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老友故事|清明将至,说说心中的思念

又到了一年,在“雨纷纷下,欲断灵魂”的季节,人们祭祖、扫墓、追忆亲人,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尊敬。

几位读者讲述了恩师和亲人的故事,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追忆启蒙恩师

董军:王志国是省会的一位退休干部。由于酷爱写作,退休后他成为报社的通讯员。他写的文章生动感人,经常在报纸上刊登,如:《五朵金花的大学梦》《为爱戒烟》《老师鼓励我当好兵》等。

2017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王志国认识了。随着了解增多,他知道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便动员我向报社投稿,并送给我许多报纸、杂志,让我从中学习,提高写作技能。我苦于缺少素材,他就告诉我不要只盯着一个话题,生活绚丽多姿,各个方面都可以写。他指出了几个方向供我参考,哲理、旅游、美食等。

前年年底的一天,王志国发来微信,告诉我《燕赵老年报》有征文活动。我虽然也投过几次稿,但是信心不足,怕写不好。他鼓励我打消顾虑,放手去写。稿子完成后,我先发给了他,请他修改。王志国看过后说了一句:“是篇好文章。”类似这样的评语,每次投稿他总会说上几句。

王志国像一位老师,耐心引导我走进了投稿的行列。我像一位小学生,习惯了有他为我带路。我的稿件在《燕赵老年报》发表了,平生第一次投稿成功,给我带来很大惊喜,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让我意识到,遇见好老师真是幸运。

2019年7月,王志国查出了肺癌晚期。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有所控制。他笔耕不辍,《一个肺癌晚期患者的自述》就是在出院后完成的。在这篇几万字的叙述中,既有王老师对疾病的客观认识,也有对生命的无限渴望,更有对家人、朋友的眷恋之情。除此之外,王老师没有中断投稿,最后见到他的文章《一碗饺子的启示》发表在去年3月8日的《燕赵老年报》《忆往昔》版上。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王老师的腿部,他虽拄上了双拐,但头脑清晰,仍叮嘱我坚持写作,有了稿件就发给他看。

去年7月9日,我去看望王老师,只见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脸色灰暗,见到我就说:“这次从医院出来怕是写不成了。”没过几天,王老师发来几组词:小草渺小、心胸宽广、特立独行、顽强、精神永存。又发来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猜王老师病情恶化了,否则,他是不会让我将这些词串成一篇散文的。“荒原小草”是王老师的笔名,他想让我代替他来完成最后一篇文章,我内心除了感激外,剩下全部是悲伤。原以为找到了靶向药物,可以延长他的生命,没想到那次探望竟是最后一别。

之后3个月我们的联系少了,我不敢给王老师打电话,怕听到坏消息。去年11月初,他的微信头像换了,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打电话到他家里,他的老伴告诉我,王老师已于10月25日离开了这个世界。

放下电话,我注视着窗外,站了很久,心里空得像是没有东西托住一样,直往下沉。这天我在日记中写道:“王老师走了,我失去了拐棍,以前他帮我改病句错字,联系编辑,帮助发稿,如今再没人帮了,报社的征文信息从他那儿也听不到了,我不得不学着一个人自立起来,这种剥离撕裂的成长令人痛苦、难忘。”

记得王老师对我说过的话:“一定要坚持写下去,因为文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写作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没能见王老师最后一面,我就用这句话向他告别吧。我相信,王老师已经回归了精神家园,此时,他可能正坐在温暖明亮的屋子里又开始了新的写作。

母亲,我永远爱您

邢云凤:临近清明,越发思念亲人。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回老家祭奠双亲,我常常独自一人静静地出神。往事如烟,思念久久挥之不去。近几日经常梦见父母亲健在时的情景,远在异乡的我独自承受着失去双亲的悲痛……

母亲离世的那一刻,我和三姐守在母亲的身旁,我们姐妹俩谁也没有想到那一天母亲会离我们而去。我们整整哭了三天,哭得我们死去活来,记得乡亲们要把母亲遗体放入灵柩的那一刻,我使劲拽着母亲早已冰凉的手,死活不愿意离开母亲……如今,想起在灵柩里静静躺着的母亲,我仍是感到魂断心痛、撕心裂肺!我整整喝了半年的中药才把身体调理过来。

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很清苦,我们姊妹兄弟6人,手巧勤快的母亲会做缝纫活,她就做好裤子拿到集上去卖。那时候我们还不懂事,常常盼着母亲去赶集,盼着母亲买回好吃的油条。那时候哪里体会到大人的辛苦。我们姐妹小的时候,为了维持生计,母亲独自一人背着粮食坐火车去外地换红薯干。她一辈子不闲着,到现在,全家老小的鞋里还垫着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的鞋垫。

我记得小时候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还在油灯下给我们几个孩子缝补衣服、做鞋子。有时我醒来问母亲:“夜深了,您怎么还不睡?”母亲低声催促我:“你快睡吧,我不困。我给你们把这件衣服缝好再睡……”后来外甥女、我的儿子等小一辈的孩子们还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棉裤、棉袄。如今,母亲离开我们10年多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仍是那样的慈祥。

可能是长期不在母亲身边的缘故,在母亲刚去世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难以接受母亲去世的现实,总认为我在他乡上班,而她还在老家。只有拿起电话想和她通话时,理性才唤醒我:母亲已接不到我的电话了,永远也接不到了……此时,愁思、沮丧就会一起向我扑来。对母亲的思念,让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心中的惆怅和失去母爱的痛楚。

