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被称为文房四艺的大师墨客相当称赞的娱乐活动。笔者是无琴、围棋、写字、画画,或者只是琴、官气、鉴赏者、读书化、时政化、情商、情商、情商、情商、情商、情商、情商、情商。
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题记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让之、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清中期,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
清晚期,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家伊秉绶的书法作品。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
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伊秉绶一生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此隶书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笔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刻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
主要作品有:《行书五言联》《行书临帖轴》《隶书五言联》《隶书五字横幅》《行书喜雀诗轴》《隶书舫西先生诗联》《题钱杜梅花册》《行书蔷薇花诗》《隶书七言联》《隶书五言联》《行书手札》《隶书十一言联》《隶书“政成心逸”五言联》《隶书“咏风觞月”五言联》《隶书“为文论诗”五言联》《隶书琴尊词翰五言联》《行书张咏寄传逸人诗轴》《行书节录严可均铁桥漫稿句轴》《临张迁碑轴》《临颜真卿行书立轴》《临王羲之行书立轴》《隶书临西狭颂轴》《隶书“毋自欺斋”横额》《隶书“退一步斋” 横额》《自作诗扇面》《行书张烈妇诗并序》《行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隶书横幅》《隶书立轴》《致仲云书札》《摘录贾谊<过秦论>》等。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五言联》赏析
伊秉绶书《行书五言联》,清,纸本,行书,纵125厘米,横3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联为芸野三兄所作,款署“嘉庆丁卯初秋汀州伊秉绶”,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伊秉绶54岁时所书。书法运笔全用中锋,无论大字、小字皆点画瘦劲,不露圭角,通篇章法疏朗,体式宽博,是其书成熟面貌的体现。钤“墨卿”朱文印、“伊秉绶印”朱文印,引首印“宴坐”白文印。
释文:改诗眠未稳,怀古坐应枯。书似芸野三兄雅玩。嘉庆丁卯初秋汀州伊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临帖轴》赏析
伊秉绶书《行书临帖轴》轴,清,纸本,纵93.6厘米,横43.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世南近臂痛,废书不堪覼缕也。十三日遣书,得书爲慰可言也。手山十弟属秉绶。嘉庆九年四月八日重遇于邗上。此幅书写内容为唐虞世南《临乐毅论帖》(见《淳化阁帖》卷四),仅节临了首尾部分,中间缺少数字,计3行,末楷书识云:“手山十弟属秉绶。嘉庆九年四月八日重遇于邗上。”下钤“墨卿”、“伊秉绶印”印二方。引首钤“宴坐”印。嘉庆九年(1804年),伊氏时年52岁。本幅无藏印,未见著录。
伊氏行草出自晋唐,于颜真卿书法致力最深,并能以隶书笔法入行草,使书风独具特色。此轴书法行草相间,笔划显露章草、隶书意味,体现出伊氏书法纵横阔大、古雅飘逸的独特魅力。
清嘉庆六年(1801年),伊秉绶由广东惠州知府改任扬州知府。本幅作品款识中的“邗(音hán)上”为扬州别称。从作品的题款可知,此作当为伊秉绶在扬州为官时所写,时年52岁。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五言联》赏析
伊秉绶书《隶书五言联》联,清,纸本,隶书,纵109.3厘米,横25.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为文以载道,论诗将通禅。 书为舫西先生侍御尊兄正室。嘉庆丁卯花朝。愚弟伊秉绶。
伊氏早年拜在乾隆四大家之一的刘墉门下学习书法,并与王文治、桂馥、黄易、孙星衍等人师友相交,研讨书艺,加之其天资聪敏,融铸古今,遂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此作书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伊秉绶时年55岁,已是晚期作品。此联结字方正,舍隶书之波澜,突破了传统隶书的结构和笔法,凝重整肃,气势宏大,显示出伊秉绶晚年对隶书艺术不断开拓变革的境界和魄力。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五字横幅》赏析
伊秉绶书《隶书五字横幅》,清,纸本,纵32厘米,横13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为横幅,隶书“華嶼讀書堂”五字,末识:“簡田十六先生雅屬並正,秉綬。嘉慶壬申歲。”左钤“墨卿”、“東閣梅花”印二方,右侧下角钤“墨庵”印,左下角钤“药農平生真賞”收藏印。“嘉庆壬申”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作者时年60岁,此幅为其晚年所书。
伊秉绶擅长大字隶书,且愈大愈壮,具雄杰之势。后人谓其书无唐后法,如汉魏人旧迹,颇有独到之处。其隶书笔划平直,墨色浓厚,结字方正,用笔粗细变化不大,全依布白而呈现出与众不同、迥异时尚的特色。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喜雀诗轴》赏析
