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水冲式厕所逐渐成为乡村民居“标配”

[新闻评论]

“十种民生事实”改造10: 15万户农村家庭卫生厕所,建设农村公共厕所3100个、旅游厕所285个、城市地区公共卫生厕所350个。

1月19日,天微微亮。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永和村的刘明学两口子来到地里,刘明学用锄头翻土,妻子则将干稻草裹着的农家肥铺上去:“去年种了小黄姜,明年后年打算种芋头。轮种可以保护土质,我们才有更好的收成!”

“天不亮就上山干活,我们村就数刘明学两口子最能吃苦。”在永和村,一提及刘明学,扛着锄头的农人们便竖起大拇指。用当地人的话说,刘明学家的田“散得很”,几乎都是山间的条状小块,但他每一块都种上了作物。

“想多赚点钱,把欠的债还完。”刘明学说,2018年永和村开展危房改造,国家补贴他家5万元,他又向亲戚借了6万元,修建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还配置了水冲式厕所。

这样的居住环境,是2016年以前的刘明学想象不到的。

贵州各地围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核心要素,大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记者 杨昌鼎 摄)

刘明学以前的老房子有上百年历史,住过三代人。木头搭起房架子,顶部铺就薄石板,竹片和棉席编织围成墙,夏天漏雨,冬天透风。

“老屋不到两米高。”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永和村驻村书记申慧民回忆,第一次去刘明学家,近一米八的他只得弯着腰进屋。厕所就在老屋旁边,用油毡纸围起来的简易棚,在土里挖个坑,上面搭两块木板,“风吹日晒,木板有些腐化,踩在上面摇摇欲坠。”

居住环境差,生活来源也成问题。那时,在外务工的刘明学因患糖尿病的哥哥病情恶化、母亲瘫痪在床便回了村,没有了在工厂的固定工资,家里入不敷出。

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后,永和村在部分旧宅外墙上绘制出有当地特色的壁画(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永和村供图)

但刘明学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信心十足地跟申慧民说:“我想种植小黄姜,但没钱买姜种,您借1000元给我咋样?”

申慧民爽快地借给了刘明学1000元。一年后,刘明学收获近万斤小黄姜,又起早贪黑拿去集市摆摊。很快,申慧民就收到了刘明学的还款。

“这让我挺惊讶。”申慧民说,刘明学身上没有“等靠要”的思想,除了种植小黄姜,他和妻子还在自家零零碎碎的土地里,种植了时令蔬菜和樱桃树。

“厕所革命”为永和村村民生活增加了“品质”(汤智钦摄)

2018年,申慧民入户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刘明学一口应承下来,跟亲戚借了些钱,推倒了快坍塌的老屋,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房。

和老房不同,新家住、厕、圈、厨合理分离,每一间屋子,都窗明几净。刘明学和妻子商量后,一咬牙还添置了电视、冰箱、洗衣机。

刘明学感慨,活了大半辈子,终于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干活也更有了动力。他又买了两辆电三轮车,上山耕作、进城卖货,节约了不少时间。

刘明学家新房建好后,村干部们送来春联(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永和村供图)

不仅刘明学家居住环境变了,永和村村民们居住环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支书张元明说,2017年他刚回村工作时,村里90%的人家都还在使用旱厕,而如今,水冲式厕所已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

村民张庆燕2017年嫁到永和村,从小在镇上长大的她,在村里最不习惯的就是上旱厕,“两块砖、一个坑,又臭又脏。”她家两层新房建起来后,每一层都设置了卫生间,还安装了热水器。

“从前家里老人洗澡,需要在铁炉子上烧水,再倒入大木盆,费时费力。现在,遥控器一键就能搞定热水器。”参观了张庆燕家的卫生间以后,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安装了热水器。张庆燕认为,相比水冲式厕所,农村卫生间功能的拓展,则又是一个更大的进步。

记者:吴蔚 李思瑾

一审:曹轶

二审:黄桂花

三审:李蓓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