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月18日电 题:白酒创新香型发展前景因这四点原因受限
作者 蔡学飞 知趣咨询总经理、酒类分析师
白酒是风味性饮品,是中国熟人社交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体现。因此,中国人喝酒,喝得既是产品品质,也是品牌与价格。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对于中国白酒有着自身的品质认知与品牌偏好,这一切都决定着中国白酒不同香型的发展趋势。具体来看:
第一是浓香型白酒,这依然是国内主流白酒香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浓香型白酒市场占比超过50%。浓香型白酒整体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窖香浓郁、清冽甘爽、绵柔醇厚、香味协调、尾净余长。浓香型白酒品种十分丰富,目前有代表性的是多粮跑窖的五粮液,单粮原窖的泸州老窖,绵柔的苏酒、水井坊、舍得、古井贡酒等。从消费者口感来说,浓香的共同特点是香气浓郁,入口绵甜。
随着其他香型崛起,有人认为浓香型白酒衰落了。实际并非如此,浓香型白酒只是在多元化消费趋势下回归正常状态而已。作为国内最为主流的白酒香型,浓香型白酒的品类价值有待细分与挖掘,其品类品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属于典型的品牌驱动品类。由于浓香型白酒在酿酒技术以及酒体风格等层面缺乏大众认知,导致消费者对于浓香型白酒的品类价值感知较低,严重影响了浓香型酒企的发展。这种情况有望随着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古井等头部酒企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善,更是有可能在此轮产区化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不同的浓香品类新价值。
总体看,浓香型白酒的最大任务是依托不同区位的头部酒企,尽快实现区域内细分品类的概念梳理与价值传播,从而促进整个浓香品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酱香型白酒,这是目前国内发展速度最快,也是品类价格最高的白酒,2020年市场占比27%。整体风格可以概括为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丰富醇厚,回味悠长。酱香型白酒的品种比较单一,除了以茅台为代表的赤水河酱酒,虽然国内一些酒企提出了北派、南派、川派等酱酒细分概念,但是市场接受程度比较低,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消费市场。从消费者口感角度来说,酱酒要有焦糊味(酱香),并且入口要厚重。
酱香型白酒的成功是中国白酒品质化消费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其超长的酿造周期,较为传统的酿酒技术在价值回归环境中形成了品类的高价值认知。还要归功于茅台酒一直以来的高端定位,以及赤水河产区长期以来主动或被动的封闭酿酒生态。
酱香型白酒刚刚完成了品类的全国性扩张,形成了结构性的酱香品类品牌矩阵,发展依然广阔。下一步,酱香型白酒要做好品类价值的品牌与文化升级,依托茅台酱酒文化衍生出基于不同区位与文化的酱酒细分市场,这能够进一步丰富酱酒品类价值,从而提升酱酒品类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是清香型白酒,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白酒香型,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清香型白酒酿造技艺不断传播,由于用曲等工艺的差异又衍生出了许多细分香型,深刻影响了中国白酒酿造的发展。但目前清香型白酒占比依然较小,2020年市场份额为15%,主要集中在北方市场。清香的特点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谐调,余味爽净。目前清香型代表酒企有汾酒、牛栏山红星二锅头、江小白等等。从消费者口感来看清香型追求味道和酒体的纯净度,又清又净。
需要说明的是,汾酒的成功并不是清香型白酒的成功,而是汾酒作为名酒品牌的成功,汾酒的高速增长是自身品牌在名酒时代的价值回归,同时是企业聚焦全国化与高端化战略的结果。目前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高价值认同,甚至还很有争议。因此,清香型白酒品类需要尽快实现“大清香”工艺的价值提升,并且完成全国性消费者的品质教育,重新塑造清香性白酒的高端价值定位,从而支撑整个大清香白酒的品类发展。
第四是凤香、馥郁香、芝麻香、老白干、特香等小众香型白酒。除了浓香、酱香、清香、米香等有比较明显的品类口感特征,这些小众香型大多数都是脱胎于以上四种基本香型,且彼此间密切相关,从消费者角度很难区分。
从品类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小香型白酒短期内无法创造大容量的利基市场,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全国性的品类扩张。但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各个小众香型的代表性酒企依然拥有较好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像西凤这样的老名酒品牌,有相对固定的消费市场,亦有全国化品牌基因,能够在酒类消费多元化的趋势下,在核心价格带实现品类价值升级,从而带动企业的高速发展。
总而言之,这些小众香型白酒需要进一步完善品类价值核心要素,代表性酒企的发展是重点,并决定着品类的发展高度与广度,虽然这些小众品类酒企短期内很难形成强势产区经济,但是支撑头部一两家企业完成产品结构升级与全国性市场扩张是大势所趋。
第五是近几年出现的许多创新香型白酒。这些创新香型白酒大多数都是个别企业的“原创”,虽然酒类香型创新值得鼓励,但是从市场发展角度来说,此类香型存在创新度不足、教育成本极高的问题,发展前景十分受限。其一是因为白酒消费者依存度下降,大多数消费者不能也不愿去理解新的品类价值;其二是创新品类缺乏代表品牌,没有标杆产品就无从谈起品类发展;其三是这种创新更多是营销层面的“主观想象”,缺乏严谨的科学理论与数据支撑,很难在品质层面真正实现口感突破;其四是白酒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雷同品类,中国白酒品类走向大融合是时势必然。可以参照的是,目前中国菜系发展已经走向“融合菜”,这背后是整个社会消费文化的融合与演变。单独再创造一个细分品类,对于很多白酒企业来说,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成本极高。(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