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少年壮志不言愁歌词】专题荧屏里的警察故事

电影《羊城暗哨》剧照

电影《湄公河行动》海报

2021年1月10日,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为了讲述警察故事,1月10日至16日,央视电影频道每天播放1部优秀公安题材影片。

《人民日报》曾以《优良警风 接续相传》为题报道了一个警察世家的故事: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都是人民警察,91岁的朱广魁1949年入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警察;65岁的儿子朱晓昙,退休前是一名交警;孙子朱宁36岁,是一名刑警。

正如朱广魁的警察世家一样,我们新中国的人民警察有着太多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让我们串珠引线一起回顾荧屏上的警察故事,感受那份惊心动魄,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

一代人的精神图谱

从《羊城暗哨》说起

1957年,电影《羊城暗哨》上映。这部片子讲的是解放初期,公安干警打入敌人内部,将敌特组织一网打尽的故事。一名代号209的特务被捕获,供出与广州特务头子“梅姨”的联络暗号及地点后死去。于是公安干警王练假冒209打入特务内部,先后与特务“小神仙”和自称“八姑”的女人接头,并根据特务、古董店马老板指示,与八姑假冒夫妻身份活动。王练获知特务胁迫陈柏之医生赴港,参加所谓“中国人民代表控诉团”,诋毁新中国声誉。陈柏之觉得自己当过国民党军医主任,所以内心非常矛盾,困惑之下选择自尽,幸亏抢救及时,并打消了疑虑。王练随八姑赴海南,在船上,王练见陈医生被绑架,又获悉真正的梅姨是八姑家的女仆刘妈。正在梅姨欲置王练于死地时,公安人员赶到,将敌人一网打尽。

这部影片是有故事原型的,根据两个真实事件改编。一个是1952年发生的“广州第一大案”。一个隐藏下来的国民党旧军官纠集了一些人,试图劫持一艘轮船,组成一个控诉团到联合国控诉新中国政权。另一个是1954年发生的台湾特务阴谋爆炸广州案,公安机关获知敌情后派卧底打进敌人内部,摸清底细后将特务全部逮捕。

著名作家陈残云把这两个案子综合在一起,经过艺术化处理,写成了《羊城暗哨》剧本,由卢珏导演拍成了电影。影片中,身份最费疑猜的“梅姨”扮演者是著名演员梁明。出生于1922年的梁明,在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流动宣传队,后在铁血剧团、新中国剧社任演员,在《寄生草》《胜利进行曲》《大雷雨》《桃花扇》等剧中扮演角色。她在电影《羊城暗哨》中把两种角色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拿捏非常到位,表演才能和对角色的渗透力令人叫绝。

《羊城暗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的国产三大反特电影之一——另外两部是《跟踪追击》《秘密图纸》,带有浓郁的时代印记。

我们今天来回顾这些影片,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当时的文艺风貌。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一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景象。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双百”方针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鼓舞了一大批作家,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中国文艺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涌现出极富时代特色的创作成果,有的迅速成为集体记忆,承载起动人心魄的伟大精神,从情感和审美的维度,化作我们的精神图谱。

少年壮志不言愁

从《便衣警察》说起

曾经有一首歌火遍大江南北,至今有人在抒发豪情壮志时,依然会唱起它——《少年壮志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歌是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现在提起《便衣警察》,年轻的一代或许感觉陌生,但是这首歌许多人却或多或少听过那么一耳朵。

就在前不久,曾轰动全国的电视剧《渴望》在播出30年后,剧组重聚首,勾起许多人缱绻婉转的回忆。而《渴望》的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片尾曲《渴望》的曲作者跟《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曲作者是同一人:雷蕾。雷蕾和父亲雷振邦一起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创作了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成为经典。同样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好人一生平安》也成为几代人脑海中时隐时现的情感旋律。

《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歌词庄重典雅又朗朗上口、曲调荡气回肠,演唱更是一气呵成,是一首慷慨激昂、充满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人民警察之歌。

