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语言
为了共同保护广大群众的货币使用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反家庭货币意识和能力,根据国务院今年反家庭货币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全市统一部署部署,上海市检察机关集中开展了反家庭货币宣传专项活动。
先由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去年底,黄明(化名)与朋友聊天时,提及自己因为经商需要想换点美元。今年3月,黄明朋友告知有渠道兑换到相对便宜的美元。黄明表达兑换意愿后,很快就收到对方发来的美元视频,视频里展示了10万美元。之后黄明以人民币55万元的价格,兑换票面额为100美元,共计10万美元的纸币。没过多久,黄明在朋友的提醒下,去银行检验美元的真伪,结果发现10万美元全部是假币......
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多少少会听到身边朋友遇到假币的情况,那么假币违法犯罪有哪些类型?当前假币犯罪又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广大人民群众应当如何应对才能避免遭受损失?就让小编为大家逐一道来吧。
假币犯罪类型
01 伪造货币
伪造货币是指仿照真货币的形状、特征、图案、色彩等制造假货币的非法行为,伪造方法一般包括机器印制、石印、影印、手描等。伪造货币的行为依法构成伪造货币罪,轻者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者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法条链接
《刑法》第一百七十条
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二)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三)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02 变造货币
除了大家经常听到的伪造货币,还有一种不常见但更具迷惑性的变造货币行为。变造货币,是指在真币的基础上利用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移位、重印等多种方法制作、改变真币形态、价值的非法行为,如将一张50元面额的人民币经过揭层加工后变为两张50元面额的人民币。简单而言,伪造货币是纯粹地从无到有,而变造货币则是在保留一定真币基础上的造假。变造货币,达到一定数额,依法构成变造货币罪,轻者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严重者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体现刑法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法条链接
《刑法》第一百七十三条
变造货币,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03 出售、购买、运输假币
出售、购买、运输假币,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仍然予以出售、购买或运输,达到一定数额的,依法构成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轻者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严重者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表明刑法不仅严厉打击伪造货币等源头犯罪,而且同样惩治出售、购买、运输等后续环节活动,充分体现对假货币犯罪的全链条、全方位惩处!
法条链接
《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
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04 持有、使用假币
持有、使用假币,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仍予持有、使用,如藏匿在家中、购买商品、存入银行、赠与他人以及用于缴纳罚金或罚款等行为,达到一定数额,依法构成持有、使用假币罪,轻者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严重者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条链接
《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
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假币犯罪趋势
(一)案发数量总数有所下降,但个案涉案金额不断增长,犯罪规模愈发庞大。随着我国对假币犯罪打击力度持续加强,假币犯罪数量总体上已经得到一定遏制,但新发案件无论是涉案金额还是犯罪规模往往较大,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中看,个案中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元犯罪金额已经屡见不鲜。
(二)犯罪团伙不断壮大,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你以为的假币是通过手工作坊印刷而成的吗?no no no …,随着假币制作技术的发展,假币制作已从最初的“手工作坊”和“单兵作战”发展到现在的大规模印制和团伙作案,从传统的手动设备以及人工印刷,到现在的激光扫描、电子分色制版和彩色复印、胶板印刷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假币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三)假币犯罪的链条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假币犯罪往往覆盖假币制造、出售、运输、使用等全流程,不法分子精心策划,分工有序,犯罪团伙结构呈金字塔型,各层犯罪分子各司其职,高层犯罪分子隐蔽性更强。
小
贴
士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杠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假币流通,横行于市场,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带来的严重危害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刑法对假币类犯罪的打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辨识假币呢?如果误收假币,我们应当怎么办呢?面对来源不明的“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等宣传,我们又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呢?
后续几期,我们会借助身边的鲜活案例开展剖析,揭示危害,作出预防建议,敬请继续关注……
供稿: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