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梦见老鼠是什么意思、梦见打死老鼠是什么意思

[试验点研究]

一、小说的一般开始方法

1.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提高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

2.前后呼应式,作用是紧密完成小说结构。

3.逆栖的开始是制造悬念,吸引人。

4.怀疑式的开始是质疑、设定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引导下面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5.风景仪式的开始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树立基调,突出人物的心情。

二、小说开头的一般作用

1.描写环境,营造氛围,烘托气氛。

2.为整个小说打下某种契机、铺垫、伏笔、对比、反衬。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4.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5.第一人称一般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更生动。

6.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

7.点题,总领全文,衬托人物形象。

8.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9.引出话题

【考题对接】

一、相裕亭《哨雁》

哨雁

相裕亭

“大雁来了!”

有人这样惊呼,就有人放下手中的活计,仰望天空。瞬间,可见成群的大雁,如同一串串小蝌蚪似的,打遥远的天边,排成排、扯成行,或组合成各种好看的线形,一路“嗝儿,嘎儿”地鸣叫着飞翔。

“一只,两只,三只……”读过两三年书本的孩子们,还会挺着脖颈,报出那群大雁的数量。若是几个孩子一起数,自然就会有数得不对的一方,相互间发生争执,想去重数,雁群却飞远了。

其间,也有雁群在空中盘旋几圈后,随之乱了队形,前呼后拥地落下来寻找食物吃呢。

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水洼儿浅了,鱼虾却肥美了,加之与海岸相接的麦田地,一片连着一片,一直连到远处的村庄。那些远道而来的大雁们,从空中俯视到此处翠盈盈的麦苗和银光闪闪的水泡子,便饥不择食地落下来。大雁们喜食滩涂上的跳跳鱼和小沙蟹。时而,雁群还会聚集在汪塘里追逐嬉戏,等它们在水中吃腻了鱼虾,便想去岸边的麦田地里啄食爽口的麦苗儿。而盐河边的捉雁人,偏偏就选在这个时候,对雁群下手了。

他们在堤岸边的豁口处下丝扣、设陷阱、埋伏铁夹子,专等大雁们步入麦田时,绊住它们的双脚,或“扑棱”一声,将它们跌进陷阱里。这些招数,都是专业捉雁人惯用的手法。而盐河边的孩子们用线绳和渔钩,也能捉到大雁。孩子们选择生命力较强的沙光鱼、小泥鳅为诱饵。一旦那带钩的诱饵,被馋嘴的大雁啄食到,再想挣脱,就很难了。

但是,莫大的麦田、漫长的海岸线,谁能知道雁落何处?所以,孩子们下套捉雁,十之八九,空欢喜一场。

而盐区的钱家就不同了。

钱家,世代捉雁。钱家人懂雁语、识雁路,不但能准确地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还能引诱雁群朝着他们指定的地方落下来,奇吧!

说来,也很简单。大雁们惧怕人类,但它不害怕动物。雁群在空中飞翔时,俯瞰到下面沟湾、河畔里有牛羊,就认为那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为,雁群从北方茫茫的草原来,它们曾经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共同生活过。所以,此番看到家养的牛、羊,误认为又找到了它昔日的伙伴,相继落下来,不知不觉间,便落入了捉雁人的圈套。

早年,钱家人捉雁,就是利用牛羊引路的法子,去引诱雁群着陆。但是,那样的捉雁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大雁们生性胆小,它们奔着牛羊落下时,并不是落到牛羊跟前,总是要与牛呀、羊的,保持着一段距离。由此,钱家人即使把雁群从天空中引诱下来,也很难让雁群落到他们下套的地方。

晚清时,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他们把先前捉到的大雁做成标本,放在海滩上或四野空旷的麦田地里。空中的大雁,看到此处有同伴觅食,就认为是安全的栖息场所,盘旋着落下来时,往往会与“假雁”靠得很近。由此,钱家人捉雁的概率大有提高。他们设套、下网、支翻板,紧挨着“假雁”,即可奏效。

这一年,钱家人捉到一只脖颈修长的白色大雁。现在想来,那是只白天鹅。

盐区人所说的大雁,泛指迁徙中的所有大鸟。尤其是盐区的孩童们,他们分不清迁徙的鸟儿都叫什么名儿,只要是比家燕大的鸟儿,统称为大雁。其实,就大雁本身,也有好多品种。比如灰头雁、斑头雁、豆雁、雪雁、白额雁、宽嘴雁、细嘴雁等等。

钱家人用翻板,捉到那只白天鹅,可谓皮毛未损。

钱家人喜出望外,当即用线绳捆住它的双脚和翅膀,并用一根细细的柳条,穿进它的鼻孔,上下缠绕,扎牢,以防它气急败坏,啄伤人。钱家人想把那只活体的白天鹅,送到盐区的大户人家,卖个好价钱。

当晚往回走时,他们把它与那只“假雁”混装到一个笼子里。原认为那只被缚住翅膀、捆住腿脚、扎紧嘴巴的白天鹅,无技可施。岂料,半夜到家,掀开笼子一看,那只气愤至极的白天鹅,竟然把它被缚的双脚踩踏到那只“假雁”的翅膀上,将自己的修长的脖颈,死死地缠绕到那只“假雁”的脖子上,与“假雁”绞颈而亡。

见此情景,捉雁几十年的钱家老太爷,顿时慌了神!他扳开那只白天鹅的脖颈,轻叹一声,说:“这是只哨雁!”

钱老太爷说,它相当于两军作战时的侦察兵、先头部队,它的任务就是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所以,它在被捆住翅膀与双脚、扎住鼻口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自己的职责,奋起还击,与那只“假雁”同归于尽。

钱老太爷料定,后面一定有雁群(天鹅群)跟来。

果然,第二天,大批的白天鹅打盐区上空飞过。但,无一只落下来。

原因是,当天被“假雁”迷惑的,不是一只白天鹅,而是两只,一对儿。钱家人只捉到其中一只母天鹅,另一只公天鹅,看到它的伴侣落入陷阱,盘旋在此,昼夜悲鸣,不时地提醒着后面的雁群,此处险恶,不可着陆。

此后,盐河边的大片滩涂上,尽管还有雁群落下,但大都是灰头雁、斑头雁之类普通的雁群。像白天鹅,那一空中精灵,在盐区就此绝迹了!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宕开一笔,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盐区的自然环境?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大雁在空中盘旋飞舞,排成了各种各样的队形,它们对人类有着高度的警惕,但是并不排斥其他动物。

B.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鱼虾肥美,饥饿的大雁们闯进入们的生活领地,由于捕雁人的存在,危险随之而来。

C.哨雁及其伴侣以死抗争,提醒同伴这一情节将动物身上的灵性与光辉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呼唤人们呵护生灵。

D.文章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批判了人们的残忍,同时也向人们昭示:唯有放下杀戮,人与动物才会和谐相处。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展示雁群盘旋飞舞的画面,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相关的故事情节。

B.小说将一般捕雁人的捉雁手法与钱家人的捉雁手法做对比,只是为了说明后者捕雁技艺更高超。

C.钱老太爷诱捕哨雁的过程就是—场人与雁的暗斗,双方的暗战增加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D.文中哨雁与“假雁”绞颈而亡,这一情节将全文推向了高潮,哨雁的形象跃然纸上。

4.文中世代捉雁的钱家诱捕大雁的方法与别人有何不同?

