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梦见抬棺材〉梦见抬棺材去埋葬?

1、朱超显示负子图

朱元璋抓住开国功臣李船长的过失,决定杀了他。

  太子朱标听到这个消息,很为李善长抱不平,对父亲滥杀功臣很有些看法,要去劝说父亲不要这样做。然而他又有顾虑,如果父亲为此要责罚他该怎么办呢?他想到母亲生前对自己的教诲,遇事应该要有主见,不要躲躲闪闪的,就坚定了前去父亲那里劝阻的决心。猛然间,他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负子图》。那是朱元璋为纪念马皇后背着儿子朱标行军而请人精心绘制的。现在母亲逝世了,父亲看见这幅图,就像看见母亲一样,一旦为劝阻的事发生不愉快,那么,这幅图可以帮一点儿自己的忙。于是,朱标把《负子图》悄悄地藏在贴身衣袋内。

  “听说父皇要处罚李善长,有这回事吗?”朱标见到朱元璋,小心谨慎地问道。

  “我是要杀掉李善长,才放得下心来。”朱元璋在儿子面前用不到绕弯子。

  “父皇这样滥杀功臣,有伤国家元气,也不利于民心的安定。再说李善长并没有很严重的错误啊!”朱标的话虽然不多,可是理由却很充分。

  朱元璋觉得这位已经确定为太子的朱标在政治上还很肤浅,应该用更明白易懂的比喻来教育他。第二天,朱元璋带来一根长满尖刺的棘条拐杖,随手丢在地上,说:“你把长条拐杖给我拾起来。”

  朱标弯腰去拾,尖厉的刺戳破了手上白嫩的皮,渗出了一滴滴殷红的血。丢下拐杖吧,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正在左右为难之际,朱元璋仰头哈哈大笑起来,说:“拐杖上有刺,你要拿住它,就会刺破手上的皮,最后还会丢去它。如果我把上面的刺都削光了,你还会这样为难吗?你现在应该明白了,我之所以要杀李善长,就是为你除刺,我是完全为你以后的治国大业着想呀!”

  朱标这时才明白了父亲的意图,可他觉得父亲靠杀大臣来扫除自己日后做皇帝时的障碍,是不足取的,他连连叩头说:“我听说上有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下就有尧舜那样的臣民。如果做帝王的在治理国家时正大光明,那么,臣民们也就会规规矩矩的,用不着担心他们会长出什么刺来。”

  朱元璋勃然大怒,举起身边的椅子向朱标身上打去。朱标知道自己的话触怒了父亲,急忙躲避一边,同时把藏在怀中的那幅《负子图》掏出来,扔在父亲的面前。

  朱元璋拾起一看,已故皇后跟随自己转战南北的一幕幕情景立时出现在眼前,他的心一酸,沉浸在悲痛之中,就没有再重责自己的儿子。 

2、放牛倌巧语得封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凤阳。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一个伙伴,想凭过去的交情,弄个一官半职。但又怕朱元璋贵人多忘事,记不得他们之间的交情,就准备提起一件事,以唤起朱元璋的回忆。想来想去,想到一次与朱元璋一起偷豌豆的事。

  他来到京城金陵,找到了一个被封为大将军的放牛伙伴,在他引荐下,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

  那人趴在地上磕过头后说:“万岁,您记得当年吗?”

  朱元璋问:“当年什么事情?”

  那人说:“万岁,您记得当年有群小将军,他们上高山,骑角马(牛),大战豌豆城,跑走了汤元帅,活捉了豆将军,凯旋而归。”

  朱元璋记起了那次偷豌豆的事,又见他说得那么巧妙,顾全了他皇帝的面子,一高兴,就给来人封了个县令。 

3、刘伯温妙画巧谏

  传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就准备封赏功臣、亲戚和朋友。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那是多如牛毛。朱元璋觉得这事不好办。

  一天,刘伯温建议他外出散散心,把他带到最热闹的城隍庙。进了庙,朱元璋见大殿西侧的粉墙前围着一大批人、发现墙上有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像草鸡窝一样,每束头发上顶着一顶帽子。

  朱元璋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回到宫里。刘伯温这才告诉他:“陛下,我想这个画家真了不起,他是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官)多发(法)乱!”其实这是刘伯温教画家这样画的。

  朱元璋于是说:“好,我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 

4、杨卓大堂救生灵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 年),广东某地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一位农妇横尸山野。当地山民向前来破案的官府衙役反映:案发时,经过那地方的有20 个役卒,正好进山砍树。

  官府将那20个人全部逮捕。一番严刑拷打,那20个役卒被迫承认:“是我们调戏了她,然后杀了她。”

  这案卷送到广东行省,员外郎杨卓细细审阅案卷,暗暗纳闷:“杀一个农家妇女,哪里用得上这20 个人?看来,这20 个人里面,肯定鱼龙混杂,不能全部判刑啊。明天,一定要一个个过堂再审!”

  第二天,那被押解而来的20 个人给一一过堂复审。

  复审至半途,杨卓发现其中两人前言不搭后语,惊慌万状。杨卓霍然而起,拍案呵责:“杀人元凶,赶快服罪!”

  那两人吓得双膝一软,扑通跪下,慌忙交代了罪行:“我们两个上山时落在最后,见到那农妇颇有儿分姿色,上前调戏。那农妇不答应,还高声叫骂。我们两个又气又急,举起劈柴斧头砍死了她。杀人的斧头都藏在我们的床底下。大人,请饶命啊,是小的一念之差啊!”

  杨卓令人快马赶路,取回那两把斧头。斧头上血痕尚在,杨卓将那两个凶手依法处决,释放了那18 个无辜役卒。

  大堂之上,有同僚问杨卓:“你凭什么猜不是20个人一块儿杀的呢?”

  杨卓笑道:“人多心杂,20个人在一块儿,不可能同时欺侮一个妇女,哪会一块儿杀一个人呢?” 

5、叶旺设冰墙与陷阱

  公元1375 年(明太祖洪武八年),辽东纳哈出率领一万精兵,耀武扬威,直扑明朝金州城(今辽宁金县)。金州守军派出快马使者,垦夜直抵京城急报军情。明太祖失元璋急命叶旺、马云一起出任都指挥使,率兵奔赴金州解围。

  当叶旺率军浩浩荡荡赶到时,金州守将却已把纳哈出军队击退了。时值隆冬,北风疯狂地呼啸着。明朝派出的游动哨兵急冲冲走进门,气喘吁吁汇报军情:“哈纳出贼军将要沿着盖城(今辽宁盖县)南十里柞河逃跑。”

  叶旺一听,“呼”地站起身子:“不能让这支部队逃走,这次不除掉,定会养虎成患!”在场所有将士的眼光都注视着他,等待着他的锦囊妙计吐出口。

  叶旺果断地一挥手:“今天晚上就动手。沿河岸从连云岛到窟驼寨十多里长地带,挖出冰块堆垒成墙,再在上面泼水。”

  夜深了,柞河沿岸忙碌一片。叶旺军中将士,凿冰、堆垒,忙个不亦乐乎。天亮了,只见一道坚固的冰墙凝成,光滑晶莹。叶旺又派人在附近河滩沙中布设钉板,挖好深深的陷阱,设下伏兵。万事俱备,只等敌兵上门送死!

  两天后,纳哈出果然带领败军打这儿经过。“咣!”锣声骤响。叶旺伏兵四起,两座山之间战旗遮天,箭如雨下。

  纳哈出见情况不妙,忙领兵仓皇出逃,直奔连云岛。高大的冰墙挡住逃路,墙面光溜溜,别说骑着马不能过,士兵徒手爬也爬不过去。纳哈出吓得惊慌失措,忙领兵从旁边绕道而行,一下子,士兵们都落进陷饼里,一片惨叫,活如鬼哭狼嗥。

  正在这时候,马云率兵从城里杀出,跟叶旺一起夹击敌人。瞧着自己手下被明朝将士斩杀、俘虏,纳哈出长叹一声:“老子英雄一世,想不到败在这冰墙、陷阱手里!”言毕,高举马鞭猛抽坐骑,只身落荒而去。 

6、王真布袋子诱敌

  公元1402 年(明惠帝建文四年),正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第四个年头。燕军势如破竹,劲旅一直打到淝河(现在安徽西北部),大战朝廷将领平安。

  朱棣知平安是员悍将,骁勇异常,决定智取。他召来部将王真、白义、刘江,这三位都是智勇双全的领兵俊才。朱棣面授计谋后,三员部将各带100名骑兵,当天把平安4 万大军诱入了伏击圈里。

  临出发前,王真跟士兵们布置了刚才与朱棣商定的“布袋引敌计”。士兵们忙碌着,找来了漂亮的布袋子,挑来了干草。干草扎成小捆,一一装进布袋。远远看去,这些布袋极像捆好的绸缎之类的丝织品。士兵们把这些布袋带到战场,准备用这“道具”精心导演一场“戏”..

  且说平安发现王真他们,就挥剑命令众将士疯狂追击。王真率领士兵假装败退。当退到伏击圈时,王真打个唿哨,士兵们纷纷将子一扬,“噗噗噗”,许多漂亮的布袋应声落在地上,然后转身逃走。

  平安的将士见状,个个以为扔下的是华贵的帛,急着围上去,你争我夺,乱成一团。王真伏兵见良机已到,立即奋起杀进平安军中。一时,刀光闪闪。

  杀声阵阵,不知有多少平安的部下顿时身首相离。平安见中计,无法力挽狂澜,只得领残兵败将拍马而走。 

7、解缙题诗劝成祖

  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以后起兵发难,夺了帝位,即明成祖(公元1403—1425 年在位)。

  明成祖想到确立太子的事必须尽快办好。他有三个儿子,按理应该是长子高炽继承皇位。可是老二高熙居功自负,很想夺取太子的地位,明成祖也认为高熙像自己,有心偏袒他。

  兵部尚书金忠却不赞成废嫡立庶,经常在成祖面前劝说应该确定嫡长子的地位。金忠在担任兵部尚书前是随军占卜的,成祖非常相信他。到底确立谁为太子呢?明成祖犹豫不决起来。

  金忠就和大臣解缙(公元1369—1415 年)等人商量如何调解,凑巧成祖就立太子的事向解缙征询意见,解缙趁机说道:“皇长子忠孝仁义,在天下百姓中有着很高的威望,立他为太子上合天意,下合民心,是顺理成章的事,陛下不可再三心二意的了。”

  成祖只是认真地听着,并不表示态度。

  解缙突然想起一件事:皇长子10 年前得子,他的妻子张氏分娩前,成祖在梦中见到太祖赠给他一个大印,上面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因此成祖十分喜爱这个长孙。现在长孙已经十岁了,长得活泼可爱,聪明绝顶,很讨成祖的欢心。如果现在趁机提起这个长孙,成祖一定在确立太子的问题上倾向于皇长子。于是又向成祖进言道:如果把皇长子撇下一边不提,陛下也应该为长孙的前途着想啊!这个孩子,谁看见了谁都喜欢的。”

  明成祖听解缙说到长孙的事,果然十分喜悦,有了几分松动。过了几天,成祖拿出一幅虎彪图,要大臣们题诗作词,借此听听在立太子一事上的意见。

  解缙凝视着面前的这幅画,只见一只雄虎身边依偎着几只幼虎,神态亲昵可爱。他立即想到何不趁机作诗讽谏一番呢?于是挥笔写道:

  虎为百兽尊,

  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

  一步一回顾。

  成祖看完诗,暗暗佩服解缙的含蓄和忠诚。其他大臣也都主张立嫡长子。成祖这才定下决心,当即宣布立嫡长子高炽为皇太子。 

8、解缙巧辩打玉桶

  金銮殿里,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制的一对玉桶,作为传国之宝,代代相传,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历来有专人管理,谁也动不得。

  传说有一天,有几个大臣指着其中一只玉桶,对翰林学士解缙说:“人家都说你胆大,看敢不敢打掉这只玉桶?”

  解缙笑着说:“打掉一只玉桶,有啥关系?”说罢,“哐啷”一声,把一只玉桶打碎了。那几个大臣赶快去报告皇帝。

  皇帝传来解缙问:“解缙,他们说你打掉了一只玉桶,是真的吗?”

  解缙说:“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掉了一只玉桶。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如果有二统(桶)江山,国家怎得安宁?”

  皇帝说:“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打得好!打得好!”

  那几个大臣灰溜溜地退了出来。解绍跟着也出来。他走到门口,那几个大臣又围拢来,一个个伸出大拇指夸奖他有胆量,有办法,是个奇才。接着又激将他说:“解大人,你只敢打一只玉桶,还敢不敢打第二只玉桶?要是你敢打这只玉桶,就算真有本事。”

  解缙说:“这算得什么?”说罢,“哐啷”一声,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那几个大臣又飞也似地跑去报告皇帝。

  皇帝大怒,又派人把解缙叫来问:“解缙,你刚才说只有一统江山,没有二统江山,把那一只玉桶打掉了。现在,你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这是为什么?”

  解缙奏道:“玉桶江山,脆而不坚,铁桶江山万万年。为了陛下皇业永固,还是打掉玉桶换成铁桶吧。这样,隆下的江山就会象铁桶一样,万代相传了。”

  解缙的话说到皇帝的心坎上,他立即下令铸一只大铁桶放在金銮殿上。

  那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奸臣,只得于瞪眼。 

9、蒯祥妙造金刚腿

  永乐年间,明成祖把京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后,集中了各地著名的能工巧匠,在元朝京城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皇宫。江苏吴县人蒯祥被选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不久,皇宫造得差不多了,俯瞰皇宫,但见金虬伏栋,玉兽蹲户,檐牙高筑,金碧相辉,红砖碧瓦,龙飞凤舞,显示着皇家的豪富和权力。精湛的技艺,令明成祖龙颜大悦,连夸蒯祥是当今最巧的工匠。这引起了工部右侍郎的妒恨。在营造最后一座宫殿时,工部右侍郎趁雷雨交加之夜,偷偷钻进工地,把尚未完工的金门槛截断了一段。这一招十分毒辣,找不到同样的材料补上,金门槛装不起来,蒯祥就有坐牢、杀头的危险。

  第二天情晨,风停雨止,气象一新。蒯祥见了断门槛吃惊非小,他知道有人想害自己,是谁呢?他怀疑是工部右侍郎,因为明成祖对蒯祥的信任超过工部右侍郎,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所以工部右侍郎要陷害他,眼前重要的是如何补救这个损失。他冥思苦想后,干脆把金门槛的另一头也截短一段,再在门槛两边各做一个槽子,这样形成了一个活络门槛。后来的建筑者把这个活络门槛叫“金刚腿”。

  竣工之日,皇帝带着文武百官亲自来验收。工部右侍郎阴笑着随后。谁知,皇帝看到“金刚腿”上刻着两朵牡丹,叶绿花红,色彩鲜艳,富丽堂皇。顶部还雕着一对狮子,小巧玲玩逗人喜欢。门槛可装可拆,马车轿子可直进直出,十分方便。整个门槛造得式样新颖别致,装璜美观艳丽,皇帝大为赞赏,蒯祥名声从此大噪。 

10、阿丑演戏谏皇帝

  明宪宗时(公元1465—1488 年),太监汪直和王越、陈钺结成死党,在朝中专权,制造了许多冤案,被他们迫害致死的臣民无法统计,朝野一片怨恨之声。

  可是,大臣们都束手无策,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原因很简单,明宪宗喜欢着他们呢!在宪宗的纵容下,汪直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特务机构——西厂,捕人、杀人易如反掌,大臣们的命运都掌握在汪直的手中。

  宫中有个叫阿丑的小官,看到这种状况十分忧虑。照此发展下去,明朝的江山不是要断送在他们的手里吗?公开与他们对着干,阿丑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在宪宗面前上奏弹劾,他官位太小,没有这样的权力。可是眼看着汪直横行下去,又很不甘心。他日夜想着办法,要挫挫这伙人的气焰。终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阿丑组织了一个班子为宪宗演戏。阿丑很有演戏的才能,以前多次在宫中演过剧目,很受宪宗的赏识。

  阿丑扮作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东倒西歪地走上台来,嘴里骂个不停。这时,一个扮作小太监的人慌慌张张地走过来,向他报告说,“太后来啦!”阿丑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继续大声骂人。不一会儿,另一个太监模样的人走到阿丑身边,跪在地上说:“皇上驾到!”

  阿丑仍然不予理睬。可是,当“小太监”对他说道“汪太监来了”时,阿丑吓得面如白纸,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连跌带爬地躲藏起来。

  那个“小太监”问道:“你阿丑连太后和皇帝都不怕,怎么害怕这个汪太监呢?”

  阿丑东张西望地看了一阵,发现附近没有人,才小声地回话说:“这汪太监挺厉害,他控制着一个西厂,抓人、杀人只要一句话,朝廷中哪个人敢碰他?如果落在他手里,我阿丑还有命吗?”

  明宪宗听到这里,微微一笑。

  第二天继续演戏。

  阿丑穿戴了同汪直差不多的衣冠,手里操着两把大斧,耀武扬威地上了台。合作演戏的人指着大斧问道:“你拿着两把大斧做什么?”

  阿丑摇摇头说:“这哪里是一般的斧头?这是两把钺。”

  演戏的人又问道:“这钺可有名字吗?”

