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广元本地白酒】专题广元非遗项目“上陈匠酒”传承人陈永涛:酿出人生的醇香

一只花发,中等身高,一件粗布衣服,双手上覆盖着老茧,红润的脸上充满了年轮的记忆,话语之间充满了温柔的笑容。

初夏,记者在剑阁县城北镇见到广元非遗项目“上陈匠酒”传承人陈永涛时,他正忙碌着和工人一道,为近百口千斤土缸用传统窖泥封坛。日头火辣,汗水顺着脸颊滴下,这位63岁的老人却不曾半分停歇,专注地“降服”着这些大酒缸。

这一幕,是陈永涛44年如一日专注酿酒的生动写照。他以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传承弘扬“上陈匠”酒传统酿造技艺,也酿出了厚重醇香的人生。

“酿酒是我一生的事业追求”

陈永涛出生于酿酒世家。他的祖父陈尚福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总结纳入“草本入曲、双曲混用、清蒸清烧、分坛取酒”的陈氏秘方,开办“陈氏烧坊”,声名远扬。

这样的家世,似乎注定了陈永涛一生的职业。他却不安分,先后干过篾匠,当过临工,学过修理。1976年,他遵从父亲的安排,开始学习酿酒。

父亲当时担任剑阁县酒厂技术师,由于繁忙,白天并没有多少时间教他。每天晚上,趁着微弱的灯光,陈永涛跟着父亲学习拌料、制曲、烤酒。酿酒首要在酒曲,酒曲讲究“一药二火三功夫”,他一遍遍地摸索总结。父亲休息后,他独自在偌大的厂房内反复摸索试验,经常熬到凌晨。

“一接触酿酒,我就认定这是一辈子的职业。”陈永涛说,或许是源于骨子里流淌的血脉,他对酿酒格外痴迷。那时候年轻,他每天总有用不完的劲,一门心思钻研酿酒。很快,经过父亲手把手的传授,他掌握了祖上传下来的技术。

让陈永涛从技艺到精神发生飞跃,源于父亲1977年的突然去世。负责酒厂酿酒的那一刻,他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一定要把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1982年,他被调到江口酒厂任生产组长,并在3年后担任厂长。1988年,酒厂购买了一台拖拉机跑销售。几番沉浮,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祖业——酿酒。

1992年,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放宽,陈永涛作了一个大胆决定,自己建房办酒厂。说来容易做来难。最初的日子里,烤酒用的煤碳、粮食及烤出的酒,都靠背篼背。从酒厂到家里有一公里多路,他每天爬坡上坎,要背十几个来回,运送好几吨物资。

白天背货,晚上烤酒,还要抽空种地,陈永涛十多年的背篼身影,换来酒厂的日渐壮大,更换来了酿酒技艺的日益精进。如今,他已在市城区、剑阁、遂宁、绵阳等地经营了10家连锁门店。他和上陈匠名声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喜欢他酿的酒,也接纳了他这个人。

几十年来的潜心学习和刻苦钻研,陈永涛不仅传承了传统的酿造流程技艺,还在扎实理论积累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衍生出多种香型的系列白酒、果酒等,成为古法酿造技艺真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酒品酒质是第一的准则要求”

“上香于清、中厚于陈、后味于匠。”这是陈永涛祖上酿酒技艺的最好评价,也是“上陈匠”的由来。出于对酒品酒质的追求,陈永涛始终坚持一个道理:用最好的粮食,拿出最好的技术,酿出最好的酒。他的酿酒人生中,酒品酒质始终是第一位的准则要求。

陈永涛介绍说,“上陈匠”酿酒采用优质高粱等为原料,以稻壳为辅料,经浸泡、初蒸、焖粮、复蒸、摊凉、加曲、培菌、醅糟、发酵、蒸馏而成,酿出原生态的纯粮食酒。这样的酒质标准,对粮食的要求非常高,每次收购高粱、小麦、玉米等粮食,他都亲自把关,绝不收购劣质粮。

在酒坊的粮仓,记者看到整齐堆满仓库的一袋袋高粱,陈永涛告诉记者,他收购的全是四川本地高粱,这种高粱酿出的酒品质好、香气足。2014年,收购的糯高粱由于质量参差不齐,如果继续烤酒,也能烤出酒来,但影响酒质。“上陈匠这个品牌是祖辈多年建立起来的,绝不能让牌子在我手里砸了。”陈永涛咬咬牙,将几千斤煮好的高粱倒掉。

“上陈匠酒按质摘酒,分级储藏,放到特制陶坛里经过岁月的陈酿,味道更为细腻、醇厚。”陈永涛的儿子陈驷说。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是陈永涛始终的信念。酿酒过程中,气温、气候、原材料的状态、各物质比例、透气性,影响成品的因素不胜枚举。任何一点微小的问题,都可能毁掉所有劳动成果。四十多年来,陈永涛每天坚持3点起床,守护着酿酒的三十余道不同工艺,认真严谨完成每步制作工艺,确保每一滴酒都是自己精心酿造。

正因为多年的古法传承和质量坚守,2018年2月,市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的19项市级非遗项目中,“上陈匠”酒传统酿造技艺名列其中。

“让酿酒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经过多年的奋斗,陈永涛的酿酒事业越做越大,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但他始终不忘酿酒的初心。

对于陈永涛而言,上陈匠酒的壮大,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周围群众的帮助支持。他始终以感恩之心奉献社会,回馈百姓。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与;附近群众有了困难,他总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广元很多酒厂师傅慕名请教,他认真传授烤酒窖酒的经验方法。

酿酒的粮食,他优先收购当地的高粱、玉米、小麦等,并以最优厚的价格,让利本地百姓。这些年,他每年收购粮食近四百吨,附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将粮食卖成钱。

酿酒需要用工,他聘请附近家庭条件较差的群众,带动本村十余名贫困村民在酒厂务工,既增加了收入,又能耕种好良田,做到了务工务农两不误。村民张某62岁,家庭比较困难,由于年龄原因,不能外出务工。陈永涛主动找到他,让他帮着干些酿酒的杂活。张某每天上午到酒坊酿酒,下午经管庄稼,不仅每月务工能挣3000多元,地里的庄稼还能收入不少。两年下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

在陈永涛看来,有酒就有酒文化,他努力弘扬纯粮酒文化,让酿酒产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在上陈匠酒的地下窖酒池,近三百坛千斤大土酒缸一字排开,展示着陈永涛这些年的劳动成果。“这里有各种类型、多个年份的酒,基本展现了剑阁纯粮酒的发展历史。”他动情地说道。

在一个1000余平方米的种酒池,地下全是用土缸埋着的高粱酒、稗子酒、苦荞酒和大曲酒,从5斤土坛到1000斤大缸酒不等。陈永涛说,最早的千斤大缸酒埋于2006年,原准备留给子孙喝,后来买泥巴窖酒的多了,就扩大规模对外销售,让更多的人体验剑阁粮食酒的魅力。

倾心于手,融情于艺,匠心永恒。四十多年酿酒坚守,陈永涛始终不曾半分停歇,辛勤耕耘在酿酒事业中。他说:“我从一个农民到酿酒工人,始终坚定‘创百年老酒坊’的信心,用祖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用诚信和良心酿酒,将剑阁民间传统烤酒技艺、地窖窖酒文化、泥巴窖酒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我还有一颗干到70岁才停歇的壮心。”

采访结束,记者分明感到,眼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如一坛历经岁月沉淀的老酒,散发出人生的醇香。

(记者 崔华忠)

来源:广元新闻网-广元日报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