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他是鲁迅的老师,学问比肩王国维,怒骂袁世凯,被人称作“疯子”

1936年的今天,国学大师张太炎去世了。

他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的时局变化。

他投身其中,经历了曲折的变化。

他自认“民国遗民”,

留下不少奇闻佳话。

今天,我们谨以此文怀念章太炎先生。

民国的烟云早已散去,

但每次提及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

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便又鲜活起来,

秋瑾、邵漂萍、鲁迅、周恩来、蔡元培……

一个个都是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我们今天要说的人是章太炎。

我们很难给章太炎一个定义,

因为他实在太特殊了——

“章疯子又大发其疯”,

“章疯子居然没有大发其疯”。

这两句话,是民国报刊玩得最溜的标题。

无论什么事到了他这里,

就是报社的流量和阅读量,

翻遍整个民国史,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有这种名人效应的,

只有他,“章疯子”章太炎。

少年章太炎

章太炎,原名章炳麟,

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余杭。

祖上曾是富甲一方的豪绅,

到了光绪朝的时候。

大清国和太平天国两方打得不可开交。

等到战事以清政府正规军大败太平天国杂牌军告终时,

余杭一带已从先前的号称富甲天下,

变成了一派“地方无几人焉”的萧条景象,

章家在连年战争中也不可避免地败落了。

父亲章濬一面靠祖传的医术养家糊口,

一面悉心教导四个孩子认真耕读,

“精研经训,博通史书,学有成就,乃称名士”,

章家虽然败落了,但士族大家的格局仍在。

章濬的目标很明确:

我要培养的不是求名求利当官的,

我要培养的是大师,是名士。

章太炎纪念馆

8岁那年,章太炎由父亲开蒙读书识字,

9岁时,父亲因忙于奔波生计。

他的教育工作就由外祖父朱有虔接手负责了。

朱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学渊源,

朱有虔接手外孙的教育后,

在文字韵律方面对他进行了严格训练。

使章太炎“课读四年,稍知经训”,

除了正常的传授知识,

朱有虔还有一些不正常的举动,

比如,赤裸裸地对小外孙进行洗脑教育——

常讲一些反清复明的故事给他听,

坚决主张反清复明。

就这样,一颗反清的思想种子就种在了章太炎的身体里,

只待时日一到,迅速生根发芽乃至枝繁叶茂。

章太炎书信手稿

16岁,按旧时读书人的老规矩来讲,

读了这么多年书,该参加科举了。

可是“不凑巧”的是科考前,章太炎得了眩晕症,

父亲章濬一看这情况,发话了,

既然正式科举没参加上,童子试还是要去一去的,

看到童子试考题的一瞬间,

那颗反叛的种子迅速在他身体中爆发式生长,

《论灿烂之大清国》。

灿烂之大清国?我也就呵呵了。

洋鬼子的坚船利炮打进国门后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偌大国家惨烂惨烂的,还有脸说灿烂?

一怒之下,他提着毛笔唰唰唰一通狂写就交卷了。

主考官一看内容就差扑通一声给他跪了,

“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

那是他第一次参加清朝的考试,也是最后一次。

青年章太炎

1890年,父亲章濬病逝,

处理完后事,章太炎去了杭州诂经精舍,

拜在一代名儒、朴学大师俞樾门下求学。

这一学,就是整整8年。

在此期间,他整理了自己随手涂鸦的读书笔记,

编成了两本书,

一本是《膏兰室札记》,另一本是《春秋左氏读》。

这两本书,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1898年,30岁的章太炎决定入世救国,

他应《时务报》主编汪康年的邀请,

前往十里洋场的上海担任编辑。

受到主笔梁启超等人的热烈欢迎,

早在杭州求学期间,他就久仰梁启超大名了,

突然间和偶像成了同事,章太炎高兴地简直要上天了。

章太炎书法

但在报馆上了一段时间的班后。

章太炎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对的有些搞笑,

那些康门弟子们有事没事就像苍蝇一样聚在一起。

教徒一样大肆吹捧自己的老师康有为。

极尽肉麻之事,赞康有为如何目光炯炯如何长相不凡。

有一天,耿直青年章太炎实在听不下去了,

就问他们“康有为能和孔老夫子相比吗?”