伊秉绶《行书喜雀诗轴》,周培源收藏。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舫西先生诗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舫西先生诗联》。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题钱杜梅花册》赏析
伊秉绶《题钱杜梅花册》,纸本,纵29公分,横44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隶书寒香千古,为钱杜(一七六四-一八四五)〈梅花〉画册特别题写的。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翰墨烟云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翰墨烟云联》。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手札》赏析
伊秉绶《行书手札》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蔷薇花诗》赏析
伊秉绶《行书蔷薇花诗》轴。纸本行书 109.9×49.9cm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四面垂条密,重阴入夏清。绿攒伤手刺,红坠断肠英。粉著蜂须腻,光凝蝶翅明。雨中看亦好,况复值新晴。款署:蔷薇花。伊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七言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七言联》,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五言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咏风多古意,觞月具新欢。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手札》赏析
伊秉绶《行书手札》。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十一言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十一言联》,1801年作。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政成心逸”五言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政成心逸”五言联》纸本隶书 146×34.7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政成原竹素,心逸对梅清。款署:书为柳溪四兄雅正。默庵弟伊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咏风觞月”五言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咏风觞月”五言联》纸本隶书 123×20cm×2 山西省博物馆藏。释文:咏风多古意,觞月具新欢。款署:书为秋厓二世叔鉴正。嘉庆癸亥岁,世侄伊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为文论诗”五言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为文论诗”五言联》 中国千年传世书法珍品展。释文:为文以载道 论诗将通禅。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琴尊词翰五言联》赏析
伊秉绶《隶书琴尊词翰五言联》纸本隶书 114.2×29.5cm 1811年 南京博物院藏。释文:琴尊将暇日,词翰冠当时。款署:书为星园先生观察使钧政,辛未九秋,伊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张咏寄传逸人诗轴》赏析
伊秉绶《行书张咏寄传逸人诗轴》洒金笺行书 129×40.8cm 天津博物馆藏。释文:当年失脚下鱼矶,今日恩深未忍归。传语巢由莫相笑,此身不是恋轻肥。款署:汀州伊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节录严可均铁桥漫稿句轴》赏析
伊秉绶《行书节录严可均铁桥漫稿句轴》纸本行书 154.7×60.3cm 湖北省博物馆藏。释文:江湖虽大,不容鲲鱼。骏马如龙,不如安车。宝器不充肆,太平不献瑞。款署:彤卣先生同年是正。癸卯春仲,弟伊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临张迁碑轴》赏析
伊秉绶《临张迁碑轴》纸本隶书 138.9×38.1cm 四川省博物馆藏。释文:略。款署:张迁碑。秉绶。伊秉绶喜临《张迁碑》,他对《张迁碑》的临写也独出心机,有意强化该碑结构上一些奇崛之处,将不可思议之处夸张至极,却又显得平淡无奇。此件隶书以中锋行笔,劲健沉着,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直率,回味无穷。从笔法到结体,都入鲁公之室,显得凝练稳重,宽博舒展。横向舒展的隶意,流走的篆笔,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又显得洒脱自如。伊氏用笔,起笔多不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则略顿即收,横竖处一驻、一提、一顿、一挫,然后中锋直下。撇捺平入徐行,收笔稍驻波起,寓媚于拙。伊氏墨法,重拙华滋,不见枯槁,有“如漆楮如简”之妙。熊秉明《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云伊书“壮伟厚重,笔划往往越出格子,侵入边缘空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派。”确实如此,伊书藏巧于拙,于工稳中求变化,颇有匠心而又不矫揉造作,在更高层次上再现古风。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临颜真卿行书立轴》赏析
