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丁辅之看这里!丁辅之和他的时代

前排左边第一个座位“岩岩”刘仁萃,坐在旁边的是平湖葛昌。

葛氏后排左起者为丁辅之、王福庵、高野侯、高络园

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生病,在买回的中药中发现骨片上有契刻文字,虽不认识,但从字形上看,认为是古物,遂开始研究。后经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的辨证,这些文字大都是商代作为占卜时纪录的文字,被称作“卜辞”、“卜文”或“龟甲文字”、“殷虚文字”等,现通称为“甲骨文”。从发现甲骨文起,迄今已百多年过去了。在这一百余年中,许多甲骨学者,先后不断地研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成果,并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甲骨学”。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新的甲骨片不断被发掘出土、研究者不断深入地研究,许多原不可考的字被释出,不少原被误释之字被改正,许多专著或论文不断发表,这些成果不但是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与材料,同时书法界将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的新载体而逐渐探索、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欣欣向荣的新书体而展示于世,受到人们广泛的关爱与赞赏。

最早将甲骨文字作为书法艺术的作者,多是古文字学家,他们将书写甲骨文作为研究之余的雅兴,如董作宾、郭沫若等人。开始他们是用玻璃纸摹甲骨文拓片之字,而后手写成书,成为一种别有风味的字体。董作宾对此有其体会:“书家最大乐趣是自己的欣赏。当在……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的时候,挥毫落纸,神融笔畅,足以顾盼自雄,悬挂或舒展开来,供人欣赏,观者也会咀嚼揣摩、心领神会,与作者精神相往,不断发生共鸣作用,同样也感到得意。”(《董作宾全集·乙编·第四册》)但书写甲骨文不但是古文字学家之业余雅兴,同时有更多的有兴趣的书家、爱好者也不断加入,尝试探索,使甲骨文成为一个受人们关注的新书体,形成各具不同特点的甲骨文书法面貌。

有的甲骨文研究家、书家或爱好者,还专集甲骨文字成联成诗,汇集成册发行于世,推动着卜文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如:罗振玉1927 年合诸家与已作、编写成《殷墟楹联汇编》册, 成为第一部系统的甲骨文书法丛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罗氏还以他个人的实践经验体会,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尽管尚嫌芜杂,但却弥足珍贵的早期“甲骨书论”的专篇论文,启发后来者之思考与实践。之后陆续尚有《董作宾甲骨文集诗》、《简琴斋甲骨文集古诗集联》上册见、《汪怡集契集联》出版。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之一的丁辅之,也是一位热心于集甲骨文书法者。

丁辅之

丁仁(1879-1949), 浙江杭州人,原名仁友,字辅之,早年号子修,后号鹤庐、簠盦。斋名先后有“七十二丁厂”、“百石斋”、“小龙泓馆”、“守寒巢”等。他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丁松生从孙,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对诗文、书画、篆刻、古文字等,都有较深的修养。1904 年,他与叶铭、吴隐、王禔四位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他在篆刻、诗、画之余,对新出现的甲骨文也有研究,曾不断集诗集联并集册出版。其主要成果有三:

(一)《商卜文集联(附诗)》。

丁辅之在后记中称他于丁卯(1927)冬“闲理董书,偶翻龟甲兽骨文字《簠室殷契类》、《股墟文字类编》等书,曾经考识者共五百余字,戏集楹帖,积二月成三百联,几经删改务期适用、只存四言十九联、五言五十四联、六言十七联、七言六十七联……共二百二十二联。取字择其显而易识者。或一字分别用之,如花

、华

、其

、箕

……等字,考诸群经,通假说文解字,悉有所据,未敢附会臆断。惟词句不工,考释误谬,在所不免,还质海内博雅有以正之”。该集于1928年春始成、以石印成书。为了到甲骨文书艺初学者便于掌握、便于临摹,丁辅之以框格规范之,将甲骨文书于界格之内。是集发行之后,受到好评,诚如黄葆戉在序言中所说:“每联皆自抒心得、词句典雅、对偶工整,如俯拾散钱,贯串即得、无牵合矫强之嫌,诚如坡翁诗云,信手拈得,俱天成者……”

释文

西国五尊者,观泉出人世。卜往旁龙洋,相传不知岁。(罗汉寺)

双岩名有三,如分亦如共。御风自天来,识女成衣用。(剪刀峰)

龙大千年栖,泉高万古唐。安席出尊酒,对此观不足。(大龙湫旧有观不足亭址)