  阿丑冷笑不止地说:“你这个人真是个书呆子,连王越、陈钺都不认识吗?”

  台下看戏的明宪宗又是微微一笑。

  宪宗对汪直、王越等人的所作所为终于引起警觉,正在盘算着怎样处理他们。就在这时,御史徐镛上奏弹劾汪直等三人,罗列了他们专横跋扈、枉杀无辜、目无皇上的罪行,要求宪宗严厉处置他们。宪宗同意将他们三人削职为民。朝野顿时一片欢腾。 

11、周新上任先坐牢

  明代,广东南海(现广州市)人周新,在御史任内,敢于揭发贪官污吏的各种劣迹,连皇亲国戚也敢冒犯。朝廷一班奸邪小人都很惧怕他,一些正直人士诙谐地说:“想不到这个产自炎热地方的人物,却是个冷面寒铁的周公!”

  周新出任浙江按察使时,很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说罢吉利话,有位好友跟周新开玩笑:“此去重担在肩,怎样去摸清民情?如今的县太爷可喜欢瞒上欺下啊。”

  周新听完,连连点头,“对,对。不过,我自有药方治这官场通病。”

  巡视所属的第一个县到了,县官们做梦也没想到新任按察使会如此这般..

  周新换了一身旧衣服,故意撞上了县太爷的轿子。县太爷顿时横眉瞪眼:“你这穷书生,敢撞本官大轿。老子要去接浙江按察使大人来临。来人,将这不知趣的穷书生打入大牢!”

  周新心中一喜:“好了,进了大牢,可了解这个县的民间情况了。”当夜周新被投进监狱。

  囚徒们问他犯了什么罪。周新笑了:“喝了口酒,撞上了县太爷去接大官的轿子。他令人打了我几板子,就把我送到这笼子里来了。”

  一位年老的囚徒忙惊呼:“穷书生,你还算命好。你敢撞上他的轿子,要是平日不打你100 下杀威棒才怪,幸亏他要急着去接大官呢!”

  周新故作惊讶:“这县太爷,平时也这么草草办案的?”

  “何止这样呢!”囚徒们顿时嚷嚷开了,跟眼前这书生模样的”新犯人”讲了差不多一个晚上..

  第二天,县太爷坐在大堂上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昨天没接到按察使大人,可上面明明通告那大人已来境内,他去哪里了呢?

  周新却从狱中走出,板着脸踱上大堂。

  县太爷又怕又羞,只得交出了官印快快离职而去。

  浙江境内各郡县官闻风皆惊,惮于周新此举,都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12、周新巧用假犯人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3—1425 年在位)派他到浙江做按察使。主管该省的司法工作。上任不久,周新就碰到一椿难办的案子。

  杭州府监狱一个关了好几年的老囚犯,一天忽然向主管官员告起状来。说是有个叫范典的乡民曾同他一起做过强盗,杀人越货,强奸民女,罪恶十分深重。监狱官把状纸转呈给按察使周新。周新即令将那老囚犯的案卷调来细阅。经过一番思考,传唤范典到衙门审问。

  范典被押上官厅,“扑通”跪在台阶下,大声叫道:“青天大老爷啊,我同强盗素昧平生,怎么会有合伙杀人抢劫之事呢?”

  周新仔细观察范典的言语神情,断定范典是清白无辜的,便好言抚慰道:“你别着急,一切由本官作主。”

  周新叫范典同一个差役相互调换衣服和头巾,站在庭下,默不作声,接着,他命人将那个老囚犯押送至官厅,令其跪下,听候审讯。

  周新突然对那个穿上范典衣服的差役喝道:“范典,你的同案犯已到,还不跪下!”假范典忙“扑通”跪在老囚犯之旁。周新指着囚犯喝道:“你告他是同伙,他却不认帐。你看是不是他?!”

  老囚犯望了望假范典,一口咬定说:“周大人!千真万确是他!他跟我一起抢劫,烧成灰我也认得!”

  假范典低着头,拒绝回答。

  周新又故意问道:“莫非不是他?”

  老囚犯又看了看假范典,斩钉截铁他说:“是他!他叫范典,住在某村,某年与我同在一家南货店做店员,某年某月某日一起抢劫某家,各人分赃多少..”

  周新冷笑道:“呔!你与范典何曾认识?这个范典是假的,是我的差役装扮的。哼,肯定有人指使你诬告范典,快快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

  老囚犯吓得浑身冒汗,一古脑儿将实情相告:原来是乡里一个收税的小吏与范典有仇,用重金买通他陷害范典的。 

13、周新一叶觅真情

  浙江按察使周新在院子的梧桐树下踱来踱去,正为一桩少女失踪案而伤神。忽然有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正中周新的头上。他惊诧道:“这棵树为什么落叶这么早啊1”

  “这棵树是今春刚移来的,”一个书吏说,“根没有扎稳,所以落叶早。”

  “那倒不一定的。”一个捕役插嘴道,“城西风云山菩提寺内那棵梧桐树,叶子已落一半了。”

  “晤..”周新猛然一惊。那失踪少女正是在去菩提寺烧香的那天晚上,被两个蒙面人抢走的。此案会不会与寺中的和尚有关?周新决定前往察看。

  老和尚法元听说周新光临,率众僧迎出山门。寒暄之后,法元陪着他在寺院里游赏起来。不久,便见到捕役说的那棵梧桐树,形状很好,可叶子果真落了一大半。

  周新说:“这棵树长得不错,就是叶子落得过早。可能是地下水分不足。把它移栽到别处就好了。”

  “哦,周大人对此很内行啊!”法元讷讷地说。

  “谈不上内行,略懂一二。别人移栽树木要在冬末春初才行,我在一年四季任何时间都能保证成活。”

  “哦..这真是奇迹。”

  “好,今天本官高兴,献献丑,把此树移栽一下吧!”法元慌了,忙劝阻道:“不必了,不要累坏了大人的贵体。”

  “没关系。”周新向行役们说道:“快去找锨,我教你们如何刨根。”

  这时,法元的脸吓得煞白。不一会,梧桐树倒了,下面有具女尸,果真是那名失踪少女。

  “绑了!”周新一声喝令。

  “哪个敢动手!”随声跳进两个膀大腰圆的和尚,举刀将法元护住。

  周新早有准备,众捕役亦非无能之辈,操起利刀动起手来,生擒了那三个和尚。

  经过审讯,周新的推理完全正确:那天少女去寺中进香,被老和尚看中,碍于寺中看客众多不便下手,便派那两个和尚尾随至她家中,待天黑后蒙面将少女抢至寺中,少女不从,被杀,埋在树下。 

14、杨喧御前巧揭奸

  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5 年),一份奏疏搁在明英宗的御书案上。明英宗慢慢摊开展读,越读眉头皱得越紧:锦衣卫指挥官门达胁逼巡逻兵揭发袁彬隐私,自己却十恶不赦,犯有20 多件违法乱纪之事。明英宗心中“格登”一沉:门达掌权,另一个锦衣卫指挥官袁彬曾随英宗到北边狩猎,有护驾之功。两人究竟怎么搞的?

  明英宗仔细一瞧,告状人的签名是京城民间艺人杨暄。他马上发令:让门达找杨暄问个水落石出。

  杨暄应召入门,门达一脸凶神恶煞样。杨暄神色坦然,似乎啥都不在乎。门达沉下脸,逐条追问:“大胆杨暄,那奏文内的事,可是你造谣中伤本官的?

  杨暄马上显出一副挺委屈的样子:“我杨某人一个下贱艺工,既不识文断字,又同您大人无怨无仇,怎么会干这缺德事?不过,我可以告诉您这件事的真相。”

  门达会意,马上屏退左右。

  杨暄见四下无人,就神秘地眨巴着眼睛告诉门达:“告诉您门大人吧,这都是内阁李贤教我干的!他让我奏疏投进,我实在不知道上面全写了些啥。您如果当着文武百官,敢在朝廷上质问我,我就敢讲个彻底图个痛快。这么做了,那李贤还能再说什么呢?”

  门达听后,马上得意地笑了:“来人,摆酒。设宴好好款待杨暄!”

  第二天早朝时分,门达忙将此事上奏明英宗。明英宗当即发话:“诸位大臣都集中午门外。今天,朕要当着你们的面,把门达和袁彬的事弄个清楚。”

  杨暄刚给领到午门,门达右手直指李贤:“这是非全由你搬弄出的,杨暄已彻底交代。”

  李贤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讶得发起呆来。杨暄突然大声喊叫:“我该死,我该死!我怎敢谋害他人?我是个市井小人,怎么有缘见得着内阁李贤大人?这实在是门达叫我死咬住李贤大人的。”

  门达正诧异间,杨暄利索地数落着门达干的20 多件违法乱纪之事。门达听得无地自容。明英宗听罢,一声长叹,眼光复杂地注视着门达。

  从此,门达失宠。袁彬开始分掌南部。一年后,被召回京城升任要职。奸官门达因另一案件受牵连,被明英宗贬往广西。 

15、况钟严惩六恶吏

  明朝况钟刚刚出任苏州知州,狡猾的下吏抱着一大摞公事案卷呈上,悄悄试探他。况钟斜着眼,不问事情的曲直是非,统统糊里糊涂地签上个“可以”。

  这下,那些为非作歹的下吏们打心里藐视况钟:“还说厉害呢,草包一个,没一点本领!”衙门内的漏洞立即越来越多。

  这所有的一切,况钟都视而不见。谁都没想到,况大人赴任苏州前,皇帝悄悄召他进入朝堂,赐给他亲笔签署的诏书..

  一个月后的某天,况钟命令:“所属官员统统聚集州府大堂,本官要宣读皇帝的诏书。”

  州府大堂上,黑压压跪满官员。况钟宣读诏书:“所属官员如做不法之事,况钟有权自己直接捉拿审问。”诏书中这句话像锥子般直扎进官员们的耳朵中,他们全惊呆了。

  宣读诏书才罢,况钟马上升堂,众官员全部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况钟朗声传令:召州府中掌管文书的六个小吏统统上堂!况钟突然沉下了脸:“半个月前,你们瞒了我一件事,侵吞3000两白银,是吗?10天前,你们又骗了我,侵吞2000 两白银,对吗?”

  六位掌管文书的小吏大惊失色:这,这,他怎么这样了如指掌!马上叩头如捣蒜,求饶不已。

  况钟长叹一声:“你们已经晚了,我不能忍受太多的烦琐审判手续。你,先自己脱光衣服。”话音才落,那个被手指点到的小吏乖乖脱下衣服,四个粗壮的衙役受令,把他凌空架起高高地扔到空中。这小吏落地,马上就摔死。很快,这六个小吏统统这样一命呜呼,又马上给悬尸集市示众。堂上贪官个个吓得浑身似筛糠般抖个不停,唯恐遭受同样的命运。

  这事威震姑苏百官,地方恶习马上改观,面目焕然一新。况钟被百姓称为“况青天”。 

16、况钟擒偷油之鼠

  无锡县有个卖肉为生的尤葫芦,因生意亏本,向亲戚家借了十五贯钱,回家再作营生。晚间,当地赌棍娄阿鼠去尤家偷窃,杀死了尤葫芦,盗走了十五贯。

  这事牵扯到尤葫芦的继女苏戌娟和外地客商熊友兰,他们被无锡知县屈打成招,承认同谋杀人,窃钱私奔。

  苏州知府况钟奉派监斩两人。两人高呼冤枉,况钟觉得案情确有不实之处,便向上峰请求复查。他来到尤葫声家中,在床后寻到一粒骰子。但查访乡邻,都说尤葫芦并无赌博恶习,当地只有娄阿鼠是个赌棍,但此人已失踪好久。

  况钟假扮一个测字先生,几经周折在惠山脚下的一座破庙里寻到了娄阿鼠。娄阿鼠作贼心虚正求神灵保佑,见测字先生来到,便取自己名字中的“鼠”字求测,以卜凶吉。

  况钟问道:“你是自己问卜,还是代人测字?”

  娄阿鼠掩饰着说:“我是代人测字。”

  况钟说道:“老鼠惯于夜间活动,而且善于偷窃。此人一定犯了偷窃的官司。”

  娄阿鼠一听不由心惊肉跳,但又急于要听下文。

  况钟继续说道:“老鼠喜爱偷油,所以被窃之人姓尤,偷油油漏,这场官司恐要败露。”

  娄阿鼠更加慌张了,问道:“可有解救之法?”

  况钟踌躇了一会问道:“若要解救,你必须以实话告我,这字是测人还是你自己。”

  “是我自己,先生救我。”

  况钟面露笑容,说道:“老鼠钻洞,无人寻得,洞即是穴,鼠加穴即为‘窜’(“窜”的繁体字是“穴”字下面一个“鼠”字)。当今之计,你只有逃窜为上策。”

  娄阿鼠哭丧着脸说:“偷来的十五贯钱已被我用尽,我已身无分文,如何逃走啊!”

  “不妨!”况钟说,“我雇有小船一只,正要开往苏州,你不妨跟我同行。”

  娄阿鼠大喜过望,便随同况钟前往码头,果见那里停有一只小船。正待上船时,娄阿鼠突然喊道:“你不是测字先生!”

  况钟以为情况有变不由大吃一惊,问道:“你说什么?”

  ]  “我是说,你不是测字先生,倒是救命菩萨。”

  小船直驶苏州。娄阿鼠糊里糊涂地被带到府衙,当即被押进监狱。

  次日,况钟将一干人犯提上大堂审问,娄阿鼠见威严地坐在公案后面的苏州知府就是测字先生,自知事情败露。待等乡邻等人证和骰子物证出现他眼前时,见再已无可抵赖,便如实招供了杀人谋财的经过。 

17、祝瀚妙断白鹤案

  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s 年),宁王朱宸濠最宠爱的一只皇帝所赐的丹顶白鹤不见了。这下惊动了宁王府上下,管家带着四个家奴上街寻找,只见一头狗正在美餐那只脖子上挂有”御赐”铜牌的丹顶白鹤。众家奴大惊,上前用绳子将那狗拴住,准备勒死。管家眼珠一转,忙喝住,他想勒死一只狗赔偿不了王爷的鹤,非得让狗的主人抵命不可。于是他将狗的主人连同狗和咬得残缺不全的鹤,一起交与南昌知府处理。

  南昌知府祝瀚,一向对宁王府的蛮横霸道深恶痛绝,可又无可亲何。听完管家的话后,祝瀚说:“你先写一份诉状吧,没有诉状,本府无法定案。”

  管家十分恼火,鼻子一哼说:“宁王府打官司,从来不写诉状!你新来恐怕不知道。”

  “本府断案从来必须有诉状!”祝瀚的态度亦很强硬。管家只得写下一份诉状。意思是狗的主人故意唆使狗将“御赐,’的丹顶鹤咬死,这种行为不仅是轻蔑王爷,更是欺君罔上!祝瀚看后,大怒道:“胆大恶狗,竟敢咬死御赐丹顶白鹤。该当何罪?快快交待,你是如何受主人唆使的?”管家心想,狗怎能听懂你的话呢?你不审人却审狗,看你如何结案?见狗不吭声,祝知府又道:“胆大恶狗,竟敢抗拒不答。现有宁王府管家状子在手,你休得抵赖。衙役,将这份诉状让恶狗看看,问它上面所列罪行是否确实!”

  “大人!”管家再也熬不住了,“你怎么只管审狗?狗又不懂话,又不识字。”

  “那么依管家如何是好?”

  “审狗的主人!”

  “你的诉状不是说人是唆使者吗?”

  “是呀!”“狗既然不懂话,又不识字,人如何唆使它的呢?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管家急了,脸一板道:“你别忘了,我是王爷的管家!你必须给我判妥此案!”

  “好,你等着。”祝知府提笔批道:

  白鹤虽带御赐牌,

  怎奈家犬不识字。

  堂堂南昌祝知府,

  不管禽兽争斗事。

  批完,将诉状扔给管家。

  管家咆哮道:“好你个祝瀚,看王爷不摘掉你的乌纱帽!”

  “放肆!”祝瀚一拍惊堂木,“咆哮公堂!衙役们,将他打四十大板!”

  管家见势不妙,忙逃之夭夭。

  祝瀚对狗的主人说道:“没你的事了。回去之后要把狗拴好,别再惹事。”

  狗的主人惊魂方定,对祝知府感恩不尽。 

18、殷云霁鉴字擒凶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 年),清江县有一个名叫朱铠的人,被杀死在文庙之中,很久没有查获到凶手。

  一天,清江县令殷云霁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揭发某某杀死了朱铠。殷云霁便问左右,现在有人揭发朱铠是被本衙某某所杀,不知可信否?大家认为一点不冤屈他,因为该人素来与朱铠有仇。

  殷云霁道:“且慢!依我之见,这很可能是凶手嫁祸于人的做法,是想让我们放松追查真凶罢了!”他接着又问道:“县衙里都有哪些人与朱铠的关系较好呢?”

  有人答道:“有个姓姚的小吏,同朱铠过往甚密。”

  殷云霁便请众位吏员上堂,对他们说:“本县令要请你们抄写文章,请你们把自己的名字写了呈上来。”用不了片刻,众位吏员将自己的名字写毕呈上。殷云霁逐个看了,便喝道:“姚明!为什么要杀死朱铠?”

