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关于释迦牟尼分子我想说古今风云人物:释迦牟尼

引言:他曾经是最昂贵的太子,但以寻找人生真谛为己任,甘愿过艰苦的流浪生活。他是真正的智者,才能破除迷悟,摆脱痛苦,在菩提树下挺身成佛。(莎士比亚)。

国别:印度

生卒年:约前624~前544年(另有前564~前484年等多种说法)

身份背景:佛教创始人

经典格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忧树下诞生的圣人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古印度的西北部,有一个叫迦毗罗卫(今尼泊尔)的国家。国王姓乔达摩,名首图驮那,属于释迦族。因为“首图驮那”是“纯净的稻米”之意,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净饭王。而释迦牟尼,是净饭王50岁才得到的儿子。

相传,释迦牟尼是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诞生的。释迦牟尼诞生后的第五天,净饭王在与全国许多有名望的学者进行讨论后,给他起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悉达多(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由于悉达多天资聪颖,从小就体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所以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从7岁开始,就让他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悉达多到12岁时,已经掌握了当时印度最高的学问。另外,他还兼习兵法和武艺,是骑、射、击剑的能手。

悉达多16岁时,迎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两人的生活很是美满幸福。可是,一个偶然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一生。有一次,他驾车出游,在经过东南西三座城门时,先后遇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这让他非常感伤和苦恼。早慧的悉达多开始意识到,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那么有没有一种永恒的东西,可以不被瞬间的痛苦和死亡抹去呢?这个问题让悉达多陷入了思考。

菩提树下立身成佛

悉达多29岁时,他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净饭王十分高兴,命全国举行庆祝仪式。但已有离家打算的悉达多内心却感到沉重,因为他害怕这个孩子的降生会增加他对家庭的留念。

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决定放弃现在的生活。去寻找人生的真谛。一天夜里,他不顾父亲的劝阻,丢下妻子和孩子,逃出了王宫。出宫之后,悉达多过起了身无分文、挨家挨户乞讨的流浪生活。期间,他寻访了当时的几位圣人,可他们都没能使他从困惑中解脱出来。

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出家苦行,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途径。于是,悉达多决心做一个苦行僧。跟五位苦行僧一起,在森林里苦修了整整六年,他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已经达到了枯竭的边缘,可他还是没有悟出真理。这让悉达多认识到,自己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寂六年的尘垢,随后又接收了河边牧羊女的供养的食物,恢复了体力。曾经跟他一起苦修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便都离他而去。

无奈中,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了菩提伽耶的一颗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开始苦苦思索,并立下誓言:“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就这样,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悉达多终于于十二月初八悟出人生真谛。确信已经洞悉人生通过的本质,断绝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嗔痴等妄念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已经觉悟得道,立身成佛(意为“觉悟者”)。而那一年,他只有35岁。

四十五年的弘扬佛法之路

悉达多成佛后,立刻去寻找曾经跟他一起苦修的那五个人。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他找到了他们。并向他们传授了自己悟到的佛法:欲求大道而防止两个极端,一是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是禁欲的苦行生活,只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就能导致智慧觉悟,脱出生死的苦海。这五个人听完后心悦诚服,都皈依了他,成了世间最早的比丘(指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从这时起,佛教便具备了组成宗教的三要素:领袖(释迦牟尼)、理论(佛法)、参加人员(五比丘)。佛教把这三个因素叫做“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出转法轮”(即第一次讲佛法)。而悉达多本人因生在释迦族,故而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度化了五比丘之后,释迦牟尼开始率领他们各处宣讲佛法。这段时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国的王子耶舍,以富裕闻名的摩诃迦叶等人,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此后,他常端坐在千叶莲台上,向众弟子讲经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丘人数不断地增加,到释迦牟尼去世时,他已经有弟子数千人。

可是,长期的奔波劳碌和清苦生活,让释迦牟尼在晚年时身体变得很差。据原始佛经《游行经》记载,在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释迦牟尼常呼“吾背痛甚”“吾患背痛,欲暂止息”。所以,释迦牟尼刚刚80岁,就在拘尸那城去世了。


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的传播速度就慢了下来,直到几个世纪后,才开始有文字记载他的学说。但是,作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思想,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