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震惊了春青谷川,夏天与芒暑相连,秋天有露水和霜,冬天有雪,冬天有小冷。
” 这是小时候每个孩子都常听到的顺口溜,用来记住二十四个节气。但我们知不知道,其实有很多关于民俗风物的秘密,藏在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里。二十四个节气,最早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这段时间就叫做一“岁”。
不过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也就是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在大寒结束。
春夏秋冬,始于四“立”
“立”,是开始的意思。春夏秋冬,都是从四个“立”的节气开始的。比如立春,是农历一年的开始,又叫“岁首”。
从这一天开始,阳光逐渐变得温暖,万物复苏,迎春花开。古人有在这一天迎春、打春祭的习俗,为的是庆祝春天的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是庆祝新春的开始,“立春”和春节却不是同一天。
古时“立春”的时间为北斗东指,指向寅位,也就是四点钟方位时。而春节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并不一定是北斗正好指向寅位的时间。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四“立”,只代表着四个季节的气机开始,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春天和秋天叫“春分”、“秋分”,而冬天和夏天叫“夏至”、“冬至”呢?
这要先从地球的旋转运动说起。由于地球在绕着太阳旋转时,是略微倾斜的,并不是一个垂直旋转的球体,这就导致地球,总有一半球体,受到的日照时间更长。而在春、秋时节,各有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是一样长的,取平分昼夜的意思,这两天就被命名为“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中的“至”也并不是“到来”的意思,而是“极”,最长的意思。因为在夏至的这一天,白天的日照时间会达到最长,而在冬至的那一天,日照时间会缩到最短。
与农耕有关的节气名
古代人民获取财富的方式,大多数是靠耕种粮食。耕种是一年中最大的大事,因此节气名很多都与农耕有关。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指的就是农作物的状态。这个时候的小麦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做小满。传说小满节气也是蚕神的诞辰,所以在江浙一带,还有一个祈蚕节。
因为蚕是很娇贵的,能不能养活,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古人设立一个祈蚕节,祈求蚕神保佑蚕宝宝吐丝结茧。这个节气同时也是养蚕的妇人采摘蚕茧缫丝的时候。
妇人需要开动缫丝车,也取菜籽至油车房磨油,如果天气干旱,还要动用水车打水灌溉田地,所以民间还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
到了夏季的第三个季节,芒种,农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芒种”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可以收了,有芒的稻子可以种了。
所以芒种别名“忙种”,真的是“忙着种地”。在种麦子的北方地区,芒种是抢收大麦、小麦的关键时刻,如果没能及时收割农作物,过分成熟的麦子可能会被雨水侵泡,发霉腐烂。
而在南方地区,又是晚稻等谷物的最后种植期限。所以抢收、抢种都是争分夺秒,十分重要。
芒种时节雨量大,气温高,一般与端午节前后脚来临。这个时段的人们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同时也佩戴香囊药包、燃烧艾草祛除病邪秽气。
与雨水有关的节气名
对于古人来说,一年的耕种收获,除了与自己的劳动息息相关,还要看天吃饭。要风调雨顺,才能在秋天有个好收成。所以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节气,都是以与雨水有关的名字来命名的。
最直接的就是立春以后的第二个节气,干脆就叫雨水。它的涵义是从这个时候起,寒冰解冻,雨水增多。
古人以一候为五日,配合二十四节气,还划分了七十二候。在雨水时节,一候水獭祭鱼。河面解冻,过了一个冬天的鱼养得肥肥美美的,水獭开始在这个时候捕鱼。
二候雁候北,南飞的大雁,开始往北飞了。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到了雨水的第三候,种子开始发芽,树木开始生长。农人从这个时候起,就可以开始种地了。
