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没多久,过年返乡氛围浓厚,依然没有箭一般的感觉,但是过年总要回家,这是小时候的习惯造成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带着这样淡淡的情愫我迈向了回乡的火车,这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和体验回家路上的种种……熔炉列车
一进入车厢就被扑面而来的热气烘得生疼,硬座似乎被列车员遗忘了,依然保持着晚上的温度,但随着太阳的照射、人气的聚集以及乘客厚厚的行装,列车已成一个熔炉,要在这车上坐12个小时,我不禁感叹“回家似渡劫”。外面零下十几度,屋里已近30度,我想这40度的差距就是城与家的距离。回家不仅需要克服空间上的距离,还要克服身心调整的疲惫。
风电工程师
这是一位戴着眼睛的男士,同样被热得抓耳挠腮,我们相视一笑,攀谈了起来。与我不同,他是呼市本地人,这次是到妻子老家天山过年。本身作为技术人员,走南闯北调试设备免不得坐火车,这次过年算是无缝对接了,“我这周基本都在火车上过了,呼市,锡林浩特,北京。”他说着解开大衣扣子,略带苦涩地一笑:“内蒙古的火车我算是坐够了。”
“去你岳父岳母家,为啥没见带着妻子呢?”“票不好买,谁抢到谁就先走吧。”他说,妻子已经先他一步到家了。这一年,随着过年时间的提前,返乡流与学生流的重叠,火车票早已供不应求,往往一放票就会显示“无票”,这也催生了黄牛和各种抢票软件的新一轮扩张,而想要回家的普通乘客不得不面对越来越恶劣的买票环境,能有一张硬座票已属幸运,而卧铺和相邻两座的票则成为一种奢求。
为了这次过年,他特地在蒙西出差时买了一箱蓖麻油,这在蒙东并不多见,也算是给两位长辈的过年礼吧。关于两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他沉思片刻说道:“没有大的区别,无非是走亲访友,来回吃请,但是你人得在那儿。”过年为的是团聚,人不在那儿多少是个缺憾,中华民族固有的大团圆思想也许就是“过年回家”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的终极注解,也是支撑在外漂泊的离人克服困难终要回家的精神归宿。谈及未来的规划,他的回答非常谨慎和务实,“计划总赶不上变化,一步一步来吧。”
老乡情侣
这是我的两个老乡,家都在赤峰,又都在呼市工作,这样的爱情少了异地的障碍,但多了过年一同回家的麻烦,当然这也算是甜蜜的负担吧。他们的回乡之旅相较而言更为艰难,更远的路程,更差的时间,更复杂的方式,通过如今便捷的通讯方式,我经历了他俩回家的全过程。
呼和浩特到赤峰,动辄20个小时的路程是每位离人难言的辛酸,卧铺票的难买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因此,我推荐他俩经道大板,坐客车到赤峰,虽然要倒车,但可以节省近5个小时的时间。对于过年回家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多陪父母5个小时,在本就时间紧张的春节,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晚上6点,他们登上回家的火车,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的一夜。彼时,我同样在火车上一边同工程师大哥聊天,一边回答他们在微信上的疑问。“听说大板到赤峰得4、5个小时啊?”“我们能不能赶上明早6点的客车?”“我们现在没买票到时还来得及吧?”种种疑问,流露出他们对于这段旅程的焦虑,有时为了回家不得不改变之前既有的计划,担惊受怕是回家之路的常态。我安慰他们:“不用担心,有我呢,最多不超过3个小时,考虑到春运列车的晚点儿,还是坐7点10分的为好,我可以给司机打电话先订两张。”两人表达谢意之后没了音讯,希望睡着了吧,能在人流如注的硬座车厢享受一场酣眠,是一种幸运啊!
由于大板站的特殊位置,使很多乌丹和赤峰的人都会经道大板坐火车,所以每次出站后此起彼伏的“乌丹”“赤峰”的声音我也是再熟悉不过。现在想想,我可以直接到家是多么让人羡慕啊,而对于其他家不在本地的人来说,又要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凌晨6点,一对对拖着行李箱,背着背包的人如长龙般由火车站向汽车站走去,冬风凛冽,晨光熹微,在这人群中我带着他们前行,“车上睡着了吗?”我问道,“睡着了。”“咋睡的?相互依偎吧!”俩人笑笑不说话。
在车站旁还有早饭店在营业,让我很惊讶,虽然食物不多,但好赖是热乎饭,趁着最后的空当,我让他俩赶紧吃点儿,慰藉一路的风尘。顺利拿到票,我送俩人上车,在车窗外,他们向我挥手致意,车里的灯让我看清了他们的表情——略显困意的脸带着兴奋。那是即将到家的欣喜和对未来的憧憬吧,祝福他们。
沸腾的心
在新闻中、朋友圈中,过年回家的故事轮番上演,主角则是所有的中国儿女。过年回家是祈愿,是总结,有劫难,有疲惫,有犹豫不决,更有毅然决然,这些情愫像油画颜料一样涂抹出回家之路的完整画卷。我一直以为的淡淡感觉,也不禁随着父母的呼唤和愈加熟悉的景色而慢慢强烈,终于在父母打开大门迎接我说出的那句“来了”时达到沸点,“爸、妈,儿子回来了!”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钦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