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记者张裕美华夏葡萄酒报今天
2月25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主流进出口商会公布了《2019年全年酒类进口数据》。
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进口酒类市场继续下行,受春节因素影响,量额跌幅较2019年前11个月略收窄。全年进口量15.9亿升,进口额50.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0.1%和13.3%。其中,葡萄酒量额降幅依然维持在两位数,而烈酒延续逆市飘红,进口量同比超过30%。葡萄酒:双降还会持续
据统计,2019年,葡萄酒进口总量6.1亿升,同比下跌10.91%(瓶装酒下跌9.9%,散装酒下跌14.05%);进口额24.3亿元,同比下跌14.8%(瓶装酒下跌14.26%,散装酒下跌22.62%)。
就葡萄酒各主要进口来源国方面来看,整体呈下行趋势,个别正向增长。其中,美国、南非、法国的进口总额跌幅都超过了35%。而阿根廷、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是为数不多地实现量额齐增的国家。值得关注的是,阿根廷的葡萄酒进口总量增幅高达143.45%。
“进口葡萄酒的双降趋势一定还会持续。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超过10%的跌幅还是在预期之内的。”葡萄酒专家、葡界论坛创始人董树国表示,随着葡萄酒教育的普及,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消费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并且国产葡萄酒的崛起和宣传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抢占了部分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
“目前,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调整期,出现下滑是正常的。过去的十年,进口葡萄酒高歌猛进,导致许多国家只是满足于将酒卖到中国,后续经销商的扶持、消费者的培育,渠道的下沉全部不了了之。就像建一座大楼,基础打得不牢,房屋起得又快,会坍塌是迟早的事。”英陶公关顾问(上海)有限公司执行长,葡萄酒专栏作家艾哲庸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说,短期来看,调整会引发阵痛。但从长期来看,经过梳理后,将中国市场做扎实的、有高性价比的进口葡萄酒会迎来新的增长机遇,因为未来的中国葡萄酒的市场潜力无限。
烈酒:全部实现量额齐增
与葡萄酒“双降”截然不同,烈酒在过去的一年里,一路飘红,增速小幅回升。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烈酒进口量1.1亿升,同比增长32%;进口额16.亿美元,同比增长13.4%。统计在内的各烈酒酒种全部实现量额齐增。
其中,利口酒及柯迪尔酒延续超高增速,增幅超过155%。杜松子酒、龙舌兰酒和朗姆酒及蒸馏已发酵甘蔗产品制得的烈性酒,量额增幅也很明显。
尽管白兰地数量增速小幅回落,金额增长却略提速。4679万千升的进口量和10.9亿的进口额,使得白兰地依然占据烈酒进口总额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威士忌,进口量2155万升,进口额2.1亿美元,量额增速也小幅提升。
对此,和君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分析有两方面原因助推进口烈酒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国内很多的白酒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如白兰地、威士忌等烈酒,推动了整个烈酒市场的进口份额。布局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传统白酒业务已经进入到多寡头垄断的阶段,前30名的酒企占据了全行业60%以上的份额。白酒的利润在下降,很多企业就转向新的品类。而进口烈酒本身在中国市场就有比较不错的基础,所以无论是基于自身的进口,还是基于进口商的进口都在寻求白酒替代品的品类。
另一方面,年轻人成为当下进口烈酒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传统白酒认知相对偏弱,但仍然保有饮用高度烈酒的习惯。在他们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受西方饮食、文化等影响,对烈酒的认识及饮用有一定基础,并且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再结合目前的年龄趋势和人口结构变化,进口烈酒消费呈现上升趋势,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