  姚明听县令喊自己的名字,不禁吃了一惊道:“小人愿招!小人见朱铠即将去苏州做生意,为了图财就把他给杀了。”

  案件破后,众人问殷云霁,如何知道姚明是凶手?殷云霁道:“我看姚明的字迹与匿名信的字相同,足见姚明是杀死朱铠的真凶。” 

19、宋清搬来猫侦探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名叫宋清的人在河北任知县时,曾巧断过不少案子。人称“铁判官”。

  一天,宋清正在县衙办公,外面有个叫王讳的男子脸色惨白地奔进来告状,说他刚才摆渡过河,艄公抢走了他50 两银子。

  宋清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小人贩卖蜜饯为生。”

  “你的银子原来放在哪里的?”

  “就放在包袱里。”说着;王讳打开包袱,只见里面果有几盒蜜饯。

  宋清当即命衙役随王讳前往渡口捕拿艄公。

  不久,两个衙役带来一个渔民装束的大汉,回禀道:“强盗已抓获,这是起获的赃银。”

  未知县打开包一看,正好50 两银子。

  大汉“扑通”跪倒在地:“老爷明鉴,小人冤枉!”

  宋清一拍桌案:“不准乱嚷!本官问你,你是干什么的?”

  “打鱼兼摆渡的。”

  “这银两是哪来的?”

  “这是我两年多的积蓄啊!”

  宋清听罢情况,思忖片刻,便命衙役将银子放到院子里。过了一会,他养的一只小黄猫便来到银两前东闻西嗅。见此,宋清又命将银子取回,问打渔的艄公:“你存这些银两,可有人知道?”

  艄公道:“昨天,我在‘芦花’酒店喝酒,跟那里一位挺熟的小二说起过。”

  不一会,店小二被带来了。

  宋清唤王讳上堂,指着他问店小二:“此人你可认识?”

  店小二仔细地打量了一会,道:“回禀老爷,此人虽不认识,但记得他昨日在我店中喝过酒。对了,昨日傍晚与这位打鱼的兄弟,前后脚进店的。”

  宋清点点头,一拍惊堂木,厉声道:“王讳!你竟敢诬陷好人,还不从实招来!”

  王讳脸色骤变,声音发颤大喊冤枉。

  宋清冷冷一笑:“刚才你说这银子是和蜜饯放在一块的,这银子在院子里放了那么一会,如果是你的,银子上肯定爬满喜爱甜味的蚂蚁。可现在上面连一只蚂蚁也没有,只有我的猫在银子上嗅来嗅去。这说明银子上有点鱼腥味,难道这银两的主人是谁还不清楚吗?”

  原来,这王讳是个惯骗。昨天在酒店喝酒,听到打鱼艄公与店小二的谈话,便心生一计,买了些蜜饯,自己撕破了衣服,装着遭劫的样子,今早告上公堂,不想自投罗网。 

  何知县审弥勒佛 

  明朝嘉靖年间,白鹿城何知县那天正准备退堂,外面急匆匆跑进一个小沙弥,跪于地卞。双眼流泪道:“老爷在上,宁法寺住持迦尼禅师今日早晨被人杀死,请老爷明断。”

  何知县立即派捕吏去宁法寺。只见现场已被弄乱,唯一的线索便是迦尼禅师床头有根缝被子的线染满鲜血,一直拖到弥勒爷塑像前。

  捕吏回到县衙,将情况汇报后,何知县沉思片刻,发令道:“把弥勒爷像请来。”

  有个差役忍不住问道:“老爷,弥勒是木雕的,又不会说话,请来有何用处?”

  何知县正色道:“休得胡言!”

  众差役很快便将弥勒佛抬至县衙,百姓见了,均为惊奇,纷纷跟到县衙看热闹。

  何知县凝神审视弥勒,忽见弥勒背上有一6 个指头的血印,心中一亮,对弥勒道:“佛爷在上,本官问你今晨何人杀死住持?”

  弥勒笑盈盈地站着。众人均发笑。

  问了几遍,何知县怒道:“你身为佛爷,受人香火,理应为民作主,可你知情不报,本官今日得罪了。来人,将此佛爷打40大板,不怕它不开口!”

  衙吏们心中好笑,又不敢违命,只得上前将木雕弥勒一顿板子。打毕,何知县又来到弥勒前细瞧,并作耳语状,凝视之时,发现弥勒被板子打了一条裂缝,用手往里一探,觉察有一暗锁,十分巧妙,顿时心中有数:此乃装钱物之用。从暗锁关启来看,作案者是住持熟人。想到这里,何知县频频点头,朝弥勒作揖道:“好,我全知道了,你早说话,本官就不会无礼了。”

  何知县坐到案前,即派公差将雕刻师傅及与迹尼禅师要好的人统统传来。人到齐后,何知县道:“你们都是迦尼禅师的朋友,现在他被杀害,不知能否提供线索?”

  众人均摇头。何知县又道:“好,你们不知道的话,就在弥勒佛前举手作揖,祈求它保佑迦尼法师升至西天归祖,也不枉你们结识之谊。”

  众人挨个跪下三拜五叩首。何知县仔细观察,见一个六指头的汉子不拜。喝道:“将那凶手拿下!”

  六指头汉子大声喊冤。何知县将那六指汉子的手掌按到弥勒背上的血印一比,一模一样。汉子顿时瘫软在地,只得招供。

  原来他就是替边尼法师雕刻弥勒装暗锁的工匠,见禅师藏入不少银子,心生歹念,黎明行窃被禅师撞见,于是杀人灭口后窃钱而去。 

20、海瑞验尸明真相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 年)的一天,浙江省淳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的村民胡胜荣、胡胜佑兄弟俩,抬着大哥胡胜祖的尸体,踏着弯弯小路,到了县府门口,跪在衙门口直喊冤屈,要求县官为民作主,惩治杀害哥哥的凶手邵时重。案子报到淳安知县海瑞那里。

  海瑞仔细查看尸体,只见全身上下都有血迹和伤痕,他便问兄弟俩要怎样处置杀害哥哥的山民邵时重。

  兄弟俩异口同声:“还我田地,杀凶手替我大哥报仇!”

  邵时重在大堂上一跪三磕头:“争山地之事确有过,但杀人之事从没有,请知县大人明鉴。”

  海瑞再次验尸,发现死者身上的血迹洗不掉,不像真血迹。

  他派人到山寨找来胶脂,和在伤痕上面用火烤一会,然后再洗刷。洗刷了几次,盆里的水发红了,但伤口中的骨头上还留有红血。这哪里是血迹?于是,海瑞严厉审问兄弟俩,在事实面前,胡氏兄弟不得不承认是诬告。

  原来,胡胜祖过去同邵时重曾有过争夺山村土地的纠纷,胡家一个外甥也同邵时重家有过宿怨,他们对邵时重怀恨在心已久,正好这时候胡胜祖发病突然死去,胡氏兄弟以为报仇时机已到,便在大哥身上作了假伤痕,又涂上赤脂,冒充血迹。没想到机关算尽还是没能逃过海瑞的眼睛。 

21、海瑞智惩胡公子

  海瑞曾是明代淳安县令,当时奸相严嵩得势,气焰很嚣张。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一天,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帮浪荡公子审到淳安闲逛,并派人请县令安排食宿。胡公子的恶名海瑞早有所闻。他想了一下,关照专管接待的驿站公差悦:“他们不是奉公而来,照规矩可以不接待。不过他们既然来了,就让他们住下,一日三顿便餐就行了。如果他们胡作非为,及时报我。”

  胡公子一伙在淳安住了一天,便有人传来消息,说这帮人抢掠东西,调戏妇女,闹得城里鸡犬不宁。海瑞脸上不露声色,心中却生了一计。

  晚上,胡公子等人吃饭时,桌上只摆了三菜一汤,而且无酒。胡公子便破口大骂,还把桌子掀翻。驿站公差辩解了几句,胡公子不由分说便命随从将他捆绑起来,吊打一顿。

  海瑞大怒、命衙役们将胡公子一帮人捆到公堂受审。胡公子一见海瑞,不肯下跪,高叫:“我是胡总督的儿子,你这样对待我,要让我父知晓,轻则革职,重则性命难保!”

  海瑞哈哈大笑说:“总督大人我是知道的,他可是朝中严太师多次夸奖过的廉洁奉公之人。”

  “知道就好,赶快松绑,给我赔罪!”胡公子趾高气扬地说。

  海瑞忽地沉下脸道:“胡大人是大清官,你是他公子,怎会如此胡作非为?你哪一点像胡大人家的人!你老实说来,你是谁家的恶少,竟敢冒充胡大人的公子,败坏胡大人的名声?”说罢让衙役重打胡公子40 大板。

  胡公子的一个家奴忙跪下说:“大人息怒,我们出游有老爷的亲笔信,可不是冒充的。”

  海瑞又拍了一下惊堂木:“大胆小贼,竟敢伪造胡大人信件,再打40大板。”

  胡公子一伙人,吓得魂不附体,连连磕头求饶。

  海瑞立即给总督府写了个公文,说有一起冒充胡大人亲属的案件,要求严办,接着派人押着犯人连夜赶往总督府。

  人押走后,县吏们很为海瑞担心,因为胡公子确实是总督的儿子。海瑞说:“正因为是真的我才说他是假的,不以真当假,岂可打他40大板?”众人恍然大悟。

  不出所料,胡总督对此果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奈何海瑞不得。 

22、海瑞审十载积案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巡按崔栋把一件疑难案子移到淳安县,点名由善断疑案的知县海瑞全权审理。

  海瑞了解清这案子的来龙去脉,心里沉甸甸的:“这案子拖了十多年,千头万绪啊!”

  十多年前,桐庐县的一条河中发现了一具尸体,身上压着一块大石头。捞上后经人辨认,知是县民徐继的妹夫戴五孙。桐庐县官根据徐继提供的线索。动用大刑,逼吏员潘天麒和戴妻徐某承认是“因奸杀夫”,判徐氏凌迟处死、潘天麒斩首。经杭州府、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复审,终于驳回。桐庐县、建德县、遂安县三县知县会审,审出徐继为“帮凶”。

  于是,“帮凶”徐继拟处绞刑,“淫妇”徐氏仍处凌迟,“奸夫”潘天麒仍处斩首。徐氏、潘天麒屡次告冤,上面屡次难定。整整拖了十多年,这案子终未定下。

  半夜三更,海瑞仍借着烛光在细阅卷宗,越往下看,心里疑点越多:徐氏跟戴五孙结婚后,感情一直很好,生了二男一女,怎么会谋杀亲夫?潘天麒有妻室儿女,并非好色之徒,“奸情”从何说起?他又翻翻原判决书,一行字赫然入目:“徐氏串通了他哥哥徐继,潘天麒串通家中仆人潘小毛,掩护他俩通奸。”海瑞更是生疑:“世上哪有这种大事声张的通奸?”

  海瑞脱去官服换成便装,深入邻里,细细查访。他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徐继的母亲汤氏曾经借给女婿戴五孙三两银子。后来,徐继多次向戴索付,但都没讨到。

  海瑞心中有了底,回衙后再次提审徐继。徐继眼珠骨碌碌转,正欲狡辩,海瑞突然厉声呵责:“大胆刁民,为了三两银子就杀人害命,还想抵赖吗?”

  徐继见那形势,是纸包里藏不住火了,颤抖着交代害人经过——

  戴五孙借了三两银子久久不还,徐继怀恨在心。那天,潘天麒带着仆人潘小毛因公外出,投宿在戴五孙家。戴五孙外出买酒菜招待,正好碰上徐继。便乐呵呵请徐继一块儿去他家喝酒。

  徐继沉下了脸:“三两银子到底什么时候还?”

  戴五孙忙请求:“手头较紧,宽限几天吧!”

  徐继恶声恶气发怒:“我看你是千年不赖,万年不还了!”

  戴五孙气不过,回嘴顶了几句。徐继恼羞成怒,操起身边的石块,砸死了戴五孙,再将尸体扔进河里。

  徐继气喘吁吁讲完这些事,口吐白沫,晕死在大堂上。一件十载积案,终于水落石出。徐氏和潘天麒的生命和名誉得以保全。 

23、李亨一言断茄菜

  明代,鄞县县令李亨判决过一件偷茄子的案子。

  有个菜农,种菜的技艺甚好,他的菜一上市就给抢购一空,引得邻居又妒又羡。一次,那菜农种的茄子刚刚成熟,邻居就趁夜偷摘个精光,一大早挑到集市去出卖。

  菜农正要到园子里去采摘蔬菜,发现一片茄子地只有光秃秃的茄叶,情知遭了偷窃。正惊疑间,忽有一个小孩飞跑过来报信:“伯伯,伯伯,隔壁家的伯伯偷了你的茄子,正慌慌张张挑着上市去哩。”

  菜农听了火冒三丈,急忙赶上官道,很快就追上那个偷茄贼。

  岂料那贼说:“这茄子是我自家的,你不要诬陷好人!”

  菜农说:”这是我家的,我认得的。你种的茄子哪有我的好?!”

  两人争吵了许久,最后竟到县府打起官司来。

  县令李亨见他们吵吵嚷嚷,冷冷地说:“谁也不准争吵!把茄子统统倒出来看看!”

  差役奉命将茄子倒在厅堂上。只见那些茄子泛着又油又亮的紫色光芒。只是只只个头瘦小,显然还没有完全长得饱满、结实。  李亨观察了一会,心中已明白了几分,便问:“是谁拿到市上去卖的?”

  偷茄贼道:“是我。自己种自己卖呗。”

  李亨对偷茄贼喝道:“你就是小偷!”

  偷前贼大喊:“冤枉!冤枉!”

  李亨冷笑道:“如果真的是你的茄子,你怎么会得在它们还没有完全成熟就摘下来去卖呢?”

  偷茄贼被问得满面羞红、只得乖乖地认罪。 

24、张杲卿深井探尸

  明朝时,有个叫张杲卿的人当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知府,曾处理过一桩谋杀案。

  一家人家,有夫妇两人。一天男人外出,当夜未归。女人忧心忡忡,次日倚门而待。望眼欲穿,男人又是未归。第三天,女人红肿着双眼,痴等丈夫归来,结果还是不见人影。就这样又过了几天,忽然有人传报:“你家菜园的水井里有一具尸体哪!”

  女人听了,全身像筛糠似地抖颤着,匆匆跑到井边张望,果然隐隐约约见一具漂浮在水面上的男尸。女人看罢,便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叫:“我的亲人啊!”一边还将头往井栏圈上撞,还想往井里跳。左邻右舍看看于心不忍,纷纷动手将她拦腰抱住。

  当即,几个好心人劝住女人,一起去向官府报案。张果卿听罢女人的哀哀哭诉,好言安抚她说:“务请节哀。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本官自会破案。”

  邻舍说:“他们夫妻十分恩爱,这个女人又向来贤慧、本分,男人绝不会自杀的。”

  女人听罢越发伤痛欲绝,竟悲伤得晕了过去。张果卿令左右用冷水中将她擦醒,又好言劝慰道:“你要相信本官一定会替你作主,把案子弄个水落石出的。”说完,当即吩咐备轿上路,径直到案发现场去。

  到了菜园,张果卿叫女人和邻居们都围拢在井旁,向下面细细端详。过了许久,张果卿问道:“尸体是不是这位女人的丈夫啊?”

  女人大哭道:“是啊是啊!大人一定要替奴家伸冤哪!”

  张杲卿说:“你不必悲痛。请问大家,你们看是不是她丈夫哪?”

  众人再看井里,复又面面相觑。有人说:”水井这么深,实在难以辨认清楚。”

  另一个人说:“请大人让我们把尸体捞出来辨认吧。”

  张杲卿笑道:“现在先不必忙,当然以后总要装棺入殓的。”说完,对女人大喝一声道:“好个刁猾的淫妇!你勾结奸夫谋杀了亲夫,还装出悲恸的样子来蒙骗本官吗?”

  在场的众人如同听得晴天霹雳,一个个都楞了。唯独那女人重新又痛哭起来,边哭还边叫喊道:“张大人,您可不要血口喷人哪!”

  邻居也纷纷为她求情:“大人,我们平时看她规规矩矩,对大夫体贴照顾,从没见她与不三不四的男人有勾搭行为。”

  张果卿笑道:“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么深的水井,大家都认为井下的尸体是无法确认的,为什么独独她就认定是自己的丈夫呢?除了说明她早就知道这件命案外,还能有什么合理的解释呢?”

  众人一个个噤若寒蝉,不能作答,那女人顿时收住眼泪,面色变得死白。

  张果卿吩咐差役将女人收押。经过审讯,果然是女人同奸夫合谋杀死了亲夫。 

25、尹见心询问幼女

  某地居民中有个当叔父的贪图侄儿的财富,便同儿子密谋,利用一次家宴的机会将侄儿灌醉,然后猛力摧折侄儿的颈椎使他丧命。

  侄儿丧命后,处理尸体成了一大难题。父亲说:“将他碎尸丢入河中或深埋地底,向外谎称他出外不归。”

  儿子摇手道:“不行,不行。一则县府破案十分厉害,二则他的财产被我们继承,左邻右舍的眼红者一定会向官府报告我们是图财害命。”

  父亲说:“那你说怎么办?”

  儿子对父亲附耳说道:“如此如此。”

  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大喜道:“如此甚好,名正言顺,一箭双雕!”

