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丙山壬向】专题「渭川文史」中梁山探奇

重阳山不是山,而是大梁。

中梁山南人民县毛津区长村、北齐巫山县沙文镇候选村,东西在四谷、两家河、毛江之间,南广北窄,是横跨Mawood,横跨安安、洋河、沙文寺乡镇的狭长平山量。

主峰竹家山,古名箭杆山,在县南70里,有石洞深阻,人不敢入。

《雾绕中梁山》渭川文化系列丛书编辑组摄

中梁山虽然只是一道梁,但比周围的任何一座山都有势。中梁山南接秦岭,东侍云雾,西立太皇,群峰拱卫。东面的四沟、杨家河与西面的马坞河顺中梁两侧,淙淙潺潺,由南向北,缓缓而流,在北脚前的候堡村相汇,合成大南河,又缓缓北流,注入渭河。山环水绕,龙守虎卫,地利占尽,踞卧盆中,中梁山是一条颇具王者之风的山梁。

薛飞摄

中梁山由南向北分为后梁、中梁、前梁。后梁上的红土坡梁有万亩生态松树林,深处树木参天,浅处灌木葳蕤。春天润泽明朗,山花烂漫;夏日蔚然深秀,清幽如黛;秋来飞红流紫,层林尽染;冬至冰封雪飘,银装素裹,一年四季皆有胜景可观。


中梁山前梁

中梁山上的落叶松

中梁山上的丁香花

《中梁油菜花》

中梁状如掌心,宽阔平缓,山塬如波浪起起伏伏。每座塬上都雄踞着古堡,军民村堡子、闫山村堡子、牛山泰山庙堡子、西山村堡子、范家山古城遗址与赵家山的毛娥刺,遥遥相望,六线连珠,如古代留下的烽火台,共同形成“五堡一刺一照碑”的独特景观。

中梁山古堡

中梁山残堡


照碑粱在中梁坪道村庄顶的杨岷公路左侧。这里原先立有两块石碑,一碑为“大清功德碑”,一碑为“皇清墓碑”。功德碑被人损坏,残碑遗留在坪道杨家上庄倒柳树下。墓碑仍在,石质,半人高,灰黑色。碑首为“皇清墓碑,丙山壬向”,碑字核桃大小,历历可辨。上面记述的清朝嘉靖年间,坪道杨家几辈中出了杨培元、杨培基、杨争秀三个监生,后又在孙辈中出了九个监生的显赫事迹。这十二个人的名字,都刻在碑上。立碑时间是“道光辛丑仲秋月”。一时之间,杨家声名大噪,方圆百里无有不知者。杨家为了记功载德,立了功德碑,感恩祖先庇佑,立了墓碑,“接于目而醒于心”。乡民传说,孙辈中的九个监生中有几个是杨氏出钱捐的。站在碑前,东观云雾日出,正赤如丹,西揽太皇夕阳,彩霞似烟,人观其景,碑照四方,所以后人把这个地方称为“照碑梁”。

毛娥刺位于中梁村赵家山自然村,圆圆的土丘如一个巨大的坟堆,上面长着一丛毛娥刺,枝干灰黑,枝柯交错,粗者可做镰刀把,细者指头粗细,遍布绿苔,状如龙筋。叶子细碎翠绿,叶尖长着毛刺。密密麻麻的枝干与叶子严严实实覆满整个土丘,远远望去如一顶圆圆的伞盖,一朵盛开的青莲,十分显眼。毛娥刺两侧长着两棵石枣树,四周围着一圈一圈梯田。传闻秦末汉初,有个奇人,姓毛名娥,在此建宅隐居,一日皇帝狩猎迷路,向毛娥问路。毛娥识得皇帝身份,故意语无伦次装疯卖傻,不料被皇帝识破,道声:“真山人也!”毛娥慌忙叩拜谢恩,之后飘然而去。从此毛娥就改称“真山人”,帮助村民做了许多好事后神秘失踪。村民将毛娥遗留下的一根拐杖掩埋于此,后来长成了毛娥刺。毛娥刺西面有两眼清泉,泉水清澈,村民说毛娥刺是龙头,清泉是两只龙眼,取名为龙眼泉。据传以前每逢暴雨过后,毛娥刺周围会有狗牙珠古与陶罐碎片、方砖出现。经考,狗牙珠是秦汉时期的货币。

