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网课第23天,12岁男孩却跳楼了:在这4封遗书中发现了真相……

马主任有话要说

什么样的孩子会自杀?很多用户说,每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不如打自己死。

有的干脆当着父母的面自残。情况虽不一样,但是这个问题我给的答案却是一致的。

我的答案是,严重缺爱的孩子容易想到死,也容易自杀。能看懂这个答案的人,孩子都不可能自杀。下面就来解释这个答案。

很多人把训练孩子,严厉要求,当成教育孩子和爱孩子。忘记了家庭教育的基础是让孩子感受被爱。

注意!是:孩子感受被爱!不是问你爱不爱孩子。

可是很多家长以为自己有爱孩子的心就行了。忽略了爱的意愿和爱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很多家长爱别人的能力很低)。假如你认为自己非常爱孩子,可孩子一点也感受不到。那么大概率你给出的就是假爱。这件事和孩子无关,只和你的做法有关。

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氧气。

孩子都靠家长给的氧气续命,可很多家长给的氧气却是假货是假冒伪劣产品。如果家长一直执迷不悟,孩子最后窒息而亡。可人们却说是孩子抗挫能力不行。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无条件被爱。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家长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家庭教育只会毁孩子,只会制造出有心理不健康的人。

即使孩子成人后获得世俗的成功也摆脱不了因心理不健康带来的痛苦。

大家可以去研究所有自杀或有自残倾向的孩子。你会发现这和抗挫能力无关,只和缺爱有关。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不愿承认自己给孩子的是假爱。这个问题不用问父母,问问孩子,看看孩子的脸就知道答案了。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作者:瑾年

来源:爸妈研究所(ID: mama_cn)

当孩子们被隔离,家长或是他们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五年级的孩子因上网课不认真,早晨时被家长训斥:

“在家不好好学习,上网课不积极......”

紧接着,孩子便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

图片来源:西瓜视频

等到父母发觉为时已晚,此刻在孩子身边的父母,看着躺在血泊中的孩子,捶胸顿足:

“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我再也不逼你学习了......”

来源:西瓜视频

急救人员正在施救,目前已经前往医院救治,希望孩子能转危为安。

此情此景,我的心扯得生疼,内心堵着疙瘩,为什么这个12岁的孩子和父母一言不合,便用自己的生命惩罚父母。

“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有人说是网课的压力;有人说是抗挫能力太差;也有人怪在网游头上......

但从没人想过,也许是以爱为名的父母,自己口中一句看似正常的训斥,却是孩子结束生命的导火索。

小时候饿了困了、摔倒了委屈了,都会扑向妈妈的怀抱。

现在大了却宁愿打碎了牙吞进肚里,宁愿把自己反锁、宁愿崩溃大哭,甚至不惜飞蛾扑火,也不告诉父母。

如果当时能够关注到孩子的情绪状态,我想他们定然不会再做出这样的选择。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

父母与子女,本原如磁场的正负极,异性相吸。

从何时开始,家的磁性消失,甚至同性相斥?

因为家庭沟通不到位问题,导致孩子自杀的不是个案:

去年2月份,刚开学第四天,深圳市宝安区一名13岁男生在家附近坠楼身亡。

原因是因寒假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斥责回家补寒假作业。

在此之前,妈妈和班主任满屏讨论的依然还是寒假作业的问题。

在送往医院路上,却发现孩子在此前已经尝试过割腕。说明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突发。

男孩出事后,他留下的4封遗书,为我们揭露了他内心的世界。

第一封给姐姐:“虽然不喜欢你,经常拌嘴,但我走了,还是希望你不要伤心难过。”

第二封给姨妈:“你是对我好的第3个人(第1个第2个是爷爷奶奶).....”

第三封给爷爷奶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500块压岁钱留给你们。”

最后一封给父母:“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

这句话让多少父母心痛又自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误认为自己的爸妈讨厌自己。

我们到底在给孩子传递着怎样的情感世界?让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身后空荡荡的孩子,心里受伤了都不敢告诉爸妈。

“你当然可以生气,但请好好生气”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和孩子就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连说一句话都疲倦。

疫情期,当孩子们都在家里上网课后,确实给不少家长带来了不少负担。

之前,一位佛系爸爸被网课作业逼疯的视频上了热搜,因为孩子没有按时写完作业,本来的佛系老爸七窍生烟:

“都不要做了,明天我把你的老师通通拉黑。”

“我要删孩子所有老师的微信,包括体育老师。”

“我连晚上做梦都梦见你老师在我床前站了一圈,都问我要作业。”

无独有偶,被网课逼疯的不止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就找上了杭州市七医院青少年心理的王医生:

陈晴的儿子本来成绩优异,乖巧懂事。

但因为此次疫情原因,全校都在家上网课,但是却成为了她一家的噩梦。

每次傍晚网课结束以后,儿子便会“发疯”:

讲道理不听,一批评就乱摔东西。

陈晴每日迟迟不愿回家,只想眼不见为净,有一次火气一上来跟孩子硬碰硬,结果儿子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幸亏因为小区防控严格,才找回了儿子。

网课的低效率会让很多孩子质疑自己的能力:我学不进去、不是熟悉的老师我听不懂、再这样子我成绩会不会跟不上.....

