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理解,但我大为震惊。
B站的“桌游棋牌”分区,是一锅奇怪的大杂烩。我们不只能看到象棋、围棋、斗地主、麻将等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棋牌,也会看到一些历史没那么悠久的桌游与社交游戏,例如三国杀或狼人杀,还有《游戏王》《万智牌》这样的集换式卡牌。
像是《炉石传说》、各式自走棋等只能在电子设备上玩到的“棋牌”游戏,我们一样要到这里去找攻略或片段集锦。
而就在这两个月,一种新兴的视频创作形式令这个分区更加混沌。
这些视频里的UP主,执意于把传统棋牌、新兴桌游、社交游戏、集换式卡牌等游戏的内容完全混淆,做出一款“缝合怪”桌游(尽管他们有时并不承认),再亲身试毒,将游戏的全貌还原给观众。
B站@煌武院炎阳
1
这类视频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一些意义不明的传统棋牌“教学”或者“小窍门”视频。从象棋、围棋,到斗地主、麻将,UP主们总是要在看似无棋可走、无牌可出的节骨眼,掏出一张《游戏王》的卡牌出来。
以斗地主为例,《游戏王》里有张牌叫“红A”,UP便把这张卡牌连带手上的三张A合起来,当成“炸弹”一并打出。
@上古逗虫
斗地主规则允许打对子,而两张同属性的牌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子。
两张暗属性牌的对子简称“对儿暗”@上古逗虫
手上动着,嘴上也不能闲,UP主们真的要像打《游戏王》时一样念念有词,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特殊召唤”,什么“送去墓地”之类,把一堆扑克牌魔法卡怪兽卡扔在一旁,最后吵着要让自己召唤出的青眼什么龙,直接攻击对方玩家4000点基本分。
@混障清人
把扑克跟卡牌混一起也就算了,他们也能在下棋时打出《游戏王》卡牌,使用场上的棋子作为祭品召唤怪兽,再根据卡牌上的说明发动怪兽的各色效果。
下象棋时,UP要发动“黑洞”效果,破坏场上的所有怪兽。棋子也被UP算作怪兽,双方的帅与将同时出局,赢不了也能混个平局。
@凯尔菌
下围棋时,UP将召唤“灰流丽”,阻止对方“从卡组把怪兽特殊召唤”,即不让对面“召唤”棋子,以便创造多走一步棋的优势。
@混障清人
下五子棋时,UP会使用“超融合”,将场上棋子作为融合素材,融合出只占一格却算两个棋子的“黑子双头棋”,更快凑齐一条线上的五枚棋子。
@holy爱的舞粉
又一批UP想到把吃灰许久的《三国杀》拿出来,同时引入了更多规则,让桌上的棋局/牌局愈发不可收拾。比如说,再强的怪兽攻击,都抵不过一张躲避攻击的“闪”;再强的魔法卡效果,在用于抵消效果的“无懈可击”面前都得歇菜。
@NeeieeN尼恩
新规则中,《三国杀》的装备牌不但能给自己的武将使用,还可装备在隔壁的棋子上。像麒麟弓拥有使用“杀”牌造成伤害时弃置对方坐骑的效果,假如把它装备给单个棋子,那么这个棋子吃子的时候,还能额外带走对手的马。
@煌武院炎阳
“缝合怪”游戏内容持续扩充,我们可能理解其中任何一个单独游戏的规则,但把它们杂糅在一起,我们却根本看不懂桌子上发生了什么,只有大为震撼的份。
用预言家身份牌验明对方身份@煌武院炎阳
以UNO中+4卡牌的谐音效果破坏怪兽@贝塔桑beta
2
在B站的“桌游棋牌”分区,传统棋牌的人气始终不如同分区的其他内容。倒不是B站观众对传统棋牌缺乏尊重,只是因为传统棋牌的内容并不好做。
比如象棋、扑克与麻将,游戏形式简单,容易上手,规则也很好理解,许多人都是在孩提时期家长的教导与朋友的口耳相传之下,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传统棋牌的规则。在人人都有资格指指点点的基础上,内容创作者很难做出精彩纷呈且独树一帜的内容。
受欢迎的作品也很容易让观众get到笑点@PFPFPFPFPF
曲高和寡的围棋,难于上手更难精通,处在另一个极端。精于此道的棋手,没法把自己从中得到的快乐,转换成方便理解的三言两语,再分享给其他人。
另一方面,一部分桌游的复杂程度可能胜过传统棋牌。类似于《游戏王》这样不断更新的集换式卡牌,拥有很高的入门门槛,对于新人而言,通读规则书已是难事,卡牌上的效果说明更是堪比天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理解。
啥啥啥写的这是啥
《三国杀》的规则要简单得多,但我们打牌时,少不了把其他人的武将牌拿到手里,看看对手的武将技能。
《三国杀》后续更新的武将技能可谓连篇累牍
不过传统棋牌也好,《三国杀》《游戏王》也罢,有UP主敢把这些游戏缝合到一起,还能取得不错的播放量和点赞,足以证明这些游戏有引起观众们共鸣的潜力。
根据B站官方的用户年龄段统计,截至2020年末,B站超过86%的月活用户年龄都在35岁以下;用户平均年龄21岁。根据这些数据与对应时间段进行推算,B站的主体观众基本都受过家长与校方的联合管制,而《三国杀》估计是这段时间里他们最容易获取与了解规则、也最容易被人没收的桌游之一。
