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24节气中的第六个,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中国农历是24节气,平均分为一年,每6个节气分为一个季度)。
我们知道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农历中的阴历部分称“朔望月”——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规律,即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个月的初一都是“朔日”(新月);而阳历的部分就是“二十四节气”——指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
阴历好处是:根据月相很容易解决“今夕何夕”的问题,毕竟作为没有天文学素养的普通老百姓看月亮的阴晴圆缺比看太阳的相对位置要简单直观的多,但阴历无法指导农业生产,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最需要掌握的太阳的运行规律。因此人类文明起步阶段大多采用的阴历,比如巴比伦历、犹太历和我国的夏历(阴历),而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则开始转用阳历,但太阳历依赖于专业天文机构的观测,不是不同百姓能掌握的。
我国传统农历就智慧地采用了阴阳合历,阴历用于日常计时,阳历则用于农业生产,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几乎都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比如“谷雨”节气。
我们说了二十四节气是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具体到谷雨而言,太阳黄经为30°。现代科学已经可以准确,因此节气不是某一天,而是某一个准确的时间点。
比如2022年谷雨节气时间是公历2022年4月20日10点24分7秒
节气卡得这么准,有什么用呢?当然是指导农业生产啦!
通常的说法是谷雨意即“谷得雨而生”(《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芳谱》也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这两部书都是【明】人所做。)
谷雨按古音应该读作“gǔyù”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这里雨做动词下雨,《说文解字》中说云雨本去声,今风雨之雨在上声,雨下之雨在去声也。说得便是“雨”做名词读yǔ,做动词读yù。
(“平上去入”是古汉语四声,注意古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拼音四声是完全不同的,上(shǎng)声是普通话汉语拼音第三声,去(qù)声是第四声)
所以说谷雨其实是“雨谷”,告诉人们雨水充沛了,可以种谷物了。
谷雨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来源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翻译一下:仓颉造字成功后,老天爷要奖励他,但仓颉不要奖励,只求老天让人民五谷丰登,老天爷都感动得哭了,泪水落到人间化作了谷粒,给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这一天就叫做谷雨。
但《淮南子》这个故事太过牵强,因为时间对不上,谷雨时节是播种的季节,不是收获的季节,除非老天爷下的“谷雨”是“种子雨”……
说到春雨,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了,但其实中国古人认为春天下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仲春(春天第一个月)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时节还是绵绵细雨。
季春(春天第三个月)的第一个节气“清明”则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多繁密,有些恼人了。
季春(春天第三个月)的第二个节气“谷雨”就变成了“谷雨初晴缘涨沟,落花流水共浮浮。”——雨水多起来了,水沟都涨满了,但人却是欣喜的,一是因为完成了春播,二是因为马上就要进入气候怡人的初夏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每个节气分成三候,每个节气15-16天,每候就是5天。
谷雨三候是:
初候,萍始生
萍,指浮萍水草,河面上飘满浮萍要到夏季,萍始生也在宣告夏季即将来临。
初夏是浮萍生长的旺盛期
二候,鸣鸠拂其羽。
鸣鸠就是布谷鸟(杜鹃鸟),为啥叫布谷鸟呢?古人认为杜鹃的叫声像“布谷、布谷”,是在催促百姓赶紧开始春播,种谷子去。鸣鸠拂其羽就是布谷鸟来“广播”了。
杜鹃外形威猛,古人认为杜鹃是鹰变的
三候,戴胜降于桑。
戴胜鸟,是一种头上有“胜毛”(羽冠)的鸟,古人认为戴胜鸟只停在桑树上,而戴胜鸟落在桑树上,是春蚕要出生的预兆。
戴胜鸟,是以色列的国鸟
谷雨还是赏春花的时节
【宋】朱淑真:“碧沼荷钱小叶圆,眼前芍药恣连颠。”
这赏的是芍药。
【明】唐寅:“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这赏的是牡丹花(鼠姑即牡丹)
【唐】王贞白:“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这是芍药、牡丹一起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