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里冰箱里可能没有肉,但鸡蛋绝对不可缺少。
而对于农村人而言,鸡就更加重要了,几乎就是家庭成员之一。鸡在农村的重要角色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养鸡,对于人们来讲,鸡好像不是家禽,而更是一个生产工具——一个产蛋的工具。
每次听到自家的鸡在自豪的“咯咯哒”时,就会自然的跑到鸡窝里找鸡蛋,兴高采烈的拿走鸡蛋后,留下一个好让母鸡下次还在那里下蛋;
有时发现某个鸡好几天不下蛋了,妈妈就说“去找找,它肯定在其他地方有窝”,然后一番搜索,发现一窝鸡蛋,那真叫一个高兴;
奶奶说,不能让鸡攒多了蛋,否则它会抱窝,可是有时候它没有攒到蛋也会进入抱窝状态,大家就很遗憾,想着法儿的让它不再抱窝,也不知道那些法儿有没有用,反正它最后无蛋可抱窝,隔了一段时间也就好了,继续下蛋……
那时,鸡蛋似乎有着现在的钱或者礼物一样的功能——过生日的时候,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都会送几个鸡蛋过来,表示祝福;期末考试考了前几名,爸爸妈妈就煮两个鸡蛋,以示奖励……
由于母鸡能生蛋,因此很少有人家会杀鸡吃肉,每只母鸡似乎成了一个家庭成员一般,和我们相伴好多年。
偶尔某只母鸡生病了,无精打采的,也不吃东西,一家人就很着急,用各种土办法为它治病,要是后来母鸡还是死掉了,一般不会吃它的肉,都是找个地方给埋了——这待遇不是一般的好。
可公鸡就比较惨了,长大后很快就会被卖到市场上去,结局大家都猜得到,杀了吃肉呗,谁叫它光吃粮食还不能像母鸡那样下蛋呢。
总之,鸡和鸡蛋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部分,这是城里人体会不到的。
然而,小时候一直没搞明白一个问题,别的鸟都是到了繁殖季才会下蛋,基本上一年一次,可鸡为什么可以每天都下蛋呢?这难道是专门为人类设计的吗?鸡下蛋难道不是为了繁殖后代吗?没有公鸡它为何也会下蛋呢?
长大后学习了很多科学,懂得了进化论,经过长期思考才明白,哦,原来如此,这里面原来大有文章。
说实在的,这些问题真不是网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解决我的所有疑问,只能自己去思考了,今天给大家分享出来,文字较多,但希望大家耐心的阅读,最后点个赞或者拍个砖。
鸡蛋是什么?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鸡蛋其实是鸡的一个独立的精密的生殖系统,相当于一个可以让受精卵自我发育成小鸡的子宫,如下图:
卵壳在外面为“子宫”提供坚实的保护;
卵白相当于羊水,提供缓冲的作用,还能提供一定的养分和水;
气室提供气体交换和缓冲作用;系带把蛋黄固定在中间,防止撞击损坏;
卵黄膜相当于一层细胞膜,是半透膜,也能提供保护;
暖黄则包含鸡蛋的大部分营养,为小鸡的发育提供各种营养物质;
蛋黄表面有一个白点,未受精的话叫胚珠,受精的话叫胚盘,胚盘稍大一些,直径约3毫米左右。
小时候的课本里说,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其实不准确,如果没有受精的话,卵黄内可以算作一个细胞,不过遗传信息不完整,只有一半。
但现实中的鸵鸟蛋几乎都是受精的蛋,其胚盘包含了成百上千个细胞,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很快就开始分裂了,因此鸵鸟蛋不是一个细胞,而是包含很多细胞。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小鸡未破壳时也是需要呼吸的,可鸡蛋的气室那么小,氧气根本不够。怎么办呢?
其实,每个鸡蛋蛋壳都有7000多个很小的毛孔(如下图),能让二氧化碳排出和新鲜空气进入,其实也正是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制作皮蛋和咸蛋。
显微镜下的鸡蛋壳
总之,鸡蛋就是一个独立孕育小鸡的生殖系统,各种巧妙的设计,都是为繁殖下一代做准备的,如果人类以后发明一个可以怀孕的机器,可能就会参考鸡蛋这样的模型。
不过,鸡蛋有一个设计似乎不那么合理,那就是不受精也能下蛋,这样的蛋不能繁殖后代,还白白的浪费资源。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
不受精为何能下蛋?
其实,不受精也下蛋的特点并不是鸡所独有,几乎所有的鸟类都有这个特点,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养过其他家禽鸭、鹅,甚至野鸡、鸽子、鹦鹉等鸟类的人。
那么,为何鸟类都可以不受精就下蛋呢?
其实,鸟类的下蛋就跟女性的大姨妈一样,就是周期性的排卵,有没有雄性都会照旧。
看看母鸡的生殖结构,如下图:
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然后被卵泡包裹,卵黄物质逐渐积累增多,直到撑破卵泡,开始排卵;
暖黄来到漏斗部后稍作停留,等待受精(如果近期交配,精子会保存在漏斗部),可是不管有没有受精,下面的过程也都会继续;
接下来,暖黄通过膨大部、峡部,暖黄外面就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蛋白;
到了子宫后,形成蛋壳,一颗成熟的蛋就形成了。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只要开始排卵了,后面的过程就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受精与否根本不影响下蛋,影响下蛋的只是排卵的时间,动物的大姨妈生物钟,比如是否繁殖季节,当然人类还可以用激素等方法影响这个生物钟。
那么问题来了,鸟类不受精的卵子为何不能像人类一样果断放弃呢?干嘛还要继续走流程呢?