一、相裕亭《哨雁》【答案】

1.①环境上:交代大雁生长的客观自然环境,这里美丽富饶,是动物们理想的栖息地。②情节上:不直接安排以钱家人为代表的捕雁人出场,使行文舒缓有致。③主题上:呼吁人们珍爱自然界中的生灵,呵护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水洼儿浅了,鱼虾却肥美了,加之与海岸相接的麦田地,一片连着一片,一直连到远处的村庄”可知,水洼儿浅,鱼虾肥美,麦田一片连着一片,交代了大雁生长的客观自然环境,这里美丽富饶,是动物们理想的栖息地。

结合“而盐河边的捉雁人,偏偏就选在这个时候,对雁群下手了”可知,下文要写捉雁人,在情节上,先交代了大雁生长的客观自然环境,不直接安排以钱家人为代表的捕雁人出场,使行文舒缓有致。

这里美丽富饶,是动物们理想的栖息地,然而文章结尾却说白天鹅这一空中精灵,在盐区就此绝迹了。在主题上,呼吁人们珍爱自然界中的生灵,呵护自然。

2.C【解析】C.“哨雁及其伴侣以死抗争”表述错误。“另一只公天鹅,看到它的伴侣落入陷阱,盘旋在此,昼夜悲鸣,不时地提醒着后面的雁群,此处险恶,不可着陆”,哨雁的伴侣并未以死抗争,另外被捕获的那只哨雁没有机会提醒同伴。

3.B【解析】B.“只是为了说明后者捕雁技艺更高超”分析不全面,还为了突出以钱家人为代表的捕雁人的残忍,并不动声色地加以批判。

4.①了解大雁的习性:钱家人懂雁语、识雁路,能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并让它们在指定地点落下。②利用牛羊引路:利用大雁对牛羊的信任,去引诱雁群着陆。③学习西方技术: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钱家人懂雁语、识雁路,不但能准确地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还能引诱雁群朝着他们指定的地方落下来,奇吧”可知,钱家人了解大雁的习性,懂雁语、识雁路,能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并让它们在指定地点落下。

由原文“雁群在空中飞翔时,俯瞰到下面沟湾、河畔里有牛羊,就认为那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为,雁群从北方茫茫的草原来,它们曾经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共同生活过。所以,此番看到家养的牛、羊,误认为又找到了它昔日的伙伴,相继落下来,不知不觉间,便落入了捉雁人的圈套”可知,雁群看到家养的牛、羊,误认为又找到了它昔日的伙伴而相继落下来。可见利用牛羊引路,利用大雁对牛羊的信任,去引诱雁群着陆。

由原文“晚清时,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他们把先前捉到的大雁做成标本,放在海滩上或四野空旷的麦田地里。空中的大雁,看到此处有同伴觅食,就认为是安全的栖息场所,盘旋着落下来时,往往会与‘假雁’靠得很近”可知,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

二、马犇《信封上的大头菜》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

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

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小说开头介绍“代写行”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B.“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也是小说的重点描写对象。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

C.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谚语和淮剧内容,语言通俗、质朴,表达生动、活泼,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

D.“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写出了兄弟俩分别之久。

3.小说中的“代写冯”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原文概括并简要分析。

二、马犇《信封上的大头菜》【答案】

1.①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交代小说的背景。

②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

③为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介绍代写行,从内容方面来看,是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介绍了小说的背景;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介绍了所需用具;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介绍了代写内容;

从情节结构方面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代写冯的故事做了铺垫。

2.B【解析】B.“大头菜是小说的重点描写对象”表述错误,“大头菜”是小说情感的载体,象征乡情、亲情,并非重点描写对象。

3.①有智慧。代写冯用为别人代写信留下大头菜标记的方式找到哥哥,可以看出他有智慧;

②能坚持。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才找到哥哥,可见他能够坚持不懈;

③重亲情。代写冯六岁就和哥哥分开,一直没忘了寻找哥哥,可见他重视亲情;

④讲原则。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写完就忘掉内容,留下印记之下还要与顾客商量,可见他讲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可知,代写冯有智慧;

从“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可知,代写冯能坚持;

从“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可知,代写冯重视亲情;

从“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可知,代写冯讲原则。

三、篓白秋《蟹》

篓白秋

清朝末年,宫廷式微,好多身怀绝技的人物流向民间,核雕艺人张大眼就是其中一位。偶然机会,山东潍县都家村的都渭南结识了张大眼,为他的手艺折服,全力接济,张大眼感激之余,就把祖传的核雕技艺传给渭南。由此,核雕这门手艺扎根潍县,流传了一百多年,也留下了获得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和数次作为国礼的美名。

然而,时过境迁,核雕也跟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跌入了低谷,传人极少,鲜有问津者。直到十多年前,在那不起眼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小事。

那一天,老刘家的三小子逃学,跑到了邻居家的果园里偷东西。不大的果园,只有那么一棵桃树长得是格外茂盛,桃子也个大鲜艳,让人垂涎欲滴。他费事巴力刚爬上树,忽听见有人喊:“臭小子,你又来了,给我下来。”

就见都老爷子手持锄柄,急匆匆赶来,逮了个正着。那小子吓得够呛,越喊他越往上爬,看样子是想从树上跳过墙头跑的意思。

老都赶紧说:“你下来,下来吧,我不打你,也不跟你家里人说。下来,我给你拿熟的吃,快点。”

他半信半疑出溜下来,手里还攥着个半生不熟的青桃。

老都一脸惋惜地夺过来。“我说你个熊孩子,这桃子能吃吗?它的核有大用处,弄好了一个桃核能顶你爹种三亩地,抓一年蟹子的。你过来看看。”拽着他耳朵到了里屋。那小子一看,桌上炕上全是桃核,分门别类雕了三国、水浒、西游记、马拉轿车、夜游赤壁等传说故事,佛像、山川、十二生肖等动物造型,或玲珑剔透,或稳妥大方,或滑稽可笑,一下子就把他迷住了。

从此,就让他--艺名“启今”的这个混小子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死皮赖脸要拜都老爷子为师,成了潍坊核雕的第六代传人。

启今生在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好在是兄弟几个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愁吃穿。就是他,自小调皮捣蛋,不正经学习,成了家里的老大难。假期里,父亲带他去田里抓螃蟹,他东跑西颠光琢磨着玩,气得父亲把蟹篓往地头一扔过来揍他。他却看着满地爬的蟹子上了神,不顾父亲的巴掌把屁股打得山响,一根筋地问:“爹呀,你说里面那个蟹子咋的啦,怎么越爬越往里呢?”