此言一出,四座康徒勃然大怒,

于是报馆里的拥康派和非拥康派就打起来了。

一群三十岁的男人们撕扯在一起打得不亦乐乎。

这次群殴事件最后以章太炎抽了梁启超一记响亮的耳光结束。

打完拥康派代表、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梁启超,

章太炎还不过瘾,觉得和这群人在一起工作太恶心了。

无论汪康年如何挽留,他还是决意辞职不干了。

章太炎在日本期间

戊戌政变以后,六君子被杀,

章太炎因为参与维新变法运动。

也被列入朝廷通缉的黑名单中,

他先是逃亡台湾,后来又辗转去了日本,

在日本虽然与梁启超等人冰释前嫌。

但他明显感觉到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已经落伍,

他寄予了很大希望的维新派和掌握大权的汉族督抚都指望不上了。

他常常在异乡的夜里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他想,要真正的改变中国的现状,

还是要依靠武力。

就在这时,上天让他在日本结识了国父孙中山。

国父说:“当今中国不流血就不能推翻满清王国”,

他就拍着桌子说,中山说的对啊,

人生三大喜有一个就是“他乡遇故知”,

他与孙中山虽是初识。

但共同的志向却让他坚信孙中山是个好同志,

有人相识一辈子,也不过是泛泛之交,

有人虽是初见,却成了一辈子的莫逆之交,

人与人之间,可不就是这样吗。

孙中山(左)梁启超(右)

1901年,章太炎干了一件大事,

他剪掉了脑后从小垂到大的辫子,割发明志。

1902年,他第二次东渡日本再次见到孙中山,

当时兴中会在日本已颇具规模,

孙中山借着会党内部结盟的形式与他正式定交。

在日期间,二人经常往来,讨论国家大事,

他深受孙中山“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影响。

3个月后,章太炎回到中国,

整理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结成《訄言》一书,

这本书代表了章太炎经学史学化的古文经学思想的确立,

此书问世不久,便因内容观点新颖而脱销再版,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

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就并发表在《苏报》显要位置,

不仅打击了康有为等保皇党,

而且把革命的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

至此,他体内的那颗反叛种子已经枝繁叶茂。

中年章太炎

章太炎的肆无忌惮终于激怒了清朝最高统治者,

于是爆发了清史上最后一次文字狱“《苏报》案”,

案前,蔡元培、章士钊等人闻听风声相继跑路,

邹容劝他躲躲风头,他笑一笑说:“小事扰扰”,

当友人气喘吁吁跑来说“巡捕马上来,快走!”时,

他一边摇头一边说,

“革命必流血,吾之被清政府查拿,今为第七次矣”,

恰在此时,几个凶狠的巡捕叫嚣着冲了进来,

一个小头领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拘票,

高声念着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的名字,

不等小头领念完,他向前逼近一步,

高声说:“其他人都不在,要拿章太炎,就是我”。

此等从容风范,

直追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活下去固然很重要,

但对他来说,理想和追求比生命更重要,

一志既立,生死不顾,虽刀山火海吾往矣。

第一号《民报》及相关人员

1906年6月29日,

经历了3年生不如死的牢狱之灾后,

章太炎一出狱便受到革命党人与热血青年的追捧,

孙中山派专人回国接他去日本主编《民报》,

在他被囚的几年里,光复会、同盟会相继成立,

革命蔚然成风,孙中山也提出“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但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利用《新民丛报》,

不断对“三民主义”发难,试图颠覆,

他接手《民报》后,只用不到一年时间,

就用手中如椽大笔迫使《新民丛报》停刊。

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

海外华侨纷纷脱离保皇会加入革命党,

1907年《民报》被禁,他想将《民报》迁往美国,

忙于各地搞武装起义的孙中山,

一面以经费不足为由拒绝了他,

一面又密令汪精卫在东京秘密筹办《民报》。

章太炎得知这个消息后,怒不可遏,

将内部争吵公诸于世,并要求撤销孙中山总理一职。

袁世凯(左)黎元洪(右)

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成立,

章太炎希望尽早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共御外辱,

他扳着指头算了算:

黎元洪号召力不够,孙中山已经和自己闹掰了……

算来算去,长叹一口气:只有袁世凯了。

于是搖动笔杆,开始为袁世凯唱赞歌,

但很快,袁世凯的狐狸尾巴就暴露在世人面前,

宋教仁被袁世凯政府刺杀后,他幡然悔悟,

主动找到孙中山、黄兴等,商讨如何对付袁世凯。

1913年,二次革命如昙花一现很快失败了,

孙中山、黄兴等逃往日本。

他又一次选择了留下,

决意北上,当面质问袁世凯,

去留之间,更多的体现了他的坚定与执着,

革命的人很多,但革命一旦失败,

大家便纷纷作鸟兽散,独他一人书生意气,

为少年时的志向不管不顾,

纵使单枪匹马,也要如千军万马般勇往直前。

1913年,章太炎与汤国梨完婚

“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

这是他只身入京探虎穴前留给新婚妻子的诗。

其实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哪儿有什么长剑?不过一腔热血罢了,

1914年1月7日,北京寒风怒号,彤云密布,

章太炎破衣烂鞋、蓬头竖目出现在总统府前,

大冬天摇着一柄破扇,指名道姓要见总统袁世凯,

卫兵正要轰走这个不知哪儿来的疯子时愣住了,

因为他看见这疯子手中扇上挂着总统亲自颁发的大勋章。

袁世凯躲在总统府不敢出来。

他就在总统府前跳脚怒骂袁世凯“独夫误国,包藏祸心”。

骂的不解气,

他就一边骂一边把接待室的器物稀里哗啦全部打碎。

袁世凯怕他闹出更大动静对自己更不利,

毕竟他是革命元勋是国学大家,在社会各界很有影响力的,

于是把他软禁了起来。

软禁期间,他处危不惧,骂声更甚,

在墙壁、窗户、桌子上遍写“袁世凯”三字,

每日以杖击之,称为鞭尸。

又用不同字体在纸上写“袁贼”投入火堆,

一边烧一边拍手大喊:“袁贼烧死矣”,

就这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抗议了两年多近三年,

直到1916年袁世凯死后,才被释放。

婚后与夫人汤国梨及其两位母亲合影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代理大总统,

与段祺瑞为了政治利益斗得不亦乐乎,

章太炎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和惆怅。

这时候,孙中山又一次站出来发动了“护法运动”。

章太炎又毅然加入斗争行列,

奔走全国各地,劝各路军阀参加“护法运动”,

此时的中国已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淖中。

但他仍然怀着憧憬,希望能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不久这种理想也在军阀的混战中破灭了。

1922年,55岁的章太炎经历了一次次的梦想破灭后,

终于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

讲学成为了他晚年抚慰心灵的主要方式,

尽管时不时发表诸如“反蒋”“反赤”的言论,

但显然这些已不是学问家章太炎的人生主题。

晚年章太炎

1936年6月7日晚饭后,

章太炎在夫人汤国梨的搀扶下绕住宅散步,

突然昏倒。

6月14日,进入弥留状态,

汤国梨和民国元老李根源围绕在他周围,

卧室外的空地上,高高低低跪满了他的弟子,

他们每人手中举着一支点燃的香,低声啜泣着。

7点45分,卧室中传出汤国梨撕心裂肺的哭喊,

弟子们知道他走了,嚎啕大哭,悲声震天,

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留下两句遗言,

“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勿食其官禄”。

7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

弟子们写给他的挽联是: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七七事变后,战火逼近苏州,

章太炎的灵柩无法下葬,只好暂埋其宅后园内,

立张大千画的章太炎像,相下是马相伯题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录陈子昂诗。太炎先生像赞,叹吾道之孤也。

1937年11月,苏州沦陷,

日军闯入章家后花园内见一座无碑之坟,

怀疑里面埋着财宝,非要挖开看看,

章氏留下的唯一一位老人苦劝反遭毒打。

亏得一位日本军佐闻讯赶来制止,

并在祭奠一番后在墓旁立了一个木桩,

上书“章太炎之墓”,从此再无日兵来骚扰。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

按章太炎生前遗愿,迁葬其灵柩于杭州西湖边上,

紧邻他最推崇的抗清英雄张苍水墓,

大概先生也能笑慰九泉了。

章太炎画像

他是革命家,也是文学家,

革命家的章太炎。

一生中经历了与洋务派、维新派的痛苦诀别,

游走于革命派、旧军阀之间,

始终是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他都不在乎,

用自己的一腔热血,穷尽一生追求着自己理想的政治。

他疯头疯脑、不谙世事,理不清复杂的社会。

他一次次周旋在政客间的努力显得可笑而无力,

但这并不是他人生的全部,他还有学问,

他精通经学、史学、小学、诸子学,

在同时代的国学大师中,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只有王国维。

胡适说他:“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

他创建的中国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

一直沿用到1958年。

他的弟子一个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一代宗师。

鲁迅、周作人、许寿裳自不必说,

黄侃与他同开“章黄学派”,

钱玄同是“疑古学派”的精神领袖,

朱希祖使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正是他的这些弟子们,转变了民国初年的学术之风,

在学术规范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革命不输孙中山,学问比肩王国维,

却一生被人叫“章疯子”,

对此,谁最中国只想说。

天下疯子何其多

如他这般只一个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文艺公社(ID:shihan122)。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