泰山庙古堡坐落在牛山村阴坡庄庄顶的高山咀上,东怀牛山,西携庄科,南望闫山,北携安子、水沟。堡内东北方建有一座泰山庙,庙宇前有五棵古松,直戳云端。军民古堡位于军民村靠北面一座独立山头上,堡墙高三丈二尺,墙厚三尺三,建于清乾隆年间。当地村民传说,古堡周围良田百亩原是军垦之地,为了预防匪患,修建了此堡。天水郡府派出一支军队围剿土匪,与当地村民共同平息了匪患,军队为了减轻村民负担,开垦种地,将本村取名“军家湾”,上世纪七十年代,更名为“军民村”。闫山村古堡位于闫山村东,西山村西山顶,呈椭圆形,远望如冠,与泰山庙古堡,清凉寺古堡及西山范山堡子隔山呼应。该堡始建于明朝崇祯末年,据说是用蒸熟的土筑成,在民国时期抵御匪患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范家山遗址位于范家山村北面山体最高点,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南北两个馒头状的山包之上,南部山包为古城遗址,古城墙体为三层,各高5-7米,围有壕沟。最南有一城门遗址。遗址中暴露有丰富灰层,有陶片、瓦片、砖块、灯等遗物。南北山包之间的山沟,当地人称作“壕”。北部山包当地人称作“壕头起”,为古战场遗址,中间有跑马场,可能是军队驻防演练的地方。《武山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记载,范家山遗址为周代文化遗存。古遗址目前保存较好,有村民的农田。该遗址为研究交流当地周代文化类型、特征具有较重要的价值。站在范家山遗址上,目光拂过地头散落的残砖断瓦,思绪跨越时间的维度,重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大周王朝。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牧马的秦非子后人与戎族土著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洗礼中不断碰撞、冲突、融合,一步一步,从游牧狩猎的原始蛮荒部落走向刀耕火种筑城合居的农耕时代。范家山遗址是我们的豲戎先祖从三千年前的岁月风尘中投来的一束文明之光。


中梁山“壕头起”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与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曾在此地驻过军,刘秀带兵统一了天下,只有陇右的隗嚣与巴蜀的公孙述二人各自称帝。刘秀重筑范家城,住瓮城子,兵将住外城。城西北有堡子滩、马行子、壕头起,山腰有三道战壕,周边是石屲崖,壁立千仞,极为险要。城西南有麻子梁,为铸铜钱之地。东西有杨家河与马坞河。刘秀据此秦陇咽喉、巴蜀锁钥、屯戍要寨之地,固若金汤,既可取陇右,又可进四川。中梁山上,从古至今还传唱着这样一首山歌:“马武哥哥的好心肠,羊肚手巾包冰糖。冰糖放在枕头上,瞅着冰糖哭一场……”民间传言,马武曾占据过中梁山,人称“马武大王”,前人有诗为证:“马武铫期双救驾,刘秀四川走洛阳。城壕筑在马武梁,城南瞭望分水岭。”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杨岷公路时,在坪道村附近挖到一个高深各一人的土窑,里面有金银元宝等物。乡民传言,这是“马武金库”。历史上,马武应该两次到过武山,《后汉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记载:“建武六年夏,与建威大将军耿弇西击隗嚣,汉军不利,引军下陇。”“落门西汉坪,胜迹隗嚣宫。”当时隗嚣割据天水,在距离中梁山北面的洛门西汉坪建有隗嚣避暑行宫。建武二十五年,西羌侵犯陇右,朝廷拜马武为捕虏将军,大破羌兵。马武占据中梁山是在跟随刘秀西击隗嚣时还是在破西羌时,有待考证。

