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黄侃:《梦谒母坟图》题记

引言:这篇文章是作者黄侃为《梦谒母坟图》幅画创作的。自从反清革命流亡日本以来,在异国他乡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总是让他魂不附体。

他常梦见自己回到故乡,瞻谒了亡母的坟茔。为了寄托这份沉沉的乡思,黄侃请同住在东京同盟会《民报》社里的朋友——诗人、画家苏曼殊将梦中情景绘成了画幅: 《梦谒母坟图》。在这篇 “题记” 中,作者通过精巧自然的结构、清疏淡雅的白描,于平淡之中表达出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清朝反动政府的痛恨。

首先,本文一反以往爱国题材之文直抒胸臆、热情澎湃的格套,着眼于画幅本身,先以游踪为序,从容淡静地细细描绘出梦中拜谒亡母坟茔的所历所见:从蕲水到螭堆,从广陂到祠墓,从墓旁到墓下。故乡那熟悉的山山水水一一展现于作者的笔下,其方位、特征、典故无一不清。

作者对故乡这种熟稔的程度将他那份浓浓的怀乡思故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所以,尽管文章表面看似平淡,但在这对一草一木了然于胸的静静描绘中,却蕴含着作者满腔炽热奔放的爱国情怀。

直到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才交代请苏曼殊作画的因由,直抒了家国之痛:我难道不想归去吗?我畏惧那致人于罪的罗网啊! 这力透纸背的一笔,使文章立意跳出了一般怀念母亲、宣扬孝道的窠臼,借梦谒母坟写出了家国之思,以只能“梦谒”而无法回归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反动的清政府的愤慨和控诉。整篇文章情感思路由平缓到高潮、由藏到露、由抑到扬,结构十分精巧自然。

此外,本文在文字表达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作者在音韵训诂方面造诣较高,并工于诗词,所以在他笔下,描绘点染颇有清疏淡雅、含蓄蕴藉的美。对梦中故乡山水草木并未作词藻的铺叙堆砌,而是以最简练、生动的字词交代方位、勾勒特征,将故乡山水一幕幕如画般展现在读者眼前。如:“其前溪袤十里,琁环可睹。侠溪远阜,青苍挃天。”将远去溪流喻为明净的玉环,将两岸青山的高峻用刺入云天的夸张手法形容得惟妙惟肖。这一远一近、一个广度、一个高度的有机结合,将景致描绘得凝练而丰富,为文章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紧密融合,互为照应,使《〈梦谒母坟图〉题记》一文既饱含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又不失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使人读来回味无穷。

乘拨逆蕲水而上,可百三十里,溪水清泊,平潬弥望。有水自东来会,是为白水。其右有市,名曰包茅。对溪孤山,孽然高举,峭不可上,则螭堆也。

山麓精庐,云洗心阁。寒泉步徛,所在深窈。渡此以上,堤绵半里,松桧棽映。中有豫章,缭以周垣,扶疏四布,干可十围。与溪西一树相直; 悉是三百年物。

堤内广陂,扶渠满中。小渚二三,杂植槐柽。循池东走,得黄氏祠墓。前直螭堆,若树重表。黄氏始自江西,占籍此地,有信甫是其初祖。乡人谣俗,以人表地。及其自署,乃云螭堆黄氏。盖山水清邃,错以腴壤,良宜聚族而居者矣。

先人相宅,在山之阴。前有三丘,駊騀相属。右为章丘,亡母周孺人墓在焉。面西背东,水出其北。白石为茔,碑崇三尺。陇首长松,高可二丈,下覆冢兆,有如羽盖。升虚反望,便见吾家。

墓下田舍庳隘,藉以守冢。山田数亩,有圃有池。其前溪袤十里, 琁环可睹。侠溪远阜,青苍挃天。 临溪一面, 重巘峻削,与螭堆齐。自尔而下,堤皆树柳。墓前单椒,斗入溪胁,堤则尽矣。

先时卜葬,神灵听从。意母之潜魂,睠怀旧地,茕茕孤子,可以朝夕顾守斯坟。曾不几时,违患远游。既流窜东夷,恐遂不得反乡里,上先人冢墓。一旦溘死,复不能依母泉下。宵中魂梦,恒来是丘。既寤悲伤,至于昒旦。因请沙门曼公缋为是图,粗存较略,藉用寄思。但望之匪遥,远则万里。《诗》 曰: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每念斯言,所以零涕沾衣者也。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