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剧配色越来越受到考察。
《延禧攻略》剧照
无论是《延禧攻略》中红极一时的“莫兰迪色戒”、《长安十二时辰》还原为当代标准色卡的历史服饰,甚至是《清平乐》中一对一对应原画的真实人物形象,都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古典色彩的惊叹和憧憬。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诸如以上的低饱和度色系频频登上热搜,极为克制的配色方式,不艳不俗,又倍显清雅与高级,而这种配色的高级感,实为中国传统配色。
《清平乐》剧照
长期以来,西方潘通色卡上的色号定义着国际时尚的风向,成为潮流人士和普罗大众追捧的流行标志。
中国色彩似乎尚未在时尚界展现其独特魅力,那些有着雅致名字和气韵渊源的中国古色,甚至被长久地遗失在故纸堆和历史长河中。
中国美术学院携手天猫推出2021“中国色”
色彩谱系庞杂而混乱,加之传统色彩应用之于现代设计美学中的缺失,是中国传统颜色长期未被得到规范的主要原因。
面对长期处于失色状态的华夏审美文化,幸而有有心人愿意深耕这片原野。
文化学者郭浩与文创设计师李健明,翻阅了近400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典籍,对中国色彩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考证与梳理,归纳出384种中国传统色色名,又从十几万件故宫馆藏文物中,根据24节气、72物候精选96件应时应节应色的故宫文物,以手绘方式将其复原。
传统色彩谱系追本溯源,身份自证,不禁有业内人士感慨:中华色彩美终于有了样本。
从这本书中可以读出三美:颜色美、汉字美、气韵美。
01颜色美
384种古色,绘就一部中国传统色彩辞典
颜色存于美之中,美离不开色。
不同于西方的三原色分类方法,周代以礼治世,规定“赤、黄、青、黑、白”五色为正色,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正五色。
春青,夏赤,秋金,冬墨。颜色是古人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看见的颜色,就是自然呈现的颜色。
两位作者秉承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世界观,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作为颜色划分的结构体系,每一物候采用起承转合的阐述方式,从浩瀚典籍与千万件文物中寻回384种古色,并应时应节应色,以手绘的形式复原96件文物的瑰丽色彩。
这些颜色到底有多好看呢?
随手一翻就是让人心动的口红色号。
拿来做眼影绝对是爆款。
不止是美妆届,对于包括服装、家居在内的设计圈来讲,厚重却不沉闷、经典且高级的传统中国色都将是一片蓝海。
此外,为了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书中的每一种传统色都标注了CMYK和RGB色值,书末还附有完整中国传统色色谱,方便检索。
对于绘画、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称得上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中国传统色彩工具书。
随书赠送24节气色卡,赋予每个节气专属颜色,将物候具象化、视觉化。
02汉字美
“见色起意”,增彩半部古典文学史
“汉字出现后,从基础的颜色字衍生出丰富的颜色词,颜色的丰富与文明的演进相伴相依。”
早期的颜色,其雅致让我们动容。
《尔雅》里面讲农耕的候鸟:“秋鳸,窃蓝。”鳸就是我们说的燕雀;窃蓝,便是浅蓝色。
这在汉语言历史上是可考的第一个浅蓝色颜色词,“窃”字有趣得很,它表示的是浅色系。同样的说法,还有“盗”字,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其中一匹叫“盗骊”,盗骊,浅黑色也。
“形容色值的传统色字词比现代要有趣,浅色形容词诸如窃、盗、小、退(褪)、柔(揉)、不肯(弗肯)等都很生动。”当“小红”不用作人名而用作颜色名,代表的便是明媚可爱的浅红色。
正是通过这些富有生命力的颜色词,我们得以感受到古典文学作品的瑰丽。
《红楼梦》中黛玉穿“月白绣花小毛皮袄”“杨妃色绣花锦裙”是怎样的风姿?李白写下“日照香炉生紫烟”时,香炉上升腾的是怎样的虚渺?
通过书中呈现的颜色,均能得到最直接的答案。影视作品中展现的色彩,也能在书中得到考证,观影阅读,两相对照,更增一分乐趣。
《中国传统色》从史书、佛经、历法等典籍中梳理、归纳384种中国传统色色名,有据可查,有典可寻。
历经千年之后,每一个色名的复原都是收获,正因为有了这些诗意风雅的颜色词来命名,中国传统色彩得以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03气韵美
“活色生香”,窥得一部华夏民俗文化史
作者郭浩把古人描绘颜色的词语分为具象与意象两类。具象,就是按照天地万物而来的颜色字词。
譬如褐色,便来自生动鲜活的具象:金茶、秋茶、酱茶、沉香、鹰背、砖、藕丝、茶绿、葡萄、油粟、檀,等等。
宋元两代褐色在民间生命力强大,褐的细分色来自具象而不是意象,当具象被更活跃的具象替代,越来越多的细分色就成为文化遗产,这便是中国古色衍生的重要方式。
而意象,就是在天地万物的基础上,叠加了人类看待和记录世界的方式,从人类活动引申而来、从情感和想象而来的颜色字词。
“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桃花盈水的颜色就是盈盈,这是属于少女的颜色。
因此我们说,从中国色彩出发,可以找寻到华夏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华。色彩作为审美的重要因素,连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织染、天象、地理、矿物、植物,不一而足。
所谓中国传统色,更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这里蕴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我们不妨将“活色生香”做以曲解,通过身边鲜活的事物来认识这本书中的每一种颜色,使得中国传统色以看得见、摸得着、品得懂的形式进行传承与创新。
让我们的少年能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色彩,让文化从书本中变得鲜活起来,进而提升我们泱泱大国的颜值自信,这便是两位作者的初衷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