“它笨呀,跟你一样,什么时候你才能爬出去,不用我操心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这话太刺激人了,像针一样扎到了他心里。

学核雕可不容易,那些“刀枪剑戟”全是最小号的,刀子钩子铲子锉有十几种,最细的刀子跟缝衣针一般。所有工具没有一件是现成的,全部自己动手制作,光磨制刀具他就学了一年多。

艺成之后,启今第一个想法,要雕一个“蟹篓”,这一想就用了四年。等考虑成熟,从下手雕刻,到作品的完成,又耗去了八个多月。这期间,他就跟一个寄居蟹一样,整天在屋子里忙活着,没有一点效益。

那“蟹篓”用的是核雕当中最难的技巧--镂空圆雕手法,表现了蟹篓歪倒后,螃蟹纷纷爬出,有一只螃蟹找不到出口,在蟹篓里奋力挣扎的那一个瞬间。

整个作品长不足三根手指,宽一指,高二指有余。蟹篓篾条部分,只有两层纸那么厚,像一小鸟蛋壳,中间全部镂空。一个蟹篓,八只螃蟹,外面七只,里面一只,每一只螃蟹都是须目俱张,惟妙惟肖,连每个蟹足也是镂空细作。仔细端详,蟹篓里面的那只螃蟹最为精致,它怒目圆睁,爪鳌张扬,活力十足。

作品雕刻完成后,启今喝了整整一瓶白酒,病了十多天。那年,他刚满20岁。

那年,在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评选中,“潍坊核雕”成功入围,一时名声大噪。今年六月,在权威部门举办的首届核雕大赛中,启今的作品《蟹篓》一举获得金奖第一名,他也因此被授予了“核雕技艺大师”称号。

隆重的颁奖仪式之后,启今没跟任何人说话,拿着奖杯证书急匆匆地走了。师傅老都一个劲地追,直跟到村后墓地上。

他看见启今扑倒在一座荒草丛生的坟茔前,把获奖证书和金杯摆在一起,斟上了满满一大杯子酒。哭着说:“我爬出那个篓子,还被评为国家级的核雕大师。现在,订货的客户都排到年后了,您就放心吧。”

启今他爹走的时候,念念不忘这没成人的孩子,担心他这行当挣不出饭来,迟迟不肯闭上眼睛。

1.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请分条概括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 赏析画线语句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蟹篓”作品的。

4.“蟹篓”作为小说的题目,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篓白秋《蟹》【答案】

1.交代了核雕艺术悠久的传承历史及其辉煌成就;(2分)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2分)

2.①顽皮,执拗;②好学;③有毅力,善思考;④心灵手巧,技艺高超;⑤坚持理想,自立自强;

⑥有孝心。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概括。偷桃子、光琢磨玩,说明他顽皮;“他却看着满地爬的蟹子上了神,不顾父亲的巴掌把屁股打得山响,一根筋地问”“他死皮赖脸要拜都老爷子为师”说明他执拗;学核雕不容易,他却执意要学,好学;光磨制刀具他就学了一年多,第一个作品一想用了四年,毫无效益,他却没有放弃,说明他有毅力,善于思考;作品“蟹篓”技艺高超,取得第一名并获大师称号;得奖后到父亲坟前祷告,说明他孝顺父亲。

3.①点面结合,既从整体上描摹了核雕的大小及构成,又通过工笔细描精心刻画了那只找不到出口的螃蟹的神情、动作,表现了启今核雕技艺的高超。

②运用拟人手法(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螃蟹的神情与精神,暗示了启今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赏析。作者先整体概述作品,再工笔细描作品精细处,点面结合,表现启今技巧高超;最后一只螃蟹用了拟人手法,用找不到出路的螃蟹的神情来暗示启今的奋斗挣扎。

4.①一语双关,表面指启今的核雕作品名称(答“捕蟹笼子”也可),深层意思指人生路上的那些困难、障碍等。

②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以“蟹篓”为题,意在告诉读者,每个人都像“螃蟹”一样,或许都曾经处在“蟹篓”一样的人生困境中,一时找不到方向,但只要自立自强,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出路。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内涵理解。“蟹篓”表面是说启今的核雕作品,实际上是指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不止启今,任何人都可能处于“蟹篓”一样的困境中,只要自强不息,一定能找到出路。

四、陈毓《猎人》

猎人

陈毓

我终于启动穿越鳌山登太白山的决心。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

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猎人说,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

打猎?能猎到什么?

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

但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劈碎的木柴,使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成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

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是平淡。

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得火。

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的。猎人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太婆的忙,还让她替我操心,惹她烦,她就放我回山里住几天。

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份适合你的工,你做不?猎人吃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了?于是我肯定地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眼里完全是听笑话的表情。

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朦胧睡去。醒来。又睡去。这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一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过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这样的话。即便我说要帮他找到狩猎的差事,他也想不到对我作言语上的考察。我忽然领悟了这个猎人身上珍稀的沉静,这使他走出我心存假象的卑微,使他的样子在我心里明亮起来,可敬起来。

我在鸟雀的吵闹声中醒来,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阳光透过猎人没有窗帘的窗子射在我眼睛上,晃得我睁不开眼,真是一个奇异的陌生的早上。我转动脚腕,不疼了,像是好了。

你终于醒了。猎人站在门边看着我说,我都等你一个时辰了。你再不醒,菌子(jùnzi,人工种植的叫蘑菇,野生的叫菌子)可要候老了。我跟猎人走到一棵桦树后面,我先看见一棵巨大的菌子顶着露珠站在那里。围着那棵大菌子,一片大小相仿的小菌子侍从似的向四周铺开去。

猎人找来一堆干透的柴火,在离菌子三米的地方点燃,而后等待柴火燃尽,直到火焰消失,只剩下一堆红火炭。猎人走到那片菌子边,蹲下,从腰间抽出小刀片,先把那棵最大的菌子齐根割下,托在刀片上,捧到那堆红炭上,一棵又一棵的菌子就这样被捧到火炭上,猎人顺势用刀尖刨开菌子,随着吱吱叫声,一股清冽的香气升腾出来,向四周弥散。吱吱的叫声慢慢变小,菌子慢慢瘦小下去。猎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倒出纸包里的盐和辣椒面,直到吱吱声最后消失,火炭从红变成黑灰。

随后我们吃掉火炭上全部的菌子。我们踢起潮润的土,掩埋了灰烬。站起来。太阳从桦树后面升腾起来,气象万千,美不能言。

1.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猎人用草药医治“我”崴伤的脚踝,并保证说第二天就可以上山打猎,起初“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但第二天早上“我”的脚踝果然不疼了。

B“我”想为猎人在山下找个打猎的营生,不仅是因为不忍看他独自在简陋的木屋中艰苦生活,也是被他对打猎生活的热爱和留恋感动。

C.小说写第二天清晨“我”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化听觉为视觉,生动地表现了鸟雀鸣声的清亮细碎和自己一夜安眠后的愉悦舒畅。

D.小说以平静的语调,白描式的语言,表达了对猎人无法狩猎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对狩猎这一传统职业在当今日渐衰微的忧思。

3.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如何通过我来表现猎人?

5.最后两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猎人与我烹食菌子的过程?

