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虎山
锡印第村位于古城镇北面,与东梁、津村、温家街、海岸北、商场长接壤,
过往南方人(懂阴阳看风水之人)说石仁底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真乃人杰地灵之福地也。当地一位老者说:露台山上曾有过两座庙宇,上面是佛租庙,下面是观音寺。在两座庙中间还有一尊石佛竖像,双手合拢,面带微笑,相好庄严,令人起敬。据说这石佛是北齐时代石刻,与东良洪济院千佛塔和北良的石佛属同一时期。后来在大佛底下立了村庄,村名定为“石人底”。但多数村民说从来没见过石人,也有人说石人到了北良侯了。2016年,回乡探亲的岸北村赵建斌(山西省质检局高级工程师),在岸北与石仁底两村中间一块田间劳动时,偶然发现露台山形似一尊巨大的弥勒卧佛,它座北朝南,端庄大气,双手置于两膝,大肚子高高凸起,神灵活现,若如真人。
远望露台山
弥勒卧佛的发现,引起喜爱研究三晋历史文化的赵建斌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多次请本县有关方面研究爱好者到现场考察、摄像,从而进一步证实,原来山上并没有什么石佛,更不是"石人″跑了。“石人”没跑,一直安祥地躺在这里。所以说,石仁底村是因座落在弥勒卧佛脚下而得名,这样解释更有说服力。但遗憾的是,弥勒佛的头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给毁的低了点,现在看上去头虽小了点,仍端庄慈祥。
2020年12月2日,我应邀参加了“武乡县三晋历史文化研究会"换届选举,会后组委会给每位参加者发了七本书,三本是“武乡文化历史研究”,四本包括“武乡地名故事”、“南亭诗钞”、“神奇的焦龙爷”和“爱我武乡”,并连同采风笔记本、笔、多功能兰色手提包一齐发到每一位文友手中。
在回家的路上,我带着滿满沉甸甸一包书一路寻思,这是三晋历史文化研究会组委会发给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食粮啊,同时也是一本武乡詞典,顿时觉得沉重,真有力不从心、老不中用之感。回家后仔细一想,曹操在《龟虽寿》里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况且美国七十一岁的特朗普还竞选总统,咱还不老呢,钟南山84岁还是“不老山”,咱才70岁……
我决定亲自上露台山看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带领东良九年制高中班学生勤工俭学在山上种过马铃薯,而且好几块,因为路远,中午还拿着锅碗在山上生火做饭。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卧佛。
我共上了三次露台山。第一次上山三人(我,生荣,学斌);第二次四人(我,生荣,跃宏和杜金旺老师),主要是拜谒解读石窟佛像;第三次三人(我,生荣和学斌),主要是解读碑文(可能是)。
西乡绝大多数村吃的都是我们东良的深井水,石仁底离东良近,吃的却是本村露台山下的山泉水。武乡县志和地名故事书中关于泉水一说只有南沟泉、北良侯泉、暖水头泉、泉之头泉、圣水泉和珍珠泉,却遺漏了露台山脚下的石仁底泉。
我们沿着上山的路爬行,这是一座石山,在半山腰处,一个天然方形一米多高石窟镶嵌在岩石中间,它座北向南,里边三面壁上都刻有石佛,佛像形态各异。笫二次来时我们又多了"平安好运”一人,他对石窟作了详尽的解说,除了佛像还有其它图案,正面佛像(坐像)下面留着泉眼,但没有泉水流出,佛像下面是个方形水池,不深,四周有水溢滿留下的深绿痕迹。洞不深,只容一个人且直不起腰,洞口左边大石上有文字记载,只有最下边还清晰可见,上面已经都脱落了。洞口外只能站立三五人。
别了石佛,我们怀着迟到和宛惜的心情继续向山顶前进。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因为我们发现山的上半部分好像是人工堆起来的,土质是混和的五色土,里面掺杂有陶瓷和人的骨骼碎片等等。陶瓷碎片有厚有薄,工艺精细,上有纹理,有白色的,棕色的较多。由于碎片较小,再说我们也没工具,只能在路上捡一些。因为山顶到处都有,所以我们认为整个山顶是人工堆积而成的,最高处有座庙,已只剩遗址了。听说是龙王庙,我看了一下坐辰山戍向(正东),龙王庙也像,一来座东,二来山下有泉水。
我们开始下山,没走原路,直接从山顶沿着卧佛向南下行,下了一段我们发现土质好象有些异样,两边是原生土,中间是五色土……,这个地方莫非……
我们也只是这么一想,看了一下正好子午向。在半山腰,有块椭圆形平地,生荣说,这是佛像怀抱大印也。
下的山来,我们又在泉水和鱼塘边拍了几张照片,生荣说,下游还要再建几个渔塘,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
石仁底确实是人杰地灵宜居福地啊!
石仁底湾地多,山地也不少,村北面北圪梁上有各家各户的果园。这真是:
旱有湾,涝有山,
村北圪梁花果山,
弥勒佛祖佑众生,
潺潺泉水绕东南,
藏风聚气一福地
人杰地灵露台山
编辑,一生平安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