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一回合顶部
【PConline杂谈】2016年3月,英特尔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10-K文件,文件原文是:“我们利用14纳米和10纳米工艺的时间将更长,在满足每年发布新产品的产品发布节奏的同时,我们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将进一步优化。”
明显地,这句话意味着“Tick-Tock”模式的终结。十年“Tick-Tock”,终跑不过时间、跑不过工艺、跑不过竞争、也跑不过频率。在“Tick-Tock”划上休止符的时刻,我们来文艺一下,回忆这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历史,还有未来。Tick-Tock已死?哪一代酷睿最值得升级?
一、捍卫摩尔定律:“Tick-Tock”简史
2006年,代号为Conroe的Core 2 Duo处理器横空出世,取代奔腾、重登皇座,团灭速龙、扭转局面。掌握当时CPU架构黑科技的Intel,得势不饶人,在推进多核策略的同时孜孜不倦地研发新架构,并且保持每年更新一代号的频率,Intel称之为“Tick-Tock”。
“Tick-Tock”见证了制程与架构的巨大变化,当然,与频率无关
简单来说,“Tick-Tock”模式就是首先升级处理器芯片的工艺(产品被称作“Tick”),然后次年推出采用相同工艺的新一代微架构(产品被称作“Tock”)。tick和tock产品之间间隔12-18个月时间,Intel说到,也做到了。
Tick-Tock时期的最良心升级:Sandy Bridge
Core 2时代见证了65nm到45nm的变化,事实上都是Core微架构。到了第一代Core i时代,带来了架构的大变革以及众多新特性,巩固了Intel 酷睿帝国的根基。同时第一代Core i也同步作出了制程工艺的改变,发展到32nm的Westmere。第二代Core i也就是SNB带来了质变,成为了酷睿时代性能提升最大的一代。
最不良心升级?相信很多人选择Haswell一周目
自此之后,无论是Tick还是Tock,基本都是挤牙膏的节奏。代表Tick的Ivy Bridge进入了22nm时代,带来了TDP降低的变化,这是最大亮点。而作为Tock的Haswell在一周目的表现是失望的,毕竟Intel将微架构的变化放到了核显中,有点“扶正小三”的感觉。
3代、4代、4.5代i7性能提升对比(数据源:PConline CPU测试)
还好,到了“恶魔峡谷”,Haswell的性能提升幅度才挽回了不少面子。
选Tick,还是Tock,这是一个问题
到Haswell时代为止,Tick-Tock战略模式似乎成为了DIY玩家们的思维定式,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两年为一个完整芯片升级周期,喜欢新工艺的可以选Tick,喜欢架构升级的可以选Tock,喜欢再战N年的可以默默地看着论坛与贴吧的朋友们装逼……
Tick-Tock模式本质上是捍卫Intel自己定的摩尔定律
我们知道,Intel提出“Tick-Tock”模式无疑就是压制AMD。但是到了后期AMD FX系列的萎靡后,Intel可以放慢脚步的,但是并没有。为什么?
那就是摩尔定律在作怪了。作为自己给业界定的行业标准,Intel绝对是摩尔定律的忠实支持者,毕竟打自己脸的感受是很不好的。不过Intel也聪明,使用挤牙膏以及重点发展GPU的方式来维持摩尔定律的生命力。
2回顶部
二、终止于14nm?后Tick-Tock时代怎样走?