伊秉绶《临颜真卿行书立轴》 水墨洒金笺。款识:真卿有一二药,烦宜常服,少闲借马车,谒不次真卿,平原帖,嘉庆壬申春日,伊秉绶临。 印鉴:墨卿(朱)、伊秉绶印(朱)、延年(朱)。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临王羲之行书立轴》赏析
伊秉绶《临王羲之行书立轴》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临西狭颂轴》赏析
伊秉绶《隶书临西狭颂轴》纸本隶书 119.6×41cm 天津博物馆藏。释文:汉武都太守阿阳李翕字伯都,勋顺经古。款署:临西狭颂,又名惠安西表,后有五瑞图,甚可观。秉绶。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毋自欺斋”横额》赏析
伊秉绶《隶书“毋自欺斋”横额》纸本水墨 45.5×193cm 1815年 深圳市博物馆藏。题跋:果泉先生雅属,伊秉綬书,嘉庆二十年。印文:鈐阴文朱印“吾得之忠信”,阳文朱印“默庵”二方。引首為阳文朱印“柘湖”椭圆章。左下角另有收藏印一方。此额书于嘉庆二十年,代表了其书法成熟阶段的风格。笔势稳健,结体方整,气势雄浑,古朴肃雅。又以行书小字落款,与庄肃的隶书大字相衬托,使得整幅作品严谨而不板滞,凝重而有韵致。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退一步斋” 横额》赏析
伊秉绶《隶书“退一步斋” 横额》 47×139cm 纸本 1813年 上海博物馆藏。款识:蘅沚三兄属书。嘉庆癸酉。伊秉绶。钤印:人书俱老(白) 伊秉绶印(朱)。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自作诗扇面》赏析
伊秉绶《自作诗扇面》纸本行书 16.5×4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恂恂于乡党(隶书)——汉《尹宙碑》。风雨广陵棹,余寒芍药天。故人嗟再见,小劫口难宣。亲老仍求禄,君仁罢戍边。疮痍犹未复,把盏泪潸然。都晤毂人祭酒平山秀才。逐臣赴阙舣江船,婪尾芳尊近管弦。消却故人多少泪,寒垣明月广陵烟。平山堂宴集次韵。款署:春帆二兄诲正。愚弟伊秉绶。甲子初伏都门寓斋。钤印:寒玉斋(朱文)、秉绶(朱文) 。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张烈妇诗并序》赏析
伊秉绶《行书张烈妇诗并序》卷 84×46.6cm 福建博物馆藏。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行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赏析
伊秉绶《行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 各纵120厘米 横52.6厘米 1806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隶书横幅》赏析
伊秉绶《隶书横幅》西冷印社藏。书法人都知道清代伊秉绶,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隶书大家,恬静、安然、白面、有须,标准的古代美男子。实在想象不出,他居然写出那样饱满得不能再饱满,霸气得不能再霸气的隶书。我们先看看他最为典型的隶书书法,极具“庙堂气象”。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 《隶书立轴》赏析
伊秉绶 《隶书立轴》 纸本 136.8×35.7cm 。释文:敦煌太守,克敌全师,振威到此。说明:《裴岑纪功碑》,东汉敦煌太守裴岑立于新疆东部巴里坤湖畔,雍正年间大将军岳钟琪屯田垦荒时发掘出土。鉴藏印:平羽珍藏、曾在高邮王元健处。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 《致仲云书札》赏析
伊秉绶《致仲云书札》释文:旬日未晤,俗冗可哂。所示大刻精极,再谢。《列女传礼笺》具价五圆,輶亵已甚,希为转致。刻经何日可成?家君札催至再,其资先付可乎?马令消书若干,竟无实话,俗又甚焉。此上。仲云先生三兄。愚弟伊秉绶顿首。
清朝中期著名书法大家伊秉绶 《摘录贾谊<过秦论>》赏析
伊秉绶《摘录贾谊<过秦论>》,楷书。本幅楷书是伊秉绶早年的作品,内容摘录自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的名作《过秦论》中篇。《过秦论》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钤印:白雨山房(朱文)、秉绶(白文)、所谓伊人(朱文)。
释文: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之二
释文: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湛华七兄雅正。愚弟伊秉绶。之三
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隶书大师。与邓石如同为“启碑法之开山鼻祖”,后人并称“南伊北邓”。
在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后,随着中国社会陷入战乱频仍的近现代,书法也曾经一度受到过强烈的冲击,经受了风雨的考验。现在,她又迎来了复兴的机会,不仅在全国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热潮,而且影响及于世界。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应该更加热爱她,更加为她而努力工作,使她得到更辉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