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Z世代眼中的数字遗产:社死前,财产留给亲人,账号必须注销

最近,中华遗嘱公布了《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已满17岁。

截至2021 年底,90 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 1204 人。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愿意立遗嘱,而遗嘱里也有相当的比例关注到了“数字遗产”。

究竟在Z 世代的眼中,要不要早立遗嘱?要不要把数字遗产列入?是否愿意让别人继承?南都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听听他们对数字遗产的不同看法。

社交软件

追星、日常 相似地记录生活

据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发布的《2022年网络概览报告》,社交媒体用户增长继续呈上升趋势。现在全球有 46.2 亿社交媒体用户,同比增长 10% 以上,新增4.24 亿用户。社交媒体用户的数量现在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58.4% 。

作为46.2亿社交媒体用户之一,95后小徐喜欢电竞、Kpop。上周他追的男团NCT dream回归了。于是他每日0点都准时在豆瓣小组里更新日榜数据,每小时也会一更新歌曲的收听量、涨跌幅和销量等。豆瓣也是他最常用的社交软件之一,在豆瓣兴趣小组里,他几乎不参与讨论,只更新数据。

豆瓣上的明星兴趣小组。

另一位95后小冯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追星女孩。但她喜欢在微博上记录追星日常,点赞转发各种关于自己喜爱的明星,她的微博个人签名写着“佛系追星”。

在社交软件上记录已经成为Z世代的一种生活习惯,据研究人员分析部分头部平台用户账号变化情况,认为:到21世纪末或下个世纪初,一些平台生理死亡的数字用户,将超过活着的用户,其数量以十亿计。由此,不仅仅是现实世界里的房产、存款,你正在冲浪所产生的数字遗产也将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数字遗产

打卡是因为想念

什么是数字遗产?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提出:数字遗产是特有的人类知识及表达方式,它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技术、法律、医学以及其他以数字形式生成的信息。当人们每天都要花至少2小时 27 分钟在社交媒体上的今天,无论是你支付宝里的余额,微信微博上发布的内容,还是王者荣耀里价格不菲的皮肤,都构成了物理肉体之外,数字的你。

当“物理的我”消失,社交媒体上留下的数字痕迹又让怀念多了一种方式。“我有一个朋友去世了。比如某年某天我们一起做过的事,到了这个时间,我就会在微信上找他,就说今天是多少年了,我好想你啊。如果你还在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00后小谢表示。

除了跟自己最亲近的朋友打卡,在已逝的公开账号下打卡也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大众的一种弱连接。2022年4月1日是港星张国荣逝世19周年纪念日,小冯在朋友圈转发了一首《玻璃之情》表达对他的思念。“想打卡哥哥张国荣的社交账号,但他没有任何社交帐号。所以就会打卡一下唐鹤德的ins(账号)。因为很想念哥哥。”小冯表示。

熊顿,那个患癌却以自己为原型创作出 《滚蛋吧肿瘤君!》的女孩于2012年逝世。截至发稿前,熊顿的最后一条动态下面依然有网友在评论区盖楼留言。“来看看你”“今天加油吧,像你一样。”熊顿呀,今天好吗,那里没有疫情吧。天天开心啊。”网友在评论区频繁地记录着想念,也在记录着自己的生活。

熊顿最后一条动态下依然有网友打卡。

在这些信息依旧公开的账号里,网友们在不同时空共同在场打卡,既成为逝者成为未被世界忘记的凭证,也是类似树洞一样的个人情感的寄托与陪伴。

遗嘱规划

账号注销 财产可列入继承

2020年7月,中华遗嘱库迎来了年纪最小的遗嘱人小亮。他是一名网络写手,由于自己平时作息不规律,经常在熬夜工作。他想要立下一份遗嘱,遗嘱里处分的财产主要是自己创作网络小说的著作权和存款。他将财产分给父母和朋友。这也是2020-2021年中华遗嘱库迎来的最小遗嘱人。

据悉,在2020-2021年,共有223名“00后”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其处分的财产以“银行存款”、“虚拟财产”为主,其中虚拟财产的占比达17.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数字财产写进遗嘱。

“00 后”遗嘱内涉及财产类型统计图。(来源:《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1》)

对此,小徐认为,把数字遗产列入遗嘱是个人对自己个人信息处理的权利,也有利于让家人朋友在身后更好地去了解自己不展示在他们面前的一面。自己表示理解,但是自己只会把虚拟财产列入,留给家人,其余的社交平台账号更希望永久注销。

对于Z世代来说,强大的隐私保护意识,让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有更多的想法和主导权,提前安排身后事或许并不难以接受,将与物质相关的资产纳入继承也是大家考虑的范围。但毕竟网易云的一条评论,朋友圈的一条分组可见的文案,微博里一条只对朋友可见的动态都有着具体的语境和表达,这或许代表着与现实世界里截然不同的你。

“我网上冲浪的这些内容如果被别人看到有些‘社死’。所以不希望列入遗产,只希望去世后马上销毁。”小冯表示。

小谢也认为,有些内容比如自己去酒吧,就不对父母可见,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样不好。

公开即“社死”,或许是更多年轻人心中的想法,哪怕是对父母公开。

“清明时节 遥寄哀思”系列报道

统筹:方军 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李思萌 实习生 崔眠曲

数据来源:《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1》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