计划不如变化,工艺的发展不会永恒的,一旦引领Tick-Tock进程的因素来到了Intel不能控制的程度后,Intel开始怀疑人生了。
事后诸葛亮,Haswell-Refresh的推出可以看出很多今天才懂的东西
从22nm发展到14nm的过程中,Intel遇到了不少的阻碍,尤其在良品率中一直达不到及格的程度。于是原本在2014年露面的Broadwell以及14nm制程却跳票了,这是Intel的Tick-Tock模式的第一次跌倒。取而代之的,是4.5代酷睿,也就是Haswell-Refresh,事实上,很多玩家认为Haswell-Refresh才是Intel压箱底的Haswell,只不过高端没有竞争才没有作为Haswell首发。
14nm的跳票让Intel感受到Tick-Tock策略带来的压力
Skylake,Tick-Tock模式最后的余晖
等到2015年年中,桌面版的Broadwell终于发布了,但是不进反退的CPU性能,头轻脚重的GPU性能,让玩家确信自家i7游戏平台能再战N年了,觉得Intel已经把Tick-Tock模式玩坏了。令人意外的是,Intel短期内迅速发布第六代酷睿Skylake,全家族的布局,加上追上了Tick-Tock的年份,让玩家再次对Tick-Tock模式燃起希望。
Tick-Tock终止于14nm
但是事实是残酷的,14nm工艺本来遇到很大困难,经过多年的改进以及优化才能推出。而从14nm到10nm困难程度更加严重,目前工艺技术依然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在短期内见到10nm制程的CPU是不可能的,Intel也知道这一点。于是,Intel宣布正式停用“Tick-Tock”处理器研发模式,未来研发周期将从两年周期向三年期转变。至此,Intel对英特尔已几近失效。
Kaby Lake时代会是新开始
为此,英特尔延长了14纳米Skylake处理器架构的周期。由于制造工艺生命周期变长,加之10nm制造工艺很难被继续打破,所以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优化”这一步骤。故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推出基于Skylake架构的Kaby Lake处理器,以延长14纳米工艺的寿命。而按照此前Tick-Tock规则,这将既不是Tock年也不是Tick年。至于采用10纳米工艺的Cannonlake芯片(下一代Tick产品)发布时间将被推迟到2017年。
没了Tick-Tock,变成了Process-Architecture-Optimization模式
可以看出,Intel已经重新规划旗下CPU发展路线了,那就是“制程-架构-优化”。
3回顶部
三、解读新节奏
事后想想,Intel还得学学AMD的PPT大法啊
制程
新的路线下,每一代工艺都会物尽其用,同时刻意细分市场,直至榨干为止。
按照Intel思路,制程工艺升级对性能没有质的提升
对于台式机市场来说,工艺升级永远比不上架构升级那么重要,因为前者是量变、后者质变的意思,毕竟性能是第一位。所以,对于台式机玩家来说,工艺升级在尝鲜角度上有所用处。
制程升级对于笔记本电脑行业来说大有裨益
至于笔记本电脑领域,工艺升级意义更大一些。一般情况下,工艺提升会降低功耗以及发热量,有效提升续航时间,这对于轻薄的趋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小尺寸标准电压CPU的游戏本越来越多。
架构
说回架构升级,理论上讲,这是每次CPU发展最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架构到另一个新架构,架构升级都会带来一次变革,理论上会更受大家欢迎以及市场的关注。就从GPU作为例子,AMD以及NVIDIA每次升级换代都带来了次世代般的进步。
牙膏厂Intel早已磨掉了我们对架构提升的期待值
实际上,现在的玩家早已没有了10年前从奔腾到酷睿那份期待以及激情,因为牙膏厂Intel早已磨掉了我们的期待值。如今,Intel走“制程-架构-优化”的策略之下,架构升级这一代有可能显得鸡肋,比如那Ivy Bridge到Haswell的升级就是典型例子。
优化
最后就是架构优化的过程。说实话,从Intel带给我们的经验来看,架构优化反而成为了最良心的升级。Haswell到Haswell-Refresh,从4770K到4790K,性能却有超过百分之十的提升,比起3770K到4770K的幅度还要高。同时,从22nm到14nm,4790K的性能也比6700K的性能没有差太多。
这一成绩表可以看出6700K和4790K的性能关系
这意味着什么?优化>架构≈制程。到了现在三步走的策略 之后,架构升级这一代有可能显得有点鸡肋,优化那一代即使只是小改提频也好,都比这一代要好,从4790K比6700K更高的频率设定就能看出Intel的想法。虽然我们还未知道14nm架构的优化版本kady lake架构会是怎样,但从Intel制定策略来看,至少4790K会是这几年内的良心高端定位CPU。
架构优化的先例:四代恶魔峡谷系列酷睿
酒越醇越香,我们得出暂时的结论就是,优化架构的那一代酷睿,最值得升级。
四、总结
AMD受制于外部因素,近几年CPU架构发展比Intel相对混乱
虽然我们通篇都在谈Intel,其实都是因为AMD在高端领域的停滞才使得Intel变得懒惰而拉长架构生命周期了。事实上,AMD的升级换代只能用相对混乱来形容。没有周期性的发展计划,只有见一步走一步的水平。因为之前数年AMD被自家代工厂Global Foundries坑得死去活来,加上不断的核心人员调动(比如Jim Keller的任性离职)。但是,无论怎样,Intel的命运还是掌控在AMD手中。
2004年开始,十多年了,CPU频率没有变化,却提升N倍,Tick-Tock的功劳
十年前,CPU的主流频率是3GHz水平;十年后,CPU的主流频率依然是3GHz的水平。不变的是频率,变的却是性能。感谢“Tick-Tock”,让我们满足每年发布新产品的产品发布节奏。同时,我们在这些理论面前也表现得十分理性。虽然摩尔定律被Intel自己否认了,我们也没有太多感觉,毕竟只是经济定律而已,好好享受自己CPU为自己生活、工作、娱乐带来的便利才是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