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寒假里的二十四节气知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数学知识?

“春雨震惊了春青谷川,夏天与芒暑相连,秋天下露水和霜,冬天下雪冬天下小雪,冬天下小寒。

”一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在一代代勤劳耕作的农民身上,演绎着最质朴的劳动之美。

小伙伴儿们,二十四节气一直是常识或者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历史人文中的一部分,常常让考生们头痛不已,不仅是节气的名字难记,它们背后所对应的农业活动,甚至是季节变化,更是让人捉摸不定。

牢记时间 节气尽在掌握

关于节气的考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时间的维度去出题,所以这就要求小伙伴儿们必须把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气的时间牢记在心。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另外几个和农业活动关系紧密的节气时间也要掌握,比如:清明、小满、芒种等。小伙伴儿们可以结合下图来记忆相关的时间。

搞定特点 农业活动不再愁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不仅意味着季节的变化,同时还代表着各自的物候变化。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在不同的季节,节气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农业活动也不尽相同,只有在合适的节气下,农业活动才会顺利的进行。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中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所以这也是一种物候的变化。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同时,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例题: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本题考查二十四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掌握好以上内容,二十四节气的题目再也不会是拿分的障碍。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