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裱】“裱”里如一|手艺

宋人调查员的《法帖谱系北方印成本》:“每一段都是自己做一局,四周空荡荡的,没有应用筐里的缘分,自然整齐地成了一本书,字画也很可爱。

”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装裱技术产生于1500多年前。经它所装裱的书画、碑拓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兼具有收藏性。一幅久远的书画作品,只有在经过装裱后才可有不衰的生命力。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之司命也。”由此可见,装裱是书画命运的保护神。

张政国,长沙地界上颇有名气的装裱匠人。这门手艺虽然不是他家的祖传,却是他赖以生存的“饭碗”。 年轻的时候他干过木工、学过机械、搞过水电安装、开过文化用品商店。但最终成就于装裱手艺。

↑张政国和朱雪新夫妻俩搭伴事业,打造幸福生活。

这是一位敦实的汉子,古铜色的面庞和染得花白的双鬓,透着他的岁月信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吃着这碗饭。”他有块用来磨平裱纸的砑石,是90年代从四川背回来的。他展示给我们看,沉重的石头有一面都被磨平了。听说过滴水穿石,才见到纸能磨石。这就是他打磨的人生。他没有想过传承的事,只知道这是吃饭的家什,因为生存。

他是地道的长沙人,那种一看就是个灵泛角色的老口子。他的“艺”不是学来的,而是“偷师”偷来的。张政国说,开文化用品商店时,发现搞装裱很有意思。“不外传的手艺,没人会教我。我便有事没事跑到装裱店去‘瞟学’。他们见有外人在,就停下活来不干了”。可去得多了,加上读了一些装裱的书,他很快就摸清了装裱的基本套路。于是,开店搞装裱。这年是1991年。

做手工装裱的工具极易寻来:大墙、案台、排笔、棕刷、裁纸刀、界尺、切板、锥针、镊子、起子、砑石等,工具简单,但活都体现在手上。“裱褙”时怎么刷糨糊不容易起气泡,怎样才能做到裱出来的字画不易变形,没有师傅教,张政国全靠自己摸索。手艺和做人一样,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不能含糊。

​↑张正国的妻子也是位装裱高手。

↑裁剪白绫。

张政国的夫人叫朱雪新,很干练,跟着他也成了装裱师傅。她刷起糨糊来如水上漂,薄薄的宣纸顿时被浆均匀覆盖,而此时的张政国也只能站在一旁观看。“这是她的绝活。如果刷不匀,背上的纸就会起泡”。就这样,装裱给这对夫妻的生活增色添彩。

↑白绫上墙。

张政国装裱字画,喜欢用最古老、最原始的方法“精装”,即用单宣裱两层。 “有收藏价值的名字画用这种方法装裱不易变形、而且能长久保存”。自从夹宣出现后,很多人图省事,用夹宣裱一层就算完事,但字画容易变形。

↑将字画用水喷湿。

↑将喷湿的字画轻轻提起。

装裱中最能体现功底的是名画“揭裱”,即把老旧的字画揭下来重新装裱。老旧的字画由于被氧化出现残破,需要将画芯揭下来修复后重新装裱。前几年,一位怀化顾客带着几幅祖传的字画来找他,“那是前清朝时的作品,由于保存不善,多卷几下一抖,就成条状往下掉”。当时这位顾客准备拿到北京荣宝斋去“揭裱”。后来经人推荐找到了张政国。这一找,还真是找对了人。

↑检测字画墨迹的干湿程度。

↑贴合一张干净的宣纸。

张政国曾“揭裱”过与徐悲鸿、柳子谷齐名,有着画坛“金陵三杰”之称的著名画家张书旗的一幅画。“那幅画破损得很严重,画上的‘鱼鳞’已经碎成片片。”但到了张政国手中,却神奇般地得到了修复和装裱。

​↑画心上墙。

↑日复一日,砑石的背面都被磨平了。

↑卷轴。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把装裱匠人当看医师来比喻:“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


▌文:《金鹰报》记者 任琼瑨

▌图:冰山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