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个节目,想砸电视,这个节目的名字是《少年说》。
节目刚开始还比较好玩,是一个可爱的男孩,站在天台上对他妈妈喊: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因为他妈妈听说苹果好,就让他连续6年每天一个苹果,后来觉得鸡蛋好又每天一个鸡蛋,孩子吃了两年快受不了了。
虽然妈妈腼腆笑着说就是这些食物把你养这么帅的,但还是同意了儿子的建议。
真正让人心疼的,是第二个出场的女生。
她说妈妈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对比
而她最常被拿来比较的对象是她的学霸闺蜜。
她妈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这么差,怎么会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
不管她怎么努力,妈妈都不会鼓励她,都是先说她很差。她站在天台上用尽全力问妈妈,为什么我一直在努力,可是你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呢?
女孩这时已经哭出来了,身为外人看到这一幕都很心疼。但她妈妈却半点没有体谅她的想法,反而居高临下的说自己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她希望女儿在比较中学到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孩子说经常被打击很难受,妈妈则马上当众打击孩子,还说这样是为了孩子好,可以防止孩子飘
女儿说自己不适合激将法,一直被打击会觉得自己很差,但是父母从来没改过。
妈妈却没有正视女儿的问题,反而顾左右而言它,说:我承诺你的我都做到了,但是你承诺的你做到了吗?
接着妈妈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说教:强的时候拍一下,弱的时候推一把
要孩子必须改才会进步,认为肯定对孩子没帮助
这样的长篇大论,真是听的人想砸电视机啊!小女孩也伤心的哭了。
在妈妈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才完美,而自己女儿仅仅因为学习没有别人好就一无是处。
当女儿在台上时,妈妈的表情只有严肃、皱眉
而当妈妈一直夸奖的那个“别人家的学霸”上台演讲时妈妈却是一脸欣赏的表情啊。
看看前后明显的态度对比,大家就更能体会女儿内心的失落吧!
看完这段视频,我的心里觉得特别难受,我特别痛恨那个妈妈的态度,因为小时候,我也是被我妈不停地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从有意识开始,“别人家的孩子” 一直是我学习的对象。小时候,她比我听话,吃饭比我快,睡觉比我好,上学后,她写字比我工整,上课比我认真,画画比我漂亮,得到老师的夸奖比我多,成绩比我优秀……在不同的地方,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都有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存在。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深深地成为我的一部分,即使读大学后离开了爸妈,但也会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别人的孩子”。
尤其每到一个新地方,认识新的朋友时,第一感觉一定是我好糟糕,好差劲,妈妈曾经说的“你这么糟糕,别人怎么愿意跟你交朋友?”自然而然地变成我内心的声音:“我这么糟糕,这么笨、这么差劲,不配与这些比优秀那么多的人做朋友,我没资格。”
虽然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这样的感受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偶尔在陌生的场合,这样的感觉依然会不时浮现出来。
不止我,每一个被妈妈这样拿着比较的孩子都会有这种留在骨子深处的自卑。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让我跟她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聊一聊,说女儿成绩不好,又特别不自信,希望我跟她谈谈,让女儿变得自信一点。
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她女儿我见过,皮肤白皙,长得很漂亮,属于在人群中会不自觉被瞩目的类型,能歌善舞,乐器玩得很转,领导能力也很强,善于沟通,从小到大,一直是班干部,学习成绩虽然不是最拔尖的,但也不算差,这样的女孩子,怎么会不自信呢?
直到我与小女孩聊过,才知道问题出在哪。小女孩也是经常被妈妈拉着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我夸她漂亮时,女孩眼中闪现的不是青春期女孩对自己外貌被夸赞的开心,而是厌恶,她不耐烦地说:“漂亮有什么用?漂亮又不能当饭吃?”
我故意反驳:“谁说漂亮不能当饭吃,很多女人靠漂亮就可以过得很滋润啊?”
她却迅速怼回来:“她们那是不要脸,如果只靠本事,她们可能过得滋润吗?”
听女孩的话,我就已经大致知道问题在哪里了。果然,当我再问妈妈是不是经常对女儿说“漂亮没有用”之类的话时,妈妈说因为女儿长得漂亮,从小就被各种夸奖,她担心女儿被夸得太多迷失了自己,所以各种打压。
尤其青春期后,每次女儿开始注意打扮的时候,她就会大肆批评挖苦。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女儿买了一条花裙子,当她在家兴奋地试穿时,妈妈回来了,大怒,说:“这个裙子哪是适合你穿的?难怪你现在成绩越来越差了,原来整天都惦记着穿衣打扮。你天天想着买衣服,买衣服能让你考上好大学?你怎么就不能像XX姐姐那样一心扑在学习上呢?看看她,走在哪里都在背单词,做梦都在解题,你呢?做梦都在想着买衣服吧?你以为靠脸就有饭吃,那是不要脸!”
