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大泉五百,干货看这篇!370年的魏晋南北朝,分别有哪些货币政策?曹丕:让市场来决定

汉武帝做的5铢的钱在市场上有多受欢迎,就不用说了。主要原因是这个东西质量和价格差不多,老百姓拿在手里心里踏实!

到了东汉末年,情况就不同了。

这帮完犊子的贪官污吏们,开始疯狂地铸小钱。简单来说,就是钱币的重量和它的价值,严重不匹配。

过去一个铜钱可以买一碗面,可这么一搞,两个铜钱才能买一碗面。你手里的等价五铢钱,花出去容易,再挣回来的时候,就变成小钱了。

这日子没法过了啊!因此就出现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起义。时间来到三国时期,这时候大家都为钱发愁,董卓又玩了一次铸小钱活动,直接把三国经济搞崩了。


一、三国君主各出奇招,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

第一,蜀汉铸大钱。

蜀汉率先出手,刘备手里没钱,所以他在刘巴的帮助下,开始牺牲老百姓的利益,铸大钱!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直百五铢。

啥意思?简单来说,一枚直百五铢,可以换取100枚五铢钱。刘备再用换来的100枚五铢钱,熔了铸造100枚直百五铢。

好家伙,这买卖太划算了!刘备用这办法立刻就把府库堆满了。可怜蜀汉老百姓倒了血霉,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第二,东吴有样学样。

孙权发现这办法好以后,他有样学样,而且更夸张,直接搞出了大泉五百。也就是1枚大泉五百,可以换取500枚五铢钱。

后来他觉得不过瘾,又陆续搞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两千,大泉五千等夸张的货币。东吴差点被这哥们给搞垮了。

第三,曹魏最实在。

曹丕倒也不傻,这种敛财的方式简单粗暴,他也完全可以学。不过人家那边是士族当家做主,不敢乱来,所以这事儿没怎么办。

那么曹丕是怎么挽救曹魏经济的呢?很简单,放任自流。市场会解决市场的所有问题,这是硬道理。

曹丕并没有发行什么新货币,而是继续沿用汉武帝时期发明的五铢钱,这玩意儿的口碑是最好的,难怪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不光会打仗,还懂经济,你上哪儿说理去?

但是五铢钱的数量严重不够,因此曹魏内部一度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习俗。货币本身也就是一种商品,以物易物,本身也没毛病,只要双方觉得合理就行。

蜀汉搞剥削,结果老百姓穷困潦倒,因此第一个宣布灭亡。孙权的野蛮剥削行为,遭到了地方士族的强力抵抗,因此也不得不宣布终止。否则老孙家可就要被赶下台了。可孙权已经严重伤害了东吴的经济,这是不可逆的。

只有曹魏,把一切都交给了市场,因此曹魏地盘上的经济,反而是最好的。这也是司马家为啥能够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大一统的晋王朝的原因。


二、西晋时期,沿用曹魏的货币政策。

一般大一统王朝,建立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铸造属于自己的新钱。这也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道理在里面。

可西晋王朝建立以后,偏偏没有这么干,他们依旧沿用过去的五铢钱。当初曹魏的魏明帝曹叡,重铸五铢钱,这些钱币也就继续在西晋王朝流通使用了。

为啥西晋要这么干呢?有很多理由,当然不是因为懒。

第一,保障士族们的利益。

士族们在西晋王朝根深蒂固,从两汉时期,到三国,再到西晋,这些士族们已经混迹了几百年时间。

这几百年里,这些士族家庭,早就聚集了庞大的财富。除了各种不动产以外,钱币绝对是最重要的财富,毕竟这玩意儿可以随时流通啊!

因此如果铸造新钱,随时会伤害士族们的利益。只有保证原有的状态,才能让士族的原始积累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第二,不会搞啊!

这是真不会搞,换句话说,就是缺乏相关的经济人才。搞经济,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压根不能让不懂的人插手。

当时西晋府库之中,全部都是曹魏时期的五铢钱,再加上市场上老百姓手里,也存有大量的五铢钱。

如果你要更改币制,首先得考虑一下怎么处理这么多五铢钱。五铢钱好使啊,如果不好用也就算了,可老百姓个个只认这玩意儿。

所以说,更改币制,对西晋来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在五铢钱的缺点没有体现出来的前提下,西晋还是别操这个心比较好。

第三,商品经济严重倒退。

三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时期,别看文臣武将们多热闹,看看底层老百姓,就知道这日子压根就没法过了。

东汉巅峰时期,天下至少也有6000万人口。可到了三国结束的时候,天下只剩下了800万人口。足足有5000多万人在三国时期消失了。

人口红利没了,商品经济自然也就跟着严重倒退了。社会过分依赖自然经济,那么金属货币本身的作用,也就严重削弱了。


三、那么东晋为啥要用东吴的货币呢?

