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中国医生》后,西红柿君很快写下了这篇影评。在相对冷清的暑假里,我们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作。
它重提疫情,将渐渐放松防疫规则,渐渐遗忘口罩,也渐渐忘记2020年疫情刚开始那种恐慌下的我们,一下子拉回到最黑暗的那几个月。
拍《中国医生》有没有必要?
我觉得有。这段艰难而令人恐惧的经历,总需要一些影视作品去纪录,去艺术化处理,去提醒后人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到底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那里的医务人员到底经历了怎样炼狱般的四个月,才等到春暖花开。
最重要的,《中国医生》的存在,不仅能提醒我们那些在普通岗位上工作的人们,在祖国危难时刻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更能让我们看到,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横行的今天,依然有那么一群人,敢于因责任,而拼命。
看完《中国医生》,番茄君感触还是很深的。
三个原因,让人对它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记。
抛开其他的因素,今天我们单纯从电影的角度,看看这部《中国医生》,到底值不值得一张电影票。
首先、张涵予和袁泉,是靠演技的“定海神针”
《中国医生》里的明星很多很多,如果你压着手指数,至少能找到50位,但真正让《中国医生》在表演上出彩的,有两位演员。
一位是张涵予,如今已经57岁的影帝,为出演张竞予院长这个角色,可谓是“拼了老命”。
他是典型的“体验派”演员。
在拍《中国机长》的时候,他就跟着刘传健体验飞机生活,观察一个机长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这次扮演金银潭医院的院长,他依旧如法炮制,干脆跟着张定宇生活了好几天。
张定宇,何许人?人民英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这些光环背后,是生活的辛酸和命运的多灾多难。他本人就患有渐冻症,而且新冠最严重的时候,妻子也感染住院了。
就这样,他也只匆匆探望过妻子一次,这也是电影《中国医生》里最让人感动的镜头之一。
这样的人,不好演。既要有普通人的烟火气,还要有英雄的那种高尚到普通人够不着的人格魅力。
怎么表现?张涵予用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充分的形似,他模仿张定宇的性格,以及因为渐冻症而不灵便的腿脚和走姿。
语言上,他说武汉方言,因为张定宇本身就性子直脾气犟,所以电影中我们很多次会看到他“口吐芬芳”。
第二个是神似。
英雄也是人,铁汉也柔情,在得知自己妻子确诊,但自己又没能力为妻子找到一张床位时,张竞予第一次分神了。
这个分神导致他踩空楼梯摔了下来,这一摔没有用替身,是真的摔。
这一摔,就是五六次。
对一个57岁的人来说,这种摔下楼梯的戏,风险很大。
听听张涵予怎么说:
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自己的职业素养。
忙活下来之后,他跟妻子视频,妻子因为插了管子没法说话,所以他只能看着天花板跟妻子对话。
这是一段独白,但张涵予说得很深情,是整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和泪点之一。
袁泉的表演也很通透,在《中国医生》里,她饰演的文婷主任,是最压得住场子的角色。
刚开始医院一片混乱,她拿起喇叭喊了几句话。
这几句话没多么歇斯底里,从喇叭里出来的,无非就是一个女性柔弱的声音。
但这个声音里自带一种凛然的气质,这几句话,把文婷这个角色性格坚强的一面很好呈现了出来。
但私下里,她又有女性特有的那种柔弱。
连续工作了几天几夜,回到酒店休息的时候,她得知自己相熟的便利店老板去世了。
老板早早就给她的微信发了求救信息,但她因为太忙没有看到,因此她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自责中。
加上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她对着镜子吃外卖的那个镜头,令人动容。
当然,《中国医生》是一部群像电影,没法把所有的角色一一摘出来说,因为出彩的人物太多。
如朱亚文饰演的援鄂医生陶峻与易烊千玺饰演的住院医师杨小羊之间的对手戏,
还有欧豪的外卖小哥和周也的CP戏。
正是这诸多精彩的戏份,才组成了《中国医生》优秀的表演根基。
其次,《中国医生》前所未有地展示了疫情状态下,医疗现场的那种真实。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它的本质是灾难的。