《粮仓膏地》

范家山遗址壕头起向北,山梁骤缩,成一条龙脊梁骨,狭窄陡峭,蜿蜒向北,为前梁。前梁北端鼻梁上,坐落着一座古堡,如一枚大印,稳稳当当镇坐中梁山,镇着脚下两河交汇溅起的惊涛骇浪,更镇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侯堡隘口。这里原先是三国勇将庞德的马厩,诸葛亮北伐时,庞氏后人怕受牵连,改称孙姓,在此修筑土堡,因魏文帝曹丕封庞德为壮候,由此命名“侯堡”。上千年的岁月更迭中,庞氏族人在堡中繁衍生息,躲乱避祸。

《十里丁香》

前梁两侧裙裾是陡峭的山林,林中生长着许多丁香。四五月间,满坡的丁香花一齐盛开,山谷间弥漫着紫色的丁香花,“十里丁香”是中梁山呈现给路人赏心悦目的一景。顺着十里丁香的杨家河,有一条道路,是著名的祁山古道北秦岭段中的阳溪支道。这条道路北起洛门镇,南溯渭河支流大南河而上,经郭槐、四门至杨河,在杨河东南翻越白草山,顺固城河南下,至礼县县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紫色的丁香花开放的时候,诸葛亮与姜维正怀揣着“北定中原”的伟大理想,率领蜀汉将士从这条道上走过。

阳溪支道还是连接陇蜀古道祁山道和丝绸之路东段南道的重要枢纽,这条道从侯堡上山,沿前梁脊梁骨至中梁,可行马车,路上密密匝匝叠垒着的无数的脚印、马蹄、车辙,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不仅实实在在连接着陇中与蜀中的柴米油盐,还实实在在维系着大明王朝的江山命脉,是一条古老的“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客商,赶着骡子、马匹,驮着食盐、茶叶、瓷器、丝绸、远方,操着南腔北调,说着天南海北的逸闻趣事,闻着十里丁香,顺着山脊梁骨,走向南,走向北,向万家烟火。中梁山脚下的杨河镇,是当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明代官方所立的《茶院禁约》石碑,碑文曰:“示禁,一应茶货诸商,敢有违禁(从)行,悉尊宪约。车骡入官,人犯枷罪,无论南北有获,一体根究连坐。以后敢有假称妨耕告开禁闭者,即以通番论罪。”“以茶驭番”是大明政府顺着中梁山套在西北诸郡头上的一根无形锁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梁山上的这条路是通往杨河、马坞的汽车路,所以中梁山又叫“马坞梁”。

古茶马道


《茶院禁约》碑

中梁山上厚重的历史源自于山上优渥的环境,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自古是粮仓膏地。一圈一圈顺着山塬起伏的梯田中藏着无数的沃土。“中梁山的洋芋能将肚子混饱”,据当地村民讲,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有人从甘谷金川搬上了中梁山。所以,无论周朝先民筑城而居、刘秀马武在此驻军,还是坪道杨家出钱捐监生,都赖于中梁山的仓廪之实。今天,中梁山上种植的农作物仍以小麦、油菜、洋芋为主,经济作有当归、党参、黄芪、柴胡及架豆。充沛的阳光洒在肥沃的土壤上,孕育出中梁山品质优良的中药材,尤其当归,与岷县所产的“岷归”相差无二,深受收购商的青睐。地膜种植的豆角更是色美产丰,身长过尺,中梁山已成为县内架豆主产区之一,在中梁山上建有架豆收购农贸市场。

中梁山上的药材

春登中梁,油菜花海推波涌浪,小麦堆锦叠绣,地膜银光闪烁……“中梁春晓”是中梁山最为美丽动人接地气的景观。




《中梁春晓》渭川文化系列丛书编辑组考察掠影




中梁山自然风光组图

《云蒸中梁》薛飞摄

《中梁村落》渭川文化系列丛书编辑组摄

中梁山观麦山

中梁山前梁

中梁山观夏庄

中梁山上观云雾

中梁梯田

云雾中梁山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