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2011年白酒产量看这里!聊聊高端白酒产能

上周周期评论区的一位朋友希望老唐谈论高级白酒生产能力,得到支持的人不少。

今天有兴趣,顺手从墙上摘下来解决掉。

话说这几年高端白酒市场,那可真是火爆异常,早就超过了我以前所预想到的情况。这大概就是六字真言那篇文章里,谈到的巴菲特说的“好的异常的年份”

——巴神说:“可以肯定,未来一定会有糟糕的年份,农作物的价格或者产量都可能偶尔地令我失望,但那又怎样呢?一样会有一些好的异常的年份。”

这一切,均出自茅台的引领。茅台从政务消费为主转向商务消费为主的过程中,市场接受程度出人意料的火爆。

以至于终端零售价从2015年最低时在出厂价819上下几十元波动(我当时抢到过一些799的茅台酒),到春节前普遍的2400元以上,大约五年翻了三倍,带动了整个高端白酒市场高潮迭起。

高端白酒能如此火爆,站在四五年前,我是完全没有看到的。

否则老唐也不会在2016年初写出:“若五粮液不尽快在股权结构及管理机制上作出重大改革,洋河很可能会在未来三五年内,从营收和净利润上全面超越五粮液,成为中国白酒业浓香老大。”的判断


此时回看,当然是脸被打的啪啪啪,已然肿如猪头。

两者之间距离最近的时候是2016年末,五粮液净利润为67.9亿,洋河净利润为58.3亿。其次是2017年上半年,五粮液49.7亿,洋河39.1亿。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伴随茅台酒供求失衡的愈发严重,具备产能基础的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开始承接茅台的溢出效应,将主要依赖于渠道推动优势的洋河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2018年5月,老唐在书房《主要白酒点评②》里写到:“五粮液和国窖1573等高端白酒,承接茅台溢出需求的确定性较高。”

当然,老唐既没有买五粮液,也没有买老窖,而是选择继续持有茅台+洋河+古井B,背后的理由与本文主题无关,咱们略过

在高端白酒市场持续火爆的情况下,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的基础,主要不是如何做销售,而是如何生产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白酒,这就涉及到高端白酒的产能问题。

下面梳理和汇总茅台、五粮液和老窖的高端产能状况。

先说茅台

茅台这家企业特别简单。如果乐趣不是来自穷尽一切资料,而是为了关心做好投资,那就只需要站在当下,记住下面几个基础数据就足够了。

其他数字后面的钱,市场众多茅粉,包括老唐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40万读者中的一小部分,已经捡走了,你现在回看也没用

而上述数据,则是未来日子里关于茅台股票的聚宝盆,能不能捡到宝,从这些数据开始思考就够了。

理解和运用上述数据,需要知道的几个要点,老唐一并概括出来。

首先,要知道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流程。

一次完整的生产流程时间线,大致是这样的:

①2015年端午,开始投放小麦生产酒曲,称之为端午踩曲。

酒曲从小麦粉碎到成品酒曲的全程大约三个月到半年。

也就是说,2015年端午启动生产的酒曲,部分可在当年使用,部分次年才能投入使用。

酒曲用小麦生产,长这样

茅台酒的生产过程,对酒曲的消耗非常大。产出1吨基酒,需要5吨粮食,包括2.6吨小麦所生产的酒曲,以及2.4吨高粱。

②2015年重阳下沙,沙是当地方言对高粱的称呼。

在制酒过程中,高粱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完整的高粱颗粒蒸煮发酵,当地方言叫做坤沙酒。

坤的意思就是完整的。另一种是用粉碎后的高粱蒸煮发酵,当地方言叫做碎沙酒。

坤沙因为高粱形态完整,不利于发酵,需要反复蒸煮才能出酒,这种反复蒸煮的工艺就叫做“回沙”。

郎酒原来的名字就叫做“回沙郎酒”,强调的就是这种工艺。

碎沙容易蒸煮,不需要严格的回沙工艺,一般烤两三次就能产出全部基酒。

好的坤沙酒和碎沙酒各有特色,大致可以贴标签为“浓郁酱香”和“清淡酱香”。

酒界对二者的品质高下一直有纷争。我个人认为这东西就是主观口味问题,和投资关系不大,知道即可


除了坤沙酒和碎沙酒之外,还有翻沙酒和串沙酒(窜沙酒)。

翻沙酒就是拿坤沙酒丢弃的酒糟,加入少量高粱和酒曲再发酵蒸煮一次得到的酒,属于一种废物利用。

茅台迎宾酒就是翻沙酒,是茅台酒酒糟的废物利用,所以在茅台系列酒里最便宜。

串沙酒,就是把食用酒精混在坤沙酒丢弃的酒糟里,沾一点粮食的香味,然后蒸馏得出的酒。

这种酒质量低劣,但胜在成本低廉(一吨优质食用酒精也就六七千元),市场销售的四五十元以下的酱香酒大部分属于这种


③茅台酒是坤沙酒的典型代表,其生产经历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然后丢糟。其过程可以概略如下:

2015年重阳下沙:投放高粱总量的一半(其中10%破碎,剩余为坤沙),加水湿润后蒸煮,加入酒曲,地面堆积发酵,然后进入酒窖封闭发酵;

大约30~40天(根据天气情况,会有微调)后开窖,再投入另一半高粱,步骤同上,进入酒窖封闭发酵。这两次蒸煮过程产生的酒,不要,直接泼回沙堆里。

糙沙酒:封闭发酵30~40天(以后每个发酵周期都是这么长),来到了除夕或立春前后(2016年1月或2月),蒸馏提取第一轮次基酒,称为糙沙酒(也有写为造沙酒的)。

之后步骤一模一样,重复取出第二轮次到第七轮次的基酒,分别称之为回沙酒、大回酒、大回酒、大回酒、小回酒、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轮大回酒品质最好,产量最高,称为黄金轮次。其他各轮次,酒的特点不同,分别分类放置,以后都要用到。

丢糟:七次取酒后,时间已经到了2016年的8月份(期间制曲车间从端午又开始踩曲了),然后酒糟拿去生产迎宾酒。

迎宾酒淘汰掉的酒糟,封闭押送至茅台循环经济产业公司(防止被其他小酒厂买去翻沙和串沙),让他们废物利用,生产串沙酒、天然气和有机肥。

④至此,生产过程结束,进入储存阶段。

有大约96%的基酒,是可以用以茅台酒的基酒——2020年公司的生产计划是要求合格率达到95.75%以上。

少量达不到标准的基酒,称之为备注酒,会转作茅台系列酒的基酒。

茅台基酒按照酱香、醇甜(也叫一级甜)和窖底合并同类项,分酒质和轮次进入酒库陶坛存放。

存储三年后勾兑成商品酒,商品酒再存放半年到一年时间,视市场需求灌瓶包装出厂。

明白上述生产流程,我们就知道了,大致是2016年产出的基酒,2019年勾兑成商品酒,2020年灌装出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几个无法确定的地方,

一是基酒产量和酒窖产能。

由于茅台酒是纯手工生产,而且还有很多没有彻底解开的迷,所以产量并不是一般工业品那样是一个固定数,而是伴随人工操作、天气因素、甚至莫名其妙的未知因素波动。

通常实际产量会高于酒窖设计产能,但这个产量波动方向和数量是无法预测的,比如2014年基酒产量是38745吨,但2015年却缩水为32179吨,至今也没有人能给出任何可信的解释。

二是基酒和商品酒的品质对应关系。

茅台商品酒的勾兑,并不是存在一个公式,或一个配方,然后任何人拿到都可以完成勾兑。

它是由公司最顶级的勾兑师,取不同年份不同类别的基酒,凭舌头品尝勾调出来,然后经公司顶级品酒师确认与标准茅台酒体最吻合,然后实施大批量勾兑。

三是基酒和商品酒的数量对应关系。

由于茅台酒勾兑会涉及多年基酒,每年基酒特色和品质会有细微变化,为保持商品酒口味稳定,勾兑过程对每年基酒用量并不固定。

同时由于节气、气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基酒生产进度会有前后移动,加上勾兑后的存储时间会视市场需求在半年到一年之间调整,甚至公司可以视市场需求决定是否动用更多库存老酒,

所以商品酒和基酒之间产量没有准确的对应关系,不管是季克良还是李保芳都给不出确定的比例。

只能大致说2020年的商品酒可供应量≈2016年基酒产量的75%~85%之间。

以老唐的经验,这个区间的估计对于投资推算而言足够了。如果这个10%的差异会导致你做出不同的投资决策,可能说明过于执着精确的错误或预留安全边际不够。

懂了这几点,前面那张表的数据就足够帮你思考茅台的未来了。

后面的新数据可以根据时间的推移自己补充,2019年的茅台酒销售量,年报会披露。基酒产量减去当年商品酒销售量,大约就是当年净增加的茅台基酒库存量。

需要补充说明一句的是,后面库存236527吨基酒库存总量里,大概还包含着几千吨系列酒基酒(公司没有披露,个人估计数据)。

2020年及之后的产量,公司已经预告了,就是5.6万吨。肯定会有波动,但这个波动不影响对未来的预测。

至于深度挖掘设计产能、茅台镇未来产能上限这些事情,我个人认为短期内没有什么价值,容易误导自己。

不管酒窖设计产能是多少,不管茅台镇究竟还能不能继续扩产,在未来几年里,公司的茅台基酒产量可以大致视为围绕5.6万吨波动。

顺带提一下,2021年系列酒产能也将达到5.6万吨。

系列酒生产工艺流程和茅台基本一致,主要区别有二:a.不是在茅台镇生产的;b.存储期较短。比如系列酒里销量最大的单品:茅台王子酒,基酒在习酒镇生产,存储两年。

另外就是市场承受力问题。目前我国高端酒市场容量大概就是6万吨左右,大致茅台3.3万吨、五粮液2万吨、国窖1573有0.5万吨左右,剩余的就是其他各类小渣渣的市场份额。

