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炎热,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开始。我们离正式入装不远。
从小暑开始,天气会让人觉得又湿又热,暴雨也会随着一波波热浪接踵而至。一直到大暑之后,天气转凉,夏天也就接近尾声了。
二十四个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在几年之前,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与同为非遗的昆曲、皮影等传统艺术形式不同的是,节气仍然保持着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群众基础。
同为“非遗”的皮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天气预报变得多么精准,但每到了一个节气,气候马上就会变得不一样。
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永远是我们掌握气候变化的精准时钟。
那么,为什么节气比公历还要精准呢?
“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运动界定的。
节气的智慧来源于星空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地球为中心,我们眼中太阳会在天空按照一个圆形路线运动。
这个路线被古人称作“黄道”。而二十四个节气的节点,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确定的。
黄道轮
将360度的黄道圆周等分为24份,每当太阳运行到一个节点,就开启了新的节气。
立春是一个周期的起点,每当太阳在天空前进15度,就是一个节气。
由于地球的运动轨迹不是一个正圆,虽然轨道被按角度等分,实际经过的时间却并不完全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农历和公历不能完全重合。
每年的节气是哪一天,要根据太阳运动的速度和时间而定。农历相比公历更加灵活,也就更加准确。
也就是说,虽然公历看起来精准,把每个月的日期规定得死死的,但其实我们的农历才是真正吻合天象、符合自然变化规律的历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采用农历和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更明显地感觉到节气而非月份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不仅代表着一种以农耕为基础的历法,也代表着一个结合了气候、农业、天象等等知识的完整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根据不同的节气,中国人民也发展出了不同的习俗。
在小暑,“食新”是比较常见的习俗。吃上一口新收割的稻米,一起顺应节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