四、陈毓《猎人》【答案】

1.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介绍我与猎人的关系,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现代社会中受伤的驴友在特定场景中与坚守传统生活的猎人认识,并通过两个人的交流个之间发生的事情,交代社会背景和彼此有关系的人,这就使文章避繁就简。)

②交代我穿山受伤被猎人救助,引起下文对猎人生活的叙述。

③设置受伤能否好的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暗示我的不情愿和对猎人的陌生,点明情感变化的线索。(从陌生,到不理解,到敬佩的变化)

2.C【解析】A选项“我”不是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是不相信他能打到猎物;B选项除了对猎人的同情外,更多的是对他的敬佩;而且后一条原因是在后文中才被“我”所发现的,所以不可能是做决定的原因;D选项中流露出的不是对传统职业日渐消逝的优思,而是快速发展经济和坚守传统淳朴生活之间的矛盾而思考。

3.①友善随和:宽慰受伤的我,采来草药为我医治脚伤;耐心等我醒来,与我一起分享美味的菌子。②淳朴率真:不愿下山,宁可独自住在简陋的木屋中;我请猎人吃饭,他并不刻意谦让,拿出酒与我共饮。③沉静寡言:不爱说话,需要我努力在两人间寻找话题;从不过问我的职业、家庭和来历;即使我说能为他在山下找到工作,他也不出言询问。

4.①通过我与猎人的言谈,直接表现猎人沉静寡言的性格。②通过我对幽美宁静、生机盎然的山林的感受,勾画出猎人的生活环境,侧面烘托了猎人热爱山林生活、不喜喧闹的特点。③从嫌猎人话少到认识到他的沉静的可贵可敬,从揭短质疑到主动帮助,小说通过我对猎人的态度(认识)的前后对比,欲扬先抑,突出了猎人这一形象。④写我和猎人一起吃掉了全部菌子的尽兴,与头天早上我面对简陋早餐时的勉强形成了对比,通过我的好奇与惊喜,丰富了猎人的形象。

5.①艺术结构上:表现山中生活虽孤单清苦却有滋有味,暗示了猎人热爱山林生活以及坚持独自生活在山里的原因,使故事更加合理。②艺术结构上:新鲜清香的菌子与前文浓茶、咸盐和打蔫儿的青椒的简陋早餐遥相呼应,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猎人的生活,丰富了小说的情节。③人物形象上:对猎人从生火制炭到采菌烤食的娴熟过程的描写,突出了猎人熟悉山林、善用物产的特点,丰满了人物形象。④思想主题上:猎人虽然不能狩猎,但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保留着山林生活的经验和技能,凸显了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可贵,深化了小说主题。⑤表现手法上:详细描写我与猎人烹制菌子的过程,使一起吃掉了全部菌子的尽兴,与头天早上面对简陋早餐时的勉强形成了对比,写出了我的好奇与惊喜,使情节有了跌宕之美。

【思路】

1.写作目的:政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选择牺牲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应该考虑到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把社会发展的压力转嫁给了无力反抗的失去了熟悉的生活方式的人们,他们能否找到新的生活方式,能否适应新的生活。)

2.主要手法:以小见大。用猎人的小,见在经济变革浪潮中坚持自己的众多人物。

五、卡夫卡《骑桶者(节选)》

骑桶者

卡夫卡

所有的煤都用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炉子散发着凉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因此,我现在必须快马加鞭,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前去——当那乞丐由于饥饿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才决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煤贩子虽然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不可杀人”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但是,到了楼下,我的桶就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下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而已。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好极了,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异乎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那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边写着什么。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把门敞开着。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便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所以我都能骑在它上面了。行行好,一有钱,我马上就付给你。”

煤贩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身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那妇人说,她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个老主顾,忠诚老实,只是当下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话才这么中听。”

“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中的活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说:“谁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休息一下子。”

“可我还在这儿,坐在煤桶上,所有的煤都用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我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的,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向上面看一下,你们会立刻发现我的,我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会高兴得发疯。其他顾客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滚动声!”

“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迈起他那短腿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待着,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妇人说着,上了街道。当然她立刻就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次的煤,就放在这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我当然要如数付钱,但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如同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足以令人神魂颠倒。

“他想要点什么?”煤贩问道。“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我们关门吧,天太冷了,也许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

“你这个恶魔,”当她半蔑视,半得意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5分)

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贩子求助,竟然是骑着空桶去的。

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骑桶者的形象。

C.“我”在去向煤贩子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煤贩子一定会借给“我”,却遭遇了现实残酷的打击。

D.小说中将“现在不行”比喻为钟声,说它“令人神魂颠倒”,写出了残酷的现实对“我”精神的震撼。

五、卡夫卡《骑桶者(节选)》【答案】

1.①概括介绍物资匮乏,煤用光了,面临被冻死的困境;引起下文“借煤”。②点明环境寒冷,屋子里充满严寒、窗外冰冷;渲染悲凉的氛围。③设置了能够借到煤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首尾呼应,“骑桶者”怀着一丝希望前去借煤,结尾遭到无情拒绝,结构严谨,强调了文章主旨:揭示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悲惨,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唤醒人们对当时等级奴役制度的重视。

2.A【解析】B选项没有肖像;C选项“我”借煤之前是不得不去,只抱有一丝幻想,不是信心满满;D选项是钟声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令人神魂颠倒”。A项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描写的就是一个荒诞难以理解的故事,有一定的玄幻意味。

高考小说尾段解读与突破性增分专练

【选材主题】

1. 刘立勤《琴师老裴》

2. 于博《绝境》

3. 刘立勤《扎灯的老方》

4. 巴金《家(节选)》

5.休•B•卡夫《幸存者(节选)》

【考点研究】

一、结尾的常见方式

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

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

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三、尾段的常见题型

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

2.为什么要写××段内容?

3.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

4.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

四、答题格式:三段论

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五、解题思路

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考题对接】

一、刘立勤《琴师老裴》

琴师老裴

刘立勤

我们那个地方虽小,却是秦楚交界之地,南北居民相融杂居,唱戏的腔调颇多,有人唱汉剧,有人爱秦腔,有人喜欢花鼓,还有人唱现代京剧。老裴原来在汉剧团拉京胡,也学会了用一个萝卜填几个坑。他工京胡,也精通高胡、板胡和二胡。

小时候看戏不在乎戏剧音乐,不关注乐队,也不理睬琴师,只是追求热闹,爱看武戏,咚咚锵锵咚咚锵,热闹非凡。懵懂少年时,喜欢看文戏,并不是因为懂得文戏的精妙,而是为了感受小旦花旦飘飘摇摇风情万种的神情撩拨起来的情愫。到了成年以后,才真正学会看戏,喜欢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喜欢文武场面的音乐,也开始关注琴师老裴,迷上他那悠悠扬扬、如泣如诉、变幻莫测的琴音。就是不看戏,不听戏文,我也常常是浸淫其中不愿醒来。

老裴三十多岁吧,面容清瘦干净,头发“一丝不苟”,喜欢穿青色或者白色的开襟便衣,布条盘做的纽扣扣得严严整整。每次演出前夕,他总是第一个走进乐池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拿出一块白布敷在左腿腿面,再把京胡或者高胡、板胡置于其上,左手虎口扶琴、手指压弦,右手执弓,腰杆笔直,目不斜视地盯着鼓头陈麻子,等待他的号令。一旦鼓槌落下,在那万马奔腾的锣鼓声中,奇妙的琴声飘逸而出,有时似激流奔涌,有时像幽林清溪,有时犹如流云飞泻,让人心旌摇动。那时,再看台口上的老裴,随着节奏的变化,更是神态万千。他一会儿微闭双眼似沉醉状;一会儿腰弯如弓,头发激越奔放,真担心他拉断了琴弦、弄折了琴弓。看到他如醉如痴的神情,我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找一块砖头拍了他,他怎么会把琴拉得这般美好。

