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鄂尔多斯
水灰量
现在是品牌出现的世界,是明亮品牌的时代。
你知道鄂尔多斯最老的品牌是什么吗?是鄂尔多斯酒!俗话说,人活年轻,酒喝陈酿。无论在江湖朋友小聚还是庙堂大宴,上一坛陈年老酒,宾主无不快乐之至。陈年老酒,多少年为好?俗话又说:酒放10年,黄金不换。一般来说,民间的酒哪能存放到10年!即便是多数酿酒的酒家,大概也很难做到。把酒存放至15年,20年乃至30年,我想其前提条件是酿酒的酒家必须存活20年30年,酒家若倒闭,那酒自然也就随之消亡。至于那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千年历史,可进贡皇家,至今名扬天下。曾经见过这样一则汾酒广告:汾酒必喝,喝酒必汾。巧用谐音,幽默而贴切。所以一个酿酒的酒家一旦有了年头,其身份和产品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据史料记载:“民国20年(1931年),东胜全县有7家酿造白酒的缸坊,县城内苏红洞缸坊最为出名。抗日战争时期,因粮食奇缺,绥远省政府下令关闭所有缸坊。抗战结束后有数家缸坊恢复生产。至50年代初,这些缸坊全部关闭。1959年,县粮油加工厂设酿酒车间,生产白酒。1963年7月,县粮油加工厂酿酒车间改建为县制酒厂。采用盒式制曲土法流酒。
此后的东胜酒厂,和所有的企业变迁一样,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大多数人基本上有所了解。而对于鄂尔多斯酒年轻时候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则未必知道。
上个世纪80年代时我在东胜二中教书,老师们早晨上班时拿一包方便面,到办公室用搪瓷的茶缸泡着吃,有一种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感觉。那个时候,各种票证先后取消,街上的个体饭馆儿日渐多了起来,商店里的商品也丰富了许多,尤其是酒,再也不是本地产的鄂尔多斯酒独占市场了。而在80年代以前,瓶装的鄂尔多斯酒,那是非常金贵的,一般人很难买得到,逢年过节,或红白事宴,一般都是买散酒,谁家要是在请客的时候摆上一两瓶“封口子”鄂尔多斯酒,因其商标是绿色的,民间俗称“绿圪蛋”,那是非常气派有面子的事情。
1980年9月,由县骨胶厂改建的县第二制酒厂投产。1981年,伊盟水泵厂转产白酒,改名为伊盟制酒厂,酿酒工艺流程采用“老五甑操作法”。主要产品有“双骏牌”白酒及豌豆烧酒,该厂于1985年转产。此后,达旗也有了制酒厂,注册商标是一匹黑色的骏马,商标没有附加名称,就叫白酒。人们习惯上就叫“黑儿马”酒。其时,商店里还有了北京二锅头、泸州老窖、洋河大曲、西凤酒、汾酒、四川的绵竹酒、河北的沙城老窖等等。这些酒当时好几块钱一瓶,已经是价格不菲。有那么几年,东胜人过年时时新买好几种酒,亲戚朋友来拜年时,摆出好几种酒,让客人把每种酒都品尝一两杯,以此为乐事。记得是在1988年春节,正月初二我们几位同事到另一位同事家里拜年,他拿出12种酒,各种酒瓶花花绿绿摆下一大片,除了主打鄂尔多斯酒以外,每种酒喝一杯,直把我们喝得烂醉,主客双方皆大欢喜快乐无比。 也就在那几年,同事、朋友、同学互相拜年蔚然成风,不过那时拜年是不拿礼品的,相互拜年是一种纯粹情谊的表达。从早晨开始,一个人走到另一家,小坐片刻,喝一杯茶,品几杯酒,抽一支烟,然后两人相跟着到另一家,也是小坐片刻,讨论接下来先去谁家,目标既定,三个人相跟着就走,就这样人越聚越多,时间也就到了中午,就在最后这一家吃饭,饭菜是年前就早已准备好的,先摆上凉菜,开始喝酒,这一喝,说不定要喝到什么时候。到下午两三点以后你看吧,大街上走着的,有的步履蹒跚,晃晃悠悠,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烂醉如泥被自行车像驮口袋一样在后衣架上横驮着。那情景你就不由地想起那句“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唐诗。不管市面上酒的种类有多少,在鄂尔多斯本土,鄂尔多斯瓶装酒依然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地位最有面子的酒。有一则真实的故事就足以说明。当年伊盟中药厂是鄂尔多斯无人不晓的金牌企业,厂长张明瑞自然名满鄂尔多斯。有一年,张厂长为其儿子还是女儿办婚宴,请来乡下众多亲戚、老乡。酒宴上,给上的是茅台,那时候的茅台一瓶12块钱,绝对是酒中天价。然而,事宴过后,张厂长却落了一身的不是,亲戚朋友老乡逢人便说:啊呀!还大企业的大厂长,办一回事宴连一瓶“绿圪蛋”也不得给上!上的那是甚酒了!真难喝了!这件事在鄂尔多斯风传,被懂酒的干部们作为笑话。还有一则故事,是从准格尔旗传出来的,有人说是真的。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生活普遍还比较拮据。准旗马栅有父子二人,经过一年的劳作,生活有了提高。过年时破例买了一瓶“绿圪蛋”酒来犒劳一下自己。由于天寒地冻,过河时,父亲不慎滑倒,瓶也破了,酒也洒了,父亲舍不得酒,爬到冰面上用嘴嘬酒,看到一旁发愣的儿子,骂道,赶紧给爷喝了哇,不喝还等上菜的了?故事也好,笑话也罢。鄂尔多斯酒的品质声誉那是没得说的!鄂尔多斯酒至今已有57个年头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起伏跌宕,故事满满。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品牌依旧响亮,这个产品在不断升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