  原来,儿子与媳妇感情变恶已久,一直无法摆脱,儿子想趁机借“捉奸杀伤”的名义一并将妻子除去。于是,儿子藏利刀闯入卧室,出其不意地将妻子的头猛地砍下,又折返将被摧折颈椎而死的堂兄弟的头颅割下。父子俩将两颗头颅并作一处,以“杀伤奸夫淫妇”的名义向县府告发。

  此时、知县尹见心正在二十里之外迎接上司,回到衙门听到命案报告已是半夜三更,他在蜡烛光的照射下细细审视那两颗人头,发现一颗颈项皮肉紧缩,一颗却不缩,心中明白了七八分。于是盘问父子俩:“这两人是同时杀死的吗?”

  父子俩同声答道:“是的。”

  尹见心又问那儿子道:“你同妻子有子女吗?”

  答道:“生养了一个女儿;只有几岁。”

  尹见心说:“你们暂且拘押在监牢里,等天亮后再审讯定案。”

  父子俩被关进牢里后,儿子说,“奸夫淫妇为世人所深恶痛疾,我们捉奸杀伤,罪名是很小的,只要花费些银两,说不定很快就会结案出狱,到那时我家既富有,我又能再娶到一个美丽贤惠为我家生儿子的闺女为妻。”且说知县尹见心打发父子去监牢后,随即发出另一张传票,派差役将报案的那个儿子的小女带来县府。一到,尹见心就携着她的小手走入衙门内院,给她吃枣儿糖果,和颜悦色地询问真实情况,天真的小女孩便一五一十把看到的经过全部讲了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女人的头颅是被活活砍断的,刀口处皮肉紧缩,血漫周边;男人的头颅是被摧折丧命后割下的,刀口处皮肉不缩,没有流血,呈白色。尹知县当即喝令传父子上堂,经过严正的审讯,父子俩不得不招供伏罪。 

26、张小舍善察小偷

  明代的维亭有个名叫张小舍的人善缉察小偷,当时流传着小偷的一句口语,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维亭张小舍。”

  一次,张小舍前往赶集,在人群中穿行,迎面过来一位衣帽十分整齐的年轻人。张小舍发现此人穿着虽然像个模样,可脸膛却不干净,而且耳旁有污垢,走路也不斯文,心中感到奇怪,便跟踪而行。行了一段路,前面过来一个挑草的人。那年轻人悄然伸手在擦肩而过的一霎那抽出一把草,匆匆地朝路旁厕所走去。张小舍见状,认定此人来路不正,便在外等候。过了一会,那年轻人从厕所走出,张小舍猛地朝他大喝一声,那人立刻惊恐万分,拔腿而逃。张小舍紧紧追赶,高呼捉贼。路人闻之亦追,将那年轻人捉住,送到官府。审问下来,不出张小舍所料,此人正是官府正在追缉的惯偷。

  另一次,张小舍上山去古庙游玩。时值三伏天,十分闷热,来到古庙,只见有三个汉子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旁边有个劈开的西瓜一动不动,没吃。西瓜上面满是嗡嗡乱飞的苍蝇。张小舍大惊,忙下山报告官府,说在古庙发现几个小愉。官府立即派出多名捕快,飞奔古庙。进得庙内,那几个汉子仍在呼呼大睡。捕快二话没说,上前锁住。经审讯,近几日该地几桩大的盗窃案果真是这伙人所为。

  人们对张小舍的识辨能力惊叹不已,问有何窍门。张小舍说,“只要留点神,动动脑便可。一般小偷总有不同常人的神态举止。像那次厕所捉贼的事来说,那小偷虽然穿着斯文,人却不斯文,脸上肮脏,上厕所偷草擦屎,我便断定他是无赖小人,他的衣帽必定是偷来的。再像这次古庙捉贼吧,几个人疲惫不堪,大热天睡在古庙里,身旁并无行李包裹,不像旅途之人,我猜想肯定是夜晚劳累过度白天才如此疲倦的;再说劈开西瓜不吃,是用来躲避苍蝇的。我断定这帮人是夜里作案之人,” 

27、富商智擒淫和尚

  徽州有个小户人家的妇人,生得天姿国色。

  一日,丈夫喝得酒气直冲回到家中,跟她商量一事,说是有位富商早已看上她,并愿意出重金娶她。而她丈夫已收受巨额黄金,答应此事。妇人痛哭不已,丈夫威胁强迫。无奈,妇人只好同意。丈夫大喜,选择了一个晚上;准备了酒食招引富商前来。

  那天准备完毕,妇人的丈夫故意藏起来,叫妇人招待,富商有事耽搁,来得稍迟了一些,走进房里大吃一惊:妇人已被杀死,她的头也没有了。富商恐怖之极大叫起来,惊动了左邻右舍。妇人的丈夫也闻声赶来,见状一把揪住富商,拉他见官,说富商杀了他的妻子。

  官商连喊冤屈说:“我看上他的老婆,这件事是有的,即使不从,还可以慢慢商量,怎么会因而杀她呢?”

  官府派捕头调查街邻,一个老人说:“以前这儿有个巡夜的化缘和尚,在杀人后的第二夜就没听见他的声音,这很可疑。”

  官商听人传此讯,立即雇人调查和尚的踪影,果然在邻地找到了他。便设一计,让一个人穿着妇人的衣服,躲在林中。和尚经过此林,那人学着妇人的声音叫他:“和尚,还我头来!”

  和尚吓得面如土色,以为鬼魂出现,忙答:“头在你宅上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早已埋伏在林中的众人闻言一拥而上,将和尚捉住。和尚自知漏嘴上了当,只得老实交代:那夜他巡街化缘,见妇人家门半掩,不见里面有人,便溜进去偷东西,进入房内见一漂亮女子,心生歹念欲强奸她。不想女子反抗激烈,和尚一怒之下就杀了她,把她的头带出去,挂在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官府把第三户人家的主人抓来,那人说:“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因害怕招惹是非,就把人头埋在园子里了。”

  官吏派人前往挖掘,果然挖出了妇人的头。于是,和尚被处死刑。 

28、宋清虚构杀人案

  明朝河北某县有一户弟兄俩,兄长王大,已成家多年,弟弟王二,刚刚成家。成家之前,兄弟合着过,兄弟关系尚可,只是叔嫂之间有些不和。他们的父亲生前经商有些积蓄。照理这笔钱应该是兄弟俩的,可王大媳妇为人刁横想独吞这笔遗产。王大一向怕老婆,只得依顺。王二成家后提出分家之事,并要求得到遗产的一半。王大媳妇一听便哭道:“你真没良心!爹娘死得早,这些年你哥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爹娘死时剩下的一点钱早就为你花光了!你还要遗产,真是恩将仇报,令人心寒哪!”嫂子这么一闹,老实的王二一时没了主意,只得回房跟媳妇商量。

  媳妇问:“你可知道有多少遗产?”

  王二答:“有一箱银元宝,是我亲眼看见的。”

  媳妇想了想说:“你嫂子不讲理,心又狠,听说知县宋清为官清正,判案无私,咱们去向他告状。”

  第二天清晨,王二便将状子呈上县衙。宋清阅完状子,问王二:“你爹死时,你多大?”

  “七岁。”

  “那么小,你怎么知道你爹留下了遗产呢。’“我记得爹的丧事刚完,哥哥就让我帮他把满满一大箱银元宝装在一口大缸里。”

  “那缸放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后来,我再没见过此缸。”

  听完王二的话,宋清一拍桌案,怒道:“大胆王二,竟敢胡说八道。你自己搞不清楚,叫本官如何去查?来人,把他赶出去!”

  王二回到家中,委屈地与媳妇抱头痛哭。王大夫妻听说此事,高兴极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宋清带着一班衙役,忽然闯进王大家中,将王大拿住。宋清怒喝道:“有人检举,说你参与了邻县的杀人抢劫案!”

  王大夫妻吓得面如土灰,连连喊冤。宋清板着铁青的脸,喝道:“搜!”房里房后,一下子被衙役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床底下浮土中挖出一只缸,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银元宝。宋清道:“赃物在此,还有何话可说?”

  王大忙跪于地上分辩道:“冤枉,这不是赃物,而是家父留下的遗产,请老爷明察。”

  宋清又喝道:“大胆!事到如今,不说实话,还想蒙哄本官!”

  王大夫妻吓得直哭道:“这些钱,真是家父留给咱哥俩的遗产哪!”

  宋清见王大夫妻说出实话,命人取下口供。然后,叫来王二,说:“这儿有一份你哥哥的自供,说这些钱是你父亲留下的遗产,请你拿走一半吧。”

  见此,王大夫妻再也出声不得。王二这才明白宋清的良苦用心。夫妻俩感恩不尽。王二媳妇当即取出若干银元宝给哥嫂,以谢抚养王二之恩,王大夫妻惭愧不已。 

29、老吏请妓女出庭

  故事发生在明代的安吉州。一天,有户富裕的人家娶媳妇,喜事办得热热闹闹,亲戚朋友成群结队前来赴宴。这当儿,有个小偷趁人多杂乱时一头溜进洞房,钻到了床底下,想到天黑时偷些值钱的首饰什么的。没料到,洞房里一连三日灯火通明,新房里也没断过人。小偷苦苦捱了三天三夜,饿得他肚皮贴到背上,渴得他喉咙里冒烟。他实在受不了,趁新房里只有新郎新娘时,爬出来就往外窜。

  新郎新娘见了恐怖地呼叫道:“抓小偷啊!抓小偷啊!”

  这户人家还有一些帮忙人没走,见一个陌生人鬼头鬼脑窜出新房,他身后又传出呼喊抓小偷的声音。马上扑上去,把小偷绑了个结结实实,推推搡搡地告到官府。

  小偷说:“我不是贼,是医生。”

  县令喝道:“既是医生,怎么躲到人家的新房里?”

  小偷假装镇静地说:“大人,那新娘子患有特殊的妇女病,出嫁前曾求我跟随着她,以便随时上药。”

  县令再三审问,小偷对新娘子家的事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有根有据。原来,小偷在床下三天三夜,自然听了那新婚夫妇的全部的私房话。

  县令将信将疑,就对原告说,“被告到底是医生还是小愉;只有请新娘子上堂来作证了。”

  原告是新郎的父亲,他回家一商量、新娘子爱面子,死活不肯上堂对证。她觉得自己真是太丢人了:一结婚就上堂跟人家打官司,而且被告居然躲在床底下三天三夜,对她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县官听说新娘子不肯上堂,就同身边的一位老吏商量。

  老吏说:“新娘子不肯上堂,是怕丢面子,这是人之常情。我认为,小偷躲在床底下,又突然逃出来,不一定认识新娘子。如果请另外一个年轻女人出庭对证,我们就可以看一出好戏了。”

  一会儿,老吏找来一名妓女,让她穿着结婚礼服,打扮成新娘,用花轿抬到县府公堂。

  县令对小偷说:“现在新娘子来了,你敢和她对证吗?”

  小偷硬着头皮说:“敢!怎么不敢!”  县官叫老吏揭开轿帘,装扮得很漂亮的妓女从里面走了出来。小愉忙上前说:“新娘子,是你叫我跟来治病的,为什么让你婆家的人把我当作贼?”

  妓女和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县令再一审问,小偷只好认罪。 

30、五龄童元宵捉贼

  某官宦人家,有个五龄儿童,聪颖过人:玲珑活泼,人见人爱。

  元宵佳节,老家人背着五龄童上街观灯。今年的灯会特别热闹,街上红男绿女,熙熙攘攘,个个兴高采烈,人人流连忘返。老家人正出神观灯,突觉肩上一轻,五龄童已不在背上,忙四处查看,哪里还有小主人的踪影!

  再说那五龄童也在出神看灯;正在人群拥挤当口,忽觉身子一掀,两手脱离了老人家的肩膀,待等再抓住老家人肩膀时,眼前的灯队又变了花样,他便目不转睛地观看灯队的表演。

  但稍过片刻,五龄童就觉得情况有异,背他之人不往人多处挤,反而向人少处跑。再细一辨认,那人衣著、身影都不似家中老仆,他顿觉自己被骗子拐跑了。

  背他之人果是个骗子,外号“雕儿手”,生得精悍,出手灵巧。他见五龄童穿著华丽,特别是一顶帽子镶嵌着一颗硕大的“猫儿眼”宝石,就使出绝技,将小儿移至自己背上,准备背到僻静处再取他的衣帽,故远离灯市,专拣小路僻巷行走。

  五龄童年纪虽小,却颇有心计,他默不出声,佯装不知受骗,想着脱身之计,他先想到帽子值钱,故将帽子取下,藏在袍袖之中。

  “雕儿手”是个骗子行家,虽然后脑并不长眼,但已发觉了五龄童的举动,心里不免暗暗得意:毕竟是小孩子家,你人尚且在我手里,将帽子藏起又有何用,也默不作声,继续向偏僻处快跑。脚步交错,摇摇晃晃,他觉得背上的孩子竟伏在他肩上睡着了,他更觉得意。这下省事了,即使在路上遇到人也不会碍事。

  当他转入一条小巷,劈面过来一乘轿子,“雕儿手”便向路边稍候,让那轿子过去。正当轿子擦肩而过时.五龄童突然向轿内大声喊道:“叔叔快来救我!”这一喊声,吓得“雕儿手”连忙将他扔下,折回原路,混入看灯回家的人群之中。

  原来,五龄童刚才是假装睡着,以麻痹骗子,轿中之人也不是他的“叔叔”和熟人,却是一个突发急病要去求诊的老妇人,那病妇问明了情况,将五龄童交结了巡街的官员。

  那巡街的官员却是认识五龄童的,知道他是某高官的爱子,虽然没有被骗子拐走,毕竟受了惊吓,自己身为巡街官员,职责攸关,便想抓到骗子,将功赎罪,也好向上司作个交持。他问五龄童:“那骗子长得如何相貌?”

  五龄童眼珠一转,回答道:“我驮在他的背上,怎能看得见骗子的面容?”

  巡街官员自觉问得可笑,正不知如何抓贼时,五龄童又笑着说:“不过我已在那骗子身上留下了记号。”

  原来,五龄童所戴之帽上,母亲给他插上了一枚避邪的金针。五龄童在藏帽之际,偷偷地将金针穿在那“雕手儿”的衣服上。

  巡街官员便封锁路口,寻找骗子,不多久就在人群中找到了“雕手儿”。

  且说,那老家人因遍找不到小主人,已回家报讯。全家一片慌乱之际,五龄童却笑嘻嘻地回家来、合家上下转忧为喜。齐夸他聪敏乖巧。 

31、杨茂清查疑伸冤

  明朝时候,安徽泾县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好多人怕涉嫌,原来,该县有个无赖叫王赞,他欠了青阳县富户周鉴100 两白银。王赞游手好闲,挥霍光后还不了这笔债,便起了歹念,欲设计陷害周鉴。

  没多久,王赞家收养了一个讨饭老太婆,热心供她吃穿用,俨然一副极孝顺的模样,众乡邻弄不懂:王赞怎么变成了孝子似的?

  有一天,周鉴上门来讨债了。

  周鉴刚踏上王赞家门前河中那座小木桥,“扑!”那老太婆直楞楞倒向他。周鉴忙闪过,老太婆一头栽倒河中,很快断气身亡。

  王赞突然从老太婆身后闪出,见此情景,放声大哭,顿时昏了过去。

  第二天,王赞告到官府,声泪俱下:周鉴倚财杀人,还有一位离这儿五十多里路的贩麻的商人作证。

  承审的官吏不敢细细追究,因为周鉴太富有了,他怕沾上受贿徇情的嫌疑,再也不敢为他洗冤。

  这起案子上报御史,最后,御史调贵池县杨茂清来重审此案。

  杨茂清挑灯夜阅卷宗,心中疑窦越来越多:“见证人为何不寻邻居,偏要找五十里外的贩麻商人?说王赞被打晕在地,又怎么能知道贩麻商人的姓名并领来作证人?”他思忖一会儿,又忽发奇想:”这记载着老妇人因伏在王赞背上掩护他而被打死,胸口怎么会有致命伤口呢?对,一定要重审贩麻商人!”

