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沈永甲的人物通信《喜看稻菽千层浪》想起了电影《袁隆平》中在真人秀采访节目中元老说的他的两个梦想。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的中国梦,梦到禾下可以乘凉,梦到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这也是中国人的梦!突然间思绪就被这“禾下梦”牵扯到了童年的山间地头。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一个蹦跳,跃过门槛,扔下书包,挎起大竹筐,又一个蹦跳,冲出土屋,冲向田野,冲向那一陇陇刚收割完稻谷的田野,一头扎下去,仔细搜捡着田地里每一根还未被搜罗走的稻穗。
她的眼睛像雷达,像扫描仪,不会错失一根谷穗,不放过一寸田地。很快,四周的田野里就聚集了一个个小小的身影,每个孩子都低头觅寻着,嘴却不停地叽叽喳喳,聊着学校趣事,说着同伴糗事,嘻嘻哈哈,女孩银铃般的笑声中夹杂着男孩粗野的大笑,伴着飘荡笑声的是一只只瘦弱的胳膊,保持着随时捡拾的状态,像一条条机械臂,又时不时地捡起,抛落,快得只看到胳膊挥动的影子,像极“无影拳“。
当年“拾稻穗的小姑娘“们,已逾不惑,却依然记得那时的梦:可以敞开肚子吃饭,可以穿着新衣过年。
从一个“没得吃”到一个“吃得到“的年代,生活虽有改变,但饥饿仍在。
春山上,一小群一小群燕子般轻灵穿梭的孩子们,正挖着小野葱、野蒜,掐着牙牙蓬,抽着毛葱尖,采着兰花、杜鹃花,把个春山闹得羞怯嫣然!
夕阳衔山时,三三俩俩的孩子们结伴儿下山,将几个时辰的收获交于父母。花儿扎好,明晨拿到乡镇集市上售卖,以贴家用;野葱、野蒜,炒个鸡蛋,青碧亮黄,清香顿时在屋内飘散;牙牙蓬,毛葱尖,则是孩子们的“零食”。
那时年少的我们,每天都在做梦,都有新的梦想:渴望坐着火车去远方,看看长城、天安门;渴望有台电视机,可以在家里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有辆自行车,可以骑着去乡镇赶集;渴望有个新书包,装着新书走进校园里;渴望有本故事书,可以向同学炫耀自己的“识多见广“……
年少时的那些梦早已一一实现,却并未随着时代的逝去而逝去,成为这一代人心里的“痼疾”,时刻提醒着,身在“甜“中莫忘“苦“,处于福中须惜福!
(杜鹃花,去蕊,花瓣清水洗净,入口,酸酸甜甜,甚是解渴。和以面粉,鸡蛋,薄油轻煎,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