
END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是十几年前乃至当下也极为少见的悲怆结尾,宋慈所代表的正义蒙尘,只能心灰意冷地黯然离场。
仿佛印证了片尾曲《满江红》歌词:
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
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哀怨。
有观众认为宋慈善于办案却不懂政治,他理想中的绝对正义难以实现,倘若八口大箱真正面世,才会导致朝野动荡,加速南宋灭亡。
但扪心自问,每当冤案发生,谁不渴望能有一个宋慈站出来洗冤禁暴?
《大宋提刑官》的故事,对我最大的启示是开头的那句题眼,“人命大于天”。重看这部剧,也让今天的我们有所收获:
那些社会新闻中曾被一掠而过的名字,往往牵连着一桩桩人命关天的大事,需要人们更多的思考与重视。
电视剧中,宋慈彻底寒心,选择出走。到了今天,现实中也必定不乏“宋慈”们的存在,他们恪守正义,甘愿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奔走努力。
千万别让他们也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