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夏商周,青铜器在人类的生产和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到了战国末年,冶铁技术不断发展,铁器价格低廉、柔韧性高,所以在战场上,铁制兵器很快就代替了青铜器。例如,在河南省西平县的战国时期的韩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兵器和一炼铁的遗址,可以说明,在战国末期,冶铁已经非常成熟。1974年春天,在陕西骊山的秦兵马俑坑中,挖出了4万多件兵器,包括剑、戈、戟、弩、簇等战场常用兵器,但让人不解的是,秦朝的兵器,竟然都是青铜材质的。要知道,在兵器中,青铜虽然坚硬,但柔韧性不够,容易折断,尤其是长剑等利器,剑身单薄,若是上了战场,太“脆”了,那完全没有优势了。
那为什么秦国人舍弃铁器不用,而坚持要用青铜器呢?他们不知道青铜器的弱点吗?最后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秦国的青铜兵器和其他青铜器完全不用,因为他们在青铜器里加入了“锡”,而且铜锡配比非常完美,两者结合而成的青铜兵器,有了坚硬和柔韧的特点,这样,秦国的兵器就比其他六国的兵器都要完美。可以说,秦朝为了打仗,真正做到了“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由此可见,秦国人为了战胜他国,在兵器上下了很大功夫。甚至可以猜想到,在战国末年,所有的国家都在辛苦操练士兵,秦国人还多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研究兵器。还有一件事,最值得注意:
在秦兵马俑二号坑的下面,挖出了3枚非常诡异的箭簇,起初并未引起专家的注意。但因为其他箭簇都锈蚀严重,这3枚箭簇可能是因为压在了兵马俑的下方,和空气长期隔绝,所以外形完整。
秦国的箭簇和传统的弓箭箭簇不同,因为古代战场上,传统的弓箭一般都是两翼型的,带有像蝙蝠一样的翼面,这种翼面是箭簇的“倒钩”,一旦射入敌人体内,很难拔出。但传统箭簇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翼面的风阻太大,很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在射程和准确度上,都不够完美。
秦国的箭簇是三棱的,而且没有翼面。相比于传统两翼箭簇,这种三棱箭簇不仅受风力影响小,而且配合弩机使用,射程能够达到300米左右,杀伤力非常惊人。随着专家对着3枚箭簇的研究深入,发现一个更加罕见的细节:
这3枚完整的箭簇,它的3个棱面的弧度完全一样,而且弧度的流线设计,恰好是空气阻力最小的设计。众所周知,子弹的主体结构之所以要设计成弧形,是要把空气阻力减到最小,而秦始皇的这种箭簇,也是同样的原理。试想,在遥远的秦朝,距今2000多年前,秦人已经开始研究风阻,而且运用到了极致,这种智慧,让人肃然起敬。有学者分析完这3枚箭簇,立即拍案叫绝,难怪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这样研究兵器,统一都成了“天意”。
秦始皇兵马俑的兵器,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配件统一。比如战场上士兵会用不同的戈、矛、槊等长柄兵器,这些兵器的头部和炳部之间的结合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如果某个秦国士兵的矛的柄断了,他完全可以用阵亡将士的其他兵器的柄来更换自己的柄,这种设计非常先进,大大提高了战力。
所以说,秦始皇的大军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除了三秦将士们勇猛善战意外,他们高超的兵器制造技术和研究水平,也是他们统一六合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