老裴是独行侠,喜欢独来独往。喝酒,摆龙门阵,从来不见他的影子。上班提着琴匣来,下班背着琴匣走——琴是他自己买的。没事时就在琴房练练琴,有空了回到宿舍读读书。有一段时间流行走穴,大小演员和乐队演奏员都喜欢去歌舞厅唱歌伴舞,玩音乐捞外快。大家喜欢拉他去,他不参与也不反对,自在独行。老裴名头大,上面来了大领导,吃饭时想请他拉拉曲子凑凑兴,他硬是不去,弄得领导很不高兴。他是凭本事吃饭的人,领导虽不喜欢但也奈何不得他。

老裴不喜欢捧领导的场,有时却会到广场上表演一曲。广场上有个二胡自乐班,老裴溜达过去,偶尔会在那里拉上几曲。有时拉《赛马》,有时拉《二泉映月》。要是遇上高兴的事儿,他会拿上高胡,拉《步步高》,拉《旱天雷》。自然,他也会应观众要求,用京胡拉《智斗》抑或是汉调二黄。老裴的琴声总能穿过市尘深入人心,让人心境平和如痴如醉,忘了今宵何夕身在何处。

老裴也在西关的宏华桥下拉过琴。那里有一位残疾老人,靠拉琴卖唱度日。他的琴极差,拉琴的手艺更差,拉出来的声音如同刀划玻璃、电钻破石那样不堪入耳,一拉多少天也挣不来一顿饭钱。老裴时常戴一顶破草帽,坐在老人身边拉上几曲,吸引来好多人,老人的破盆里就有了不菲的收入。遗憾的是,那里是交通路口,逢着老裴拉琴,总会有开车的人因迷恋他的琴声而酿出车祸。老裴听从警察的建议,送了老人一把好琴,又给老人支了几招,老人的曲子就拉得有模有样了。

老裴儒雅,又有那么好的手艺,奇怪的是他一直单身。有人说他年轻时喜欢一个女演员,女演员却攀上高枝把他给撂了,他伤透了心;也有人说他喜欢上一个有夫之妇,思之不得而选择独身。当然,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说法,人们有时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我也曾经问过耍丑的老肖,他骂我咸吃萝卜淡操心。我本不是八卦之人,再也懒得打听。可我知晓喜欢老裴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一些妙龄少女和年轻妇人,有人甚是主动,而老裴跟谁都不来往,和谁也不来电,更不给谁创造绯闻的机会,只求自在安宁与世无争。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女老板相中了老裴。女老板倒有几分姿色,年龄比老裴还小十几岁呢,积攒了不少钱,期盼能和老裴共享人生。她驰骋商场无往不胜,但在老裴面前屡战屡败求而不得。女老板觉得十分无趣,趁剧团事业单位改企业的机会,雷厉风行投巨资控股剧团,想以此要挟,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老裴的垂青。那年,老裴都五十挂零了,得知女老板的作为后,来了个不辞而别,自此杳无音信。

老裴走后,我再也没有听过那么纯粹干净的琴声了。无论是在京城的音乐厅,还是在乡野民间,或者是在佛门净地。

(有删改)

1.小说以“我”的感受结尾,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那个地方”的地域特点是为老裴出场做铺垫,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氛围。

B.女老板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老裴却不辞而别,这一情节说明他是一个清高孤傲、不解风情之人。

C.“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便于展开小说情节,增强故事的艺术真实性。

D.这篇小说构思精妙,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只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展开故事,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

3.小说是怎样塑造琴师老裴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一、刘立勤《琴师老裴》【答案】

1.“我”的感受:①老裴对待胡琴专注认真,拉得一手好琴,这是其他琴师比不上的。②老裴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不屈服于权势,拉琴全凭个人本心,故而琴声没有杂念。③老裴面对情感和物质的纷纷扰扰,始终坚守本心,甚至不惜抛下世俗不辞而别,这种执着坚守自在安宁与世无争的精神让他的琴声纯粹干净。

艺术效果:①表达了对老裴的歌颂与敬佩;②含蓄地揭示了主题,表达了对人们失落的精神追求的惋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及语段作用的能力。

结尾写“我”的感受是“老裴走后,我再也没有听过那么纯粹干净的琴声了”。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纯粹干净的琴声”,不仅仅是因为老裴拉琴技术高超,更是因为他有着追求自在安宁、与世无争的心态。第③段详细描写了老裴拉琴时的姿势、神态,可以看出,老裴对待胡琴是极为专注认真的,这份专注认真让他的琴技十分高明,这是一般琴师无法达到的境界。第④段写老裴的业余生活,“流行走穴,大小演员和乐队演奏员都喜欢去歌舞厅唱歌伴舞玩音乐捞外快。大家喜欢拉他去,他不参与也不反对,自在独行”“上面来了大领导,吃饭时想请他拉拉曲子凑凑兴,他还是不去,弄得领导很不高兴”,可见,当其他人都被金钱权势冲昏头脑时,只有他能特立独行,保持自己的个人追求,不趋炎附势,不汲汲营营,品性高洁,故而琴音也无杂念。第⑤⑥段,写老裴只追求个人快乐和热心帮助他人,正是他这种安宁自在、热心助人的高尚品格,让他的琴音纯粹干净。第⑦⑧段,看似写老裴的过往与感情史,实则是反衬老裴此人一心执着于琴和自身的心境“自在安宁与世无争”,有他这样执著坚守本心的信念,才会有如此纯粹干净的琴声。

再看艺术效果:

通过“我”的感受歌颂了老裴的为人与对艺术的态度;同时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仅仅只是琴声动听,更想表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再难找到像老裴这样洁身自好、品性高洁的人,是对人们失落的精神追求的一种叹惋,这就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B【解析】B.“这一情节说明他是一个清高孤傲、不解风情之人”错。突出的是他坚守本心的执着与高洁。

3.(1)正面描写:通过外貌描写写出其外表儒雅严谨;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他对艺术的认真、专注、执着与痴迷;(2)侧面描写: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写出他的高尚人格与志趣;通过乞讨老人衬托出他的古道热肠;通过女老板写出他的不屈服于物质与情感,坚守本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人物描写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文中对老裴的正面描写:

有外貌描写,“老裴三十多岁吧,面容清瘦干净,头发‘一丝不苟’,喜欢穿青色或者白色的开襟便衣,布条盘做的纽扣扣得严严整整”,写出老裴的年龄和外貌特点,用头发“一丝不苟”,扣子“扣得严严整整”写出老裴的儒雅及为人的严谨;

还有动作和神态描写,如“每次演出前夕,他总是第一个走进乐池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拿出一块白布敷在左腿腿面,再把京胡或者高胡、板胡置于其上,左手虎口扶琴、手指压弦,右手执弓,腰杆笔直,目不斜视地盯着鼓头陈麻子,等待他的号令”,第一个“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拿”“敷”“置”“扶”“压”“执”这些动作写出老裴对待演出十分认真;“腰杆笔直,目不斜视地盯着”的神态描写则写出他对艺术的专注与执着;

特别是老裴拉琴时的神态描写,如“再看台口上的老裴,随着节奏的变化,更是神态万千。他一会儿微闭双眼似沉醉状;一会儿腰弯如弓,头发激越奔放,真担心他拉断了琴弦、弄折了琴弓”,更是凸显了他如痴如醉的状态,写出他对艺术的痴迷。

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衬托、对比手法塑造老裴的形象:

