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北京冬奥会闭幕:折柳送别,生生不息 | 新京报快评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举行了烟花表演,“天下一家”在鸟巢上空绽放。

图/新华社

当孩子们用雪花灯笼点亮世界,当十二生肖冰车滑动雕刻出一个巨大的中国结,当开幕式的那朵雪花穿上了流光溢彩的中国新衣,当依依杨柳汇聚成春天的颜色……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风再现,用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向世界传递出“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景。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特别的是,那朵雪花“穿”上的中国结与以往不同。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导演沙晓岚说,“中国结的设计汲取了中国的多个元素,有景泰蓝、青花瓷、丝绸、红丝带,还有雪凇和雾凇。”“通过中国结把大家连在一起,更加能够体现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结,凝结着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关怀。绳线的一缠一绕,都是编结者内心声音的无言的诉说,中国结巧妙地将自然的灵性和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结依然可以散发独特的温暖的光芒,唤醒人们对于质朴、自然情愫的追求和渴望。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演员们围绕着场中央的中国结进行表演。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可以说,冬奥会上的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是具有象征意义、凝聚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民族文化符号。这样的符号传承和创新,也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文化自信的积极实践。它也告诉世人,这是一个“丝丝相连、环环相扣”的美好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开幕迎客松,闭幕折别柳。闭幕式上,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折柳寄情环节,导演用“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束光、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的六个“一”唯美表达了庄严的仪式。正如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所说,“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和一种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

这种纪念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感怀里,这种希望在“惟尺断而能植兮,信永贞而可羡”的情谊中。柳者,留也;丝者,思也。由最初写意式的模糊简要描写到穷形尽相式的工笔细描,一捧细细的柳丝代表了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成为了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诗歌原型意象,也负载了中国人内心的诸多美好情感。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环节。图/新华社

杨柳和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是一致的。事实上,古人不仅有“折柳赠别”之风,还有“折柳寄远”之俗。钱钟书先生曾分析折柳的职能有两途:一为送别,一为寄远。而诗中用于赠远、寄远的折柳恐怕也多半只具象征意义,并不一定有实质性动作,但这却是中国人富于诗意性情的重要体现。

尤其是当《送别》的旋律响起,文明的河流再一次在奥运舞台上奇妙地交汇。《送别》是中国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样的音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问君此去几时还”的中国思念,也是“Home,Dear home,childhood happy home”的世界梦想。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虽然,这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已经徐徐落幕,中国丰厚的文化意蕴却远远没有展示结束,它等待着每一个向往它的人去发现、去享受、去沉醉。

特约评论员 | 赵清源(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实习生 | 韦英姿

校对 | 王心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