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点击“深圳街网”即可订阅!

24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被列入2016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了国民对24节气的高度关注。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它是一种特殊的阳历,是我们中国人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并且分别予以命名的一种时间制度,和同属于太阳历的公历日期基本是相对应的。但是和公历不一样的是,这个时间制度是太阳历和物候历的结合,它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特定的季节、物候、气候相关联。这点首先就突出表现在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有八个反映了季节变化,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有四个反映了物候变化,像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还有五个反映了温度变化,像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还有七个反映了降雨降雪,像雨水、谷雨、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等。其次突出体现在附属于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候上,我们知道,每一个节气都分成了三候,每一候是五天,共七十二侯,比如像小满,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麦秋至。直接能够反映出来气候和物候是直接相关联的。

二十四节气完整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作为天文历和物候历的一个精妙的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有人甚至称它为我们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它是古代民众在长期生产实践当中不断求索认知总结的智慧结晶。

我们有一个历史学家叫柳诒徵,他曾经说过:“古之圣者,殚精竭力。”从羲农一直到尧舜这样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才获得成功,那么这里面就是包含着对测度时间的一个历史,这其中包含着对节气的探索和掌握的。二十四节气它正是中国人查玄项之运行,示人民以法首的这样一个产物,古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尤其是太阳周年的运动来认知一年当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这样的一套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是我们中国传统时间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在《尚书》当中就已经出现了,《尚书·尧典》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也就是说当时是根据日影的长短,以及黄昏时分南中天的星象来判断这个时间,来测度这个时间,确定季节、月份。从这里我们看出当时已经发现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二至和二分,里面日中、宵中就是春分和秋分,日永和日短就是夏至和冬至。也就是说把握住了二至二分和季节变化的关系。

除了文献记载的史料之外,考古的发现也提供了一些证据,比如说200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观象台,以实物来表明,至少四千年以前,我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测定节气的专门技术。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地方就是尧都,如果真的如一些专家所说是尧都的话,就有考古的发现和文献《尧典》当中的记载来互相印证。

根据考古发现,山西襄汾的陶寺观象台由十三根夯土柱搭建,成弧形。考古队就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的夹侧来观测塔儿山的日出方位。从这个观测点来测算,圆形的地方观测塔儿山的日出方位,发现从第二个夹缝看出的日出是冬至日,从第十二个夹缝看出的日出为夏至日,从第七个夹缝看出的是春分和秋分。那么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四时八节,也就是二至、二分、四立都已经出现了。像《左传》昭公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这里面的分、至、启、闭,就是二至、二分和四立。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出现,公认为是在西汉时候的《淮南子》中,当时的节气顺序和现在的相同,但是名称上还是略有差异,比如说惊蛰称为雷惊蛰。在另外一本比较完整的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著作《逸周书》当中,节气的顺序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说惊蛰是排在雨水前的,谷雨是排在清明前的,这就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是不断丰富,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被定入了历法当中,自此以后,它一直就成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国家事务,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伟大发明?这里面学者也在寻求其中的原因,因为人类生存的时间维度,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需要统一的节奏来安排生产和生活,需要记录历史的,这些都必须要测量时间。那就必须要掌握测量、记录时间的方法。不同的社会其实是有不同的时间单位和不同的计时方式的,比如古埃及人,他们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在观察尼罗河的涨落和天象关系的基础之上,制定了现在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太阳历。

世界这么大,中国形成了二十四节气,首先和自然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它才会有明显的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在地球上实际上只有中纬度地区才有这样的条件,就是四季分明。也就是说,它只能出现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带,我们国家地域非常辽阔,黄河中下游地域正处于中纬度地带,这个也就是我们一般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之地。

第二个是和农业文明的发达有关系。我们国家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我们国家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农作物是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的,农业生产和它的生长规律相一致,要春种,夏耘、秋收、东藏,才可能有好的收成。

一方面中国人很早就强调要不误农时。由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很早就采取了一个精耕细作的模式,对于准确把握时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成为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出现的重要的因素。另外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达,也为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比如说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满、芒种,就是掌握了农作物生长规律之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它对于农业生产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我们有句谚语叫“种田无好例,全靠看节气”。这是节气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一个高度概括。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可以说为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提供了客观基础,但是这样的客观基础其实并不一定导致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事实上,在历史上确实是出现过其他的节气系统,比如《管子·幼官》里面就保存了三十节气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下每个节气是12天,不像现在的节气,每个节气是大约15天左右。那么不同节气系统的存在,就说明在客观基础之上,人为的划分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也就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创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我想也是不为过的,不过正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取代了其他的节气系统,一枝独秀。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不是三十节气成为我们的时间制度?按照刘小枫教授的说法,二十四节气出现之前,人们依靠月相来观察确定时间,并确定一年为四季、十二个月和360多天的传统时间框架。由于这种框架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划分节气很难不考虑这一套系统。那么在这一套时间系统面前,三十节气就显得左右为难,它既不能被四平分,从而让一年四季当中每一个季节的长度相等,也不能被十二去平均,处理和十二个月的关系。相比之下二十四节气就可以左右逢源,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下,每个季节是有六气,每个月是有两气,很均等,很平衡,使用起来也比较的方便。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二十四节气它是我们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作者: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稿”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