“老裴是独行侠,喜欢独来独往。喝酒,摆龙门阵,从来不见他的影子”“有一段时间流行走穴,大小演员和乐队演奏员都喜欢去歌舞厅唱歌伴舞,玩音乐捞外快。大家喜欢拉他去,他不参与也不反对,自在独行”“老裴名头大,上面来了大领导,吃饭时想请他拉拉曲子凑凑兴,他硬是不去,弄得领导很不高兴”,把老裴与其他人的做法进行对比,通过老裴与众不同的行为,凸显出他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不屈服于权势的高洁志趣与高尚人格;

还有老裴通想方设法帮助拉琴乞讨的老人,“老裴听从警察的建议,送了老人一把好琴,又给老人支了几招,老人的曲子就拉得有模有样了”,通过乞讨老人写出他的古道热肠;通过写他拒绝女老板的追求,“那年,老裴都五十挂零了,得知女老板的作为后,来了个不辞而别,自此杳无音信”,通过女老板来衬托老裴不屈服于物质与情感,坚守本心。

二、于博《绝境》

绝境

于博

家雀儿,东北方言,麻雀的别称。李家雀儿,是一个人的外号。李家雀儿的大名没人知道,不过他不叫李家雀儿的时候,人们都喊他李三爷。

李三爷行三,光棍儿一条。大伙儿之所以尊称他为三爷,并不是因为他岁数大,辈分高,有钱有势,而是因为他性情耿直,为人仗义,说话办事直截了当,认理不认人。屯子大事小情他都乐意帮忙,救急解难,有一毛不带帮八分的。

李三爷是大青山狼洞沟里的头号猎手,枪法出奇准,胆也特别大,一个人敢打独狼。他有一个绝活,就是从不迷山。人们都愿意和他上山,哪回都不跑空。要是你没打着,他保准分你点。

李三爷每次进山,枪不走空。他用猎物的皮毛换钱,多余的肉则分给屯子里的老弱病残。他给你,你也别客气。否则他把脸耷拉下来,也挺吓人。

不过,从去年开始,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了,还多半空着手回来。刘二奶盘腿坐在炕上,叼个大烟袋说,他冲着山神爷了,枪法不灵了,不带人是嫌砢碜。王老花不同意,他压低声音说:“你净整吓人那套。要我说,他和沟里的张大白梨扯上了,东西都被那个女人拿去了。他正当壮年,耳不聋眼不花,咋能跑空?白叫那么些年三爷了?”

李三爷不管大伙儿背后咋看他,他照样进山,而且去得更勤了。空手回,也没见他咋的。

这天早上,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把大地染成一张白纸。李三爷照样身背布口袋,扛枪出了家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了他的一行脚印,像一行逶迤的行书。风吹过,树梢动,雪末飞洒,飘飘悠悠。李三爷直吧嗒嘴:“好家伙,这要是下白面多好!上面蒸干粮,下面炖兔子肉,省得大伙儿挨饿!”

李三爷进了山,雪也住了。阳光穿过树的缝隙,照得雪地明晃晃的。空气像被过滤了一样,非常清新。李三爷精神头十足,这真是一个打猎的好天气。他从肩头抹下枪,平端着,眼睛四外撤摸。没走多远,就发现前面卧着一只兔子,个头还挺大。

李三爷伸手就要扣动扳机。突然,他头顶的树上腾空飞起一群家雀儿,雪花飘落,李三爷一哆嗦,闭着眼睛扣动了扳机,前面的兔子在枪声中翻了个跟头,卷起一阵雪花。李三爷挎上枪,抬脚上前去捡兔子,猛见前面地上有一只家雀儿。这只家雀儿扇动着翅膀,吃力地向前移动着。李三爷明白了,这小玩意儿受伤了。李三爷跑上前,弯腰抓起它,一看,家雀儿一只翅膀折断了。看着小家雀儿惊恐的眼神,李三爷摩挲摩挲它的小脑袋瓜,说道:“小家伙,我救你吧。不然,你得冻死,要不就得喂鹰喂耗子。”李三爷边说边把家雀儿小心地装进了羊皮袄的兜里。

李三爷上前捡起了兔子,继续向山里走去。他心里嘀咕着,今天必须打个大个儿的,狍子最好,肉多,够他们造一顿的。但他的愿望很难实现,因为他连第二只兔子也没有碰上。更糟糕的是,雪又下上了,而且出奇地大,直下得天昏地暗,仿佛要把山压塌。李三爷心里打起了鼓。往回走,他肯定能钻出山。但他不能,他必须往山里走。

天黑的时候,雪终于停了。李三爷头上冒出的冷汗把头发冻成了坨。他捂着咕咕直叫的肚子,找些干树枝,点着了。他从肩上取下兔子,放到火上,刺啦一下,一股毛发的糊味钻进了他的鼻孔,他吸了吸鼻子,觉得特别香。突然,李三爷激灵一下,一把抓起兔子扔到了雪地上。

李三爷靠在大树下,大口地喘着粗气。望着燃烧的火堆,他掏出口袋里的家雀儿,捧在手上,他的心怦怦直跳,他把手送到火堆上,小家雀儿的身体剧烈地颤抖着,李三爷的手也颤抖起来。他迟疑了一下,终于把手收了回来。李三爷盯着小家雀儿,嘴里冒出了唾沫。他犹豫了一下,哆哆嗦嗦地把手慢慢地移到火堆上面。猛然,李三爷迅速抽回手,腾出一只手,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子,瞬间,他的眼睛里淌出了一点东西。他用嘴对着小家雀儿哈气,断断续续地说道:“小家……伙,你不……能死,你要活着,这山……是咱……们……的!”

东北光复后,狼洞沟来了东北民主联军。张团长亲自给李三爷立墓碑。他含泪说:“李三爷,你们屯子被日军灭了,没人知道你的大名。你给我们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就说叫李三爷,可这烈士的墓碑上不好写这仨字。你牺牲时,手上捧着一只家雀儿,就管你叫李家雀儿吧!”

很多年后,抗联小分队李家雀儿烈士之墓被移到了青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里。

(有删改)

1.小说结尾处引用了张团长的话,这样写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要给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所以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且多半空着手回来,即使遭到乡亲们误解也毫不在意,一直严守秘密。

B.大雪纷飞的早上,李三爷打中一只兔子之后继续往山里走,是想要再打一个更大个的动物,但最终因雪下得太大而迷山,陷入绝境。

C.“小家……伙,你不……能死,你要活着,这山……是咱……们……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说明李三爷此时已筋疲力尽。

D.李三爷牺牲在雪地里,屯子也被日军灭了,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沦陷区人民的不幸,提醒读者勿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把大地染成一张白纸”这句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雪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交代了环境背景。

B.“手也颤抖起来”“哆哆嗦嗦地把手慢慢地移到火堆上面”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李三爷激烈的内心斗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小说最后插叙了李家雀儿烈士之墓被移到青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里这件事,使整个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也给小说增添了一些真实色彩。

D.小说中“家雀儿”“砢碜”“你净整吓人那套”等东北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逶迤的行书”等书面语也使语言更清新儒雅。