  杨茂清连夜审问商人。那商人无奈,乖乖地交代:“王赞是有名的无赖。他要我作假证人,我敢不吗?何况,他还许诺,案子了结后,要给我50 两银子呢。”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茂清来到现场察看地形。他边察看,边询问附近居民,案子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王赞家门前一条小河中戳着一排排养河蚌用的竹竿,河面上架了几根长梢木椽子作为桥。周鉴来讨债那天,王赞乘老太婆不注意,把她推入河中。老太婆胸口猛地撞在河中竹竿上,当场身亡。

  狡猾的王赞再也设法诡辩,无辜的周鉴终于洗净冤情,无罪释放。 

32、总辖三次识盗贼

  察颜观色,推理分析,历来是断案的重要手段。自从美国的爱伦·坡塑造了杜宾少爷,英国的柯南道尔写活了福尔摩斯先生以后,“坐在转椅上的侦探”便风靡欧美,似乎推理判断是他们首创的专利品。其实,中国古代就大有精干此道者。且不说唐代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和宋仁宗年间的包拯,就是在明朝有个名不见经传的临安府衙专司捕盗的总辖,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不比那些欧美大侦探逊色。

  关于这位总辖传闻很多。这里且举三个事例。

  有一个官府丢失了几件金器,是掌管这些器皿的婢女发现有贼,但她无力阻挡,左手被伤,金器被盗。总辖来到这个官府,将当事人召集在一起,他在察看婢女手伤时,发现伤势不重,而她却喊痛不已,站在婢女旁边的一个书僮,听到了她的喊痛声,脸上明显露出关切的神色。总辖据此判断,婢女和书僮是有私情的,她监守自盗,将金器给了书僮,又右手持刀砍伤了左手,她不忍用力,但又不得不装作伤重的样子,喊得书僮牵肠挂肚,流露了感情。经过审讯,证实了总辖判断是正确的,这个案件很快就了结了。

  又有一次,总辖在茶馆喝茶。这家茶馆比较高雅,茶具也较精致。其中有一只陶壶,据说是茶馆的祖传之宝,价值很高,老板以此来招徕茶客,生意很是兴隆。总辖正喝着茶,忽见踏进一个阔商人,他身材魁梧,衣着华丽,使用的正是这把名贵陶壶。总辖隔着桌子对阔商端详了一会,突然厉声喝道:“有我在此,你休想耍手段,当心我找你!”那阔商羞得满脸通红,离开了茶馆。老板便问总辖,怎么知道那个茶客要耍手段。总辖说:“一般人喝茶都是单手斟水,他却双手捧壶,分明是用手来比量那陶壶的尺寸,好去依样做一只假的,来换取这只真货。”老板听了不由频频颌首称是。

  还有一次,有家人家地窖失窃,但窃贼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总辖就对他手下差役说:“可能是街上要猴子的人行窃作案。你可前往盘问,如他不肯说,你就让他吐口唾沫在手心上。”那差役找到了在庙会上耍猴的人,那人见差役盘问,非常慌张,语无伦次,但并没承认偷盗之事,差役就依总辖的吩咐,让耍猴人吐唾沫在手心上。那人只觉得口枯喉干,吐不出一点口水,只得承认利用猴子在地窖盗窃的事实。事后总辖对差役说:“原先,我只觉得这事可能是耍猴人所作的案,所以要你去盘问,他心中有鬼,就必定紧张。

  当人紧张之时是吐不出口水的。”一番话使差役佩服得五体投地。 

33、钱藻离间审京军

  明朝时期,京军的权势很大。他们不仅在北京城里横行不法,还要到外县去肆意骚扰。地方官对他们毫无办法。

  一次,有两个京军到通州抢劫百姓。当时拱卫京城的领兵大员是钱藻,驻守在密云。他得知消息后,就将这两名京军召到辕门。

  两个京军依仗自己是皇帝的亲信嫡系,说话态度蛮横,并没把钱藻放在眼里。

  钱藻见他俩不肯服罪,就分别审理,以期各个击破,他将甲留在门外,单把乙叫进堂前反复审问,声色很严厉。还亲自拿起朱笔在纸上记录口供,尽管乙什么也没有说,但他还是记满了一张纸。然后把乙押下去,再将甲传来审问。甲也是依然故我,拒不服罪。

  钱藻拿起那张写满字的纸对甲说:“你的同伙已全部招认了。他说抢劫的事是你策划的,是你动手的,也是你同他串通一气,拒不认罪的。你是主犯,他是从犯,现在他服罪了,你还不服罪,所以按例,你应当处死,他可将功折罪,当堂开释。”

  京军甲没想到钱藻是骗他,又看到那张写满字的纸,不由又急又气,他忿忿不平地说:“他完全是一派胡言,虽然我也动了手,但一切都是由他作主的。想不到他倒打一耙,反而诬害我。”

  钱藻同样没听他的话,仍旧自顾自地又写满一张纸。那京军乙在辕门外听到堂上京军甲和钱藻对话的声音,虽然听不清内容,但心已经虚了。

  这时,钱藻又把京军乙传到堂前,让他两人对质。这一对同伙一反开始时缄口不语的态度,而是抢着诉说对方的罪状,把如何策划,如何行动,如何分赃,如何对待官衙的所作所为都讲了出来,就像两只对咬的恶狗一样。还连带咬出他俩以前合伙犯罪的事实以及其他京军胡作非为的行径。

  钱藻把这两个京军所供事实,写成奏疏,禀报皇帝,建议朝廷整顿京军,严肃法纪。朝廷见京军闹得太不像样子了,就同意了钱藻的要求,不仅对这两个京军按罪论处,而且对所有有过犯罪和骚扰百姓行为的京军都作了处理。从此京军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34、王阳明引盗串供

  盗首王和尚被捕,他招出了同伙多家兄弟两人。于是多家兄弟也被捉拿归案。

  知县王阳明在审判这伙盗贼时,盗首王和尚突然翻供了,他说,好汉一人做事一人当,他被捕时供出多家兄弟是挟嫌报仇,事实上他俩是无辜的。

  不多时,府里下达了一道批文,也说多氏兄弟可能不是王和尚的同伙,要王阳明复查。,王和尚是在作案时被捕的,多氏兄弟并无罪证,是王和尚供出来的,现在王和尚翻供了,多氏兄弟的犯罪行为再无人证、物证,这确实是很难判处的。

  王阳明通过了解,得知多家兄弟的家眷曾来探过监,不仅和兄弟两人相会,而且和盗首王和尚也有过接触。他们会不会以钱财贿赂王和尚,叫他翻供呢?因为招出多家兄弟对王和尚并无好处,如果翻供,就能得到钱时,王和尚何乐而不为呢?

  王阳明尽管认为自己判断是正确的,但无法以个人的想象来判断案子。此事怎么了结呢?

  第二天,他开堂复审,三个罪犯跪在阶下,多氏兄弟再三诉说自己不是盗伙,盗首王和尚也证明他俩并不是自己盗伙中人。他们看准王阳明不是动辄动刑的人,认为只要咬紧口供,是难以对多氏兄弟判罪的。

  案子正审不下去时,忽有差役来到堂前向王阳明报告说:“府里差役有专使又送来公文了,可能与这个盗案有关。”

  王阳明不敢怠慢,忙离开公堂到门前去接待府里的专使了。

  这时堂上只留下三个强盗,他们相互挤眉弄眼,摆弄手势,王和尚做着拍打着自己屁股的样子,多氏兄弟不解其意,便低声询问。王和尚回答说:“我是说,最多挨打几十板子,挨过这一关就好了。”

  多氏兄弟也说:“我家里人在府里也通了门路,现在不是又来公文催促了嘛!”

  不一会,王阳明回到了大堂,继续审案。突然从公案的桌围里钻出了一个差役,把刚才三个强盗的对话和举动全向王阳明作了报告。

  原来,王阳明事先就让那个差役钻在桌子底下,在审案时,自己假装有急事外出了一会儿,让三个强盗有机会讲话,而他们的言语正好被钻在桌下的差役听得一清二楚。

  三个强盗见自己串供的阴谋败露,只得磕头伏罪。 

35、顾县令镰刀断案

  有一年夏天,天特别热,有一个村民到城里卖了一车西瓜,晚上回家时路过一片小树林,被躲在树后的一个人杀了。

  案子送到县府,顾县令起先认为是抢劫钱财而杀人。经检验,周身的衣服都在,钱也没少,身上有镰刀砍的十几处刀伤,县令认为,强盗是杀人取财的,但现在死者衣物都还在,而且有多处刀伤,估计是仇杀。于是,顾县令传来死者妻子问道:“你丈夫与谁结下的仇恨最深?”

  死者妻子回答:“我丈夫从来与人无仇。不过,最近外村有一个人来借钱,没有借给他,他临走时对我丈夫说:到期不借钱给他,便要如何如何。

  顾县令记住了借钱人的住处,派人通知那个村上的居民拿出自家镰刀交给官府检验。有隐瞒不交者,就一定是杀人凶手。全村一下交出七八十把镰刀,一一排在村口老树下。

  天热得火辣辣,突然树上的苍蝇一窝蜂朝镰刀中间的一把飞去,叮得满满的,少说有几十只蝇。

  官吏便拿起那把镰刀问:“是谁的?”

  其中一个长着满脸胡须的人说:“我的。”

  顾县令喝道:“给我拿下!”

  原来。这把镰刀是那个外村借钱人的。顾县令马上将此人提到县衙门审问。

  起先,他死活不肯伏罪。

  顾县令说:“别人的镰刀没有苍蝇叮,你曾用镰刀杀过人,腥味还在镰刀上,所以苍蝇闻到腥味便叮住你的镰刀,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杀人者只得低头认罪。 

36、汪旦硬净室淫案

  水淳县新任县令汪旦,听说本县有个宝莲寺,内设子孙堂,不育妇女只要前往祈祷,在净室住一晚便可怀孕。由于灵验,前往烧香的妇女络绎不绝。汪旦觉得此事很奇怪,想弄个究竟。因此,他开始侧面调查宝莲寺的有关情况。了解到该寺有个规矩:凡前往祈求生子的妇女必须年轻健康,预先斋戒,烧香之后在净室过夜。住过的妇女有的说夜里梦见佛祖送子,有的说是罗汉送子,说法不一。有的妇女住一夜就不再前往,有的妇女则多次前去住宿。汪旦对此深感蹊跷,便私下访问几个住过净室的妇女,她们大都支支吾吾搪塞而说不清情况。因为这些净室四周门户严密,而她们的丈夫又可以住在净室外的厅堂内,所以很难不信任。

  为解开这个谜,汪旦决定设计试一下真伪。一日,他悄悄物色了两个姿色上乘的妓女,叫她们扮成良家女子,前往宝莲寺试探,并再三关照她们说:“夜里假如有人图谋不轨,不必拒绝,只需把红颜色悄悄涂在他们的头上便可。”

  第二天清晨,汪旦带兵前往宝莲寺。和尚们听说县官亲临巡视,全都诚惶诚恐地外出迎接。汪旦命令众僧将帽摘除,发现有两个和尚头顶有红颜色。

  汪旦命令兵丁将他们抓住,同时唤两个妓女出来作证。

  两个妓女说:“夜深之时,有两个和尚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到床前,说是佛祖派他们来送子的,并送给她们一包调经种子丸,然后动手剥除她们的内衣裤,进行奸污。”

  汪旦闻言,立即命令把其他密室中过夜的妇女抓来询问,但她们都面露愠色不肯承认有此事。一搜,发现她们身上也有那种调经种子丸。于是汪旦不再追问下去,把她们都释放回去。

  此时,寺里的和尚知道事已败露,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不敢动弹。

  汪旦又下令搜查寺院,不多久,寺院内部的机关被查出。原来,这些和尚十分贪图女色。利用子孙堂献子的幌子招摇撞骗,许多不育妇女慕名而来祈祷。可她们不知住的净室床下有暗道通往外面,和尚们深夜潜入行奸十分顺当,而这些妇女不辨真伪,误认为是梦中佛祖送子。这些和尚凭此诡计已经不知奸污了多少良家妇女。

  证据确凿,和尚们一个个落网。 

37、杨励一语破天机

  从前,潮州地方有两个商人,一个叫赵三,一个叫周生,准备外出做生意,同雇了一条船,约定日期一同出发。到了约定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周生来到村外码头的小船上,见船夫张潮还在睡觉,即叫醒问他赵三来了没有。张潮伸伸懒腰,说还没来。周生就进船等待。等啊等啊,太阳都升得老高老高了,还不见赵三的影子。周生有点不耐烦了,对张潮说:“船家,你到赵三家去一趟,叫赵三快点来。”

  张潮来到赵三家门口,敲门招呼道:“三娘子,三娘子,快开门呀!”

  赵妻开门出来问:“什么事呀?”

  张潮问:“三娘子,三官人怎么还没上船?周先生等着他呢。”

  赵三妻惊讶地说:“他天没亮就出门去了,怎么,还没上船?”

  “是啊,到现在还没上船,他到哪儿去了呢?”张潮急得直搔后脑勺,过了一会,又说:“三娘子,你别着急,我们再去找找。”

  回到船上,张潮把情况说了一遍,周生也很纳闷,两人就分头出去寻找,找了半天,也没见赵三的影踪。周生生怕连累自己,就去县府报案。

  县令传来周生、张潮和赵妻,一一讯问,均说不知赵三去向。县令怀疑可能是三娘子与人私通,谋害丈夫,就逼问三娘子,三娘子坚决不承认。案子久久不能落实,县令只得将案子报到京城的司法机关大理寺。

  大理寺的一位官员杨某打开案卷,仔细分析。突然,他拍案而起:“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立即派人提来张潮,让他把当天情形再说一遍。杨某听完之后,厉声喝道:“张潮,你去赵家敲门,不呼唤赵三,却连叫三娘子,分明是你早知道赵三不在房内,快把谋杀赵三的事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张潮吓得浑身哆嗦伏地认罪。

  原来,那天一大早,赵三就来到张潮船上。张潮见他带着很多钱,顿起邪念,正好又是清早,四顾无人,就把赵三扼死后系上一块石头抛下河去,藏起他的钱财后,又假装睡着,直到周生上船。杨励得到口供,连忙命令在停船处打捞,果然得到一个腐烂的尸体,虽然面目已经认不清了,但身上的那付打扮还能认出是赵三。这个疑案终于水落石出。 

38、杨逢春二更窜案

  明朝,南京刑部典吏王宗,一天正在部里值班,忽然有人赶来飞报,说他的妾被人杀死在客舍卧室之中。王宗大惊,急忙跑回客舍,只见爱妾尸横卧室,惨不忍睹。他痛哭流涕跌跌撞撞回刑部向上司报案。刑部尚书周用即把此案交给河南司追究查问。

  河南司查案数日无结果,便怀疑此案是王宗所为,下令拘捕王宗到庭,严加审问。王宗连喊冤枉,辩解道:“我那日当班,是听人报告后才回去的,这是众人所见之事。并且据我所知,我的妾在外面并无对不起我的勾当,平常和我十分恩爱,我为什么要杀她呢?”

  河南司官吏将他拷打审问多日,王宗咬住口供始终不服。河南司只得将审理情况禀报都察院,都察院把此案交给了浙江道御史杨逢春审理。

  街头出现一张杨逢春的告示,说定在某天晚上二更以后审问王宗的案子。

  那天晚上二更,审理如期进行。杨逢春审讯了一会,突然打住话头,命令两旁的差役,“门外有人偷听,给我抓来!”

  差役闻命出动,果真在门外抓进两个人。

  杨逢春喝道:“鬼鬼祟祟偷听,为何原因?从实招来!”

  甲吓得直哆嗦,指着乙说:“是他拉我陪他到这儿来,不知道什么原由。”

  杨逢春问:“他是何人?”

  甲答:“客舍的帐房。”

  杨逢春微微一笑,便放了甲。接着命令差役将乙锁住,严加盘问。乙终于露出马脚,招供了罪行:原来,乙和客舍老板娘勾搭成奸,不巧被王宗的妾撞见,怕事情败露,惊恐之下便将她杀死灭口。

  杨逢春马上把乙关入死牢,同时将王宗无罪释放。

  人们深感惊诧,问杨逢春窍门何在,罪犯为何投身上门?杨逢春说:“不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谁肯深更半夜前来偷听?” 

39、唐县令抱瓜审案

  冠氏县盛产西瓜。一个酷暑天,通在城里的官道上人迹稀少。远处走来一个怀抱孩子的妇女,烈日高悬,妇女满头是汗,怀中小孩啼哭不止。那妇人精疲力竭,择树荫休息。小孩嘶哑着喉咙直喊口渴,那妇人见不远处有个瓜园。她走进爪棚,里面无人,看瓜的人不知上何处去了。棚内除一张床外并没有水可喝。妇人见孩子渴得厉害,只好摘了一只西瓜给孩子吃。

  正当孩子吃得津津有味之际,瓜棚后面窜出一名粗壮黑汉、大喝道:“大胆贼妇,青天白日居然偷起老子的瓜来!”

  妇人吓得直哆嗦,一时说不出话来。

  黑汉道:“人赃俱在,该当何罪?”

  妇人脸色苍白,掏出几文钱给黑汉,说是瓜钱。黑汉接过钱,上下仔细打量妇人,见妇人颇具姿色。况且四周无人,顿生歹念。他嘻嘻一笑:“钱,我收下了。不过,事没完,除非你依我一事。”

  妇人胆怯地问:“只要你不把我当贼,有什么事尽管说。”

  黑汉一把搂住妇人道:“小事一桩,只要你依顺我上一回床便可了结。”

  妇人挣扎不从。黑汉将妇人按倒在床上,不顾小孩在旁嚎哭,竟欲强奸。那妇人誓死不从,一口咬伤了黑汉的肩膀。黑汉大怒道:“你不从,便将你送官,以小偷论罪!”

  妇人道:“我宁愿见官亦不相从!”

  黑汉心想此妇人偷一个瓜不能治罪,便自己摘了30个瓜,以证明这个妇女罪大。

  到得县衙,黑汉先将妇人偷瓜之事叙述了一遍。而妇人因受刚才惊吓,伤心不已,只顾低头哭泣。

  唐县令听罢诉说,便问黑汉道:“妇人真偷你30个瓜?”

  黑汉道:“是的。老爷不信的话我已把瓜装来放在门口了。”

  唐县令又问:“她偷瓜时带了什么样子的筐子?”

