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7月22日电:李英缅怀父亲李敖:梦想生病末期的他可以站起来出来散步。
中新社记者曾平
李敖的儿子、今年25岁的李逵最近第三次访问香港书展,也是第一次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参加香港书展。
近日在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他说,自己梦到了已故的父亲可以站起来和他一起散步。最亲的人离世,与其伤心不如乐观面对——受李敖观念影响,李戡在父亲离世后面对媒体时,大多显得冷静与克制。不过,他也向记者坦言,父亲离开人世4个月以来,他出现过两次情绪触动时刻:第一次是父亲离世时他在旁边;第二次是在英国,有一晚突然就想念父亲,难过至流泪。
梦见父亲,情景大多数时候是在父亲的最后时光。李戡去年5月在美国参加妹妹李谌的毕业礼期间,接到李敖好友陈文茜的一通电话,其后飞回台湾陪伴父亲走过了人生最后的10个月。
“我梦见他可以站起来跟我一起去散步。”李戡说,梦中所说的话、所经历的情节与现实存在一点出入。父亲经历过一次起死回生的急救后就已几乎不能站立,他有四、五个月是可以在医护帮助下站起来,但实际上并没法离开拐杖跟自己去散步。
但这个梦又是很合理的。李戡解释,父亲在梦中与自己说话是因为他在住院期间确实向自己讲了很多话。梦见一起走路则是因为过去几年他俩就是这样相处的:中午吃饭,吃完饭散步,然后逛二手书店买饮品,再去逛咖啡店。梦境实际上是不同时空背景下,现实场景穿插、交织后的呈现。
李敖与李戡相差58岁。用李戡自己的话讲,一般人到那个年纪,孩子普遍都已经成年,甚至已有孙辈。即便如此,他和父亲的感情依然很好。
李戡从母亲和父亲朋友口中,听来很多自己尚无记忆时与父亲玩闹的往事:“他们经常看着我爸爸跟我玩得很高兴,就不像是一个58岁、60岁的男人会做的事情”。
而自从他记事以来,也经常和父亲玩各种游戏。李戡忆述,大概三、四岁时,“我喜欢爬他身上去咬他耳朵”;小时候有一辆可以载人的玩具车,父亲就坐在车上用脚让车前进,还可以从后面推车,这样上街去散步。这种父子、玩伴关系一直持续至李戡上初中。
不过,一贯在子女教育中担当慈父角色的李敖偶尔也会发脾气:十一、二岁不爱吃枣泥口味包子的李戡,趁着父亲转身将包子扔进垃圾桶,结果又被父亲翻出来,然后叫李戡吃下去。“不过那是干净的,垃圾桶也没有弄脏,但那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
在开始慢慢懂事的初中阶段,父子俩开始有比较深度的交流,高中以后,就完全是“又像父子、又像师生、又像朋友”的关系。李戡离开台湾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几乎每天都会与父亲打电话。他课余外出游玩到某一父亲感兴趣的景点时,就会当场打电话给他。
在与记者问答多个问题时,李戡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曾经与父亲交流过的相关看法,“我们觉得”、“我们从来不相信”、“我们看得非常清楚”,这些用词都是他的高频词。
李敖生病晚期,李戡时常在他耳边讲话、鼓励打气。父亲不能说话,只能向他点头、眨眼,甚至比划手势。“那是一段很难忘很难忘的日子。”他现在还会经常想起。
李戡最近看了很多父亲以前的著作。“我认为他很多晚年、中年的思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定型了,就是他14岁以前。”他说,父亲儿时在大陆生活将近14年,这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他对中国文化感情深厚,是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没有任何个人异议地支持国家统一。
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李戡觉得父亲在“立德”和“立言”方面树立了典范。“很多人觉得他过于自大,但他自己很清楚,他并没有很大的功,毕竟是个知识分子,他确实没有太大的、像政治人物那样建立很大的千古功德,但在立德立言上,他是有的。”
正在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李戡,闲时喜欢在康河撑蒿划船。他经常去伦敦档案馆找资料,博士论文已经完成近半,研究的课题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美国的关系。
在接触过经济学、国际关系学之后,李戡找到自己的兴趣在于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辗转之后的专攻领域接近父亲李敖。他希望毕业后回到两岸三地的大学继续学术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