伴随收入的增长,总规模会有扩大,但增长不会快。这种情况下,茅台也没有继续大幅扩张产量的动力和必要。

至于除茅台以外的其他高端酒,则面临着茅台商品酒逐步放量,带来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压力。

这压力要么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转移,要么就只能抢同级别其他对手的市场份额。

接着说五粮液

承接茅台供不应求的溢出需求,五粮液优势最大。这个理由老唐同样在2018年5月的文章里写过了


第一条优势就是有产能。

浓香酒的特点就是酒窖越老,优质基酒产出率越高(目前人工老熟技术大约可以将新挖的窖池达到20年至30年窖池水平)。

因此,优质基酒产量主要与两个因素挂钩,一个是窖池数量,一个是优品率。

五粮液的窖池老的新的都有,所有车间全部以5打头命名。

其中奇数命名的车间就是酿酒车间,比如501、503、505……,偶数命名的车间就是配套车间。

数字越小窖池越老,数字越大窖池越新。

501车间是五粮液的招牌和命脉,也是未来五粮液打造奢侈品白酒的基础。

这个车间主要是建国初期将宜宾本地9家酿酒作坊收归国有,合并形成的。

其产能约450吨,包含了著名的尹家长发升16口明代古窖。

这450吨产能里,大约有75%左右,是可以生产五粮液及其以上品质产品的基酒。

503车间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政府投资兴建的,产能约700吨。

这部分酒窖距今超过60年(加上老熟技术,可以按80年以上考虑,后文自己加),优质基酒产出率也比较高。

按照50%估算,估计年产350吨左右五粮液及以上产品基酒。

改革开放以后,1979到1986年,五粮液陆续投资新挖酒窖约1万吨。这部分酒窖距今约40年上下。

优品率按25%估计,年产2500吨五粮液品质的基酒。

1992年到1994年,五粮液陆续又新扩9万吨产能,这部分窖池目前估计优品率达到15%左右。

2000年~2004年,五粮液再次扩张,新建产能约13万吨。这部分估计每年能贡献数千吨五粮液品质的基酒(按照5%优品率估算)。

其中2002年建成的523车间,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酿酒车间,占地450亩,有窖池1.1万口,年产基酒5万多吨。

五粮液的腾飞和今日的地位,与改革开放到2004年间的这些产能大扩张分不开。

这主要是1985年上任的王国春的贡献(2007年开始退居二线)。

至此,五粮液公司白酒产能达到约23.2万吨(450+700+10000+90000+130000)。

其中可以用于五粮液及以上品质产品的基酒约350+350+2500+13500+6500=23200吨。

过去十年,五粮液陆续又进行了一些扩张,但这些产能主要生产中低端白酒,同时为长远的未来提质扩产做准备。对目前高端白酒的产量贡献很小,我没怎么持续关注。

大约几个月前,很偶然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似乎瞄见五粮液公司答复券商调研还是股东提问,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窖池的优级品率每年会有2%(或者其他数字,没记住)的提升。

当时一扫而过,后来没找到这资料,能确定肯定是公司的官方回复,但不敢确定是不是2%。如果有看到过这个数字的朋友,烦请分享一下

谢谢

五粮液最老的窖池长发升窖池应该超过600年了,但这个时间点来源略可疑。

据八十年代主管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几十家酒厂的宜宾地区行署副书记袁承禧老先生回忆(泸州市当时属于宜宾地区):

是他最早提出要为酒的销售制造“酒文化”,并依靠1961年四川省文物研究所“觉得长发升酒窖是明朝初年的”的判断,提出了“三千年酒史,六百年老窖”的宣传口号。

后面大致就延续这个主题宣传至今。不过究竟是不是600年不重要,重要的是酒质确实好,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以上是过去很多年里,老唐陆陆续续记录的一些资料,因为只是自用,没有写论文或者严谨报告的打算,所以没有一一记录这些资料的出处,但大致应该出入不大

