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单身已经成为一种公害。一到春节或节日,家人总是催我。“为什么还没有男(女)朋友?”拿着手机刷一遍朋友圈,总能看到A同学又秀恩爱了。b同学刚刚脱离了“单身狗”队。……。面对比家人一年更急的督促,看到身边的同学接连脱团,我们不禁要问。我没有对象,对不起谁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首先对不起家人。
家人之所以催对象,大部分原因出于他们对孩子的爱。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许多父母怕孩子进入社会后无暇顾忌个人感情,就鼓励他们在大学时代开始找对象。可是,学习可以有计划,工作可以有计划,感情怎么能按照计划执行呢?或许有人在高中甚至更早以前就遇见了喜欢的人,或许有在人大学毕业后也没碰上意中人。我们无法预知在哪一秒会突然对谁心动,也无法计算爱神降临的时间。如果强制性地规定孩子在某个阶段必须找到对象,就有可能让孩子在错误的时间错过正确的人,从而抱憾终生。这是家长愿意看到的吗?
另外,我们常常抨击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可如今中国式的“催对象”是否也带着些许封建的味道呢?自由主义者往往认为,逼婚甚至是比堕胎更恶劣的行为,因为前者并非出于自愿。正如康德所言,人非工具。或许年轻人对感情的理解不如长辈们深刻,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要什么时候谈恋爱,要和谁在一起,这些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有权决定。我没对象对不起家人了吗?并没有。既然鞋子穿着舒不舒适只有自己才知道,那为何不让穿鞋的人自己买鞋呢?
再说说来自环境的压力。除了家人的催促,身边的同学有意无意的秀恩爱似乎也在提醒你,该找对象了。“在大学里怎么能不谈恋爱呢,你怎么还没找到对象呀!”“人丑嘴不甜还没钱。”看似无所谓的自黑里,其实隐藏着一丝自卑和焦虑。随大流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为什么要找对象?因为大家都找了呗!影响我们判断的往往不是“我想做什么”,也不是“我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在做什么”。甚至许多父母催孩子找对象,也仅仅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有对象了。
正是在这样的集体心态下,许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集体性抹杀了个性,成为盲从的乌合之众,并开始奉行起这样一种观点:在大学里没谈恋爱不仅对不起家人,还对不起我的大学生活和给自己找对象的同学。可是,为了“不负众望”而硬找对象,真的能对得起大家吗?
热播剧《何以笙箫默》里有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为了完成“在大学里一定要谈一次恋爱”的任务,对自己将就,也对别人凑合,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这种恋爱的产生大多出于双方对实际的考量,是“我有能力找到对象”的证明书,是混入热闹的情侣圈子的入场券,却独独不是对得起自己内心的担保书。
说到底,之所以我们会觉得没对象对不起别人,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如何对待他人的期望,如何面对环境的压力,如何在社会压力下坚持自我,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我没对象对不起谁了?家人?朋友?还是大学生活?其实都没有。每个人都应该先对自己的内心负责,然后再努力寻找自己和外界的平衡点。多与家人沟通,不跟风恋爱,才是真正对得起所有人。
(图片来源网络)
文/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