因是灾难,必有平常见不到的场景,《中国医生》对这些就丝毫没有回避。
刚开始就是ICU病房里的停电戏,医生的镇定和患者的慌乱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我在病床上群众演员的眼睛里,看到的是绝望,是无所适从,是莫大的恐惧,让人发怵。
这也能将我们瞬间拉回到那个疫情刚开始全民恐慌的时刻。
医院里人满为患,病人为了抢夺床位大打出手。
尤其真实的是,对新冠患者救助方式的直观展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插喉镜的镜头,现在看来嗓子还有点难受。
另外还有很多直观的手术、血液、咳痰、吸痰、抽积液等等真实的医疗镜头。
光这一点,已经足够表现出“灾难”了。
最能让人留下心理阴影的,是那个黄色的裹尸袋,
以及医生的集体鞠躬。
《中国医生》对医疗专业的细致展示和对死亡的平静对待,反而能展现出它的真诚。
因为我们都知道,去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伤亡情况恐怕要比这残酷很多倍。
正因为随时面临死亡,这些冲在一线的医生才值得尊敬,值得致敬。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精神,有多么伟大和崇高。
最后,是《中国医生》并未止于讲医生,而是刻画了疫情期间中国人民的群像,甚至国家的形象。
最开始总有人提问:《中国医生》为什么不叫《中国医护》,是刻意回避护士吗?
当然不是,因为在平民大众的眼里,医院里穿着白大褂救死扶伤的,统称“医生”。
而《中国医生》也并没有将焦点仅仅交给医护人员,而是拓展到了各行各业的所有人。
这样,会让它的主题显得过于“宏大”。但没有这种宏大,却又很难体现出武汉抗疫在整个中国抗疫进程中的地位。
所以,《中国医生》必须做到宏大,还需要以小见大。
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是这种宏大的缺口。
个人方面来说,他违背对妻子的承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送外卖,不但是为了让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吃上饭喝上奶粉,更是为了给自己即将出生的女儿攒奶粉钱。
从大的方面来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外卖小哥存在,出行不便的市民们,才有了各种生活必需品。可以说,是这种平凡人,拯救了同样的平凡人。是底层之间的互救,促成了社会的稳定,让前线的医生没有后顾之忧。
他跟很多人一样,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感染,但最终还是因为一个无症状感染者住进了方舱。
当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镜头因为欧豪出现在电影里,那一刻作为观众会自觉燃起一股民族自豪感。
而方舱医院一派“广场歌舞升平”的景象,又跟金银潭医院的紧张形成对照。
这对展现抗疫成果,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另一方面,张子枫饰演的张小枫则恰恰相反。
她的父母都因为新冠肺炎在金银潭医院去世。尤其是他的爸爸老张,最后核酸都显示阴性了,却因为并发症心梗死亡。
那句“没有了爸爸妈妈该怎么办”,是本片最大的泪崩点。
除了张子枫与年龄不相称的稳健表演,从这个小女孩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在《中国医生》眼里,“死亡率”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那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消失的生命。这是疫情中医院、医生和国家难得的,对生命的敬畏。
回头看看美国,看看印度,看看那些日增上万病例医疗系统却濒临崩溃的国家,梅婷的那句“国家可以把家底都拿出来”,就让主题瞬间宏大起来。
而周也饰演的孕妇,以及最后小生命在新冠肺炎中的诞生,则颇具传承和重新开始的意味。
这个小婴儿的小脸,甚至比武汉樱花开放还美。
有生命逝去,就有新生命到来,中国医护人员们拼了命,为的不就是让生命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国出生、成长、壮大、延续吗?
如果硬是要让我给《中国医生》打个分,我打不出来。
因为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情感,包含了太多情绪,也有太多电影范畴之外的因素难以考虑在内。
但于我而言,我是希望它能票房大卖的。因为冷冷清清的暑期档需要一部几十亿爆款去去晦气提提精神。
而《中国医生》,看起来就是最合适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