最后说泸州老窖

说泸州老窖,其实我有点发憷,因为被一小撮老窖股东骂怕了。

他们说老唐一贯对老窖有偏见。因为自己持有洋河,所以坚持黑老窖、捧洋河。

因为人品不好,结果洋河涨幅大大落后于老窖,脸被打的啪啪啪,等等


搞笑的是,老唐最早白纸黑字在《证券市场周刊》发表“泸州老窖是印钞机,老窖361亿市值以下是市场送钱”的时候,这些现在骂老唐的人,那时很可能根本就对老窖避之如瘟神


所谓老唐“黑”老窖,主要指老唐的两个观点:

一个是管理层不靠谱,不仅有2014年瞎放卫星欺骗股东的黑历史(现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虽然是后上任的,但那时是核心高管团队成员),还有利用不应有的融资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嫌疑;

二是理解不了国窖1573产能的突变。

骂老唐的,一般也不针对这些资料讨论,只是很轻松地表示对老唐人品的鄙视

惹不起他们,尽量不说,但1573是高端酒圈子避不开的话题。简单聊聊吧,尽可能地只谈事实不谈观点。

泸州老窖公司拥有447年窖池4口,300~400年窖池94口,200~300年窖池344口,100~200年窖池1177口,百年以上窖池合计1619口。另有百年以下窖池8467口,共计10086口窖池。

需要注意一点:自公司组建至2016年,泸州老窖公司没有新挖过一口酒窖。

这10086口老窖散落在泸州市内多处,每口酒窖年产基酒5吨左右,这个数据是不变的。

2002年公司配股说明书第7页也清清楚楚地写着:本公司有5万吨/年固态发酵酒的生产能力。

老唐在2018年5月的《主要白酒企业点评④》里写到:直到2016年10月11日,泸州老窖官方文件对外披露的国窖1573只能在百年以上窖池里生产,产能为3000吨/年。

这五万吨产能,按照我的理解,其中约有50%左右是可以胜任泸州老窖特曲及以上产品品质的。

以前老窖曾提出过要实现特曲系列2万吨产销量的战略目标,背后所依仗的底气应该就是这2.5万吨优质基酒。

信任老窖的朋友,也曾有人拿出两个解释,表明1573产量增长是可能的。

其一是前几年1573滞销时,剩下一些基酒,现在拿出来卖,

其二是可以将部分原用于特曲的、品质较高的基酒调剂给1573。

这两个理由都说的通。

但滞销所囤的基酒毕竟数量有限:1573滞销的年份是2014~2016年(1573使用存储三年的基酒,即2011~2013年生产的基酒剩下了),按每年滞销2000吨毛估估,三年囤积也不过多出6000吨罢了,能撑住几年高增长呢?这个理由难以支持长期增长。

而调剂特曲基酒给1573,必然面临两个问题:1573的品质能否保持?如果调剂的基酒可以保证1573的品质,那么特曲系列的品质又靠什么去支撑呢?

其实这是浓香酒厂家都存在的难题。想保证品质,放量只能慢慢来。如果要迅速放量,必然伴随品质的下降。

我理解不了老窖公司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我赚不到这笔钱


说完产能问题,再回头说“本届”管理层有没有放卫星的事儿。

2018年5月15日,泸州老窖现有管理层对外发布国窖1573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018年,国窖1573销售要超过100亿元;2020年销售超过200亿元;在销量上,国窖1573未来要达到2万吨以上”。

这里“未来”二字不好谈论,毕竟未来并没有指明是哪年,我们暂且不去管未来。先回看:

2018年和2019年国窖1573达成目标了吗?

2020年国窖1573的销售额有没有可能超过200亿?

无情的数据说,放出这个目标时(2018年5月15日),管理层应该知道的情况是2018年上半年国窖1573营收约33亿。

当时他们说2018年超百亿,最终全年营收不到64亿,即便折算成含税口径距离百亿也还有1/3的差距。

目前已知2019年上半年,国窖1573的营收是43亿,全年会是多少?2020年能超过200亿吗?

最新的报道,公司改口径了。

在2020年1月15日的一篇报道里,“总经理林锋表示:在未来的3-5年内,国窖1573的目标是销量突破200亿,全面打响品牌复兴战。”(原文写的销量,应该是销售额的笔误)

再提一个尬点:2016年现有管理层提出“三年重回行业前三”的口号,2019显然没回——老窖前三季度营收115亿,净利润38亿。洋河前三季度营收211亿,净利润71亿。

其实这事儿我在2018年3月就写下观点等打脸了:


2020年能回吗?我认为还是不能。至少营收和利润都不能。

这算管理层不靠谱,还是老唐无端黑老窖?心中还是要有杆秤吧?

不过倒是有个东西,或许有前三的希望:市值。

此时老窖市值1157亿,洋河1536亿。市值超越洋河回到前三,难度似乎比营收和利润超越小一点。毕竟股价这东西,怎么走都是有可能的,对吧

BY唐书房唐朝--2020.02.19

更多的投资理念持续更新请点击关注一下链接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