4.小说标题“绝境”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于博《绝境》【答案】

1.①通过张团长的话补充说明李三爷进山的原因和“李家雀儿”名号的由来,塑造了李三爷的爱国形象;②照应了前文“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还多半空着手回来”等情节,也使小说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③引用张团长原话,让小说更具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读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④深化主旨,体现英雄默默无名,勇于牺牲、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分析:通过“你给我们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就说叫李三爷,可这烈士的墓碑上不好写这仨字。你牺牲时,手上捧着一只家雀儿,就管你叫李家雀儿吧”可知,文章结尾引用张团长的话补充说明了李三爷进山的原因和李三爷名号“李家雀儿”的由来,给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爱国热情的人物形象。

其次,从故事情节来分析:对前文“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还多半空着手回来”“今天必须打个大个儿的,狍子最好,肉多,够他们造一顿的”等情节起到照应作用,这样使得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再次,从小说主题来分析:结尾引用张团长的话,特别是“李三爷,你们屯子被日军灭了,没人知道你的大名”,由此可知,抗战的胜利,正是由这些默默无闻的勇于牺牲的烈士换来的,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最后,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文章结尾引用张团长原话,让小说更具真实感,同时也说明了人们不会忘记这些为抗战而牺牲生命的英雄的,这样更能打动读读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B【解析】B.“但最终因雪下得太大而迷山,陷入绝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往回走,他肯定能钻出山”“他有一个绝活,就是从不迷山”可知,李三爷不会“因雪下得太大而迷山”。

3.C【解析】C.“小说最后插叙了……”分析错误。文章最后叙述“李家雀儿烈士之墓被移到青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里这件事”使用的是“补叙”,而不是“插叙”。

4.①“绝境”表面上是指李三爷为给抗联小分队送吃的而冒雪进山打猎,最终筋疲力尽、不幸牺牲的处境;②“绝境”也指抗联小分队在抵抗日军侵略过程中缺少粮食、断绝通讯的艰难处境;③“绝境”的深层含意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乃至中华民族曾经遭遇的被侵略被奴役的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突然,李三爷激灵一下,一把抓起兔子扔到了雪地上”“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子,瞬间,他的眼睛里淌出了一点东西”“小家……伙,你不……能死,你要活着,这山……是咱……们……的”等内容可知,李三爷眼前就是食物,但他强迫自己忍住,宁愿自己挨饿也不愿意吃兔肉,可见这里的“绝境”指的就是李三爷给抗联小分队送吃的而冒雪进山打猎,最终筋疲力尽、不幸牺牲的处境。

其次,李三爷之所以忍着饥饿,主要是他是给抗联小分队送粮的,特别是最后张团长说“你给我们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由此可知,此处的“绝境”还指抗联小分队在抵抗日军侵略过程中缺少粮食、断绝通讯的艰难处境;

最后,往深层思考,小说主要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在当时抗日的大环境下,作者通过以“李三爷”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和以“张团长”为代表的人民军队,意在说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乃至中华民族曾经遭遇的被侵略被奴役的困境,这是题目“绝境”的深层含义。

三、刘立勤《扎灯的老方》

扎灯的老方

刘立勤

老方是半个篾匠。

老方做的东西与竹篾有关,但他不会做篾器。

老方会做灯,花灯、云灯、宫灯什么的都会。老方还会扎狮子,会扎龙。他有一双生了魔法的手,用竹篾做好狮子、龙的骨架,然后蒙上纸,涂上色,狮子和龙就像着了魔,活灵活现随风腾舞惊煞人。

老方不会做篾器,平日靠手艺挣不来钱不说,还赔钱——他要买纸,买竹子,买构皮。老方买的纸是皮纸,那种手工作坊用春天的构皮酿造的纸,那种纸筋道,皮实。白皮纸用来做龙衣,糊花灯,蒙狮子头;黑皮纸用来做捻绳,捆扎竹篾的接头。老方买的竹子是清一色五年的竹子,老竹子的篾太刚,缺少弹性;嫩竹子的篾没韧性,容易折。只有五年的竹篾最好,不刚不折还有灵性、构皮要用熟皮子,好除粗皮好上色。

金竹刚柔并济,老方把竹子剖成一厘米左右,去芯,抛光,用来做狮子和龙的骨架。水竹节长,老方用来做花灯,做狮子舌头、耳朵和头上的九个包,做龙的角、眼睛。黑皮纸则裁成一厘米两厘米三厘米宽窄的纸条,再捻成捆扎竹篾的捻绳。白皮纸则和朱砂等颜料一起,等待腊月正月的到来。

腊月是老方的忙日子。

那年月人们喜欢热闹。丰收的年景需要庆贺,办场灯会;遭灾的年馑需要祈福,办场灯会;谁家生了儿子或是发了大财,也要办灯会。

灯会要有花灯。老方用竹篾做出十二生肖的骨架,再贴上白皮纸,用朱砂和五色颜料勾画羽毛皮色,那些可爱的生肖就在寒冷的夜晚升到空中,高高兴兴给人照亮前程。灯会需要纸船,老方也会。他扎的纸船靓丽精巧经得起风浪,耍丑的老胡和唱旦角的小桃红唱船歌唱花鼓,给人们送来了喜庆和欢笑。

老方最见功夫的是扎金狮和龙。狮子是瑞兽,龙是神物,扎金狮和龙时,老方会提前三天沐浴吃斋,开工时还要祭天地神灵。做狮子头最费劲儿,耳鼻嘴舌繁杂多变不说,头上还有九个福包。麻烦得很。扎好骨架,又要贴上十八层皮纸,很是烦琐。龙头更为复杂,长嘴,利牙,还有一对雄鹿犄角一般的龙角和一节一片的龙鳞龙纹。老方极有耐心,一点儿懒都不躲。

贴上了纸,该用老方的绘画手艺了。老方手艺好,把金狮和龙画得纤毫毕现。老方心善,画龙画狮也喜欢用一点朱砂,避避邪气。所以,人们都说老方扎的金狮和龙威风八面不说,也有慈悲心肠,既能镇灾辟邪,也能给人间送来吉祥。所以,找他的人特别多,老方也特别忙,忙得脚打后脑勺。

忙完了腊月,正月接着忙。灯会要到正月十二才开始。舞狮舞龙要用赤花筒烧,狮子头和龙都是用纸糊的,难免有烧伤的地方,老方必须及时裱糊补色。小伤小疤倒也罢了,要是烧得太厉害,他夜以继日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忙是忙,老方高兴,赤花筒烧得越是厉害,年景越是风调雨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是红红火火。这是玩灯的目的,也是老方的愿望。

老方一直要忙到正月十六或者十七的晚上。那是残灯的日子。忙乎一个多月扎的花船、金狮、龙,都要在那天晚上用一把火烧了。那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尤其是费时最多的金狮和龙,是必烧不可的东西,否则它们都会成精作怪兴风作浪。这时,也是老方最高兴的时刻。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一方百姓的日子将被熊熊的大火照耀得红红火火。

年景越来越好,老方没想到的是灯会被停办了。原因是别的地方办灯会死了人,县里的有关领导担心本县的灯会可能出事死人,勒令停办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说停就停了,金狮神龙也没有办法,老方更没办法。老方的手艺挣不来钱不说,还弄得像疥疮一般,得空还痒痒得让他不自在。

好在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活着时铺张,死了更是气派。不说气派的墓地,高级的棺木,还要楼房大瓦屋的灵屋,外带小车电器。甚至有的人家还要扎上几个丫鬟仆人,让享惯清福的父母继续作威作福。最不济的穷人家,也要做一座三层别墅,配上豪车和电视,让亲人在那边过上阳间未曾享受过的好日子。