每一个质疑都会让孩子烦躁,越烦躁越听不进去,孩子越听不进去父母越焦虑,越焦虑越忍不住情绪开骂,造成了恶性循环。

但这并不是网课的错,错的是我们把焦虑的情绪发泄错对象。

初为人父人母,本来就是一个血肉之躯,面对懒惰、犯错的孩子,会生气会愤怒,是人之常情。

但是有些父母却不会好好生气,用力过猛,把负面的情绪转移到对孩子的人格攻击上。

台湾的公益组织曾经邀请路人体验被父母训斥的感觉。

“你太自私了,大家都被你拖累了!真的感觉非常丢人!”“我们家没有你这种怪胎孩子,出去不要说我是你妈妈!”“你真的很没有用,看到你就讨厌,你到底是谁生的?”“你个赔钱货,太后悔当初生下你!早知道你现在这样,我当初应该把你掐死!”

面对成人暴风式的攻击,有个女生哽咽痛哭。

她很害怕、恐惧,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

因为这跟她小时候的经历一模一样,虽然成年的她已经知道这是父母的气话。

连一个成年人都忍受不了人格攻击,更何况是个孩子!

日常生活中一句无心的话,或者无意之举,都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忘了身后的灯火。

你和孩子之间,必须有个清醒者,确保你的爱意他能一一接收到。

我们可以无知,但是不能蛮干、不能攻击。

“你不闭嘴,孩子怎么说?”

有人说,不就是上个网课、一句批评吗?

小孩子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说出来让一家人想办法,不就解决了吗?

这比用性命惩罚父母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绝对不只是早晨那句被训斥的话,而是日积月累,如大山般压着他喘不过气的失望、沮丧……

之前在做儿童心理咨询时,每次给孩子辅导40分钟后,后面的20分钟便是和家长沟通。

10组家庭总有9组疑惑:他怎么会和你聊那么多,我问他他总是不愿意跟我聊天?

我回答到:积极倾听。

说到底,比起乱发脾气,不会好好听话才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问题。

就像焦俊艳和她爸爸在节目《我家那闺女》中表现的那样。

爸爸说:“你平时要是有什么事,记得跟我们说,幸福要跟家人分担就是双倍幸福。”

拗不过爸爸的她直接表达:“痛苦讲给你们,我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我跟你们讲完之后,你们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然后你们又一直问很多很多问题。”

为什么焦俊艳如此决绝父亲的沟通,其实从节目一开始就可以看出。

爸爸一上节目便开口挑剔:“就她穿得那样儿,我都嫌她土。”“平时穿得跟个淤泥儿似的......”

当我们口若悬河的时候,我们的耳朵也丧失了听力。

母亲的那个嘴啊,大声喊得,每天都活得很累......

这位网友的控诉也许说出了孩子的心声。

如果我们不闭嘴,孩子永远不会表达。

每一句“为你好”,都是以爱为名的强迫。

当我们对孩子吼叫时,其实很容易辩解:

“我这样骂你,都是为了你好啊!”

但我们是否曾想过每一句“为你好”,都是以爱为名的强迫。

以爱的名义,提着条件,行控制之实。

在《少年说》中,有一个女孩学了七年舞蹈,有天赋也有兴趣,但最后却被母亲勒令叫停,原因是影响学习。

当女孩第一次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站在天台上对着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时,妈妈却又在台下提起了条件:

“下次考试考进年级前100名就让你学。”

母女两个的沟通顿时进入僵局,女孩硬生生被气哭,母亲见状退步道:最少前150名。

女孩最后彻底崩溃:那么高的要求,我——做不到!

在这样的重点中学,突击进100名等同于拒绝

有条件的爱,让孩子们的情绪问题藏在冰山底下,表面风平浪静,水底下却是暗流涌动。

甚至会在重大事件来临前遭遇情绪崩溃,以极端的方式来应对。

去年6月高考,便有一位考生在看完数学试卷后,突然精神崩溃倒地,又哭又笑。

这种控制型的爱,也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敏感、自卑、得不到认可、人际能力缺乏。

你以为管吃管喝、管生活管学习就是爱得满满。

但是武志红却说过:

那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实不是父母“爱太多”,而是清一色的“爱太少”。

出乎意料。

当我们看到这个结论时,肯定困惑: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恨不得掏出心来给他,怎么可能爱不够?

这时候父母该反思:

我们是不是......爱错了?

家是心灵的避风港,不是辩论法庭。

我们不要充当警察和法官,总纠正孩子的错误。

而是当个画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笔一墨去描绘这张白纸。

就像钟南山院士的医学世家家族一样。

钟南山用自己的一生活成了父亲的翻版,用一生去“治病救人”。

而他的儿子钟惟德,也在继续延续着钟家的好家风。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渗透,而非嘴皮子。

1. 你的爱

是不断指责批评?还是换位思考?

2. 你的期待

是用别人家的孩子刺激?还是帮他发现独特的闪光点?

3. 你的陪伴

是只看重分数,监督补课,还是用亲子阅读代替督促......

有句诗说过: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什么,就变成什么....如果是早开的喇叭花,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作为父母,你是朝阳的喇叭花,还是杂乱的野草?

不要自己碌碌无为荒唐度日,还绑架着孩子必须功成名就。

你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得成为这样的人。

作者介绍瑾年,爸妈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岁家庭教育新知识,是妈妈的教育笔记,是爸爸的带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长能量站。转载请联系爸妈研究所。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