《便衣警察》讲述的是一个年轻警察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曲美好爱情的颂歌。故事发生在1976年。经群众举报,南州市公安局逮捕了一个名叫徐邦呈的特务。在执行任务中徐邦呈趁机逃跑,被押解的侦察员周志明击毙。抓捕行动失败,线索也中断了,这个特务潜入南州市的真正目的成了一个谜。几番扑朔迷离,公安人员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挖出了潜伏在南州市多年的特务,找到了真正盗窃941厂机密的人。该剧于1987年播出,播出后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公安部首届金盾影视奖等。

比这稍晚的另一部公安题材电视剧《英雄无悔》,以全景式的笔触再现了改革开放中人民公安可歌可泣、铁骨铮铮的英雄主义故事,展现公安干警在商海浪潮中与各种邪恶势力斗智斗勇的场景,有人称其为弘扬英雄正气的警世洪钟。这部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播出之后广受欢迎,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和“飞天奖”等。

这些影视作品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艺风潮。

改革开放,经济上发展,价值上多元,同时影响到了文化艺术,不但直接催生了当代文艺,更提供了创作土壤和灵感来源。面对时代风云,文艺不仅不会无动于衷,反而会更加积极、热烈地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到这场变革之中,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的多样化探索为这个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留下极富代表性的精神剪影。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质也就自然而然地渗入到文艺创作中,正如《少年壮志不言愁》中所唱的那样:“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昂扬向上风貌,正是时代最好的表征。

总有人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

从《湄公河行动》说起

“我们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正竭尽全力,把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在这太平盛世,有多少人民警察24小时守护着这座让你觉得幸福以及安全的城市。”

这是描述电影《湄公河行动》的一段经典话语。

禁毒题材电影《湄公河行动》是由真实案例——“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而成。该事件又被称为湄公河惨案,2011年10月5日上午,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13名中国船员遇难。为了保护海外每一个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不让任何同胞遭遇不白之冤,中国迅速组织缅甸、老挝、泰国形成四国联合反毒行动组,终将湄公河惨案真相公布于众,遇难同胞得以安息。2013年3月1日,案件主犯在云南昆明被执行死刑。

《湄公河行动》将这段动人心弦的案例搬上了银幕,2016年9月上映,展示了我们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伟大决心。

为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1月10日至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在每天重要时段播放1部优秀公安题材影片,其中就有《湄公河行动》。另外几部分别是讲述刑警对抗犯罪团伙的电影《警察故事2013》、讲述铁路乘警与贩毒团伙斗智斗勇的电影《铁凤凰》、讲述基层民警除暴安良的电影《大人物》和以公安英模为原型的电影《警察日记》《吕建江》《古寨警情》。

无论邪恶怎样嚣张与不可一世,终将被正义战胜。电影《湄公河行动》,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画面,一展中国人的血性和不屈,这是一种坚毅无比的力量: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影片用艺术的方式,宣告着我们的对外态度和民族精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只有立足时代、服务时代,文艺创作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湄公河行动》最终创造了高票房收入,除了综合运用各种影视艺术手法令其大放异彩,借力国家效应则成为其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

盘点近几年口碑颇佳的几部院线影片,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系列等,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国家作为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影片的成功,则从文艺的角度证实了祖国的发展与强大。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一系列影片,都有现实的故事题材,比如《红海行动》就取材于“也门撤侨”事件,该事件不仅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巨大的构思空间,也因其现实观照更加饱满有力。“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正如《湄公河行动》中的一段话:“盛世之下,总有人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不忘过去,不惧未来。”这段话,在我们的《论语》中也有类似表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影片,可以读出一个核心的关键词:爱国。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已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基因。

有人在看完《湄公河行动》后,这样写下:“我们必须坚韧不拔地活着,为着这死去的生命,为着国家的荣誉,为着心中的信念,这是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气,我们平凡却依旧可以伟大,我们简单却又复杂,内心从容而又容忍。”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只要我们的文艺创作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就不乏生动鲜活、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穆铎)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