这是老方的长项,有人找老方。怎么说老方都不答应,自己的手艺是给活人做的,那是高雅的艺术,咋能去扎灵屋骗死人呢?可惜,老方的老婆是个病壳壳,她离不开药罐,药罐离不开钱。老方的儿子要娶媳妇,娶媳妇离不开钱。老方的女儿读大学,读大学也离不开钱。老方开始扎灵屋了。

灵屋极其简单,只求艳俗不求手艺,老方觉得很不过瘾。老方就把自己的技艺融进灵屋的制作——他把灵屋扎成古代宫殿的模样,然后把十二生肖扎成极小的灯笼挂在宫殿飞檐斗拱之上,再在门口扎上两只石狮子,一座豪华的灵屋就建好了。

可是,老方还是不尽兴,老方又开发了一种新项目,做了一个龙头船身的棺材罩子,预示后人一帆风顺飞龙腾飞。

老方手艺好,做工精致,这东西很受欢迎,人们抢着买老方做的灵屋和棺罩。老方咬牙喊了一个天价,依然供不应求,甚至还有活人交钱预订这样的灵屋和棺材罩子。

可是,老方依然不高兴,依然看不到他的笑脸。每逢道士做法事交包袱烧灵屋的时候,老方还会痛哭流涕,哭得比孝子还要伤心,让人不明就里。

1.小说结尾处说,“每逢道士做法事交包袱烧灵屋的时候,老方还会痛哭流涕,哭得比孝子还要伤心,让人不明就里”,请简要分析老方为什么会痛哭流涕。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方是半个篾匠,因为他做的东西与竹篾有关,但不会做篾器,这就为灯会停办后老方不得不做灵屋埋下伏笔。

B.“还弄得像疥疮一般,得空还痒痒得让他不自在”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老方因灯会停办却仍然渴望扎灯的心理。

C.小说反映了社会习俗,如“赤花筒烧得越是厉害,年景越是风调雨顺”“否则它们都会成精作怪兴风作浪”就反映了花灯习俗中的糟粕成分。

D.小说以小见大,以擅长扎灯的老方的遭遇和经历,展现了部分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衰落的现状,引人深思。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灵屋”在文中的作用。

三、刘立勤《扎灯的老方》【答案】

1.①几百上千年的传统说停就停了。②自己的手艺是给活人做的,那是高雅的艺术。③人们对待“灵屋”的态度让老方对世道变化充满了不解与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

(1)由原文“年景越来越好,老方没想到的是灯会被停办了。原因是别的地方办灯会死了人,县里的有关领导担心本县的灯会可能出事死人,勒令停办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说停就停了,金狮神龙也没有办法,老方更没办法”分析可知:因为办灯会可能会出事死人,就勒令停办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说停就停了,他不能再继续他的手艺了,所以伤心的痛哭流涕。

(2)由原文“有人找老方。怎么说老方都不答应,自己的手艺是给活人做的,那是高雅的艺术,咋能去扎灵屋骗死人呢”可知,老方认为自己的手艺是给活人做的,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他认为扎灵屋是骗死人,所以伤心的痛哭流涕。

(3)由原文“老方手艺好,做工精致,这东西很受欢迎,人们抢着买老方做的灵屋和棺罩。老方咬牙喊了一个天价,依然供不应求,甚至还有活人交钱预订这样的灵屋和棺材罩子”可分析知:老方就把自己的技艺融进灵屋的制作中,制作了豪华的灵屋,然而这东西很受欢迎,人们抢着买老方做的灵屋。所以,人们对待“灵屋”的态度让老方对世道变化充满了不解与无奈,所以伤心的痛哭流涕。

2.C【解析】C.“就反映了花灯习俗中的糟粕成分”说法不当,这是民俗中对未来的期盼。

3.①“灵屋”的兴起与“花灯”的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某种现状。②哭“灵屋”体现了老方对传统手艺的态度,进一步刻画了人物的形象。③通过文中老方对“灵屋”的态度,传达了老方对“花灯”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没落的内心痛苦,深化了小说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1)从结构方面看

由原文“年景越来越好,老方没想到的是灯会被停办了。原因是别的地方办灯会死了人,县里的有关领导担心本县的灯会可能出事死人,勒令停办了”和“老方手艺好,做工精致,这东西很受欢迎,人们抢着买老方做的灵屋和棺罩。老方咬牙喊了一个天价,依然供不应求,甚至还有活人交钱预订这样的灵屋和棺材罩子”分析,“灵屋”供不应求,而“灯会”被停办。由此可知,“灵屋”的兴起与“花灯”的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某种现状。

(2)从人物塑造方面看

由原文“有人找老方。怎么说老方都不答应,自己的手艺是给活人做的,那是高雅的艺术,咋能去扎灵屋骗死人呢”“每逢道士做法事交包袱烧灵屋的时候,老方还会痛哭流涕,哭得比孝子还要伤心,让人不明就里”分析可知,老方认为自己的手艺是给活人做的,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他认为扎灵屋是骗死人。并且每逢烧灵屋,老方都会痛哭流涕,因为“灵屋”体现了老方对传统手艺的态度,人们对待“灵屋”的态度让老方对世道变化充满了不解与无奈,进一步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3)从主旨方面看

由原文“老方咬牙喊了一个天价,依然供不应求,甚至还有活人交钱预订这样的灵屋和棺材罩子。可是,老方依然不高兴,依然看不到他的笑脸”分析,“灵屋”供不应求,然而老方依然不高兴,表达了老方手艺无法施展的失望、低落和无奈的心情。据此可知,小说通过文中老方对“灵屋”的态度,传达了老方对“花灯”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没落的内心痛苦,深化了小说主旨。

四、巴金《家(节选)》

家(节选)

巴金

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烧焦了两处。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

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

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插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 “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有删改)

1. 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刻画人物心理富有层次感,随着高公馆中荒诞的迷信闹剧的“花样”逐层加深,觉慧的心理活动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B.同样是让觉慧开门,陈姨太、克明与觉新说的话却各不相同,作者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与性格特征。

C.觉慧怒斥觉新是本文最深刻的矛盾冲突,二人同样接受过新思潮的影响,觉新却怯于反抗,内心承受着新旧思想的斗争的巨大痛苦。

D.小说采取写实手法,展现了高公馆中各色人物在闹剧中的言行举止,将作者的爱憎之情、褒贬态度寓于冷静、客观的描摹之中。

3. 巴金在《<家>初版代序》中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出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

四、巴金《家(节选)》【答案】

1. ①“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是因为觉慧在家庭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没有人听他的话:②“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③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情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与理智面前感到愧悔。

2. A【解析】A项,“觉慧的心理活动也经历了多次变化”错误,觉慧的心理活动并没有经过多次变化。从“‘见鬼!’觉慧骂着”“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等描写可以看出,觉慧对迷信活动始终是反对的。一直表现出的是强烈的讽刺和愤怒之情。故选A。

3. ①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②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③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内涵意义的探究能力。主要从情节入手,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主题。也可选择不同人物体现的品质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首先分析第一代人高老太爷, 结合“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可见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接着分析第二代人,结合“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可见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最后分析第三代人,结合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从“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可见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