名山自有灵,古镬亦多寿。有文在其中,其年为元佑。(龙仁寺有北宋元佑七年铁镬)

泉在猎仁西,行人尽得见。大既称为龙,小者比于燕。(燕尾瀑)

猎仁至此山,乃分东西谷。下行望灵岩,历历已在目。(马鞍岭)

题识:集商卜文《雁山纪游诗》之六,鹤庐丁辅之。戊寅仲冬,时年正六十,书于海上。

(二)《商卜文分韵》。

作者考虑当时甲骨文书法方兴,学者甚众,而参考工具书稀缺,虽有古文字专家专著考释、得千余字可识,然就中所释各有不同,初学者难以取舍。为嘉惠艺林、兼收并蓄诸家共识之长,卜文中有一字多形者、《商卜文分韵》仅取其一,以《缪篆分韵》为例汇编成册,有通假在本韵者,则以通假之字,录于此字之下。全册共汲录四声各部韵字1500多字,另附诗韵不录之字63字,(其中同声字多为假借)另附五古诗“秋日游田家”四十二韵、“为屈沛霖题名人印谱”七古三十二韵等共计173页,每行有框格,书卜文于大格,下有小格书小楷释文。于1938年清明前成《商卜文分韵》,七月初版,为10×15厘米之袖珍本,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与翻查。

谢之光 《丁辅之像》 中堂

(三)《观山游水集卷》。

作者工作之暇喜游旅,1932年至1937年,前后七年十一次,短则三五天,长则二十余天,先后游赏雁荡山、华山、泰山、天目、天台、黄山等名山,及北京、包头、曲阜、开封、洛阳等地的胜景明陵、故官、长城、云冈石窟等,还有省内瑞安、金华、 绍兴、邻省之宜兴等处各洞、瀑布、湖泊、古寺……每年游一处记其所见、所感成诗,短则五绝、七绝,长则古风二十余韵,企卷共收诗118首。年首游诗前有叙述景区历史、地貌、人文轶事及游程概况的序文,后列卜文书诗,诗后附释文。卷首有自题卜文大字“观山游水集”。后有友人绘“登华山缘铁索图”、“卧游双龙洞”、“黄山云海松涛图”等四幅。每幅画上有丁仁攀登之像和卜文题跋。卷后有好友王福庵、吴汝霜、王渔隐、高野侯,黄葆戉、唐云、郎立群等人的观后感与题跋。全卷长1800厘米、宽26厘米。此卷卜文诗卷,有画、有游诗、有友人多处题跋,实前人所未有,开创一新格局,令观者兴趣盎然,得到多方面的审美享受。友人赏后多有“请其付印,君曰,吾岂好名耶?”故迟迟未能付梓、据论者以为应该与当时日寇入侵战火影响有关。

丁辅之《寒香图》

辅之前辈的集甲骨文书法,常见的如前所述,是那种出版物上所书较小的字(约1厘米左右);另就是书写在条幅、楹联,或题于画卷上较大的字。据笔者所见有:

(一)集商下文字长联:“晋叙永和游,得观羲之大文,历历山林,今日视同昔日;唐传天宝事,乃自龟年奏曲,悠悠丝竹,后人演出前人。”上联前款书释文,下联楷书署“岁次强圉赤奋若律中林钟之月二十有七日,古杭州郡鹤庐居士丁辅之篆于海上守寒巢”。(即丁丑六月二十七日[1937年8月3日],亦是丁氏59岁寿诞之日书)联长约200厘米,宽15厘米,每字长略5至7厘米,宽3至4厘米。

(二)白梅图题款。此幅为四尺对开竖幅,绫本,墨色白梅轴,其左上题款为甲骨文:“树老不知岁,花幽迥出尘。山林栖处士,图永集贤宾,犹有旧时月,长回太古春。华光传一脉, 艺事后人珍。”后有楷书:“集卜文题诗一首,鹤庐丁辅之。”

(三)扇面《粉色红绿梅》13×38厘米。左上角空处有卜文题诗:“春光先自占,高处益分明。岁暮日南至,雪深风北行。年年祝花好,九九喜图成。惟有林君复,同传千载名。”下楷行书题:“乞浆得米之岁(壬申)集商卜文题画诗录其一以小字划之,颇类刻骨也。守寒巢主丁辅之作于海上。”(图)