  黑汉顺口道:“没带筐。”

  唐县令哈哈一笑,命人将黑汉所带的30只瓜挑进大堂;对黑汉道:“你抱着小孩把地上的瓜都拣起来。”

  黑汉遵命而行,可还没拾上几个瓜,就抱不住了,顿时恐慌不己。

  唐县令对妇人道:“本县为你作主,你不是小偷。如有隐情请告之。”

  妇人哭诉了刚才的遭遇。唐县令大怒,经审讯,黑汉只得供认自己因奸不成有意诬告的罪行。 

40、陈懋仁采千里急

  一天晚上,某县县衙内出现一桩盗窃案,县令陈懋仁察看现场,见并未留下多少痕迹,便传当夜值班的两名士兵询问。

  那两个士兵脸上绑着护伤的布,手上及胸前贴着伤膏药,一脸痛楚样回答道:“昨晚巡夜时,见几个黑影窜墙越檐进入衙门,便追踪进院,不想遭到围攻,寡不敌众,被强盗打昏不省人事。醒来发现强盗已远去。”

  陈懋仁命兵士解开绑带及膏药一看,只见一片黑伤,果是厉害。便安抚一番,退堂回房。

  陈懋仁在房中踱来踱去,觉得那两个兵士身上的黑伤很是奇怪。照理,凡被棍棒打伤者,至少会皮破肿胀。可那两个兵士却没有这种症状,相反行走如常,不似受伤后有累,难道是假伤?可一时又无充分证据。

  心中闷闷不乐,陈懋仁来到后园散心,见老花匠正在给花草培上浇水,便上前闲聊。过了一会,他见园中土坡长着几种奇怪的草,颜色黑黑的,可开的小花却雪白雪白。这种草他不识,便问老花匠。

  老花匠道:“这种草叫‘千里急’,是药草。涂在身上会出现受伤的颜色。几天方退。不过只消用露水擦洗立即便退。”

  陈愁仁一听,认定那两兵士所言有假,决定一试真伪。当时便采了一把“千里急”回堂上,将两个受伤兵士传来,叫他们把草药捣碎,分别涂在另外两个人的胸部、手腕及脸上。不一会,涂的地方果然发黑,与伤痕无异。那两个巡夜的兵士知道事已败露,可仍嘴硬不肯承认。

  陈懋仁笑道,“不承认亦无妨,待会我将露水来给你们擦一下如何?”

  两个兵士见瞒不下去,只得招认。原来,他俩昨日值班,见衙门内有许多值钱的东西,便偷偷地窃出,然后将“千里急”涂在身上,伪造伤痕,想蒙骗县令。 

41、范贾募兵破凶案

  故事发生在明代嘉靖年间。

  淮安知府范贾正在批阅公文。忽听有人击鼓告状,便命差役将告状人传进大堂。

  告状者是一对年老夫妇,诉说他们的儿子大牛在结婚前夕,外出置办彩礼时突然失踪,生死不明,要求府衙出头寻找。

  范贾向老夫妇问了一些情况,立即排除了几种可能,大牛与未婚妻秀英是乡邻,自小青梅竹马,感情很深,是决不会逃婚出走的;大牛力大如牛,也不会被人轻易劫走。可能的是他路遇强人,强盗见他携带购买彩礼的巨款,趁其不备将他杀死。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大牛的尸体。范贾安慰了老夫妇几句,让他们回家静候消息。

  从大牛的村子到城镇,途中有一个大塘叫五里汀。范贾带人来到这里,进行打捞。费了半个时辰,果然在水塘中捞出一具年轻男尸,后背有一刀伤,经辨认,死者是大牛。此时正是严冬腊月,从死者的形态看是刚被杀不久。范贾却当众宣称,大牛是被入侵的倭寇杀害。当时淮安周围正是倭寇经常骚扰之地,所以众人也都信以为真。

  范贾当即命人贴出告示,重金招募100 名乡勇,保卫地方,以防倭寇再来烧杀抢掠。告示一出,应募者甚多。范贾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发现应募者个个腰圆背阔,孔武有力,他一个个亲加慰勉。

  范贾突然在一个汉子面前停住了脚步,两眼紧紧盯住了他的眼睛,那汉子被他看得不知所措,局促不安地低下了头。范贾厉声问道:“你为什么反穿棉袄?”

  那汉子一时无以对答,半晌才说:“我要紧赶来应征,不在意穿反了棉袄!”

  范贾命人将汉子的棉袄脱下,见正面的布上沾上不少血迹,便问道:“这血迹因何留下?”

  那汉子支吾其词:“我也遇到了倭寇,与他们拼杀,不意留下了血迹。”

  “胡说!”范贾揭穿说,“倭寇今年夏天曾来境滋事,已被肃清,近日已无倭寇犯境,你身上的血迹,明明是新沾上的。”

  汉子说:“听说老爷曾宣称塘中捞出的尸体是被倭寇杀死,怎么又说没有倭寇犯境呢?”

  范贾说道:“这就是我设下的计策。我故意布下迷阵,使得你这个杀人凶手放下心来,再以重金作为鱼饵,引你上钓,现在你还有何说?”

  这时众人才知范贾招募乡勇之举是为了捕获凶手。那汉子正是凶手,此时再无可辩驳,只得承认自己杀害了大牛。 

42、冯祥的祖传妙药

  明代万历年间的某年中秋佳节,徽州府城出外经商的人纷纷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突然府衙差役丁小山来向知府冯祥报告:“城门外有一人被杀,尚未断气。”

  冯祥知府忙跟着丁小山来到现场,见一人卧在当街。胸前插着一刀,虽未断气,但已奄奄一息。紧闭双眼,不能言语。见其衣着,是商人打扮。看来也是回家过中秋节的,背囊已被洗劫一空,明显是一桩图财害命的案件。但凶手并来留下痕迹,被害者又不能说话,这个案件该如何破获呢?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差役丁小山怕妨碍知府大人判案,要将众百姓驱散。谁知冯知府喝住了,“让大家观看好了,我还有事向众人相求呢!”接着他高声对围观的百姓说:“这个商人还未断气,尚有救活的可能。谁能救活此人,本府定有重赏!”

  重赏之下果有勇夫,有两人先后来为伤者诊治,但因被害者伤势太重,他们都束手无策,摇摇头退出人群。

  冯知府又告示众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看来,只好本府亲自来救治这个商人了。”

  丁小山一听此言,大吃一惊,扯了扯知府的衣袖:”此人伤势严重,即使华佗转世,恐也难..大人你?——”

  冯知府说:“本府深明医理,你在这里好生守护,待我回家去取家传伤药!”说罢向小山使了一个眼色,就径自走了。

  这时,有个汉子、走近商人,好像也要试着为伤者诊治。他俯下身来察看伤势,趁人不备之际,将手掌轻轻按住商人的喉咙,突然猛一发力,苟延残喘的商人立即停止呼吸。那汉子装出无可奈何的神态,也退出了人群。

  但未等汉子走远,丁小山已将他一把抓住。原来,小山跟随知府多年,知道大人并不懂医术,家中也根本无祖传治伤妙药,看见大人向他使眼色,命他“在此好生守护”。知道知府大人必有用意,便毫不怠慢地注视着现场。那汉子刚俯身察看伤势时,他还并不介意,待他的手掌接近伤者的咽喉时,他就觉得情况有异,他知道咽喉乃人之要害,再说他也懂得武功,那汉子手掌发功瞒不住他的眼睛,所以他当场将那汉子擒获。

  其实冯祥知府并未走远,他刚才施用的乃“引蛇出洞”之计。那凶手不知是计,深怕知府把商人救活,说出实情,所以趁知府离开之时。装作为商人诊治的样子来将商人扼死,以灭活口,不料自投罗网。 

43、戴知县推理奇案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 年),苏北宝应城外有户姓张的财主,家雇两个伙计。大伙计叫万老大,小伙计叫柳老面。那天启明星刚露脸,张财主便把两个伙计叫醒下地割麦子。

  万老大扛着一把锋利的大镰刀在前头走,柳老面忽感肚子痛,招呼了一声便钻入竹林去出恭。完事后柳者面赶到地头,见前面沟头躺着一个人,不由得喊起娘来,原来是万老大的脖子上直冒鲜血,已倒地身亡。柳老面发疯似地奔回张财主家。

  张财主赶到地头惊呆了,这人命案非同小可,就挂下脸说道:“这里并无他人脚印,必是柳老面所为!”当下地保、里正一拥而上,将柳老面押到官府。

  适逢宿迁戴知县告假回扬州省亲,船过宝应,见岸上围了一大群人,就上岸察看。宝应知县正在验尸,苦于无法破案,就请戴知县帮助他分析案情。戴知县只见尸体周围麦棵整齐,脚印清晰,并无搏斗痕迹,旁边一把贼亮的大镰刀,刀刃锋利,上沾鲜血。乡人作证:此刀是万老大的。

  戴知县又调查了柳老面平日的禀性,人们都说他胆小怕事,逆来顺受,连鸡也不敢宰,是有名的软面疙瘩。戴知县又仔细将尸首查看,又见尸首身下躺着只死蛤蟆。他摇摇头叹息:蛤蟆成凶手?自古未曾听说过。不过此案不是自杀,亦非他杀,其中定有蹊跷。忽然身旁有个随从叫起来:“这儿有血!”

  戴知县细瞧,果见草丛里有几点淡血迹,可不像人血。旁边还有一条二尺多长的死蛇,蛇腰上有一道很深的伤痕。他想怪了,蛇和蛤蟆不可能操起镰刀割万老大的脖子,但为啥现场留下这两个死物?便和宝应知县带了死蛇和死蛤蟆回衙门。

  第二天,戴知县扮成江湖郎中到百姓家中串门,和几位老者拉家常,讲得兴起,便把那蛇拿出,请教为何物所伤。大家同声道:“像是刀螂锯的。”

  一个老者问:“在捡到死蛇处可见到蛤螟、老鼠等物?”

  戴知县一惊道:“果有一只蛤螟。不知何故此说,请赐教。”

  老者笑道:“先生有所不知。这几物是天敌,蛇吞蛤蟆、老鼠为常情,刀螂拔刀相救为天性,跳到蛇腹咬紧蛇身,不愁锯不开皮肉。还有一说,大凡刀螂救出被害之物,精疲力尽,往往就变成被搭救之物的一顿美餐。这虫豸之类也有恩将仇报的。”

  戴知县听此欣喜万分,回到县衙即叫宝应知县升堂断案。百姓听说奇案已破,相约赶来衙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

  两个知县坐堂上,戴知县说:“据本官查明,万老大属自误身亡。究其原因,乃是蛇、蛤蟆两物作祟。”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叹声。

  戴知县又道:“万老大来到地头,看见一条蛇正吞蛤模,一只刀螂跳过来,锯开蛇肚,救出蛤螟,蛤蟆见面前的刀螂,一口把它吞进肚中。万老大是个忠义的孝子,见这蛤模恩将仇报,气极了。肩上扛着大镰刀,便攥着刀把用力拉下去打蛤蟆,谁知莽撞之中锋利的大镰刀把自己的脖子给割断了。万老大身子倒下压死了蛤蟆。柳老面在后面出恭,不知这一切,故造成此桩奇案。”

  此言一出,符合情理,案情大白。 

44、袁知县饿驴找骡

  明朝,广西太平县深山老林中住着一个老头。一天,他牵着一头骡子,驮着钱物,骑着出山赶集。

  走到半路上时,骡子撂蹶子,不肯走了,无论老头怎么哄怎么赶都不顶用。

  正在这节骨眼上,有一位陌生人骑着一头毛驴来到眼前。瞧老头正在吃力地赶骡子,就忙问:“你老这么急,要上哪儿去?”

  老头回答:“别提啦,急着赶到前面县城去,可这畜牲硬是不听话!”

  陌生人笑道:“啊,正巧,我也要去县城办事。咱们一块儿走吧!”然后,他又关心地对老头说:“你老这么大岁数,这个骡子性格又暴躁,也真够你受的啦!”他搓了搓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最后又开口:“你看我这头驴,驯服听话,咱们就换着骑吧!”

  老人很感激,忙连连点头。

  陌生人笑着跨上老头的骡子,狠抽几鞭。骡子撒蹄飞奔起来,一时尘土飞扬。老头刚想追赶上去,已经来不及了。一会儿,骡子和陌生人早已跑得踪影全无。老头连连跺脚,连声叫上当,就气喘吁吁赶到县府告状。

  知县袁道问明情况后,对老头说:“你别着急,先把驴留在这儿。过四天。你再来。”

  等老头走后,袁道命令手下:把驴拴在一间空屋里,不喂一口草料!

  四天后,老头又来了,袁道向老头发话:“你还记得那骡跑去的那条路吗?”

  老头不假思索地答道:“记得!”

  袁道笑了:“这下,那你就有好戏看啦!”

  袁道马上命令两个衙役牵出驴来,跟着老头走。一会儿,这一行人来到了四天前骡子被拐跑的地方,衙役放开驴绳,任其自去。毛驴饿了四天,饥不可耐,又熟识回家的道,就一口气一溜烟跑去。衙役在后面紧紧跟上。驴子跑到家里,衙役也紧随到达。

  众人一看:老头的骡子正系在门口呢!

  衙役们呼啦拥上,利索地绑缚了那个陌生人。带他回到县衙大堂,一经审讯,陌生人只好乖乖地认罪。 

45、刘知县瘢痕作证

  有一年临海县(今属浙江省)可热闹呢,人流如潮,争睹县府为新考中的秀才们举行庆贺活动。学宫附近,一位少女已对其中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秀才产主仰慕,目不转睛盯着。

  旁边一位老太看在眼里,便悄悄他说:“这是我邻居家的儿子。你如有意,我来作媒,成全你们的姻缘。”

  少女害羞地低头不语。

  那媒婆找到了秀才,着力撮合,哪知秀才拒绝少女一片爱慕之情。媒婆家的浪荡儿子听说后,当夜假冒秀才跟少女幽会。少女未能识出真伪,委身相许了。

  没几天,少女家来了位远方客人。她的父母腾出自己住房招待客人休息,将女儿安置在别处,老两口睡在女儿床上。哪知到半夜,有人偷偷溜进去,砍掉少女父母的头颅,扬长而去。

  第二天,凶杀案报到县衙。刘知县踏勘现场后,左思右想:死者虽在家中被害,但东西并未短缺,这杀人害命图啥呢?他问:“这张床原来睡的是谁?”

  有人抢答:“是这家的女儿。”

  刘知县恍然大悟:“噢,快,将这家女儿拘押起来!”

  公堂上。刘知县厉声追问少女:“奸夫是谁?”

  少女有苦难言,支支吾吾说出是那秀才。

  刘知县发令,一会儿逮来秀才。

  秀才振振有词:“我早已回绝那媒婆说媒,从没去这姑娘家,哪扯得上因奸杀人呢?”

  刘知县追问少女:“你奸夫是秀才,那么他身上可有什么记号特征?”

  少女忙答话:“他胳膊上有块瘢痕。”

  刘知县当场令衙役查看秀才胳膊,却光光滑滑的,没有一点痕迹。

  刘知县陷入困境,过了一会儿,忽然问左右:“媒婆有儿子吗?”

  知情的衙役说有的。刘知县命令精壮衙役,马上赶去抓来那家伙。查看胳膊,一块朱红瘢痕赫然入目。刘知县手指媒婆之子:“你肯定是杀人犯,如不招供,定用重刑!”

  那家伙不得不供认作案经过——

  那一夜,他又去找少女私会,进入房中在床上一摸,摸到了两个人的脑袋。他顿时醋意大发:“原来这骚女人另有奸夫,马上拔刀猛砍..

  案情大白,秀才获释。 

46、马夫黑松林埋赃

  京城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奇怪的是,这家富户半夜被洗劫一空,地上却多了一本名册。

  第二天清晨,那家富户捡起来翻阅,发现上面开列着一大串富家子弟名字,附有关于他们的二十条隐私:饮酒聚会议事、合众赌博、狎妓宿娼等等。

  这人家如获至宝,忙急急匆匆将它送到官府。

  官府按名册——拘拿这批浪荡青年。青年家长都知道自家孩子的劣迹,也怀疑是他们作的案。众青年也承认干了册中所记的事儿。

  一阵严刑拷打,这批平素娇生惯养的青年哪受得了,一个个乖乖认罪。官员追问:“赃物在哪里?”

  众青年信口胡说:“黑松林。”

  第二天早晨,当衙役赶到座落在郊外的黑松林时,果然挖掘到一批赃物。

  这批浪荡青年听说这消息,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仰天痛哭:“命!命啊!看样子,是老天爷安排的命啊!”

  参加审讯的一位官员心里一沉:“这批浪荡青年如此真心痛哭,案件肯定有错。可线索呢?”

  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一个可疑之处:自己手下有个长着大胡子的马夫,每当审这个案件时老在场旁听,这为了什么?要试一试真假!

  于是他又反复审了几次,发现马夫仍是每回都在场旁听。官员突然问马夫:“你为啥特别关心这起案件?”

  马夫忙解释:“没别的,我好奇。”

  官员突然沉下脸:“左右役吏,给我用刑,让他讲讲真话!”

  马夫忙叩头,连连求饶:“大人,您打发掉身边的役吏,我从实讲来!”

