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从二十四节气怎么大致看温度看这里!古中医之——二十四节气(阳气循环说明)

节气基本概念

节气指24节气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制定的指导农耕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的,地球公转一周需用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而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分为24个节气,每月2个。它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1~2天。因此,从这一点,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分析出来,24节气虽然是来自古代中国,但是它的算法却是与现有的阳历基本吻合,并且准确地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循环说明


小暑、大暑二节。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热最大时也。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经冬则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升出地面。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的水中,此阳气一年的循环也。地面上的天空,指不甚高远的天空。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立秋、处暑二节。此时为一年阳气循环的起点。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阳热,压入土内。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此时正当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人都认为秋深叶落,便是秋气肃杀。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也。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白露、秋分二节。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有露气。秋分以前,地面上热多,地面下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节。过了秋分,地面上的阳热降入地面下者多。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之露但觉凉,寒露之露已觉寒。再过半月,地面上的阳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成霜。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感觉屋内有热气。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已温了。人身亦下部增温也。




立冬、小雪二节。一年的大气,秋降冬沉,春升夏浮。名是大气在降沉升浮,实是阳热在降沉升浮。立冬者,降下的阳热开始在沉也。若小暑、大暑之时的阳热,不降沉下去,或降沉者少,明年春夏,便无阳气升浮上来,则禾稼无粒,人身且多虚寒死病。阳热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而寒,地面下由温而热。小雪则寒之收敛力大,雨使成雪也。矿坑下的工友,夏着棉衣,冬则赤脚,地面下夏寒冬热之故。




大雪、冬至二节。大雪之时,阳热下沉愈深,地面上的雪愈大。见地面上的雪大,则知地下的阳热沉的愈深。冬至者,阳热降极而升之位也。此时若天暖不冷,或闻雷,或起雾,阳气为外泄,便起上热下寒人死最速的温病。来年春夏病更大也。冬至之时,天人的下部阳多,阳多则动,多病遗精、白带。




小寒、大寒二节。冬至后,继以小寒、大寒。寒能封藏,阳热经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其气温和。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沉于地下水中的阳热,为万物发生的生命根本。冬至后,寒藏的足,根本深厚,生长用足。故冬季后寒冷,明年乃能丰收,乃无危险的病。向来无冰雪之地,冬季亦须寒冷,乃能少病。冬季阳热应当封藏,而反升泄,则成雾霾,民病多起。



立春、雨水二节。冬寒之后,春气转温,温者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温。立春者,阳热由沉而升也。雨水者,阳热携水升为云降而为雨。此时阳根动摇,小儿即多虚病。




惊蛰、春分二节。冬时阳热,收藏于地下水中,万物即随阳热之沉而蛰藏。交春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而惊动也。春分节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多,面下阳热减少,故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





清明、谷雨二节。阳热初升地面,阳气弥漫,地面不明。经春分节后,阳热继升于地面之天空,则地面清明也。此时阳热升出地面者多,雨水亦多,好种谷也。阳热升出于地面者多,地下阳根则少矣。所以此时外感发热,食凉药多坏。




立夏、小满二节。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则成夏季。立夏以后地面阳热较多。满者,地面上热满也。曰小满者,比较大暑而言也。此时地面阳热小满,不止旧年降沉的阳热,升现出来的关系,是年太阳由南往北,地面受热的关系,亦居其中。但生物的阳根,则旧年降沉的阳热,负责较多。地面之际,阳热小满,地面之下,阳热已大虚矣。故小满节后,多下寒之时病也。





芒种、夏至二节。地面之际,阳热小满,雨水又足,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夏至者,至者,极也。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夏至为阳热升极而降之时。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于是立秋。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于是立春。立春则阳升,立秋则阳降。夏至阳降,必经小暑大暑之热,然后降。冬至阳升,必经小寒大寒之寒,然后生。升降的范围大,则由升降而生的圆运动的中气足。冬至以后,交立春而后阳升。夏至以后,却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造化之道,惟恐阳气不降。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则倦怠。交秋冬则健康也。




二十四节气,简言之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升降一周,则生中气。图中之太极图,表示中气之所在。中气者,万物之生命也。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长,春升夏浮。升者,阳热升也。浮者,阳热浮也。降者,阳热降也。沉者,阳热降也。藏者,藏阳热也。收者,收阳热也。长者,长阳热也。生者,生阳热也。学中医学,必先学知大气。必先学知二十四节气。




节气的节,就是竹节的节。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便难过去。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久病之人,交节前三日多死。大气郁人身亦郁。久病之人,腠理干塞,交节不能通过,是以死也。凡病节前起色,以后即愈得快。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矣。故学知二十四节气,须用功夫,务必于事实上,随时随地找出凭据。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文节选自民间中医论坛汉服排版制作的电子书——彭子益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有删改。在此感谢原作者及电子书制作者。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

请相信,如果缘分十足,你一定会被治愈!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