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生许惠明送来了一名朋友圈,
所幸伤病较轻,没造成严重后果。写作业拖拉,爸爸一急,动手了
“小男孩东张西望,没有特别难受的神色。”许惠明回忆,几天前的上午,一对神色紧张的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小男孩进入诊室,说小孩耳朵受伤了。
起先,许惠明以为是摔伤或者车祸伤什么的,但小男孩无外表创伤的痕迹,于是就让家长尽可能地详细讲述病史。
父母迟疑几秒,交流一下眼神,才道出了来龙去脉。
原来小男孩今年10岁,前一晚做作业时,家长对小朋友的表现很不满意,觉得他磨磨蹭蹭。
做爸爸的先是喊了几次,儿子嘴里应着,一会儿又恢复了原样。爸爸的火气一下上来,“本想吓唬吓唬,手甩过去,没想到,儿子头正巧突然一下晃向左侧,加重撞击力。”
“啪”地一声,孩子一脸惊吓,说瞬间左耳轰鸣。
孩子左耳受伤,轻度听力减退
耳朵没出血,孩子说没有失聪,但事后家长还是为自己的失手后悔。次日上午,孩子没什么特别不适,家长还是放心不下,一家3口匆匆赶来医院。
听了家长的叙述,许惠明心里咯噔一下,通过电耳镜和耳内镜等仔细检查结果,“被扇的左耳鼓膜呈不规则穿孔,约0.2X0.4公分大小,幸好没有出血,听力检测也仅提示轻度传导性耳聋。”
初步诊断为左耳外伤性鼓膜穿孔伴轻度听力减退。许惠明解释,“像撞击、耳光等会使外界气压迅速变化,造成外耳道气压增大,耳内压力与外耳道相比会形成负压,导致鼓膜破裂。”
许惠明建议,先观察一个月,一个月内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和耳道进水,避免剧烈运动,像学校的体育课得暂停。若1个月甚至2-3个月后,鼓膜穿孔仍不能愈合,只能进行手术修复鼓膜。
无独有偶,再早些天,许惠明还接诊了一位鼓膜穿孔小男孩(轻症),从其家长言语中得知,孩子受伤也与做作业表现不好家长发脾气有关。
家长们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许惠明介绍,鼓膜穿孔就是鼓膜上面有个洞,鼓膜不完整,鼓膜俗称耳膜,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分别是上皮层、纤维层和黏膜层,鼓膜是人体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伤性鼓膜穿孔的表现主要是剧烈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炎性鼓膜穿孔的表现主要是反复流脓、听力下降、耳鸣。耳鼓膜穿孔不仅会影响听力,对于大脑也有较大的影响,还会有眩晕、呕吐的并发症,一旦发现需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治愈的。
炎症引起的鼓膜穿孔,应及时清理炎症,定期服药,清理分泌物;如是碰撞、耳面部遭击、放炮等外伤性鼓膜穿孔,应保持耳内干燥,不要进水……
“绝大多数孩子随着病愈也就过去了,但有的人即使成年了,还会对小时候某次‘不幸’难以忘却, 耿耿于怀。”许惠明表示,希望家长们能管理好自己情绪,孩子学习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更重要的还是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
许惠民为耳病小患者捡查(非文中小患者)
新闻+: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要这么做
作业能拖就拖,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还有各种小动作……对于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拖拉,这个令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浙江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苏衡进行疏理分析,认为原因大致有这些:
1,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觉得应该先玩够了再来学习,不会自主地安排时间,经常玩手机、看电视等。也有的孩子是对学习的要求过高,如有些学生要求每个字都要漂亮,每道题目做完后都要检查很多遍;
2,对学习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学习是父母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学习是痛苦的事情,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等等;
3,有情绪上变化: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批评,被同学欺负,或家庭关系不和谐、碰到了其他的比较重大的生活事件的刺激等;
4,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陷综合征等。
苏衡表示,作为家长,应根据不同的问题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置,给的建议是:
1,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的榜样,比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要看手机、玩游戏等。
2,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做完作业才能做别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先后顺序,不要对孩子规定地太死,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
3,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贸然打断孩子,如有时题目做错了,要等到孩子做完一项作业后或者全部作业后,再统一进行订正。而不是中途打断孩子马上订正,这样孩子学习进程被终止,且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又影响了下面的学习。
4,和孩子经常沟通。孩子主动和父母交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不要随便批评、指正他的想法。即使有些思想比较幼稚或者不好,也要在他说完之后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孩子不愿意说,父母就可以自己先说,或者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说起。不要只问成绩,要关注孩子们整个的学习生活。让孩子慢慢建立起“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基本观念。
5,让孩子真正喜欢学习。对学习的兴趣永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要通过反复地案例讲述和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只是方式不同。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来了解、认识、分析、预测这个美丽的世界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成绩。
6,孩子注意集中时间短,得在孩子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后,根据孩子自己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数分钟的休息,并对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给予表扬。如孩子做作业时总是动来动去,从不安静,甚至在课堂上也会经常走来走去,不能安静,要注意孩子是否患上“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应及时到儿童精神科就诊。
提醒,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管重压成学霸”,或适得其反。
(来源:钱江晚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