盛怒之下,妈妈直接拿出了剪刀把花裙子剪破了。自此以后,女儿每次被夸漂亮,就会有深深的厌恶感。
不止在外貌上,其他方面也是一样,不管女儿的表现多优秀,妈妈都觉得没有用,成绩不好,学习不努力就是硬伤,妈妈会利用这一点打击孩子所有的优点,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很多家长,都是与这位妈妈一样,不管孩子的优点有多少,她们都觉得不够好,尤其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其他方面再优秀都没有用。家长一定会利用成绩不好这个缺点,狠狠批评。家长都是觉得我这么打击你是为你好,防止你太骄傲。只是他们不知道,父母的否定和批评,会让孩子打心眼里不自信。
更可怕的是,时间长了,孩子会在彼此的互动模式中建立:我不配拥有成功,不配被父母欣赏和肯定的意识。
我的一位朋友,每次她被别人夸张的时候,她都觉得直冒冷汗,感到害怕,不舒服。最奇怪的是,她能力很突出,有时候她工作成绩也会突出一下,但更多的是,她拼劲全力,却成绩不佳。
我们曾深入的聊过,朋友回忆起小时候,她父母很少夸奖她,大多数时候父母肯定、欣赏、夸奖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对她基本都是否定、不满和打击。朋友说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赞扬。
朋友说有一次期末考试,她拼尽全力,考了98分,这是她考得最好的一次,她满心欢喜的拿着成绩单回家,满以为会得到父母的夸奖。谁知道,父母看了成绩,却撇撇嘴说:“你看你,怎么还掉了两分呢?如果你再努力一点,不就可以拿满分了吗?”
爸爸开家长会回来,对朋友的指责就更多了。爸爸回家就直摇头,说:“你居然还得意,还以为自己考得好,你知道吗?你们班这次XX考了100分,她平时成绩跟你差不多,但是她足够努力,足够拼,就可以考满分。亏你还得意,真不知道你有什么资格开心!”
朋友的心里就像泼了盆冰水一样,透心凉,她失望到极点,这个失望有一部分是对父母的,她的内心很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虽然没有拿到满分,但是有足够努力,当她没有得到期望的反应时,她就开始对父母失望,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依然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这份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她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笨,这么糟糕,为什么拼劲全力,依然会把事情搞砸。这样的模式不断重复,朋友就认定自己不管多努力,都不可能被肯定。这也让她更习惯被批评、否定和指责,虽然这样的情绪会让她觉得自己糟糕透顶,但是因为这是她熟悉的互动模式,被指责时反而会让她觉得踏实。
相反,如果她做得很好,被肯定和表扬时,因为这是她成长中从来没有从父母的对待方式中获得的,这种感觉对她来说非常不熟悉,所以她会冷汗直冒,浑身不舒服,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被器重和表扬,她会尽各种努力,以最快的速度让自己成绩变差。
所以,父母为了防止孩子太飘而做的努力,不仅仅把孩子拉回来,还让孩子深陷泥潭,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他会努力让自己去追求失败的结果,重复体验这一直熟悉的互动模式。
不止如此,从小被父母夸“别人家孩子”长大的,在自己成为父母后,也会重复这种模式,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对比,让孩子去学习“别人家的孩子”。
我就是这样,在教育仔仔的时候,我常常会不受控制地拿仔仔与别的孩子对比,有时候,我的意识已经告诉我不可以这么说,不可以拿别人与仔仔比,但就是会莫名其妙地这么去做,而且还理直气壮,觉得我是为了让你好才这么说的!
每次当我冷静下来,反省的时候,我都特别恨自己,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不受控制地变成曾经最痛恨的样子。
直到有一次,我问仔爸为什么可以控制住不拿仔仔与别的孩子对比,我们深入地聊起小时候父母的对待模式才发现,仔爸因为是独生子女,他父母的亲戚、同事的孩子没有与他同龄的,父母工作也忙,没有时间关注班级同学情况。仔爸小时候从来没有被父母与别的孩子比较过,所以他也不习惯拿仔仔与别的孩子比。
而我,因为从小被比较,这是我最熟悉的模式,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时,我的大脑会很顺利地去链接这种方式,所以我会不受控制地拿仔仔与别的孩子比较,尤其当我的情绪达到崩溃边缘的时候。
虽然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中,我的内心强大很多,不再会频繁地拿仔仔与别的孩子对比,但是曾经跟随自己几十年的熟悉模式,要全部消除,又哪会那么容易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发自内心的自信幽默,独一无二,事业成功,那就努力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接纳他的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去挖掘他的闪光点,看到他、欣赏他、肯定他、陪伴他,无条件地爱他让孩子把自己的优势、擅长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让他成为他自己,这才是父母的责任。
拿别人家的孩子打压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树一个榜样,不断“夸别人的孩子”各种好,这除了会从骨子里毁孩子,毁了亲子关系,没有其他任何帮助。
如果真的要比较,就拿孩子的今天与昨天去对比吧!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