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与雨水有关,叫做谷雨。谷雨来自“谷得雨而生也”,是形容种下的稻谷因为得到了丰沛雨水的滋养,而欣欣向荣地生长的样子。
谷雨的第三候“戴胜降于桑”,形容的是戴胜这种鸟儿开始落在桑树上织网搭巢,也就侧面反应了桑树叶已经很茂密了。
妇人靠采摘桑树叶喂蚕,养蚕织丝,是古代南方地区劳动人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与自然有关的节气名
二十四节气中还有很多与自然变化有关的节气名。比如惊蛰,就是描述气温回暖、春雷乍动,地下的蛰虫像是被雷声惊醒了一样,开始破土而出。这时也是昆虫、蛇鼠活动比较频繁的时候,所以也需要注意防治虫害。
另外一个节气是秋天的白露。古人认为秋天属金,代表金的颜色是白色。
秋天天气转凉,清晨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的水汽会在树叶、花朵上凝结成露珠,于是称为“白露”。
白露时节,不少地方都有酿制白露米酒的习俗。这个时候酿出的酒温中含热,带着一丝甜口,很是美味。
很多人以为霜降这个节气代表的是,霜从天上降下来,实际上不是的。“霜”描述的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露水从圆润的水滴开始变为凝结的寒霜。
而“降”是指,自这个节气开始,温差变大,气温会骤降。两个意思合起来,成为了“霜降”。
很多地方会在这个时候举办赏菊会,欣赏各色各样的菊花。赏菊会上的菊花不仅五色斑斓,还会堆叠成塔,很有气势。
与温度变化有关的节气名
二十四节气中文雅的名字很多,直白的名字也不少,往往这些名字还都跟温度有关。像大暑小暑里的暑,就是热的意思。
所以小暑就是一个“有点小热”的时节,大暑就是一个“太热了”的时节。
大寒、小寒,大雪、小雪,它们的命名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
小暑临近六月初六,民俗在这个时候要“晒龙衣、龙鳞”。龙的物件一般人没有,但佛寺、道观、家家户户,都会把衣服、器具、书籍拿出来摊在太阳底下晒。
在没有除虫、除味、消毒剂的时代,太阳就是万能的消杀利器。
进入伏天后,不少人开始因为天气过于炎热,开始苦夏。一些地方有吃羊肉祛病邪的习俗,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到了大暑,天气简直热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古代没有空调,骄阳似火,很多人在田地里干着干着农活就晒得中暑了。
在炎热的南方地带,比如广东,有大暑时节吃仙草的习惯。仙草既是食物,又是药材,非常擅长消除暑气。把它的茎叶晒干后,就可以做成烧仙草,是老少皆宜的饮品。
小雪时节,往往水汽还不容易凝结成雪,经常是雨雪夹杂。
从这个时候起,有腌菜习惯的家庭就会开始准备青菜,洗净、晾晒,再用盐腌制后,封存保管在干燥的地方。
冬日里新鲜的蔬菜少,在嘴馋蔬菜时,腌菜就能起到大作用,是调剂饭菜口味的必备利器。
到了真正的大雪时节,道路结冰,风雪交加。人们都闲下来,闭门不出,画一画从冬至开始数的数九消寒图。
也有的人会把冻得梆硬的坚冰采集下来,放在专门储存冰块的冰窖里保存好,供来年夏天消暑使用。
下雪时其实天气还没有很冷。真正的寒冬从小寒开始。小寒所在的农历十二月又叫做腊月,“腊”,是年底祭祀的说法。
所以一般在小寒前后,会“杀年猪”,把养了一年的猪杀掉,为之后过年包饺子做准备。腊月初八是腊月节,古代人要在这个时候祭祀各路神明。不过传承到现在,就剩下要喝腊八粥了。
北方地区到了小寒时节就已经非常冷了,到了大寒以后,其实体感变化不会非常大。但在南方地区,到了大寒时节,人们会感到气温明显地变冷了。
由于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家沉浸在即将过年的气氛中,都在进行准备年货、打扫房屋、糊窗户、贴窗花等活动。在南方地区还会进行尾牙祭。
“牙”是指拜土地公祭祀的活动,一年从立春到大寒,要做很多场“牙”。到了大寒时节,临近过年,这最后一场祭祀,就叫做尾牙祭,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现在公司的年会,有的时候还会沿用尾牙祭这个说法。
古人在给二十四个节气起名字时,都是观察天文地理,四时风物,把自然现象和农耕状态进行结合后,才确定节气的名字。
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每一年的收成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面临粮食短缺的情况,很可能就会活不下去。因此,与农耕和自然环境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发挥了重要作用。
爷爷教会爸爸,爸爸教会儿子。一代一代,就这么把如何根据节气种植庄稼,采摘丰收传承了下去。在这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星火相传,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