总观以上所有卜文书法作品,包括前述《观水游山集卷》等,最小的如扇面题字,为0.5 至0.7厘米,大的如长联中字,每字略5至7厘米。从整体观,丁氏卜文都写得严谨工整而有规律,具有朴雅、清秀之象。具体而言,结字规整,多为方正或偏长方形;线条布置多以直线为主,间以圆弧笔画参杂其间,转角处多以直角或锐角,有的字尚保持卜文象形成分;用笔谨饬,线条粗细略等,行笔多具契刻时起笔与收笔处的微尖形,中段用力平匀;墨色多以浓墨为主、因而显得坚实、沉稳、凝重,个别字少数行摹稍嫌板滞,而多数字直笔显出道劲刚锐,略带弧形之画、有内敛之态。通篇整体看,字形大小不等,长短横宽不一,能曲伸自如,取势纵逸、布局错落得势、疏密调和有秀润遒丽之容,透露出一股淡雅的书卷气息。反映出作者具有古朴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在国画条幅上的卜文题字,如《白梅图》行笔直曲相间、典雅轻松,笔墨更为自然生动,出神入化,人书俱老,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释文:令名四方有猷为有守,华封三祝多福寿多男。

款识:碧臣先生雅正,甲申年夏月集商卜文。钱塘鹤庐丁辅之于海上七十二丁厂。

钤印:丁辅之印鹤庐

丁辅之先生离我们仙去六十年了,但他在世时,对事业的敬业精神,仍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发扬。其主要表现在:

(一)对待所从事的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西泠印社创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研究印学,其中重要内容是要研究古文字。1899 年甲骨文字面世,开始引起文化人士重视和研习。1904年西泠印社成立,正恰逢研习甲骨文字兴起之时。作为西泠印社创立人之一的丁辅之,对古文字与诗书画印都有一定的基础修养,很自然就关心这新出土的文字及其成果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后来殷墟甲骨的几次科学发掘,古文字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专集文字的汇编成册,更引起他对甲骨文字的收集与钻研的兴趣。待至1928年4月,他在古文字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成了《商卜文集联》,为甲骨文书法的学习与研究增添了一份新的参考资料、受到当时卜文书法爱好者的欢迎。丁辅之在该书后记中称:“戏集楹联积二月成三百联,几经删改,务期适用,只存……共二百二十二联。”于此可见其严谨认真的追求精神。数年之后,他又编成《商卜文分韵》的工具书,以为广大卜文书法爱好者的易查、易识、易记之需要。同时又四出游旅,积七年之功,得旅游古绩名胜诗一百余首,以下文书写成《观水游山集卷》。这是一项巨大的卜文书写记录工程,由此可见他除了对印社公务之外,对卜文书法事业同样勤勤恳恳、认真细致、不倦追求的精神。

《消夏清供》 設色紙本 92cmx39cm

(二)将卜文书法与诗、画结合的探索精神

将卜文与书法艺术结合,不少古文字学家已有启导之功,丁辅之先生继之,并在诗画上结合倾注不少精力。当时卜文集诗联多以古诗为之,如当时出版的《简琴斋甲骨文集古诗集联》,其诗句皆集古人诗句,而丁公则以自撰诗句为之,这显示他的不落人后的独立创新精神。在他《后记》中道,当年偶翻《殷墟文字类编》等书,仅能考识五百多字而戏集楹联,对于卜文中缺少之字“考诸群经,通假说文解字,悉有所据,未敢附会臆断,惟词句不工、考释误谬,在所不免,还质海内博雅有以正之”。于此可见他对集诗索字严谨认真细致、不断求进步的谦诚探索精神。后来甲骨出士日多,卜文考释逐渐增加,在释字近千的情况下,他在《观水游山集卷》中,逐年更新许多新卜文。并将一百余首旅游诗逐年以卜文增写补上。同时,他也常作花卉疏果之图,并以自作诗用卜文画款形式题上(有时是请他人作画,丁公作诗以卜文书款)。这种在画上以甲骨文书法作题跋者、以笔者孤陋寡闻,未见有第二人作如此探索,可见他多次在画上题卜文,是具有开路之功的。总之,他这种以卜文书法为中心,让诗、画、题跋等多种形式围绕卜文而展开,这种多方面尝试与探索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后辈继承与发扬的。

文 | 刘江

原文标题 | 集甲骨文书法成果斐然的丁辅之

来源 |《西泠印社•总第十五期 丁辅之专集》2007年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转载此文旨在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最新!2021年10月出品!

《印证——第三回当代书家用印题跋展作品集》

200+位作者,440页码,布面硬壳精装,正度十六开本;

2021年度书法篆刻全新创作模式探索呈现!

生动记录并见证当代书坛实力名家的亲历故事情节、历史进程!

添加书艺公社小艺微信,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