祖先的遗传
其实,不受精也排卵的机制是鸟类从祖先那里继承袭来的。
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而爬行动物都是可以不受精就排卵的,比如乌龟、蛇都是如此。而爬行动物的祖先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古代鱼类,鱼类排卵到体外后才受精的,因此排卵跟受精更没有一毛钱关系了。
其实人类,以及不少哺乳动物同样是不受精就排卵的,哺乳动物中只有袋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兔形目、食肉目的动物,具体的如骆驼、猫、兔子等是需要交配刺激才排卵。
总之,对于大多数动物而言,受精和排卵都是独立的两件事,鸡有这个特点,不过是自然而然的遗传了其祖先的特征而已。
在自然界,不受精就产卵是常态,而把受精作为产卵的前提的才是特殊,因此,我们认为鸡不受精就产卵很奇怪不过是人类的想当然。
不过,问题来了:受精刺激排卵和不受精也排卵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呢?前一种难道不是更加节省资源吗?为何自然界没有淘汰后一种呢?
可有可无的优势
事实上,在自然条件下,这两种方式没有谁比谁好多少,半斤八两而已,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对于鸡在内的大多数动物而言,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出现排卵而不受精的情况。
鸡和鸡的祖先红原鸡,都有一个特殊功能可以保证其大部分卵受精,那就是母鸡可以把公鸡的精子储存起来,保质期可以长达一个月,这是人类远远比不上的。
而且,公鸡母鸡在一起时交配频率很高,因为交配时间短根本不费啥事,公鸡把泄殖腔和母鸡对上,倒进去就好,一秒钟解决战斗。
另外,鸡属于群居动物,公鸡和母鸡是生活在一起的,基本上不存在母鸡在繁殖季一个月都遇不上公鸡的情况,除非出现大灭绝事件,或者BUG级的人类可以帮它们做到。
可见,对于自然条件下的母鸡而言,精子是相当充足的,很难出现不受精就产蛋的情况,因此,也就不存在浪费资源的问题了。
至于有的动物进化出不浪费的资源的排卵方式,那也勉强算个优势吧,不过这点优势也不影响什么,有没有都一样,都能很好的繁殖后代。
再说了,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不也是不受精就可以排卵的,浪费也不少嘛,咱也没觉得怎么着啊,是吧!
孤雌生殖——意外的优势
另外,不受精产卵还有一个很少用到的好处——孤雌生殖。
当出现极端条件,比如食物匮乏,天敌太多,周围的雄性都死绝了,那么此时,雌性就可以独自繁殖,这在低等动物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孤雌生殖虽然只是基因的原地踏步,但至少保证了血脉的传承。
据科学家研究,部分鸟类也存在孤雌生殖的现象。
1953年美国科学家奥尔森就意外的发现,14%的小种白火鸡的未受精蛋可以发育,而且都是雄性,不过发育出来的小鸡很虚弱,大多会夭折,只有极少数能发育成熟,并能正常的繁殖后代。
因此从理论上讲,当一个区域只剩下一个雌性火鸡时,这只火鸡单靠自己的力量也能保证种族的延续,因为它可以和自己孤雌生殖产生的雄性后代组成一个种群,只不过整个种群的基因全是来自于它。
由于基因过于单一,这个种群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遗传病,甚至畸形,但这也总比种族灭绝好吧。
鸡应该也具有这个功能,之前挪威有新闻报道,一女子从超市买了一打鸡蛋回家后,不经意的放在恒温箱里,三周后竟然孵化出了两只小鸡来。
要知道,超市里的鸡蛋都是未受精蛋的,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了鸡也具有孤雌生殖的能力。
当然,在历史上鸡是否使用过孤雌生殖,我们无从考证了,不过,使用过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毕竟在漫长的进化史中,生物大灭绝事件频发,冰川期更是一波接一波,鸡能够活到今天,说不定就有孤雌生殖的功劳呢。
总之,不受精也下蛋的机制并不是为人类专门设计的,而是大自然的进化使然,目的只有一个,繁殖后代,保证自己的物种持续下去。
母鸡不需要公鸡也能产卵,不过是遗传了祖先的特征,而且这个特点也是绝大多数动物的特征,在自然条件下,这个看似浪费的特点其实一点也不浪费,因为受精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极端情况下的孤雌生殖或许还能拯救种群于水火之中,保证物种的延续。
只是在遇上人类后,鸡的这个特点才成了问题——如果人类不希望母鸡繁殖后代,母鸡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公鸡,连公鸡长啥样都不知道,哪里还有洞房花烛夜,只能乖乖的每天为人类下蛋。
或许,对于鸡来说,人的存在才是最大的不合理,人类硬是把鸡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变成了不合理的事情,还觉得不合理的事情是合理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