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白石君是什么】邓石如:在碑学上有何贡献,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又有哪些?

邓新锐(1743-1805)原名邓燕,万磁锐被称为何婉波。郑仁宗避开严锦旗后,将字行、字顽博、号毕白、龙山樵夫、古代桓的儿子等石头改名。

安徽怀宁人。

他出身贫寒,祖上没有考取功名的人,他的父亲颇有学识,工四体书,邓石如幼时因家贫不能入学,主要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喜好刻石,临写篆、隶书帖。20岁起奔走江湖间,卖字刻印为业。赴寿州时求教于正在寿春书院主讲的梁闻山。经梁介绍到江宁梅谬家。梅家为北宋以来江左甲族,收藏甚富,自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无不备在。梅家出于对石如的赏识,有意栽培他,让他留了在家中,并为其提供全部的生活学习费用和家藏供其学习。

邓石如在梅家寄居八年,置身在浩翰的碑帖宝库中,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寒暑不辍。

他好《石鼓文》、《李斯绎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阙》……及李阳冰《三坟记》等,每种各临摹百本。又旁搜三代钟鼎、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五年篆书成。又专攻隶书。临《史晨》、《华山》、《白石君》、《张迁》等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石如学既成,仍草篓担簦,鬻书刻以自给。后经户部尚书曹文植引荐入于京师。

刘墉和陆锡熊都很推崇他,认为是“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但却受到翁方纲一帮人的诋毁,而愤然离京。在他六十岁的时候才与包世臣相识,授书三年,其论书之奥秘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生”。包世臣确认石如篆隶均为清代第一,并著《艺舟双楫》将邓石如的艺术实践加以总结,发扬光大,使碑学一派风行宇内,影响深远。

邓石如的篆书,主要是小篆。小篆在历史上只有秦朝的李斯和唐代的李阳冰堪称大家。传统的小篆都以匀整圆转、字形偏长的玉箸篆为标准体,写得规范整齐,但缺乏生动的仪态。邓石如将金文、隶书的笔法融会到小篆的书写中,改变传统的篆书笔画匀细,结体偏长的特征,而使字形略呈方形,笔画凝重而富于轻重变化,结构上在基本保持对称的前提下而注意变化,因而显得生动活泼,这的确是对传统篆书的一种发展。从审美的角度看,甚至至可以说,邓石如小篆的艺术性超过了李斯和李阳冰。他他的隶书在广泛学习汉魏时期的隶书的前提下也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将篆书的笔意融入到隶书的书写中,形成一种浑厚刚劲,圆润峻拔的风格特征。他的楷书也由于多从魏碑中吸收营养,而呈现出严重厚实、筋丰骨壮的特征。从总体上看,邓石如的书法,是篆书最佳,隶书次之,楷书又次之,行草书则不足称道。从书法艺术史的角度看,邓石如可以说是以他的实绩推动“碑学”发展的重要人物。

邓石如以一介布衣,一生专注于书法艺术,靠他的勤奋与执著,从秦汉碑刻中汲取艺术营养,终于写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风格的篆书和隶书,在清代的书坛上独领领风骚。他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我国书法艺术开辟了一条学习传统的碑学的道路。

邓石如篆书新风的步追者代不乏人,吴熙载、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徼簥?、吴昌硕、黄宾虹等等,均为邓篆之习尚者。然而,作为一种书体的本质而言,用笔和结体是根本大法,邓篆以隶笔书篆体,改变了秦篆玉箸用用笔之法,新则新矣,但毕竟不再纯粹。邓石如本人也似有察觉,体现了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既有不囿成规的创造精神,又有不断反思的清醒意识。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