《游戏王》的热度一直不低,在“缝合”桌游视频中牵桥搭线。虽说《游戏王》正版进驻国内市场、衍生移动端游戏提供的短平快规则革新,再加上一批内容创作者的积极奉献(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批“缝合”视频),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游戏王》在国内本就有着比其他集换式卡牌更雄厚更普遍的受众基础,这得感谢动画与漫画的高质量,以及盗版卡牌在学校周边小卖铺的大行其道。
报刊亭与书店可能也会兜售盗版卡牌
玩卡牌还是因为没得选。那时电子设备普及程度不高,或者受到大人们的严加管控,留给我们的娱乐方式并不丰富。可我们永不满足于既定的游戏内容,因此总能找到自娱自乐的方式,并为这一事业投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保守一点的话,这种想象力会让我们积极制作DIY卡牌,添加新的规则。但想象力的最极端表现,完全可以脱离卡牌游戏的基础框架。
“缝合怪”桌游视频的评论下方,有一些同样能激起观众共鸣的评论,评论中的主人公曾经运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仅用一副纸笔,以及手边的各式棋子与卡牌,以一人之力创作自己的“缝合怪”游戏。
像是知乎上高赞答案里的“缝合怪”桌游,可能连实体棋子或卡牌都不需要。它们拥有一套自圆其说的游戏逻辑,说是某部开发中的电子游戏设定初稿,大概都有不少人会信。
知乎@重于鸿毛
3
想象力人人都有,只是因人而异,托生于想象力的“缝合怪”桌游,自然不只是国人的专利。国外的年轻人在下国际象棋的时候,其实也有突然从身上摸出一张《游戏王》卡牌的怪癖。
Youtube@milano the duelist
回到UP主“缝合”桌游视频的评论区,许多观众会提起情景喜剧《爱情公寓》里面的《开天辟地之大地的裂变》。这部游戏噱头不小,号称结合了13种网游、13种桌游、13种夜店游戏的内容,只有作者陆展博知道游戏的全部规则,他的地位堪比跑团时的主持人,或者《狼人杀》里的上帝。
这种“缝合怪”游戏的创意源头,来自美国情景喜剧《老爸老妈浪漫史》,游戏名叫做《Marshgallon》,同样融合了扑克、骰子、你画我猜、真心话大冒险等游戏里五花八门的规则,具体玩法也只有游戏作者兼主持人马修知道。
老外至今没有制作出《Marshgallon》的实体桌游,可国内的桌游厂商却借题发挥,真的把《开天辟地之大地的裂变》实体版本桌游做出来了。厂商的敬业固然值得钦佩,可惜《大地的裂变》真实游戏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啥啥啥写的这是啥
“缝合怪”桌游并非“粗制滥造”的代名词。1994年黄宏与侯耀文的小品《打扑克》,就出现了一种“缝合”扑克,因起到针砭时弊的警醒作用而广受好评。
两位老同学在火车上邂逅,兴起之下想打扑克发现没带,便掏出了身上带着的名片。两位同学的人生阅历不同,认识的人形形色色,打牌输赢纯凭个人口胡:
科长管组长,处长管科长,局长管处长,都是可以预料到的规则;小报记者因为专编桃色新闻,管得了著名演员;电视的普及率开始高过电影,电视明星就能压电影明星一头;动物比人金贵,因此一个兽医大过两个大夫……
说到扑克,还有《Tichu》,这是一款近似于扑克,却有56张牌的真正意义上的实体桌游。它的设计师来自瑞士,于1988年来到中国旅游,深受各地存在明显差异的玩牌方式所吸引,结合了斗地主、升级等扑克游戏的不同规则,构思了《Tichu》的大致玩法。
设计师的个人网站对游戏的介绍(机翻)
《Tichu》在国外桌游爱好者网站BoardGameGeek的排行榜上位列第177。这个排名并不低,要知道第176名是历史更为悠久的传统游戏:围棋。
用“高情商”的话来讲,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缝合”是事物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年少的我们制作卡牌、撰写规则,勇于站在前人肩膀上制作“缝合”内容,也算不上啥黑历史,只是在合理地延伸我们无处施展的想象力。
我们制作的内容多半会成为下一个无人问津的《大地的裂变》。它们纸上谈兵的性质,免不了出现规则上的逻辑漏洞,或者无法以纸笔和我们的人脑承担的复杂计算量,更可怕的是身边没人愿意陪玩。
总之,随着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开始向骨感的现实低头,最终未能向游戏设计的专业领域踏进哪怕一步,无数不成熟的“缝合怪”企划都如此宣告流产。然而在游戏制作过程变得简化与透明、独立游戏道路越走越宽的今天,搞不好垃圾堆中写得密密麻麻却被卷成一团的田字格纸,也能像《Tichu》一样变成大受欢迎的点子。
既然“缝合怪”桌游的整活视频可以给决斗者带来笑容,一部经过精心打磨、拥有完整规则的“缝合怪”桌游,理应会起到同样的效果;有没有人做,做不做得出来,就两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