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关于依样葫芦我想说依样葫芦与不落窠臼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在波动中心,但从哲学角度来看也存在静止状态。

《庄子·天下篇》就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意思是鸟儿虽然在天空飞行,但是,鸟儿的影子是不动的。

庄子在这里讲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动是无条件的,静是有条件的。每个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动的一面,有静的一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王安石有一幅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用文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动映衬静,静显示动的情景。

在成语世界里,依样葫芦是静,不落窠臼是动;从艺术角度看,依样葫芦是继承,不落窠臼是发展;从发展眼光看,依样葫芦是守旧,不落窠臼是改革;在人们的印象中,依样葫芦是呆板,不落窠臼是创新。

其实,依样葫芦和不落窠臼都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行为也是动与静的结合,有继承,有扬弃,依样葫芦与不落窠臼没有优劣之分。在维修古建筑中就要求修旧如旧,临摹名画名字,如果能够达到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程度,是高手。汉朝曹参接替萧何做了宰相后“萧规曹随”、完全按照萧何的政策处理政务,被人们称道。不落窠臼如果弄成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就贻笑大方了。西汉末年王莽的所谓新政,纯粹是折腾,弄的天怒人怨。

依样葫芦与不落窠臼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依样葫芦不可能完全一样,或者比原来的好,或者比原来的差。不落窠臼也不是没有继承,凭空出世。总有依据,依据就是继承。依样葫芦与不落窠臼分形势,分事物,全在应用之妙。

几千年来,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现在高度文明,创造财富的能力,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承了前人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并创新发展。如果没有继承前人的成果,后人一切从零开始,人类就会在原地踏步,永远站在起始的位置;后人如果不能发展前人成果并不断创新,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但是,继承不是一成不变,创新也不是空中楼阁。继承是在创新基础上的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依样葫芦里面包含不落窠臼;不落窠臼里面包含依样葫芦。人类社会的思想艺术科技制度风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学习、借鉴别人的技术、经验是提高自己的有效办法。首先是学,就要依样画葫芦,没有葫芦做参照物,就没有办法画葫芦;其次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适当变动,不落窠臼,否则就失去了价值。没有依样葫芦,就不能学习借鉴;没有不落窠臼,就不能提高进步。学习借鉴是依样葫芦,发展创新是不落窠臼。不落窠臼是在依样葫芦基础上的借鉴,依样葫芦是在不落窠臼基础上的学习。

一种观点,一门艺术,一个法则,一件物品,从微观看,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只有不发展变化,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就失去了生命力。从宏观看,这种发展变化是在保留了原来本质的、内涵的、根本的属性,保持了基本特质。否则,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观点、艺术、法则、物品,变成了另外的观点、艺术、法则、物品。世界没有完全一样的葫芦,真正的依样葫芦是不存在的,依样葫芦蕴含着不落窠臼;也没有不讲原则的突破,凡事总有依据,总要符合规律,不落窠臼离不了依样葫芦。

借鉴经验,学习技术,重要的是掌握真谛,形似更要神似。浅尝辄止,浮光掠影,难以学到真本事。通过听课,观摩,实践,从表象到精髓,从粗略到详细,从生疏到熟练,由形似到神似。依样葫芦防止呆板,一味模仿,没有突破。不落窠臼防止标新立异,为改变而改变,弄成四不像。没有形似的依样葫芦做参考,只是不落窠臼没有根基;没有神似的不落窠臼的创新,只有依样葫芦没有灵气。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