  众役吏退下后,马夫颤抖着陈述:“起先,我压根儿不知道这回事,后来有人找上门。让我旁听审讯这个案子时,记牢您跟犯人的话,马上转告他们,答应每回酬谢我50 两银子。大人,小人罪该万死。小人愿引兵前往贼窝擒拿,立功赎罪!”

  700 名精壮士兵悄悄走出官府,他们在马夫带领下,一举端掉贼窝,抓获那伙强盗。

  原来,强盗们为了嫁祸别人,预先造了一份富家子弟的名册,并记下了他们的劣迹,转移官府视线。接着,又贿赂马夫,作为内线。当他们得知青年们信口说出的“埋赃”地点时,便连夜赶到那里,埋下一些赃物,让浪荡青年们有苦说不出。 

47、丛兰田埂边投毒

  明代正德年间,蒙古族经常侵扰宣府、怀安等地。边民怨苦难解,一封封告急文书不断送到朝廷。

  公元1511年秋,蒙古小王子又一次向边境发起大举进攻,总制(官名)丛兰受朝廷委派,率军前往抗敌。

  这日,丛兰率领的明军赶到了平虏城南。部队按计划准备在此稍事休息后继续前进。

  “停止前进,埋锅做饭!”传令兵在队伍前前后后接口喊着。于是,部队在一大片刚刚经过劳作的农田的田埂边,准备架锅造饭。

  丛兰也下了马,支起右手遮住阳光,打量着眼前广袤的田野,一种对饱受侵扰之苦的农民的悲悯之心,与对入侵的异族敌人的痛恨之情愈益似烈火焚心。“唉!百姓真是不堪兵灾之苦啊!”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现下又该是耕耘和播种的时节了。可是,为了躲避兵灾,农民竟很少敢下田劳作,有的田里刚刚翻耕好,有的田里才播种了一半..丛兰把目光向右移。远处,居然也有一个不怕死的老农在耕作。一会儿,他又看到一个老妇人远远地走向那老头。老妇人的手里提着一个竹篮子,样子是给那老头儿送饭。丛兰看着看着,像在欣赏一幅杰作..

  “大人,开饭了。”亲兵过来提醒丛兰。

  “噢,不,不准开饭。”丛兰突然像醒悟出了什么,他急切地发布命令道:“把所有的菜都放上毒药,放在路边。”

  “什么,将军您说什么?”传令兵听懵了。

  “照办!”丛兰重复了一遍命令,不容置疑他说。

  明军官兵疑心重重地照办着。

  “队伍成日袋状朝北散开,埋伏起来。准备战斗。”丛兰接着又发布了新的命令。

  一会儿,只见北方尘土飞扬,远远地可以看到一队蒙古兵骑马奔来。来到近前时,他们从地上发现了什么,纷纷跳下战马,带着疲惫的神情,争抢起田埂边的饭食来。他们以为这些饭菜都是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仓促逃跑时遗留下来的,因此一个个狼吞虎咽。可是,不一会,就一个个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了。

  明军一看时机成熟,立刻发起围攻,很快歼灭了这帮入侵者。 

48、武理堪挥帽吓敌

  公元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太祖天命四年).明朝将领杨·镐统领四路大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大举进攻后金军队。后金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国内各路人马纷纷云集,一同抵抗。杨镐三路军被后金打得大败,只有总兵(官职名)李如柏率领的南路军侥幸未与后金兵打遭遇战,杨镐见势不妙,为保存实力,急令李如柏撤退。

  李如柏二万多大军撤退到虎拦山时,偏偏碰上了正在这儿巡逻的后金将领武理堪。

  武理堪身边仅有20名骑兵,远远看见李如柏军队离山麓越来越近,心生一计。他让骑兵把战马拉到山顶一溜排开,同时举起随身带的螺号,一齐鼓腮吹号。

  “呜鸣!”进军号声震荡山麓。

  武理堪右手一挥,20名士兵都摘下帽子,拴在弓的一端,冒充人数众多的士兵。

  他又一声令下:开始行动!

  山麓上,武理堪手下士兵们一边拼命挥动帽子,一边齐声高喊:“冲啊,杀啊!”那样子,宛如一副在指挥山谷里伏兵赶快来参战的样子。

  李如柏将士在山坡上看见这场面,心中发毛,根本弄不清敌人有多少人马,不敢贸然进攻。

  武理堪判断战场形势后,心中暗喜:“敌人害怕了,真是好战机啊!”他将宝剑一挥,手下士兵突然从山上如闪电般冲下来,直扑敌阵。一下子斩敌40 人,缴获战马50 匹。李如柏子下将士吓得晕头转向,连忙夺路逃跑。慌乱中,他们互相践踏,又自个儿踩死1000 多人。 

49、尹县令河中除树

  某县有条大河,河中有棵百年老树,河流湍急,行船驶过屡屡撞坏。

  一日;尹县令路过河边,见不远处走来一群送殡队伍,一个年轻妇女身穿孝服,抚着棺材失声痛哭,十分可怜。上前一问,方知年轻妇女的丈夫行船撞上这棵老树,落水身亡。尹县令看着屈曲盘旋、隐隐高出水面的老树,决心除掉此树,搬掉祸根。

  可是,决心归决心,难题还真不少,派出除树的民工望树兴叹,回来摇着头对尹县令说:“树干在水中,十分牢固,无法挖出。”

  尹县令也没了办法。不除树,就像一根桩横在他心里,使他坐立不安。恰巧尹县令的远房堂兄阿贵前来看望他。阿贵是修水利的巧匠,知道尹县令的苦衷后,略一沉思,爽快他说:“这有何难,我来帮你解决。”尹县令就把除树的事交给阿贵主办。

  阿贵先潜到水底,丈量出水下树干的长度,然后搬来杉木,敲敲打打做了个巨桶,两头没有盖。先让人砍掉老树在水上所有的枝干,又把巨桶载上船,驶到树旁,请几个彪形大汉把巨桶从树梢穿下,深深地打入水中,上口露出水面,再用大瓢舀干桶里的河水,放心地在桶中锯了大半天,终于把老树锯掉了。 

50、戚贤毁庙里木偶

  戚贤做归安县令时,一天从总管庙前经过,正赶上祭神的日子。

  一个穿着奇异、画着脸谱的巫师主持着祭神,供台上五言齐全,香火缭绕,弥漫着祥和恬静又高深莫测的气氛。道士们念着经晃着铙钹,煞有介事地做着法事。庙门口的台阶上跪满了善男信女,多么虔诚,只求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戚县令见这次祭神仪式规模很大,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皱着眉头。戚县令从不信这套鬼把戏,对巫师们利用百姓的愚昧骗财,一向憎恨。他今天干脆要来破一破臭规矩,于是大声说道:“老天久旱,要是祈祷神确能使天下雨,就是有灵;要是祭神后仍不下雨,就要毁掉庙里萧总管神的木偶!”说完,让人们把萧总管的木偶抬到一座桥上。祈祷之后,天上仍青蓝如故,滴雨未现,没有一丝风,只有枯树在烈日中仁立灼烤,戚县令喝道:“泥塑木雕之物,只受香火,没有灵性,要它何用!”“扑通”,木偶被人们重重地扔进河里,溅起尺把浪花,打了几个旋,便悄无声息地沉入了河底。一些信佛的人惊惶不安,戚县令开怀大笑。

  巫师毒毒地诅咒道:“亵读神灵,不得好死!”

  几天后,戚县令坐船从桥边经过,河面上,真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戚县令不由心旷神怡。忽然船中发出一阵声响,船晃动起来,荡起一小串浪花。随从大惊失色,高声叫道:“萧总管来了!萧总管来了!”原来,不知何时,那木偶从水里跳进了船中。

  戚县令笑道:“这是没有把木偶烧掉的缘故呀!”让人把木偶绑在船上,另叫一个役吏躲在岸边的土地庙中,说:“等会看见有人从河里出来就逮住他!”戚县令说完又兴致盎然地欣赏起荷花来。

  一会儿,水面上冒出一串水泡,紧接着,一个人窜出来,爬上岸。役吏把他逮住了。原来是巫师买通一个会潜水的人,叫他在水底把木偶扔到船上,以此来说服戚县令不再阻挠祭神,谁知诡计还是给威县令识破了。 

51、严女茶中藏秘密

  奸臣严嵩连夜写着奏疏,编造罗洪先的罪名,准备早朝时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治他的罪。

  罗洪先是严嵩的亲家,这时还蒙在鼓里,睡在严嵩家里做着好梦呢!

  终于,严嵩的秘密被他的女儿发现了,爹爹这次要整倒的正是她的公公,这怎能不让她着急呢?可是严府家法森严,即使做女儿的也不能随便行动,更不要说去通风报信了。

  情急生智,她让丫环给公公送一杯茶,再三嘱咐说:“务必请我公公体会这茶的意思。”

  罗洪先这时还没有睡,他见儿媳妇派丫环送茶,心里已是疑惑,夜半三更的还送茶水干什么呢?打开茶碗一看,只见水面上浮着两颗红枣和一撮茴香,更是主疑。这个罗洪先亦是个官场人物,不过为人正直。他喝过各种各样的茶,唯独没有见过枣子、茴香茶,而且儿媳带来言语要好好体会茶中之味,这倒引起了他的警惕。联想到今晚严嵩举行的宴会上,一些奉承拍马的人都在一个劲地颂扬严嵩用巨鱼骨头当栋梁新造的客厅,自己听不进去,力排众议,当着客人的面批评客厅造得过于豪华和浪费,严嵩当场就沉下脸来。

  也许,这位心地狭窄、报复成性的家伙,正在打自己的主意吧。

  他想到这里,再看看茶杯中那两颗血红的枣子和一撮茴香,顿时悟出它的含义来,莫不是儿媳已经得到信息,暗示我早(枣)早(枣)回(茴)乡(香),逃离这是非之地吧!

  罗洪先不觉惊出一身冷汗来,再也不敢上床入睡,第二天拂晓,就骑着快马急奔故乡。严嵩看见亲家已走,皇帝面前告状的事只得作罢。从此以后,这两位亲家再也没有往来。 

52、戚夫人摆小牛阵

  明朝时,有一天,戚继光率军与倭寇作战,戚夫人带领女兵和浙江温岭县新河镇百姓出海给戚家军运送物资。大家忙碌了一天,回到新河城下时,已是二更时分。只见城中火光冲天,鸡飞狗叫,老的少的四处奔逃。原来,一股倭寇探知戚家军已经出海作战,便连夜偷袭新河城。这股倭寇约有千余人。而戚夫人身边的女兵只有二百多人,怎么办呢?

  戚夫人正在想办法如何应敌,忽然火光中三头小牛逃出城来,两个倭寇在后面追赶,戚夫人和几个女兵从暗处冲将出来,手起刀落,劈死倭寇,夺回小牛。看着健壮的小牛,戚夫人突然计上心来..

  城里的倭寇正在烧杀抢掠,忽听得城外披云山上传来姑娘们清脆的喊声:“杀倭贼啊!”“杀倭贼啊!”直震得山谷回响。接着响起“咚咚咚咚”的战鼓声。

  倭酋一听乐开了,说:“怪不得城中不见花姑娘。原来都逃到山上去啦。”

  他立即命令号手“嘟嘟嘟”地吹起螺号,集合了全部倭兵,点起火把,直奔披云山。

  天蒙蒙亮,倭寇循声冲进一片松林搜索,哪有花姑娘的人影?只见一片松林里用长绳系着三头小牛,每头小牛的双角上都挂着一面战鼓,牛头牛背上扎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远远望去,真像一群“花姑娘”。那小牛不住地挣扎,挂在牛角上的铜鼓,便“咚咚咚”地擂响起来。

  倭酋走近一看,气得“哇啦哇啦”一阵嚎叫,挥舞战刀一阵猛砍,小牛疼得发了狂,乱蹦乱跳,战鼓擂得更响了。

  埋伏在松林边草丛中的戚夫人,见时机已到,便引弓对准倭酋的后脑勺“嗖”的一箭,倭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埋伏着的女兵也一齐张弓射箭,一会儿就把处在明处的倭兵射倒上千。倭兵见首领已死,同伴又死伤惨重,军心大乱,纷纷夺路而逃,但怎能逃得出戚夫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女兵们放完箭,四面夹击,把这股残兵败卒杀得片甲不留。

  当地百姓为纪念戚夫人,后来便在披云山上建了一座“戚夫人庙”。 

53、钱六姐断母子案

  明代湖北咸宁钱家湾有个巧女叫钱梅窗,因她排行第六,大家叫她钱六姐。

  有一天,一个知县坐着官轿路过某村,被人挡住了去路。知县撩起轿帘,见是一个老妇人拉着一个年轻人,跪在面前,知有冤情,忙下轿询问起长短来。

  老妇人道:“他是我的亲生儿子。他爹爹死得早,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是这几年他被人带坏了,整天赌博,把一个好端端的家弄得光光的。这还不算,竟然偷盗我的陪嫁,一件件输光了。现在,他又不肯抚养母亲,这叫我怎样活下去呀!”

  知县一听大怒道:“我要治他个不孝之罪!”说罢,立即判他儿子每月供养母亲3斗米,20年就是72石,要他一次交清。

  “小人实在拿不出这么多米呀!”那个年轻人连连向知县磕头求饶。

  “那好,让我把你这个不孝子送进监狱!”

  在人群中的钱六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既恨这个后生不定正道,又担心他吃了官司,老母亲又有谁来赡养呢?灵机一动,有了办法。走到知县面前求情道:“我说呀,知县大人,这72石米也着实太多了,能不能减少些呢?”

  “你是何人?与这无赖什么关系?要为他说情呢?”知县气冲冲地责问道。

  “民女钱六姐。”她在威风凛凛的知县面前毫无胆怯之色。

  知县早就听说钱六姐是个才女,就故意把难题给她做:“你说怎么办才好呢?”

  “这好办,”钱六姐胸有成竹地回答、转过身向老妇人问道:“老妈妈,你儿子生下地的时候,有多重呀?”

  “六斤四两。”老妇人怔怔地望着这位灵秀漂亮的姑娘,一时摸不清她的用意。

  钱六姐不慌不忙地吟道: 

  儿子本是娘身肉,

  十月怀胎娘生育。

  如今儿子不养母。

  割他六斤四两肉。

  知县听了点头称好,吩咐衙役赶快备刀,割他六斤四两肉赔娘,以治他不孝之罪。

  衙役立即扑上去把那后生拿下,剥下衣服,正要动刀割肉。那不孝子吓得连连磕头:“老爷,我这身上的肉,割哪块疼哪块,万万割不得呀!”

  可是知县令既发出,哪肯轻易收回?那后生眼见这割肉之苦无法避免了,只得再向老母磕头呼喊:“母亲救救孩儿!”

  老妇人见儿子已经回心转意,处罚太重,做母亲的也心疼,就向知县求情道:“既然我儿答应养我,老妇就不告他了。”

  知县见老妇人撤了诉,也不便再顶真起来,摆摆手让母子俩离开,那后生急忙扶起母亲就走。刚走几步,忽然想到免除这巨额大米和割肉之苦的恩人,急忙回头去找钱六姐,可是,钱六姐早已离开了人群。 

54、翟永龄止母念佛

  明代,有个叫翟永龄的孩子,母亲笃信佛教,对佛祖释迦牟尼可说是虔诚之至。别说逢年过节,她总要沐香汤,戒荤腥,设香案。烧纸钱,顶礼膜拜一番;即使平日,她总是抓住一切空余时间,整日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得家人很是烦恼。

  翟永龄决心说服母亲不要再念佛念个不停。这一天,大声呼唤道:“妈妈,妈妈。”

  母亲不理他,依然一边在灶间烧火,一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个不停。

  翟永龄又高声喊道:“妈妈,妈妈。”

  母亲一边“嗯,嗯”了两声,一边依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翟永龄穷追不舍,不停地喊道:“妈妈,妈妈。”

  母亲怒声责骂道:“烦死了,我又不是聋子!你这么大声喊,有什么事啊?”

  翟永龄说:“妈妈,妈妈,我只不过叫了您五六声,您就不耐烦,可您自己对释迦牟尼整天整天地念了不知有几千遍的‘阿弥陀佛’佛祖听了岂非要厌烦死了!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啊?”

  母亲看着儿子满脸惊慌的神情,也惊慌地问:“怎么不得了啊?”

  翟永龄说:“我听一个有道行的云游老和尚说,佛经上讲的,如果教徒得罪了佛祖,活着要遭殃,死了不得升入极乐世界!”