母亲,我永远爱您,您那无私奉献的母爱,我们做儿女的铺开蓝天、大地也写不尽,也报答不完。

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母亲的孩子,好好尽我的孝心,希望我们的母子缘很长很长……

思念我的老伴

梁风山: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就要到老伴走后的第二个清明节了。

从1956年11月我和老伴结婚,至今已经快70个年头了。结婚后老伴离开老家的父母,而我因工作原因常年不在她身边,留她一人独自生活。那个年代,我的工作单位属于流动性质,没有固定的家属居住地,老伴住的都是临时搭建的平房,有时住的还是席棚。当时的住宿条件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冬天没有暖气,只能在屋内生火做饭,买煤、打煤饼这些活儿都是老伴一个人干,夏天也是在屋子里生炉子做饭,真是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火炉。

女儿刚出生时,生活用品极度匮乏。老伴和女儿在内蒙古包头市生活,由于营养跟不上,奶水不够吃,老伴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去卖牛奶的站点排队,抢购每天供应的二两牛奶。有时候牛奶货源不足,只能给女儿喂些米汤。由于营养不良,女儿比同龄的孩子瘦小很多。

1963年儿子出生了,老伴带着两个孩子生活,真是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1966年,老伴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我听女儿说,有一天晚上,老伴发烧得很厉害,不得已只能让6岁的女儿在深夜摸黑去找邻居帮忙,把老伴送到医院。即使病成这样,老伴还是咬牙坚持不住院,就是怕两个孩子没人照顾。

那个年代,买煤也是家里一件大事。由于孩子们年纪小,老伴不得不拖着病弱的身体自己出去拉煤。有一次赶上下大雪,煤车陷在泥泞的路上,怎么也拖不上来。老伴当时的心情可以用绝望来形容。一想起这些事,我心里就特别难过。

后来生活条件改善,孩子们也长大了,我也调回了石家庄,回到了老伴身边。我们住上了楼房,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家里也买了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做饭用上了天然气,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缺。可没几年,老伴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女儿、儿子对她都很孝顺,但最后老伴还是走了。

老伴走后,当我难以入眠时,当我散步晨练时,当我翻阅相册时,她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眼前,禁不住悲伤落泪。老伴,我好思念你。

无法弥补的遗憾

李国新:清明节到了,我又想起爷爷。

上世纪90年代初,爷爷70多岁,身体不好。那段时间他的行为有些怪异,我不在家时,他就到我的房间翻箱倒柜。那时家境拮据,也没有什么值钱东西,但有时我会买一些给孩子吃的零食。对爷爷的行为我一直装不知道,怕爷爷多心。

可是,有一回爷爷到我的房间,把一包没抽完的“黄鹤楼”香烟拿走了。我不抽烟,那是办公室用来待客的,我带回来是想留着下次用。我发现烟不见了,就问爷爷,爷爷笑着说是他拿了。其实,爷爷一根也没有抽,我不知为什么来了无名火,说了一些后悔至今的气话,爷爷也气坏了,他把烟还给我了。那段时间,我俩都不说话。

后来,爷爷生病走了。走的前一天晚上,他还问奶奶,易长还没回来吗?易长是我的小名,我小时候多病,爷爷希望我容易长大成人。后来奶奶告诉我,这是爷爷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直到那时,爷爷还记挂着我,我听后嚎啕大哭,后悔自己不懂事。奶奶说爷爷是生病了,他之前从不拿别人的东西,让我不要计较。

这件事压在我心头几十年了。遗憾不能弥补,愿爷爷可以原谅我。

清明时节悼念母亲

郭润生:我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她有一手纺线、织布的好手艺。我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祖父母已年近70岁,两个哥哥参军在外,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肩上。

母亲裹足缠脚,但还是经常到地里干农活,锄地拔草,除虫施肥。到了春冬季节,母亲就开始织土布,我记得自己常常在睡梦中被机杼声惊醒。就这样,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母亲飞针走线,做衣衫、鞋袜。

我穿上母亲做的粗布衣服、鞋,揣着一块石板去上学。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学校教书。母亲嘱咐我好好教农家子女,农民不能当“睁眼瞎”。再后来,我开始教高中,仍然盖着粗布里子的被子,记着母亲的谆谆教导。千言万语,慈母的恩情说不完。

1981年,母亲70岁时因病去世。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不由得想起勤劳善良的母亲,希望您在天堂好好休息,不要太累了。

儿子,我们很想你

王银海、宁秀兰:尚清吾儿,光阴似箭,你患病早逝,弹指间已23年,但我们对你的思念却日益蔓延滋长。

你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是学校的好学生。工作上也被领导赏识,担任厂团委书记。后来,你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我们怎么舍得如此优秀的你离去。

1993年,你得了“扩张型心肌病”,6年后离开了我们。你才39岁啊,白发人送黑发人,让我们悲痛欲绝。尚清你不用担心,现在你的儿子已成家立业,有了一对可爱的孩子,孩子们都己经上学,而且学习成绩像你一样十分优异。我们虽然都年逾八旬,但身体健康,你放心吧,不用挂念我们。

■记者感言

一份恩师之情,令董军难以忘怀,王老师的离世成了她铭记一生的遗憾。邢云凤道出了万千儿女的心声:父母在世时,自己能珍惜,好好地尽孝,该有多好。梁风山与老伴一同从贫苦日子里熬出来,只求年老了能多享享福,老伴却撒手人寰……

每到清明节,我们总会想起身边去世的亲人,缅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珍惜眼前人,不再留下遗憾。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