这就有点儿无语了,以前的五铢钱,用得好好的,难道不香吗?到了江东以后,居然开始启用东吴的货币,这点志气都没了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那时候晋元帝司马睿作为外来户,非常希望能够争取江东士族们的支持。而这帮江东士族手里,则拥有大量东吴时期遗留下来的钱币。

为了讨好这帮士族,东晋王朝的高层,只能选择承认东吴货币的合法有效性。这么一来,这帮士族手里的死钱,瞬间就成了活钱。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可以将手里的无效资产,转变成良性资产。

后来桓玄打算建立属于自己的桓楚王朝,因此开始打击这帮士族。打击他们最好的手段,就是让他们手里的钱,都变成废铜烂铁。所以桓玄提出了“废钱论”。啥意思?也就是要废弃目前正在流通的钱币,恢复以物易物的状态。

这事儿遭到了孔琳在内的各路大臣们的抨击,人家理由很充分,认为这是桓玄无能的体现!在士族称霸天下的东晋,保护不了士族的利益,你还治理个锤子呢?

至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那就更乱了。隔几年就要换一批统治者,你说这些地方的百姓该用什么样的货币呢?

北方当时基本没有哪个政权有功夫铸造新币,因为他们还忙着收拾周围的邻居,压根就静不下心来搞经济。

所以说北方当时基本上处于以物易物的状态,顶多就是使用过去的五铢钱充数。除此以外,就算你发行了货币,老百姓们也很难认可。毕竟谁知道第二天皇帝会不会换个姓氏呢?


四、南北朝,似乎都处理不好货币问题。

北魏王朝建立以后,在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逐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个时候货币的问题,也就摆在了他们跟前。

拓跋家族是鲜卑人,这帮人当时能学习汉文化,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你让他们来搞经济?这不是为难人家嘛!

首先,北魏没有铸钱经验。其次,北魏缺少铸钱所需要的材料。所以说北魏一开始铸造的钱币,质量相当差。而且模仿起来十分容易。这直接导致地方上私铸成风,你还查不出来个所以然,真够要命的。

后来官府有了铸钱经验以后,没想到民间的铸钱经验也跟着起来了。好家伙,孝庄帝元子攸时期铸造的永安五铢,在市面上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款式,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北魏的经济也就这么垮掉了。


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以后,基本还是延续北魏的货币政策。那些个半吊子货币,居然在这两个王朝,继续沿用了下来,真是活见鬼了。这段时间真的没有一个靠谱的经济学家吗?

东魏成了北齐,西魏成了北周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北齐还是过去那个老样子,不过北周在经济方面有了突破。

  1. 首先,北周开始重点打击民间私铸钱币的事件,抓到一笔,不是杀头就是充军。而且花了大力气去追查这类经济案子。
  2. 其次,北周重点抬高了铜的价格,一旦铜价上去了,民间的存铜量自然就少了。这么一来私铸之风也就减轻了。
  3. 再者,北周的铸币技术有了重点突破,比如说著名的翻砂铸造工艺,就首次在北周铸币时得到了使用。
  4. 此外,北周武帝铸造五行大布。其实就是一种大钱,这玩意儿只在内部流通使用,不允许流出北周。可北齐、南陈的钱,却可以进入北周。这么一来北周铸钱资源越来越多,短时间内的确解决了铸钱的问题。

所以说,北周在铸钱方面取得了短暂性的胜利。正是利用这种胜利,使得北周有了灭亡北齐的资本。

南朝就更别提了,由于各种通货紧缩,外加铜矿稀少,直接导致五铢钱制度崩溃了。宋齐梁陈四大王朝,全都只有几十年时间,还没酝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这一王朝就垮台了,你说他们怎么发展经济?


总结:良好稳定的货币政策,才是制胜之道。

很多人研究历史,把眼光只放在了军事层面。认为打赢了胜仗,就是决定王朝兴盛的关键。岂不知,在胜仗背后,有若干成功的经济政策在支撑着。

一个良好的货币政策,会让本土老百姓对自身货币有着强大的自信。这么一来老百姓才有干劲儿。毕竟挣来的票子,是很耐花的!要是货币一天比一天不值钱,谁还愿意拼死拼活地为那碎银几两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货币不断减重的时期。朝廷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为了士族利益,要么不铸钱,要么就减重铸钱。严重伤害的老百姓们的利益。

因此这一时期的老百姓,丝毫没有安全感可言。越是这样,就越容易造成不稳定。我认为正是这种恶性循环,才造就了370年混乱的魏晋南北朝。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晋书》等。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