  “啊!”母亲大吃一惊,从此再也不敢“阿弥陀佛”地念个不歇了。 

55、严讷智拆旧民房

  明朝时,有个宰相叫严讷。一年,他衣锦归乡,见家乡的教育很落后,就决定在那里盖一所学堂。

  房屋基地规划好以后,见在那基地范围之内,有一座很破旧的民房,主管盖学堂的人走到这户人家一看,见是一家买烟酒蔬菜的小店,就对户主说:“我们宰相想在这里造一所学堂,想买下你这所房子。你开个价吧,总之不会让你们吃亏。”

  户主说:“办学堂好是好,可我这房屋是祖传下来的,在我的手里卖掉,会让我的同族人耻笑的,我不想卖。”

  主管盖学堂的人跟他好说歹说,见他就是不答应,只得回去向宰相禀报。严讷说:“他不肯卖,先不要逼他们。你们先动工兴建其他的房屋,到时我自有办法让他们搬迁。”主管人忙问有什么妙计。严讷道:“老夫没什么妙计,只要工地需要的烟酒蔬菜,全都上他家买就得了,也不必和他计较价钱,要什么价就给什么价,而且要预先付款。”

  几天后,开始大兴土木。工地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忙景象。几百号人的吃喝,全都到那户人家采办,他家的生意顿时兴隆起来。全家都出动还忙不过来,只得雇人帮忙。没多久,便赚了很多很多的钱。旧家具换成了新家具,满屋子是储存的烟酒蔬菜,走路时简直屁股碰屁股。可工地上的活还没干完一半,照这样下去,这所小屋实在不够用啦。

  这天主管人又去采办东西,对店主说:“我说店家,我们工地还要增加好多人,以后你们的生意会更加兴隆啦!”

  店主满脸歉意,说:“托严宰相的照应,我们才有今日。宰相以前想买下我这破陋的小屋,我没答应,实在是大不应该了。现在我答应让出这屋子啦。”严宰相就让主管人在附近找到一所宽敞的新屋买给店主,那家人很快就搬走了。

  大家都称严宰相是个既有智谋,又能体谅百姓疾苦的大清官。 

56、何塘藏杯除奸臣

  传说明朝时,有一年正德皇帝过生日,发生了一桩轰动朝野的事。

  那天上午,午门外文武百官都到齐,掌宫宦官刘瑾也骑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来了。皇帝因他是自己奶娘的儿子,又因他嘴比蜜糖还甜,竟封他为九千岁。可他还想篡位自己当“万岁”。他的野心只有一个人看了出来,这人是曾当过皇帝老师的何塘。

  这天,何塘又冷静观察起刘瑾,发现刘瑾下马时,大红的朝服里竟然露出黄色的提花锦绣龙袍。何塘暗想:“不好!这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莫非刘瑾今天要动手篡位了?这时他快步跟上前去,故意装出不小心的样子踢了一下刘瑾的衣角,那龙袍的一角又显露了出来。想了一会,何塘决定用计让他自己显出原形。

  在皇帝设的宴会上,文武百官按官位大小依次给皇帝拜寿,然后分头入席。正当宫殿里一片忙忙碌碌的时候,何塘乘机把一只龙杯藏到自己身上。太监分到最后,发现少了一只九龙杯,就四处寻找。何塘故意大声嚷嚷:“谁拿了九龙杯?还不赶快交出来,不交就要搜身啦!”

  刘瑾心里有鬼,不敢让搜。他说:“为一只杯于,何必弄得满城风雨,再去拿一只来,不就得了?”

  “九千岁,您如果没藏杯,怕什么呢?”何塘说完,朝皇帝磕拜了一下,又说:“这样吧,先从万岁搜起,从上到下,挨个搜。”皇帝知道他的老师爱开玩笑,又见他连连使眼色,好像暗示着什么,就站起来,解开龙袍让大家看了一遍。搜罢皇帝,何塘问:“现在该搜谁啦?”

  大家异口同声他说:“九千岁!”

  刘瑾顿时变了脸,大家更怀疑九龙杯是他拿的,吵吵嚷嚷地非搜不可,刘瑾只好让何塘来搜。谁想朝服一解开,里面竟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赭黄龙袍,大家都楞住了。刘瑾见自己的野心暴露,杀气腾腾地从自己的袖筒里抽出一把短刀,向皇帝猛扑过去。早有准备的何塘,飞起一脚把刘瑾绊倒,接着一脚踩住了他那握着尖刀的手。金銮殿上一片混乱。皇帝吓得尖叫道:“快,快把他打死!”早有御林军冲上来,按住刘瑾一顿乱打,一会儿.就把他打得断了气。

  这时,何塘才从怀里掏出九龙杯说:“我藏杯,就是为了除奸啊!” 

57、郑堂画店擒骗子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 年),福建福州府城内朱紫坊有个秀才叫郑堂,字汝昂,号雪樵山人。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通。某年,他在繁华的鼓渡鸡口地方开设了个字画店。几个月来,生意兴隆。

  一次,有个叫龚智远的人,拿来一幅五代名画家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押当,这可是件稀世之宝。郑堂大喜,当场付了8000两银子。龚智远答应到期愿还15000两。可是一晃15天,到了最后一天,不见龚智远来赎画。郑堂取出放大镜,仔细看画,发现是幅假画。

  郑堂被骗去8000两银子的消息在一夜之间不胫而走,惊动了全城的同行。

  第三天,郑堂却在朱紫坊家里办10 桌酒席,遍请全城士子名流和字画行家聚宴。这晚宾客来得很齐,有的抱着关切的心情来,有的抱着吸取教训的心情来,也有的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更有一些人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来。酒饮一半,郑堂从内室取出那幅画,挂在大厅堂的正中,对大家说:“今天宴请诸位。一方面向大家表示郑某立志字画行业;决不因此罢休的决心;另一层意思是,让我们同行共看假画,认识认识骗子如何用巧妙的手段以假乱真。”

  同行看完假画后,都说:“郑先生使我们开了眼界,帮同行以后避免受骗上当,真是功德无量!”

  此时,郑堂把假画投进火炉,边烧边说道:“不能留此假画害人!”

  郑堂烧画,一夜之间又轰动了整个榕城。

  第二天,郑堂到店里,却见龚智远已坐在那里等着他,说是有事而误了银子的还期。

  郑堂说:“只误三天,无妨,但需加三成利息。”一算,共计本息达15240两银子。那龚智远早知画已烧了,所以并不害怕,说:“好,兑银,请郑先生兑画!”

  郑堂进内取出那幅画,龚智远给了银两,接画在手,迅速展开一看,两腿一软,几乎瘫了下来。

  原来,曾经上当受骗的郑堂早已察出这幅画是假的,当时故作不知,让龚智远就范。随后,郑堂照这幅画仿造一轴,同时在四处故意声张自己受骗了,设宴毁画,给典画的幕后策划者知道,主动送来本息巨金。郑堂在宴席上烧的画,是自己仿造的那一幅。 

58、郑堂解宰相难题

  明代的宰相严嵩听说郑堂是个智慧过人的才子,就把他召进府内,以期观察。一次,严嵩设计了一个考题,想考核郑堂的才华。

  一天傍晚,严嵩令家奴整理了一间大房间,但里头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严嵩把郑堂及其他20个幕僚、军师都带到这个房间,对他们说:“这是一个空房间,限你们在一个晚上内搬进东西,将房间填塞满满的,谁填塞得又满又快,谁就是获胜。这次比赛事关重大,成绩最优者获本府甲级军师衔头,其次则是乙级、丙级,劣者不予录用。”

  这时,那20个幕僚、军师分为二组,商议了起来。第一组认为,用沙袋一包一包将整个房间填满;第二组认为。用稻草一捆一捆将房间塞满。

  独有郑堂没参加他们的商议,在屋角落里打瞌睡。严嵩叫家奴摇醒他,问他用什么办法可将房间填满。郑堂揉揉眼睛,从一个家奴手里接过亮堂堂的蜡烛说:“用这就可将房间填满。”

  严嵩笑道:“这小小的蜡烛怎么填得满屋子呢?”

  郑堂高举起蜡烛火,说:“相爷,这亮光不是把满屋填满了吗?”

  严嵩赞扬郑堂,当众宣布郑堂为相府甲级军师。 

59、

郑堂御前画长卷

  严嵩收了福建一个著名才子的消息,被嘉靖皇帝知道后,他传旨召见郑堂进行殿试。皇帝说:“孤闻卿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故今日拟召集京内百名画家同卿家赛画。卿家意下如何?”

  郑堂跪答:“小臣才薄学浅,画技低劣,本不敢班门弄斧。今既蒙皇上垂爱,臣谨遵君命。”嘉靖传旨即速召集画家。

  百名画家均集中到宫殿后,皇帝命太监取出一轴宽三尺长丈八的长卷横幅摆在地上对众画家说:“这幅长卷看谁画得最快最好!规定要画上人物,要画多久,请大家议定。”

  有的说要半个月,有的说要十天,有的说要三天。而郑堂却说只须半个时辰。嘉靖不信,命人摆上画桌、长卷和笔砚等,要郑堂当场挥毫疾画。还没到半个时辰,郑堂果然把一幅丈八卷画好了。

  画面的一端下角画上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在放风筝,画面的中间,画上一丈长的风筝线,这条线一气呵成,若断若续,飘逸有致。整幅画连成一气,布局谨严,着墨浓淡均匀,儿童和风筝串在一起,神态栩栩如生,整个画面洋溢着岭南画派的风格。

  众人都十分钦佩。嘉靖原也是个风流皇帝,在书画方面具有一定素养。当场宣布郑堂这幅长卷定为国宝,命太监藏入国库,并当殿赐金百两给郑堂。 

60、徐渭童年的趣事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公元1521—1593 年),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机智故事。

  一天清早,不到10 岁的徐长文去私塾读书,走近村外那座石桥,远远看见桥堍围观了好些闲人,还听得河道里大大咧咧的争吵声,便急步朝石桥奔去。

  挤进入群,钻出来站到桥堍边,吵骂声就清晰了:

  “前面的鸟船快让道,我们要赶路呐!”

  “我过不了桥洞。”

  “笨蛋,把稻草搬掉几层嘛。”

  “搬上河岸,过了桥又要搬上船,这样要耽搁多少功夫啊!”

  “谁叫你装这么多?你晓得耽搁自己的功夫,就不怕耽搁旁人的功夫?!”

  吵到后来,骂娘的话也出来了,越骂越难听。

  徐文长见那只挡道的小船满载着稻草,恰好高出桥洞半尺光景,小船横竖过不了桥。后边大小船只排成了长蛇阵,船老大们高声怨怪,叫骂不绝。

  岸上围观者见这么僵持下去不是办法,便有几个好心的青年自告奋勇地跳下岸,对稻草船主人说:“哎,你不要怕麻烦不麻烦了,我们都来帮你搬上搬下就是了。”

  船主也不好再硬撑下去,只得同意搬草。

  可是当船主刚刚搬了两捆稻草甩给岸边的青年时,徐文长大声呼叫道:“不用搬,不用搬,我有好办法——往船舱里舀水,船重了吃水就深,稻草顶就会低于桥顶的嘛!”

  众人异口同声说:“好办法,好办法。”

  稻草主人按照徐文长的办法去做,果然很快顺利地通过桥洞。

  阻碍消除了,一长串大小船只逶迄地划过桥洞。

  又有一天,徐文长的伯父把两只小木桶装满水,然后领着徐文长同一群孩子走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边,对大家说:“谁能把这两桶水提过桥,我就送他一包礼物。”嘴里对小朋友说,眼睛却望着徐文长。

  徐文长心里明白,说是考大家,其实是难难自己。因为这座竹桥桥身很软,有弹性,又贴近水面,人一走上去,桥身就会弯下去碰到水面。如若一手提着一个水桶走过桥,水不泼翻才怪呢。

  好久好久,小朋友没有一个吭声的。

  徐文长说:“那我来试试吧。”说着,他脱去鞋子,用两根绳子系着小桶,将小桶置入竹桥旁边的水里,便走上竹桥,拖着小桶毫不费力地过了桥。

  小朋友们齐声喝采。伯父不得不暗暗叫声“好”字,脑子里忽地又跳出一个主意,便说:“文长啊,我说话要算数,喏,这包礼物来拿吧。”

  徐文长一看,只见伯父将那包礼物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梢上,便笑嘻嘻地走上前去解开。

  “慢!”伯父叫了一声,“你要拿礼物,必须遵守两个条件:第一,不能把竹竿横躺下来;第二,不能垫凳站高去拿。”

  小朋友们顿时起了一阵小哄:“伯伯存心刁难人嘛。”

  徐文长那对滴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便笑道:“我一定遵守伯父的条件。”说着,他就捏住竹竿,举着它走到一口水井旁边,再把竹竿慢慢从井口放下去,当竹竿梢放到和他齐身时,便顺手从竹竿梢上解下那包礼物。

  “好!”小朋友们和徐文长的伯父禁不住都高声夸赞起来。 

61、徐渭以酒作利息

  徐文长的邻居张关寿有点急用,徐文长手头也很拮据;只好陪他去向专放高利贷的高立重借债。

  高立重说:“十两银子的本钱,明年到期,利息四两银子。有徐先生作保,字据就不必出了。”

  徐文长笑道:“我看,十两银子还三两酒的利息吧!”

  高立重很自然地把“酒”字错听为“九”字,就答应了。

  一年过去了,张关寿照徐文长的指点,凑齐了十两银子,再装上三两酒,由徐文长陪同,送到高立重那里。

  高立重见了大怒,徐文长说,“去年明明说好利息是‘三两酒’,你怎么可以赖呢?”

  高立重因为没有“三两九”的真凭实据,只好自认倒霉。 徐渭百文买一桃   徐文长去买鲜桃,问了个价,店主见他衣衫不整洁,冷冷他说:“这桃不上秤,一百文钱一只,你买得起吗?”徐文长想,他做生意很不规矩,得教训教训他。就摸出一百文钱买了只桃子,店主好不得意。

  谁知徐文长买桃后,站在店门口不走了,凡顾客问价,就举桃说:“这桃子不上秤,一百文钱一只!”顾客听了,掉头就走。徐文长站在店门一连三天,“一百文钱一只桃”的新闻,传遍绍兴城,谁也不来买桃了。

  店主一打听,才知他是徐文长,只好赔罪,说:“先生,都怪我瞎了眼,我把一百文钱还给你,再倒贴你一百文钱和十斤桃子好吗?请你高抬贵手,要不然,水果都要烂光了。”

  徐文长把他教训了一顿,还了那只桃,谢绝他的“倒贴”,取回自己的一百文钱走了。 

62、徐渭佳画讽贪官

  绍兴新任知府胡大人,上任第三天,大发请帖,邀请全城富绅名流赴宴。一则有利于今后立足;二则还可捞到大笔财礼。徐文长知这位知府是严嵩的心腹,善于捧上压下,搜刮钱财。开贺这天,徐文长也大摸大样地进府去。知府大人知他是有名的书画家,就请他作一幅祝酒行乐之图。

  徐文长说声“献丑!献丑!”唆唆几笔,画了一僧(和尚)一道(道士)。

  毕恭毕敬地站在一起。又在画卷上角题了“僧在有道”四字。

  贺客们心里明白:“僧在有道”,即“生财有道”,是讽刺知府老爷发帖开贺,搜刮钱财。只有那知府老爷还蒙在鼓里,假充斯文地连声称赞徐文长的书法和绘画均为“上乘之作”。 徐渭讽当铺朝奉   明朝,山阴城里当铺很多。当铺里的“朝奉先生”,最势利,也最懒惰。

  一天,徐文长经过某家当铺,见他们对穷人横挑鼻子竖挑眼,黑心杀价,心里很气,就用支木炭在这家当铺对面石灰墙上,画了一幅“丹凤朝阳”的画;

  在凤凰下又画了一只很肮脏的抬头猪猡。

  那当铺里的几个朝奉双手拱着,懒懒地扒在柜头台,看了这画一时摸不着头脑。有个朝奉对徐文长说:“‘丹凤朝阳’这画我见过,不过人家只画一只凤凰朝着一轮太阳。可你在这凤凰下又画了一只抬着头的猪猡,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徐文长说:“你见到的是‘单朝’,我画的是‘双朝’。就是以凤凰为中心,分上下两层。上层,凤凰对着太阳,就是‘丹凤朝阳’。下层,猪猡对着凤凰。叫‘猪猡朝凤’,‘猪猡朝奉’——你现在懂了吗?”

  朝奉们起先摸不着头脑,仔细一想,知道是在骂自己“猪猡朝奉”,个个羞得面红耳赤。 

63、徐渭智算油和牛

  徐文长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两眼直直地在发呆,脚下是一箱油。一打听,知道这老人叫王阿狗,给财主李光炎当了19 年长工,当初说好每年给一头牛的工钱,到头来,财主却说是每年给一斤油的工钱了。以后日子怎么过?

  徐文长就陪阿狗到财主家。

  徐文长说:“王阿狗给你做了19 年,如今他想做些小本生意,只是还缺本钱,叫我作保,向你借三两银子,利息多少,悉听尊便。”

  李江炎说:“年息就算对本对利好了。”写好借据后,徐文长说:“现在对本对利既然已有先例,那王阿狗给你做了19年,只拿了19斤油做工钱,又不给利息,恐怕说不过去,我看还是先把这笔帐了结吧!”

  李光炎就又拿出19斤油。徐文长说:“老兄你算错了!恐怕还要添呢!”

  李光炎想:再翻也翻不出100 斤吧,就说:“好吧,你算吧,算出多少我就讨他多少!”

  于是徐文长拨起算盘:“头一年,工钱一斤;第二年加利息一斤,工钱一斤,共是三斤;第三年本利相加,是七斤..老兄呀,19个年头,共要给他524287 斤油!”

  李光炎央求道:“徐先生,我情愿还他19头牛的工钱。”

  徐文长说:“如按对本对利,要524287头牛呢!阿狗,你饶了他的利息吧!”于是阿狗得了19 头牛。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